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编写教案时需要注重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权衡。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一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二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三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四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五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交流反馈。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六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七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八
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
2、同桌学生讨论。生:求出几个同学的平均数。
3、现场测量台上同学的身高。
4、学生尝试练一练,指名板书。
5、比较结果。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6、小结:看来平均数(板书课题)还真能帮肋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九
1.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_______________,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4.已知1,2,3,,,的平均数是8,那么,,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5.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则学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7.已知一跳高运动员在1次大型运动会上成绩的平均数为2.35米,若选派参加亚运会,可以预料,他的成绩大约为______米。
8.经随机调查某校初三30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为3小时,由可估计该校家庭作业约为___________小时。
9.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a.b.
c.d.
10.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a.84b.86c.88d.90。
11.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的平均数是()。
a.b.2c.2+1d.
1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
13.已知一组数据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数为23.01。求a的值。
14.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10,求数据的平均数。
15.一组数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三数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16.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参考答案。
1.
2.3。
3.3。
4.14。
5.95。
6.82。
7.2.35。
8.3。
9.b。
10.d。
11.c。
12.d。
13.23.05。
14.12。
15.(1)6(2)30。
16.乙。
17.10℃。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4、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重点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难点明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能熟练地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知识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2)有一人连续3天的消费分别是1元、2元、6元,
求这人平均每天的消费;。
(3)有3位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75cm。
求这3位同学平均身高;。
(4)一个班级在一次体检中测得有四十同学身高为。
170cm,十位同学身高为165cm,求这班同学的。
平均身高。
八年级一班有40位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求这40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理解新知。
问题:某校八年级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如下表:。
班级人数/个平均身高/cm。
一40168。
二44165。
三36170。
求这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八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但是这张表格坏了,只知道身高为155、160、165、170的同学的比为2:5:10:3;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求出这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运用新知体验“权”的作用。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837875。
乙73808582。
想一想。
1.比较例(1)、(2)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案例。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有意者于6月19日到我处面试。
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6000元5500元4000元1000元500元。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月工资/元6000550040001000500。
员工人数112142。
平均工资。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二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分组计算平均身高和年龄学生们有兴趣,很快就能算出来,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但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对数学没兴趣,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被动地学习,收效一定不高。有的学生没有带计算器,在课堂上的计算时间增加了,教学用时出现了不应有的浪费。在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讲解上,教师显得较为匆忙,定义讲解怕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新课改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如果课堂学习我们只顾少数基础好的同学,那就与新课改理念相背了。所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三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四
师:为了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出四人。
师:男生队先投,比赛结束了,你觉得男生队的水平怎么样?
师:因此,第一场比赛谁赢了?生:男生赢了。
师:比赛结束。各位裁判,男生队赢还是女生队赢啊?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公正的裁判那?可以拿出练习册算一算,汇报时要讲出你裁判的依据。
师:谁来汇报?生汇报师板书6+7+9+。。。
生:生汇报师移动课件。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那?
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举手?用算式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棒算出了决赛成绩谁赢了:生:男生。
师:热烈掌声老师量好了看一看在本上算一算剪下几厘米就一样长了?
师:总数54平均数8师:刚才谁没有说清楚?这回你能再说一说吗?
师:我是员工,现在要问经理们问题了?
师:篮球队几人平均身高是?篮球队有一人的平均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
生:可能。
师:算完我吓了一跳啊新的平均数原来五个人都达不到你说这人的身高会是什么样?
师:你是怎么想到12的。
师:不过女生队还没赢,只是打成了平手,如果想赢的话,这个高手至少得投中多少个?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生活中哪里会经常用到平均数,了解后和同学老师交流一下。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五
加权平均数到底是不是教学中的难点,各有各的看法。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六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师:是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有什么办法?
3、选取样本。师:但是现在在课堂里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学生参考选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选取第一组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
4、估计。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第一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不会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学生计算。
师:是××同学的身高吗?我们可以推测全班的同学身高,全校四年级同学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7、小结方法。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
生:先求总数(板书),除以人数,等于平均身高。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七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
2、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一次数学测验,三人的数学成绩如下:
60、80、100分。
则这三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通过问题二引导归纳:加权平均数解答课本例题一、例题二体会权的表现形式和权对数据的影响。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八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九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3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