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跷跷板教案(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4:44:18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1-17 14:44:18     小编:雨中梧

编写教案时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编写教案前,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这些教案范文从不同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一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二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三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习和巩固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四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五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大鼓,音乐磁带。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六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七

1、学习运用"xx有什么?"疑问句型和正确的方位词与同伴交流。

2、愿与同伴愉快合作,养成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不重复别人语句的好习惯。

1、一面鼓。

2、小星星不干胶贴画一张。

二、规则:教师敲鼓、幼儿拍手,练习按"xx|xxx|"的'节奏来提问。

如:天上|有什么|。地下|有什么|。两人轮流背,互相提问、回答问题。如回答不出或不按节奏说迟了,就算失败。如对答如流,全对、不重复别人的问题或回答者,为胜。获胜者将得到小星星贴画一枚,多者为优胜者。

三、老师找个幼儿做示范:

两人背靠背,胳膊挽在一起,轮流背起,模仿跷跷板。幼儿仰面朝天,老师问:"天上有什么?"幼儿说出天上的两样东西,如"星星、月亮"。然后幼儿问老师:"地上有什么?"老师说出地上的两样东西,如"小虫、石子"。(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词,否则另一个幼儿要重新提问)。

四、分批开展游戏,老师观察指导注意:

1、玩跷跷板游戏时,两人轮流背,身高体重相仿者一起玩为宜,注意安全。

2、教师观察纠正幼儿的提问和回答,鼓励幼儿不重复别人的提问或回答,启发幼儿说出更多的方位词(如:桥下、路上、门前、树后、家里、屋外等。)和回答出更丰富的东西。

3、师生可以共同总结评价游戏,奖励优胜者。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八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平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平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平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平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平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本课主要采用阅资料法、交流法、观察法、实验法。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新授。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4、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来说。

5、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玩跷跷板的经验回答。(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谈话: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了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种可能,老师很高兴。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针对性的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比较分散,说出来的办法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学生汇报交流。

2、认识杠杆尺。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小组同学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各组探究过程中的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4、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设计意图:小组交流,便于相互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交流,自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2、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灵活性。

三、练习。

1、天平是根据平衡原理制成的。

2、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时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时平衡。

四、总结。

总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成的。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五、作业。

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平衡的现象。也可以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做一件玩具。

六、板书。

跷跷板。

杠杆尺天平平衡原理物重左右一样。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距离。

注意:左物右码。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一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二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三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1.大鼓。

2.音乐磁带。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四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怎样帮它改正呢?

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10、你找到规律了吗?

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五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六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平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平的平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课本、天平、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平:介绍天平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平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习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七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

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好玩的跷跷板教案篇十八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音乐磁带。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917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