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4:56:10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1-17 14:56:10     小编:雨中梧

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一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二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三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1课时。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四

1、了解什么是比例,能够正确地表示比例关系。

2、掌握比例的性质,能够灵活地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解题。

3、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比例的性质。

3、比例的应用。

1、比例的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5分钟)。

1、教师出示一张比例图,让学生猜测比例的'含义。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讲解(15分钟)。

1、教师讲解比例的性质。

2、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

三、练习(30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及解题方法。

四、巩固(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决。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及解题方法。

五、作业(5分钟)。

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

2、学生完成后,交给教师批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比例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因此,下一节课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和练习。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五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例2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的值?

(1)a=4,b=12,(2)a=1,b=1?

解:(1)当a=4,b=12时,

a2-=42-=16-3=13;。

(2)当a=1,b=1时,

a2-=-=?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三、课堂练习。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当x=,y=时,求代数式x(x-y)的值?

2?当a=,b=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2)(a-b)2?

3?当x=5,y=3时,求代数式的值?

答案:1.(1)3;(2);2.?(1);(2);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3?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c-(c-a)(c-b);(2).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六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和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七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便会很容易想到“拼”和“量”和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另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本节将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定义。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类比归纳、转化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情景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及依据内角和确定多边形边数。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四、方法和手段:

方法: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研究式学习等方法。

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和,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

2、观察图片找学过的几何图形?

(二)多边形的概念。

1、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呢?

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多边形的对角线、边、顶点、内角、内角和等。

教师边画图边说明。

4、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三)探究活动:公式的推导。

1、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2)、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3)、那么五边形、常见的六边形。

的螺帽的内角和有没有计算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实践,自己探索。

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2、过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方法3、在四边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与不相邻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4、在四边形外任取一点,把这点与各顶点连结。

3、观察、寻找规律。

五、六、七边形内角和之间有何规律?

3、猜想。

那么对于n边形猜想一下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4、验证。

就我们已求出的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公式再求一次是否相符?

5、小结归纳。

(四)课堂练习。

1、求12边形的内角和度数。

2、如果n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7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正多边形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概念: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相等吗?

(2)、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它的内角一定相等吗?

(3)正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巩固练习。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正多边形在自然界中也常见,如蜜蜂的蜂房就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六)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2、3。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学生口述得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方法。

1、正方形、矩形的内角和为4×90°。

一般的四边形呢?

学生思考、讨论得到解法。

完成表格。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归纳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n-2)·180°。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不一定,如矩形。

不一定,如菱形。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方法。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利用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知识的迁移,获得多边形的概念。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有助于帮助理解概念。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寻找多种方法求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利用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的方法,可以灵活的演示学生的分割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

通过类比、归纳,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体现数学认识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让学生理解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但角并不一定相等;。

角相等,但边也并不。

一定相等。

巩固学生对n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推导公式的方法和多边形公式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在引课时出示了多幅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的图片,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探索讨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成功的利用四种方法探索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三、课堂练习:

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九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各组把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c、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d、3、1415926是有理数。

3、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3、78788788878888是无理数。

b、无理数分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c、无限小数不能化成分数。

d、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1、在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箱子中,想放入一根细长的玻璃棒,则这根玻璃棒的最大长度可能是多少?(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下图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接这些小正方形的若干个顶点,可得到一些线段,试分别画出一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一条长度是无理数的线段、(要求:所作线段不得与图中已有的线重合)。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

第二组:(女生做)。

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1、物质由_________组成。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___力。3、分子间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1、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2、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然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

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2、固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液体没有________却有一定的_________,气体既没有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

3、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三个物态变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属于液态的是()。

a、冰b、铁钉c、树木d、啤酒。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十一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和地位: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课件、bbs电子公告栏、学习资源库。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十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十四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初二数学第一章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我设计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1.物质存在的状态。

2.物态变化。

3.用微观模型解释物态特征及物态变化的原因。

最后,练习巩固。

§1-1物态。

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情景1:观看影片。

对冰加热,熔化成水,再汽化成水蒸气。

问题:冰去哪了?水又去哪了?气从哪来?

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过渡: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情景2:物体分类(学生活动)。

出示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

观察分好类的三堆物体,思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引出:固、液、气的不同特征。并填写“固、液、气特征表”。

固、液、气特征表。

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形状体积一定体积一定形状没有固定形状一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

二、物态变化。

情景3:再次观看影片《水的变化》。

问题1:物质存在的状态总保持不变吗?

问题2:在什么条件下,水发生了状态的改变?

引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发生变化。“温度变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条件。

三、用微观模型解释物态特征及物态变化的原因。

设问: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

情景4:观看图片“物质的微观模型”。

四、练习。

布置作业:

p4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959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