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案的编写方式可以根据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示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一
关心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及作息时间,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一段话写下来。
了解父母的工作,列出他们的作息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亲情”这一单元,使我们感到亲人之间的关爱与亲情。那作为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对父母的工作和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解。今天我们就将自己了解的在班上进行交流,并写下来。
二 互相交流,感受父母的辛劳
1 同桌交流所了解的信息。
2 指名全班交流,老师点拨。
三 指导写文
1 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2 师指导:充分利用手上收集到的资料,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
要求:语句要流畅,内容要真实。
四 老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 学生打草稿。
二 师巡视并单独指导。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二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有关松鼠的资料。
两课时。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捷遮蔽。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语文天地。
一、畅所欲言。
怎样爱护小动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
二、笔下生花:两课时。
1、你喜爱的小动物写一写……。
要求: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可以从动物的外形特征、吃食时、睡觉时、游戏时的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写。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三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父母或其他亲人为自己做的事中感受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并教育学生要回报亲人的关爱。
2、要求学生表述要清楚、完整,并富有情感。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能正确评价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感受亲让人的爱并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亲人。
提高学生口头表述事情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日期:
一、创设交际情境。
播放所收集的与本次口语交际主题相符的公益广告、短片画面等。
二、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看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说出话题。
三、读文中提示。
1、要说出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2、要说出自己对亲人做什么事或打算做些什么事。
四、小组合作。
1、交流各说的内容。
2、讨论交流。
五、全班学生讲述汇报。
1、认真倾听。
2、评价。
3、互动表演。
六、评价。评选出优胜和优秀个人。
板书:回报亲人。
表述事情清楚、完整。
认真倾听、正确评价。
用行动去回报亲人。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题是“读书”。安排了《小小的书橱》、《山沟里的孩子》、《爸爸和书》三篇主题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读书的乐趣,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语文天地”中涉及的各项活动和练习,突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了语言的积累,同时又注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32个生字,会8个生字,掌握与课文有关的词。
2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读书的乐趣及读书的重要性。
3抓住重点此,理解课文内容。
4积累好词佳句。
课时安排:8―9课时
小小的书橱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掌握“浩瀚、遨游、沐浴”等词。
2学习诗歌,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3体会关键此举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感受读书的乐趣。
4有语气地朗读全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诗歌,会认识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书,花初步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2至明看火车,检测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自读诗歌。
2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作者为什么把书橱比作是“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2―5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最后一小节,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配乐朗读,放飞想想谈感受。
1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3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五总结评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
2完成古诗《观书有感》。
3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
二感情朗读,回顾全文。
三完成读一读,背一背《观书有感》
1自由读古诗。
2再读古诗,结合插图,自悟诗意。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提出不会写的字全班交流解决。
2重点指导“瀚、尊”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书的名言警句。
山沟里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词。
2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能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杜重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老师小结。
四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认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
2说说:山沟里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
3找出文中描写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的句子读一读。
小组讨论、交流: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有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面对的?
4指导朗读,学生怎么感悟就怎么读。
5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六、七段)
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讨论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生想想:看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用一段话补充一下吗?
5师小结。
五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再读课文,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2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3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二再读课文,联系自己,深入感受内容。
1齐读课文。
2想想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上学,联系自己,谈谈你此刻的想法。
3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并在班上展示。
三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1读句子,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2读一读两组句子,抄一抄,积累精彩句子。
四指导学生写本课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那个字较难写或易写错?
2重点指导“罩、慧、貌、勤”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时间长
山沟里的孩子(上学)路不好走(勇敢、乐观)
不十分安全
教学内容:写自己一次借书的经历。
教学目标:
1会按事情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
2指导学生将借书的过程写具体(能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写)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向图书馆或别人借过书吗?,说说你是怎么借的?并把这件事记下来。
二打开思维,互相启发
1同桌互相说自己借书的经过。
2全班交流,师点拨。
三指导写作
1思考:怎样才能将借书的过程写得清楚、具体。
2师小结后,提出写作要求:
第一:要交待结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将借书的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在借书的过程中若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也应写下来)
另注:
学生也可选择写介绍一本好书。
要求:
1写出你喜欢什么书以及喜欢的原因。
2在写你读后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学生构思作文。
二学生打草稿。
三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五
关心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及作息时间,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一段话写下来。
了解父母的工作,列出他们的作息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亲情”这一单元,使我们感到亲人之间的关爱与亲情。那作为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对父母的工作和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解。今天我们就将自己了解的.在班上进行交流,并写下来。
二互相交流,感受父母的辛劳。
1同桌交流所了解的信息。
2指名全班交流,老师点拨。
三指导写文。
1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2师指导:充分利用手上收集到的资料,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
要求:语句要流畅,内容要真实。
四老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学生打草稿。
二师巡视并单独指导。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六
生字:会认会写生字23个,认读生字34个。
积累:(一)、生字目标:会认34个字,会写23个字。
(二)、理解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3、培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积累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能根据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积累词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2、学句子写句子,提高写话能力。
感受智慧的意义,体会指挥来源于创造力、知识、经验、意志品质。
续写《田忌赛马》
用冰取火
整体设计个性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抽读。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
三、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总结: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七
学习第11单元《通讯》。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两篇自读主体课文,两篇自读课文。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现在先进的互联网,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人类通信的发展史和故事,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1、生字:认识19个,会写17个。
2、积累:读课文,学习浅显的说明方法。
作文:《夸夸我们班的文明学生》
简单了解信息的发展史及作用,体会马拉松运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本单元编排了3篇与通讯有关的主体课文,介绍了人类通讯的历史和故事。这些课文表现出人类的智彗及历史的发展,能使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可学精神。
授课时间
课题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语言质朴无华结构清晰。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式。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正确流利地读文,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 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2.积累目标:会认生字6个、会写生字9个。
3.生字目标:形近字 历 历史 厉 厉害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段序。
(2)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2. 细读感悟:
(1)指明逐段读文。
文中介绍了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2)自由读文,勾出词句。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好词句?
3.能力训练点:小组讨论
结合“结绳记事”的方法,说一说用“贝壳”代替绳子是怎么记事的?
4、拓展练习:
收集人类早期和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的资料。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课题《马拉松》
整 体 设 计 整 体 设 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课文比较 浅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自行了解马拉松运动的来历和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读文,知道马拉松运动的来历。
(2) 认识生字13个
(3)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2)出示生字,让生认读。
2.细读感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马拉松的来历。
(2)自由读文,勾出子己喜欢的词句。找一找哪些词句写了马拉松的来历和意义。
(3)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4―5段。说说 这些内容着重讲了什么?
3.能力训练点:
背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4.拓展延伸:
查找有关马拉松比赛的相关资料。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八
1、读课文,弄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道感染和熏陶。
课件。
1课时。
日期:
一、课前预习。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肆虐———————()故障—————————()承诺———————()哀求—————()。
3、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
二、学习研讨。
1、齐读课题。
(1)说说你所周到的项链?(2)什么是“爱心项链”?小组合作学习,寻找文前提示的问题。
2、交流汇报。(1)小组汇报。
(2)教师帮助学生归纳答案,利用可我呢结尾一段来作答。
(3)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文中人物的对话。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曾经做过的、听过的或是自己接受的有关“爱心”的事。
2、读《阅读》中的有关阅读材料。
四、教师总结。
这课的题目是一种比喻:把爱心比作金钱,把做善事比作金钱,把金钱和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爱心是可以传递的,他不需要回报,但可以心心相印。
板书:爱心项链。
汽车抛锚路人相救。
不求回报只求承诺。
帮助他人传递承诺。
爱心无价心心相印。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九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的小组就接到了班主任李老师给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出黑板报。
当时,我们觉得这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可等我们真的接受任务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无从下手,在旁的徐佩芸说:“这不是存心为难人吗?真希望有高手助阵,如果神笔马良在就好了。
我们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并构思了好半天。黑板报终于”出世“了。我们现在黑板报的顶部写了几个美术字——新学期,新气象。有的同学在一旁拿着本黑板报书打边框我在一旁头头是道的说:”我们一定要把这期黑板报出好,一期好的黑板报要有“装饰、插图、美术字、花纹,还要不停地修改。”在旁的值日组陆梦露说:“打边框要轻一点。”我点点头,便认真地打起边框来,只要有一点没打好,我都会认真修改,等把边框打完后,其他几位同学过来检查验收,果真不错!
开始写字了,该小书法家袁凡迪上场的时候,她心里有些紧张,说:“虽然我的钢笔字写得不错,可是和粉笔字比起来毕竟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旁鼓励她。于是,袁凡迪一笔一画认真地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写完看,我们几位出黑板报的同学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望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心里甜滋滋的,高兴无比。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
挨 (挨挨挤挤、挨近) 骨 (骨碌碌、花骨朵) 泊 (停泊、泊船、飘泊)
(挨饿、挨骂、挨打) (骨头、排骨) (血泊、湖泊)
假 (暑假、假期、放假) 兴 (兴奋、兴风作浪、兴建)
(真假、假如、假设) (高兴、兴趣、兴高采烈)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一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三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导语】的会员“yvhkihihc”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四
师:相传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手里的一块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氏璧。那么,这个绝世珍宝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这里边蕴含着一个凄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氏献璧》吧!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那第一次献璧的情形是怎样的?
1、学习第一次献璧。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想想卞和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高兴、信心,满心欢喜)指导朗读。
卞和满心欢喜地去献璧,结果却被鉴定为(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师:此时的卞和,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急切)请你用急切的心情来读一读卞和说的话。(指名读,男女生读)。
过渡:虽然失去了左脚的卞和伤心、失望、难受,但是他没有改变献璧的决心。
2、学习第二次献璧。
师:于是在武王登上王位后他又去献璧,玉匠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师:“不屑”是什么意思?谁能带着不屑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
师:就是玉匠这不屑的一句话让卞和失去了右脚。
师:失去了双脚的卞和,(生接读: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
他想:(生接读: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
师:如果献璧的人是你,你还会继续献璧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过渡:卞和仍然继续献璧,不过这一次献璧与前两次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3、学习第三次献璧。
师:请你默读课文5、6、7自然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指名读这句话,找出表示卞和动作的词。
师:请你做一做“捧”的动作。将“捧”换成“拿”可以吗?为什么?师: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该怎么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师:描写卞和神态的词语是哪个呢?(痛哭)“痛哭”说明卞和哭得怎样?(哭得十分伤心、伤心到了极点)那哪些词句表现了他伤心到了极点?(一连、直、三天三夜)。
师:是啊,他是多么地伤心啊!直哭得(生接读: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呢?(指名读句子)。
过渡:读到这,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卞和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吧。
课件出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师:谁会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你能告诉我这一句话的意思吗?没关系,老师给一点提示,你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谁找到了?(生读)这是卞和说的话。
课件出示: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师:现在你知道卞和悲伤的原因了吗?(生答)那坚贞之士指的是谁呢?(卞和)。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伤心)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引读:是啊,事实被扭曲,是比砍去双脚更令人痛心的事啊!卞和悲伤地说:(生读)。
师引读:忠贞被诬蔑,受到侮辱和残害,内心的痛苦无人诉说,卞和无比悲怆地回答:(生读)。
师引读:双脚被砍,内心早已被割碎,心痛不已的卞和,泣不成声地回答:(生读)。
师:(课件出示)文王听到了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师:卞和冒着生命危险三次献璧,他的故事确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吗?(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忠心耿耿、坚贞)。
师:卞和献出的仅仅是一块玉吗?还有什么?(忠贞)这也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啊!
课件出示:
卞和献出的不只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他献出是更是自己的_______。
师:学到这儿,课文中的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话想对他说吗?指名同学说一说。
1、收集带有“玉”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蕴含的意义。
2.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体验法、合作交流法。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2、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3、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往往都蕴含着父母对你们的期待与希望,你知道自己的名字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跟大家说一说!
二、小组合作,交流。
和同学说一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他人名字的。听同学讲的时候,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向同学提出来。
注意:要学会倾听,有不懂的地方,适时发问。别人讲话时,要有礼貌地回应。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全班交流。
1.每一组挑选一名同学,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讲明名字里蕴含的故事,说清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或希望。注意:口齿清晰,讲述完整具体。
2.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3.讲讲今后的打算。
4.师生共同点评。
5.评比:谁讲得最好。
五、畅谈收获,深化认知。
通过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讲清楚了解到的信息。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课时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说一说,你从同学的讲述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
课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六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xxx。
2、xxx。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七
(小柱子第一次比赛输了,他觉得十分丢脸,很不好意思。他练习了口算的绝招。当伙伴们说完题目后他脱口而出结果,而且完全正确,所以伙伴们竖起了大拇指。)。
3、小柱子高兴地说:“咱们定个日子再比一比,条件是(绝招一定得是练出来的,而且要有用。)”
4、小柱子是一个好强,不服输,自尊,勤学苦练的孩子。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出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出对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十八
争吵后:我:后悔、矛盾、不安克莱谛:伤心宽容。
我:知错就改克莱谛:主动示好)。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不安”是怕克莱谛放学后再报复我。“后悔”说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该和克莱谛吵架。)。
2、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瞟”是斜着眼睛看。“不是愤怒”说明克莱谛并不生“我”的气,他为我的行为感到“悲哀”,为“我”不承认错误而伤心。)。
3、终于挨到了放学。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
(“挨”字用得好,是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4、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但心里想的却不一样,克莱谛心里想着(跟“我”和解),“我”却想着(怕他报复一心防御他。)。
5、“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父亲认为(克莱谛)比(“我”)高尚,因为(克莱谛能谅解“我”的过错,宽容“我”,珍视友情。)父亲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是自己错了,应该(主动认错),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6、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
(1)“我”和克莱谛争吵后,为什么很后悔?
(因为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
(2)这段话中,作者分几步写出“我”内心矛盾心情的?
(分三步。不安——后悔——矛盾)。
三、学了本课,你认为他俩是什么样的少年呢?
1、安利柯是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人。
2、克莱谛是一个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别人,珍视同学友情的人。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朋友之间要互相谅解、彼此宽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4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