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9:02:02
2023年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精选12篇)
时间:2023-11-17 09:02:02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师为了开展教学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指导材料,它起着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的作用。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一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二

本环节采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能够更好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小班幼儿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越是接近孩子喜欢的形象越容易带动孩子自主学习,通过给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点心,既能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巩固,又有效的贴和了孩子的心理,课堂气氛好,且孩子注意力集中。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三

出示小羊,分别为: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一一介绍。

2、师:小羊们从那么远的青青草原来,肚子都很饿了,我们给他们分点心吃吧。

请幼儿按要求给小羊们分点心:

幼:蛋糕和小羊比,蛋糕比小羊少。

幼:蛋糕和小羊比,蛋糕比小羊多。

第三次分点心:请给小羊们每人分一份青草沙拉,分好后说说蛋糕和小羊比怎么样?

幼:蛋糕和小羊一样多。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四

《比较长短》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比较长短》的幼儿园教案,供参考阅读!

1、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独立地给3件同类物体比较长短。

2、引导幼儿描述比较结果,感知长短的相对性,初步学习长短排序。

一、出示铅笔,引出课题。

二、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

1、学习两支铅笔比较长短。

这两支铅笔哪支长?哪支短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呢?(把两只放在一起比一比,其中一端要对齐)。

小结:原来比的时候,要把两根支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哪支短了。

2、学习三支铅笔比较长短。

小结:比的时候,仍然要把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的,哪支是短的,哪支是最短的?原来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比较的物体不同,长短也不相同。

三、学习按长短排序

1、(出示排队标记),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标记?(排队标记)。怎样排呢?

小朋友想想哪支铅笔排应该排在最前面,哪支铅笔跟在它的后面,哪支排在最后面?

2、幼儿说,教师在黑板上操作,然后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3、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说出操作结果。

四、小结上课情况。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探索各种比较高矮的方法,能讲述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记录比较的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高矮的相对性和不变性。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

2、探索高矮的材料:绳子、木块、皮尺、奶粉筒。

活动过程:

活动一:幼儿两人一组比较高矮,并记录自己比较结果。

指导语:请小朋友自己找个朋友,两个人比比谁高谁矮,也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找一些材料来帮助,然后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1、儿童自己分组活动,教师观察儿童活动。

2、提问:“你刚才和谁比的?用的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3、“我刚才发现小朋友在比较的时候做了一些记录了,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记录的?”

4、教师简单小结。(可以是儿童讲述的情况,也可以是儿童记录的情况)。

活动二:幼儿三人一组比较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1、老师:“请三个小朋友来,你们看看他们谁高谁矮?那中间的呢?”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2、小结:要想知道。

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3、老师:“现在你可以找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比一比,看看谁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然后在记录下来。”

4、再次分组活动,教师观察儿童活动。

5、如果儿童在活动中有新的.发现,要鼓励儿童说出探索的发现。

活动的延伸:

老师请一位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和老师比较。

老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我想一想,你们看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呢?那么在下次的活动中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我们在来讨论。”

活动点评: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生动的图象有助于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充分考虑幼儿特点,多媒体的设计形象生动、可爱、富有动感,内容贴切课题。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活动说教式教学方法,而采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实践,从中去发现、结累经验。教师在活动中除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更注重幼儿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活动的组织中,教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将幼儿间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机的容入到数学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2、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3、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3-13-2)。

2、长短不同物品、幼儿学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根魔棒,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二、展开。

1.通过操作,学习并置比较法。

2.用什么方法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呢?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

小结: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与幼儿一起朗诵教师总结的儿歌,边说边操作。

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3.趣味练习:比较长短观察图片,比较相同物体的长短。

请幼儿看看图片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并在最长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红色,在短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蓝色。

4.分组操作,巩固方法。

请幼儿在小筐里分别拿出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相邻两名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掌握不好的幼儿。

三、活动延伸。

教师小结后,让幼儿通过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形成长于短的体验。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七

1、愿意参加撕面条的活动,有耐心完成游戏任务。

2、能动手动脑动口,正确判断并描述物体的长短。

3、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正确方法,理解长短的相对性。

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各色蜡光纸若干;每组一个装纸条的筐。

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正确方法,理解长短的相对性。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吃过面条吗?面条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引导幼儿撕面条——帮助幼儿感知比较长短的方法。

(1)请每位幼儿取一张蜡光纸,说说自己拿的纸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从长方形纸上撕下两根不一样长的面条,想想该怎么撕?

(3)请幼儿将两根面条比一比:哪条长?哪条短?(引导幼儿将比较。

的两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比较长短。)。

(4)请幼儿拿一根面条与其他小朋友的比一比,看谁的面条长?

3、教师引导幼儿比比谁的面条长,帮助幼儿初步感知理解长短的相对性。

(1)幼儿自由地撕面条,教师引导幼儿不断地比较,找到自己撕出的。

面条中最长的一根,感知比较的对象不一样,同一根面条比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是长。

的,有时也可能是短的。

(2)请幼儿拿自己认为最长的面条来和其他小朋友的比一比,共同找出一根最长的面条。

4、教师指导幼儿撕最长的面条,引导幼儿学习将纸撕得又长又细的技能。

(1)示范撕长面条的方法:沿纸的边缘绕圈能撕出又细又长的面条。

(2)幼儿自由撕面条,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与同伴比较面条的长短。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八

1.让幼儿对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培养幼儿对三个物体的长短的认知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不同长短的物体、挂图、笔、幼儿用书、

1.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那些物体是长的,那些物体是短的`,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长短。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体验物体长短的特征。如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不同长短的物体。

3.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量的感知比较。如,绘画时让幼儿画出不同长短的物体;语言讲述时注意引导幼儿描述物体的长短特征。

5.请每个幼儿找两件能比长短的东西,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6.请每个幼儿找3件能比长短的东西,比一比,挑出最长的或最短的。

7.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和掌握一头对齐比长短的方法。

8.让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一找、说一说还有那些东西可以比长短,并比一比谁长谁短?

9.发幼儿用书,让幼儿打开书看图请幼儿说一说图意。知道图示表示的意思,在引导按照图示在长的火车前面画“圈”,在最短的火车前面画“叉”。

10.看下图:让幼儿按照上图的方法完成下图。

11.结束活动:教师总结,幼儿有序收书。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九

1.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3.能从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感受长短认知的乐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重点:认识长短,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难点: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巧虎玩偶、多媒体ppt课件、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2)通过谈话法,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还有什么长短不一的物体,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还有哪些物品有长的,也有短的?请你们找出来,说一说。

(让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如何比较长短)。

3.小结:知道物体有长有短,比较长短时,要使物体的一端对齐(利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

边说边操作: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1.利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

2.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体验长短认知的乐趣。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十

1、理解长短的概念,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2、能用一端对齐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并按照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3、很快融入游戏氛围参与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1、人手一只篮子。里面放有彩色纸条两根(一样长),吸管两根(有长短),彩带三条(红长、绿短、黄最短)。

2、彩色纸一张,透明敞口塑料袋两个(袋上分别标有数字1、2)。

3、音乐《红绸舞》。

4、场地布置:红绿黄三个圈作舞池。

(一)老师变魔术。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魔术,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喽。

把两根相同的纸条变成一长一短。

2、幼儿观察有何不同,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宝宝真棒,用眼睛就能看出两根纸条不一样,一根长一根短。

3、告诉幼儿“变”的秘密。

(二)幼儿变魔术。

1、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根纸条学做小小魔术师。

2、说一说,哪根长哪根短。

(一)两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1、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篮子里拿出两根吸管进行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哪根长哪根短。

2、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样做呢?

引导幼儿用一端对齐法进行比较。(可横着也可竖着斜着比)。

3、送吸管回家。将长的送进1号袋,短的送进2号袋。

4、检验。

师将一个袋子里的吸管拿出用一端对齐法检查是否一样长。另一个袋子里的请有意愿的幼儿进行检查。

(二)尝试用一端对齐法对三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幼儿从篮子里取出三根彩带。

1、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彩带。

2、尝试比一比、说一说自己拿的是长的、短的还是最短的。

3、长的请到红舞池、短的请到绿舞池、最短的请到黄舞池。

播放《红绸舞》,和幼儿共同跳起来,把彩带舞起来。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十一

1、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3、体验学习数学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手工制作的长短不一的两条裤子,两根金箍棒,两条丝带。

一、导入。

教师以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今天,长颈鹿妈妈带着它的宝贝小长颈鹿要去超市买东西,他们看见了很多有趣的东西,那宝贝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啊?)。

1、利用故事中出现的长短不一的裤子、金箍棒、丝带等物体,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2、通过谈话法,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还有什么长短不一的物体,进一步巩固知识,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3、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

4、教师总结。

知道物体是有长短的,比较长短时,要使物体的一端对齐。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发现还有什么长短不一的物体。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幼儿园比较长短教案篇十二

2、初步感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数学活动的有趣。

在许多游戏活动中,幼儿总喜欢比各种物体的长短,但又不知怎么比出长短,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比长短的数学活动课。

初步感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1、火车图片、1~10数字卡片。

3、泡沫板、图钉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火车图片,感知长短。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好消息:“沈阳站新添了几列火车”引起兴趣。

2、提问:这几列火车哪列最长,哪列最短呢?

3、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比较长短两种方法。(看,数数)并知道车厢多火车长,车厢少火车短。

二、幼儿操作,运用比长短的方法进行排序。

1、介绍材料、操作台上的1~4的数字含义。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比较长短并排序。

第一组:四条长短不同的连环纸环。

第二组:四条长短不同的彩笔(不同数量连在一起)。

第三组:四条长短不同的曲别针(不同数量连在一起)。

第四组:四个缠着不同长短绳子的同样瓶子。

3、每组小朋友出来讲解:

你们是怎么排序的。引导幼儿说出最长的是……第二长的是……第三……最短的是……。

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并展示给小朋友看。

4、幼儿通过观察展板,讨论如何比较长短。

提问:“为什么挂纸环的钉要站成一个水平的直线?”

5、教师小结:比较几种物体长短时,一边对齐后再进行排序。

三、幼儿讨论第三种比较长短方法——测量。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长短?”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并寻找收集。

幼儿观察教师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四、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借助多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对出现的测量结果的不同继续深入探索。

教学反思:本活动幼儿初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我应考虑幼儿原有的经验程度设计活动,事先作一些测量的准备,活动效果会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823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