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3:51:1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2023-11-17 13:51:18     小编:笔舞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分析语文题目,能够更好地解答试题。我们可以从这些总结范文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总结写作。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一

1、认识“枯”等7个生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应的乐曲、彩笔和画纸、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回顾已经学过的古诗背诵。

2、引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3、同桌互相交流朗读。

4、个别展示读。

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四、启发想象,感悟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一锤,原野上有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呀。

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眼前出现了那些景象。

2、四人小组合作画画。

五、诵读全诗。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认识这两个生字吗?大声地说说它们的名字。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烧”。

七、自己读“我知道”

写好字,背背古诗,读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

第二课时。

一、赏图引入。

1、图画上画的是什么,猜猜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新绿初绽的树枝、栅栏、花丛掩映的小径)  当学生说出图画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时候,追问:蝴蝶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2、古时候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

3、老师朗读全诗,在画中找找诗歌描写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2、展示读,全班交流,纠正读音。

3、联系朗读故事,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话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捕捉一直黄色的蝴蝶,蝴蝶飞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把诗中的情景变成一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四、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宿舍徐篱笆稀疏未来。

2、自己读读记记,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4、学生书写。

【教学后记】。

古诗教学重在对诗的内容的整体把握,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诗的意境来理解诗的内容。在学习《草》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一岁一枯荣“中的“岁”字理解有困难,我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先理解草的生长规律,再来确定“岁”字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重在让学生想象后两句诗的情景,让学生自编故事,学生很感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文中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1课时

一、多元导入,身临其境。

1.直观岀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彩粉笔画柳树的简笔画。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柳树)你们看老师画的柳树美吗?赞美一下它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赞美柳树)

2.情境渲染:早春二月,阳光明媚,诗人贺知章外出郊游,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柳树,他脱口而出,吟了一首诗。(此时播放多媒体动画课件,配乐朗读)

3.相机解题:“咏”是一种文体,以前我们学过《咏鹅》,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赞美鹅)“咏柳”就是歌颂、赞美柳树的意思。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画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生字的情况。

3.汇报交流的结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用“/”画出停顿之处。

2.学生反复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四、字斟句酌,理解古诗。

(一)学习古诗前两行。

1.指名读,你觉得这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作者站在远处观察柳树)

2.你觉得这里哪个词用得好,可以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一下。

重点指导感悟:

妆:一个“妆”字把柳树写活,在人们面前,柳树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

碧玉:作者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第一是说柳树的颜色是绿色,第二可以看出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丝绦:从这里可以看出柳枝的柔软。

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读前两行诗句,读出喜爱之情。

(二)学习古诗后两行。

1.后两行诗句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呢?(近处)

2.究竟是什么裁剪出这样美的细叶呢?(二月春风)

3.真的是二月春风用剪刀剪的吗?那是怎么回事?

(体会作者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4.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5.指名读后两行。

五、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诵读:

1.自由读;

2.小组合作读;

3.指名读;

4.配乐感悟读;

5.齐读。

要求:理解了诗意之后,再读就要重“品”,在吟诵中欣赏古诗带来的美的享受。

六、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1.二月春风剪出了柳叶,还能剪出什么?(野花、小草、小燕子……)

2.套用诗句来仿写。(如:不知野花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多元作业,课外延展。

同学们看,老师这幅画中只有柳树一种景物,并不完整,发挥你的想象,看看画面中还应该有什么,画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学科】小学语文第四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新字,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总课时目标】。

1、会认“庐、瀑、炉”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窗”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认《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瀑布雄伟壮观,生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1、会认《绝句》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描写的景色的美丽,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说到古代大诗人,你会想到谁?

2、想学习他们的诗歌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位大诗人的诗歌。

3、通过查找资料,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两首诗呢?谁能把诗的题目读出来?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诗人的名字。

2、产生学习愿望,齐读课题,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个别读诗题,认识“庐、瀑”二字。 。

二、自读第一首诗。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想怎样来学习古诗?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2、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把古诗读通顺,看谁读得正确。

3、能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吗?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号。

4、在学习中,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吧。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的:读准字音、看插图、了解诗歌意思、朗读吟诵、表达感情。

2、自由轻声读,认识古诗中的新字,把古诗读通顺。

3、边读边想诗意,标注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

三、读诗歌、识生字、正音。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

认识这些生字了吗?

2、谁能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读生字,齐读。

2、个别大声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四、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读懂了诗歌的哪些词句呢?组织交流,对错误的理解引导纠正。

3、哪些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你理解?适时点拨指导。

4、你觉得庐山的瀑布怎么样?为什么?

6、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描述瀑布的高大雄伟,想象诗人的心情。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自己的感受。

3、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抓住诗中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5、想象,并反复吟诵,体会感情。

6、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感受诗歌中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赛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哪些同学认为自己朗读得很棒,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好吗?

3、会背诵这首诗歌了吗?

学生学习活动:

1、朗读,听读,评价,进一步体会情感。

2、小组内朗读比赛,选出最好的一个学生朗诵。

3、个别学生背诵,评价与鼓励。

六、拓展。

教师引导活动:

1、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2、配乐朗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自己喜欢的音乐。听音乐,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谁能背出《望庐山瀑布》?

2、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集体背。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二、自读。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打算怎样学习《绝句》这首诗呢?

根据反馈进行方法选择指导。

2、巡视自读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2、自读:

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想想诗歌讲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读诗歌、识生字。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交流识字办法。

2、谁想把诗歌读一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认读生字。说说自己认识生字的好办法。

2、个别读诗歌,其他同学听读、正音。 。

四、交流、感悟、朗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图画中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

2、你看出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了吗?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理解情况。

4、你喜欢这首诗中的什么景物?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意思。

5、在这么美丽的景色中,你看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6、谁能用朗读表达诗人的愉快心情?想怎样读?

7、你希望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读诗歌?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交流自己对诗歌中语句的理解。

3、交流,理解,大致懂得“窗含”、“门泊”的意思。

4、说话:

喜欢哪些景物,同时了解诗意。

5、交流,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7、配乐读诗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背诵。

教师引导活动:

1、谁会背诵了?怎样背得又快又好的?

2、在学习诗歌中,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引导发现诗句上下联相对。

3、还想背诵诗歌吗?注意两两相对的词语。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交流背诵经验:熟读成诵、理解背诵等。

2、自由交流观察所得,肯定同学的发现。

3、描一描,体会、交流自己的写字经验。

六、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引导活动:

1、仔细观察这几组字,能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吗?

2、同桌互相背一背,讲一讲诗歌,评一评,谁学得好,谁的进步大。

3、课外学习的诗歌会背了吗?背给同桌听听。

学生学习活动:

1、比一比,再组词:

今 令 绝 含 岭 决 柳 银 炉 迎 跟 护。

2、同桌互背诗歌,并表扬能讲出诗歌意思的小朋友。

3、给大家背一首自己学的诗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五

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4。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4。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2)学习第三、四行诗。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4。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径()泊()渔()鸟()经()伯()鱼()乌()。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坐: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啼: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听到的声音是。板书: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2、揭题,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结合资料谈谈、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尝试理解词语:相、和、磨、遥望。(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中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2)多音字组词。(3)指名读古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有重点)。

/4。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遥望:远望。

理解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那在月光辉映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自由说指名说。

2、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3、想象诗的意境:(1)看图读课文。

(2)教师描述: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4、指导朗读、背诵。(1)指导停顿和重音。(2)范读练读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的“虫”不能写得太下,右边的“累”起笔与“虫”一样高,写紧凑些。板书设计:

望洞庭。

/4。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2、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3、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5、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词义、句意。

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2)指名读古诗。

三、介绍几处地名,学生自学古诗,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四、疏通诗句。

1、理解“半轮”(看图):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

/4。

秋:为了押韵而倒置句末,形容秋天月色之美。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的意境:观察图上清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4、看图读课文。

5、教师描述:

指导朗读,读出思念之情,语调低缓:范读指名读指导背诵。

五、小练笔:《洞庭美景》。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七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这样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附:小学生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校园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八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二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760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