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规划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如何编写一份有效的教案,是每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看一下这些教案,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一
第8单元(课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三篇课文和语文园地八组成,教学本单元内容,可引导学生发现造字规律,既创造性的自主学习生字,又能通过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学生主动的去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19、棉花姑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大”这个偏旁。
二、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棉花姑娘请求的语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和昆虫。重点:识字、写字,提高识字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有热爱科学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她是谁呀?(出示图片)板书题目:棉花姑娘2.识记“棉”和“娘”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看两幅图,说说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变化?2.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3.交流:你知道了什么?4.出示词卡:(1)学生认读。
(2)同桌你指我读合作学习生字5.自由读课文。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们应该怎么办?2.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3.生质疑,互相解难4.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
四、多种方法,巩固生字1.识记“燕”和“瓢”。
五、仔细观察,认真写字。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复习导入。
1.棉花姑娘要考考大家,开火车读生字卡片。2.指名认读,选择喜欢的词说一句话。3.指名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3.用上“生病、可恶、蚜虫、盼望、治病”这些词语来说一说。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三、以读为本,理解感悟(一)问题入手,整体感知。
2.通过图片简介燕子、啄木鸟和青蛙及其对人类的贡献。3.指导朗读棉花姑娘和燕子的对话。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棉花姑娘和啄木鸟、青蛙的对话。5.指导朗读棉花姑娘和七星瓢虫的对话。
四、课堂总结,合作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读好的同学,进行角色表演。
课后反思:我多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学生自然理解了课文内容,节省了讲课的时间。
练习课20、咕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包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的道理。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体会课文包含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4.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2.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3.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1.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2.师生评价,优秀作品展示,顺利过关。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本课共有四幅图,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一)出示图一:
1.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内容。2.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4.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二)出示图二:1.观察图上的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
5.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三)出示图三:1.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话练习: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3.体会野牛问话不慌不忙。4.分角色朗读(四)出示图四:1.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2.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三、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四、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课后反思: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1、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户、车”两个偏旁。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目,启发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的是谁干什么的故事?(2)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3)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2.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
3.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5.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6.把生字送回课文,读通课文。
7.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将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1.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
2.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好。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他呢?4.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同桌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二、继续学文,感悟理解1.带着问题读课文:
小壁虎怎样借尾巴?用横线画出小壁虎说的话,用浪线画出其他小动物说的话。2.交流出示对话。3.指导朗读。
4.从小壁虎和动物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5.他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6.结果怎样?为什么?
7.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3.指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他高兴极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他的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讲给家长听,并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课后反思:让学生在“读—看—想”中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在表演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理解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练习课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卫生间里的摆设,学会新词语。
2、认识带有“犭、鸟、虫”的汉字体会他们一般与动物有关。
3、看表情认识表示心情的词语,积累古诗《画鸡》。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重点:通过各种方式认识更多的新字新词。难点:培养积累的习惯和阅读的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1.看看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
课件出示:喜羊羊早早起,来到卫生间要考考你。2.依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词语:卫生间、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
3.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卫、巾、刷、皂、梳、盆。(1)读准字音:(2)认清结构:(3)交流识字方法。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1.现在喜羊羊带我们去动物王国逛一逛。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开幕式。2.小狗队,出示生字猫、猴、狮。(1)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鸟字旁”的字又和什么有关,再举几个例子。4.蜘蛛队,并出示词语蝴蝶、蜻蜓、蚂蚁。(1)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2)“虫子旁”的字多数和虫子有关,学生举例子。
第二课时。
一、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1.上节课喜羊羊带我们去看了动物王国运动会,虽然这三支队伍相差悬殊,但是,第一场“穿针引线”比赛中,在蜘蛛队长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第一场胜利。
(1)观察他们的表情,你想到了哪个词语?(2)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高兴。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平时生活学习中令自己高兴的事,然后学生代表汇报。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队伍是什么表情。指名回答难过的事情有哪些,师生共同评价。
3.课件出示狮子生气的面孔,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生气,看见过谁在什么情况下生气。
4.课件出示蝴蝶受惊的画面,了解体会什么是害怕,并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害怕。
5.指导学生用这四个词语各写一句话,语句通顺、内容完整、书写工整。
二、诵读古诗,日积月累1.各项比赛热火朝天,这时喜羊羊发现:运动员们读出古诗后,才能起跑。
2.播放古诗《画鸡》课件,会读的同学一起诵读。
三、布置作业:
自学古诗,为参加运动会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学习古诗,背诵古诗。
1.跑步的哨声就要吹响了,同学们都做好准备了吗?3.同桌交流,检查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4.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和语调练习诵读。
5.播放《画鸡》的公鸡插图,生一边观察公鸡的样子,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诗意。
6.齐声诵读,背诵古诗。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同学们请看,天空中飞来了三只什么动物?2.听故事,学生初步了解内容。
3.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4.指导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6.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回家和大人一起来朗读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课后反思: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以动画人物为主体,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四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五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甲烷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为了探究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我们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组成入手。
三、甲烷的组成。
【自主学习】你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吗?通过所学的有关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实质)你能设计一个证明甲烷组成的实验吗?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实验用品老师给予提供。
【引发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由此你是否可以探究出甲烷中是否含氧元素的方法。
【学生展示成果】实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小结】比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产物。
乙醇醋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讲解引入】。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讨论】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ch3oh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讲解】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七节乙醇醋酸。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ch3oh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4、用途。
煤和石油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题:
1、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
2、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3、煤是怎样形成的,将煤进行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及用途是什么?
4、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炼制的产品及其用途是什么?
【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
【板书设计】。
第八节煤和石油。
一、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3、石油产品概述:
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探究活动。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5、实验探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六
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第4课时:习题讲解。
2、重点和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1、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
附导学案:2-1脂肪烃。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
2、了解乙炔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和制备等知识。
3、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概念、存在条件和脂肪烃的来源。
二、预习内容。
(一)、烷烃和烯烃。
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结合成,碳原子剩余的跟氢原子结合的烃叫烷烃。烷烃的通式为,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
2、烷烃和烯烃。
(1)烯烃是分子中含有的链烃的总称,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最简式为。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3)。
(3)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乙炔。
1、乙炔的分子式,最简式,结构简式。
4、乙炔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炔烃典型的化学性质有(1)(2)(3)。
(三)脂肪烃的来源。
根据课本p35页【学与问】,阅读课本p34~35,完成下表:
石油工艺的比较:
工艺原理所得主要产品或目的。
裂解又称______裂化,使短链烃进一步断裂生成_________。
催化重整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制取芳香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系。
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
学习重难点:
1、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烷烃的取代反应。
2、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
3、实验室制乙炔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特点。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烷烃、烯烃的熔、沸点。
阅读p28思考和交流。
思考;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相对密度逐渐;
(c)烷烃的相对密度水的密度。
(d)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
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
(1)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
(2)反应式。
2、烯烃的化学性质。
(1)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七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八
style="color:#125b86">
一、教学目标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九
教育事业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以教育为中心,把教育发摆在首要地位。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摆在首要地位。这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3)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一
1.通过复习演唱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2.结合《十一月·雪橇》欣赏,体验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
3.欣赏歌曲《菩提树》器乐曲《铃儿响叮当》运用示范法吹奏乐曲促进学生的乐曲吹奏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听辨《十一月·雪橇》音乐结构。
2.《十一月·雪橇》的音乐结构认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1.复习歌曲《踏雪寻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先请一名学生独唱,再请全体学生合唱《踏雪寻梅》。
教师讲评学生的歌唱情况。
2.复习《咏雪》。
教师活动:
(1)教师唱旋律《咏雪》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请学生听辨。
学生活动:
(2)学生听辨后回答教师所唱旋律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顺序。
(3)教师播放《咏雪》音频主部与副部主题,学生说出主奏乐器音色。
3.教师讲评学生的复习结果。
二、欣赏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学生回答:《雪花》《铃儿响叮当》《雪绒花》。
2.大家知道很多和雪相关的题材作品,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十一月·雪橇》。
学生活动:学生简述自己所了解的柴可夫斯基。教师介绍《十一月·雪橇》的相关资料。
这首作品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首作品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作品,还有一段小故事。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十一月·雪橇》。
3.乐曲欣赏《十一月·雪橇》。
(1)教师播放《十一月·雪橇》,同时指示音乐结构图引导学生完整听赏。
引子+首部(三段式)+中部+连接部+再现部。
(2)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听音乐的感受。
呈示部: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行使。
展开部:活跃的舞曲风与坚毅、粗犷的音乐情绪转化。
再现部: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行使。
(3)学生活动。
听乐曲《十一月·雪橇》呈示部,学生用手指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线特点与情绪特点。
学生分析呈示部旋律特点与音乐情绪:
呈示部:旋律走向以向上迂回起伏为主,音乐情境展现出悠闲、舒适与逸静的氛围。
(4)学生活动。
学生听《十一月·雪橇》展开部分析展开部音乐的风格与特点:
学生用两手的食指在桌面随音乐打击音乐节奏,以两个食指交替运动模拟音乐的节奏。或者学生掉转椅子,把椅子当雪橇随音乐颠动身体,体会音乐的情绪。
学生分析音乐风格特点:展开部的音乐,由跳跃与活跃的舞曲风的音乐向坚毅与粗矿的音乐情绪的对比发展;进而回复活跃的舞曲风,提高音区的表现使之具有色彩性的变化发展;最后转化成调式的转变,做出最鲜明的妙趣横生的对比。
(5)学生听唱与记忆呈示部主旋律。
4.再听《十一月·雪橇》,请学生在讲台或利用幻灯片,指示音乐结构图带动大家听赏。
5.教师评价学生的听赏效果。
三、竖笛吹奏。
欣赏声乐曲舒伯特《菩提树》和器乐曲《铃儿响叮当》。
教师范奏《铃儿响叮当》学生练习,学生之间互教互评。
学生吹奏《铃儿响叮当》并为乐曲即兴编配打击乐器。
教师或学生示范吹奏《菩提树》,学生练习,互教互评。
教师讲评学生的吹奏情况与打击乐器编配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欣赏了乐曲《十一月·雪橇》,体验了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并欣赏了歌曲《菩提树》,器乐曲《铃儿响叮当》也促进了学生的乐曲吹奏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二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三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四
1.经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铁锅炒菜做饭,可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是________;如果炒菜时经常加人适量的食醋,效果会更好,理由是________。
2.(2020·西藏)化学已经深深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服用蜂蜜可有效补充人体所需能量,其中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__。
(2)炒菜时油锅里的油不慎着火,可以立即用锅盖盖灭,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3)某同学用洗洁精清洗餐具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__作用。
(4)煤、________和天然气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煤燃烧会产生co2、so2、co等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能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
3.(2020·德州)中国古代化学和化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填反应类型)。
(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高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高铁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铝合金材料属于________(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d无机非金属材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五
《海水制碱》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第3节的内容,纯碱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遇到的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本单元以海洋为背景,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树立元素守恒观;二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纯碱的性质,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二、说学情。
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和思维障碍:(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2)学生虽然有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但是还不能完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的现象与变化。
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酸与碱,但对于盐的认识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本课时在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的基础上,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点明了个性,又体现了盐的共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教学目标。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及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纯碱等盐类的性质;。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了解盐类的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并从微观角度理解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难点】。
树立元素守恒观、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酸及其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边学习边巩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从生活常识激趣导入:做馒头的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加食用碱。
[投影]【食用碱说明书】。
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
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教师引入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学完本节课《海水制碱》,我们会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会揭晓。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
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
设置问题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nacl制取na2co3还需要含有什么元素的物质?
3.为什么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食盐水与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自主学习】纯碱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学生思维场。
活动二: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海水制碱。
【教师建构模型】。
盐的性质:
1.盐溶液与指示剂反应。
2.盐溶液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盐溶液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盐溶液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教师总结】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动画演示na2co3与hcl、hcl与naoh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第三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以抢答的方式总结纯碱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作业:课下阅读侯氏制碱法资料,下节课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及过程。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海水制碱。
一、氨碱法制纯碱。
二、纯碱的性质。
1.纯碱与指示剂反应。
2.纯碱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纯碱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纯碱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三、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实质:在溶液中酸、碱、盐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七
单元教学内容。
1.唱歌:《踏雪寻梅》。
2.欣赏:
(1)中国作品: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器乐曲《咏雪》。
(2)外国作品: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3.演奏:竖笛吹奏《铃儿响叮当》《菩提树》。
4.音乐与相关文化: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轻快活泼地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四首作品,感受描述冬景、抒发情怀的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表现要素。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用充满童真的情绪准确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2.体验《咏雪》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3.体验《雪橇》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情绪的准备,唱好弱拍起唱与大跳音程。
2.体会器乐曲《咏雪》《十一月·雪橇》的音乐情绪,识别乐器音色,分析音乐要素的运用。
单元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授法、欣赏法、示范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模仿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八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会如何团结小组成员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实验和探究报告。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常见化肥样品;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二、新课教学。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其作用、常见磷肥及其作用、常见钾肥及其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4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
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
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分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2.复合肥。
师: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钾元素、氮元素、磷元素。)。
3.合理使用化肥。
师: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问题。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造成:(1)土壤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
师:除了化学肥料外,化学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板书)。
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呢?
4.化肥的简易鉴别。
【活动与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2)观察现象: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氮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见课件)。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的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九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
无色气体无味大于空气密度不易溶于水。
液氧、固态氧都是蓝色的。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例如与碳、硫、磷、镁、铁、石蜡等都能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氧化剂。另外氧气能助燃,但不可燃。
一些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
反应物发生反应反应现象]生成物文字表达式[。
的条件在空气中在氧气中。
3.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而生成另一种物质。这类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特点:“多”变“一”。
形式:a+b=ab。
4.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石蜡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其共同特点是都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些反应称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注意这里的氧包括氧气,但又不只限于氧气。
另注意: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即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80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