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8:18:08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模板14篇)
时间:2023-11-17 08:18:08     小编:雨中梧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教案样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一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医院看护母亲,抱母亲换床单时,才知道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曾经以她瘦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重的生活艰辛,我十分难过和愧疚。于是,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轻摇着让母亲入睡,却突然发现母亲流泪泪了。

课文语言明快,没有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点:

文中有两处作者抱母亲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在课文的开头——“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推挽,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另一处在课文的结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作者两次抱母亲的动作之所以前后完全不一样,是因为抱的原因不一样,作者抱的心境不一样,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仅是因为方便护士换床单,所以作者的动作比较随意,稍稍显得有些鲁莽,要不是护士扶了一把,险些把母亲摔着。作者第二次抱母亲,抱得那么柔情,是因为作者在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后,对无私母爱的一种特殊回报。

文中母亲说自己最重时只有89斤,学生对这个数字所包含的意义一般不会太注意。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母亲的体重与自己的体重、学生的体重进行比较,用较为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瘦弱。而就是这样一位瘦弱的母亲,超负荷地承受着看得见的肩上的担子和看不见的生活的重担。肩上的担子可能担了些什么?生活的重担又是承担的什么?可以让学生联系平时自己生活中,母亲是怎样为家庭为儿女默默付出的,来进一步丰富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

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诗词、名言有很多多如:《游子吟》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吟诵,即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二

为期一个月的同课异构的准备,今天在新华小学结束了。首先感谢让区教育局的领导能够给予我们这些教师一个学习、交流和进步的平台,其次感谢新华小学的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感谢四年二班的各位同学的配合。

早早地来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了沟通,本以为是胸有成竹的准备工作,可是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却是情况百出,以下就针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和教学理念基础。

备一节课的基础,首先就是备学生。由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在前一天到学校了解了一下学生的基本情况,感觉他们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没有问题,而且都能够把握文中母亲的品质,可是在授课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这就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的不充分,导致在课堂中自己占主导地位,让学生的思想受我的牵制,以至于所呈现的课堂非常地沉闷。这就体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教育机制还是有待提高。

要想提高教育机智,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是不够的,还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报告单的时候,把小组合作部分学生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能够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交流。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要让学生进行大量地朗读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文本的知识进行透彻地分析。在课堂中仅让学生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朗读,自己也有意识地想让学生在后面的文段中进行朗读,可是在授课中却大大地忽略了这个环节,导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死气沉沉”的氛围。

这次活动让自己让自己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在其他授课教师身上寻找到了闪光点,吸取他们的优点,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上,使呈现的课堂形式更加地灵活,课堂效果更好。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三

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土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母亲这才没有作声。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四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人人都会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怎样体会这伟大的母爱呢?俗话说:“情到深处,自然真。”我提前准备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图片,引导学生来感悟无私的母爱。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轻”是作者抱起母亲最直接、最明显的感觉,“只有80多斤重,这么轻的母亲自己竟然多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引出作者的回忆,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轻重对比作了铺垫。

首先,让学生明白“那么重的担子到底有多重?”从而体会母亲翻山越岭的艰难。

其次,轻——重对比让学生看着。

80多斤重。

100多斤﹢背着妹妹﹢拉着我。

这两组数据谈感受,体会母亲超负荷的工作。

文中有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为何难过呢?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为自己的粗心而难过。通过抓“竟然”、“没想到”等词语感悟作者的自责。

2、为自己的不懂事而难过,小时侯年幼力小未能帮母亲,可长大后,母亲让我们放下重担自己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未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那么重的担子。

3、母亲几十年毫无怨言地挑重担,而今病成了这个样子,心疼母亲,自责而难过。

学生在朗读中如能理解这些、体会到这些,那么“母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重点抓住“提那些事干什么”这句话来体会,“那些事”指哪些事,是否值得提?从而感受母亲博大的胸怀。

出示一组母亲抚养孩子成长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回想往事,体会自己母亲的艰难,自己母亲身上的重担。同时,教师通过范唱《我的好妈妈》让学生明白应该知恩图抱,回抱母爱。

“情到深处,自然真。”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深切的感受那无私、伟大的母爱,此时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情感也能真正得到调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五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 “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 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 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题材。在充分感悟母爱感悟文章后,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自己母亲平凡的母爱进行了动情描述,学生无不动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心中想对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不少学生从小事回忆,写出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独特珍贵的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六

本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一、本文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情,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字里流淌的亲情,情动辞发,读出感情,写出心里话。创设情境是很重要的。课堂上我利用一体机播放优美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情感,为品读语言做好情感铺垫;用动情的语言营造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想象,加深情感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真情,教学效果良好。

二、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读,加深理解,说出感悟,读出感情。如让学生体会:“竟然”“翻山越岭”的意思,并试着造句,做到积累并运用语言。

让学生有感而发,当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的伟大,进而想到自己。

最后听了歌曲《母亲》,学生心中充盈着感恩母亲的真情,安排小练笔:”同学们,爱需要表达,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什么呢?可以是问候,祝福,也可以是感谢??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吧!

四、用一体机演示生字笔画,扎实指导了学生写字,让学生在屏幕上找出翘舌音的字,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读写习惯。

不足之处:

一、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写法指导不够,没有对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进行引导发现,没有让学生学习在对话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在课堂上应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探究,做到自读自悟,读出感情,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讲得多一些。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合作讨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对读、想、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我在教学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学生品读课文,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没有个性感悟的读,是无本之木,是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母亲的泪水又苦又甜”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作者,对母亲,或者就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读、想、议三位一体为语文学习有效性途径,充满智慧火花撞击的讨论是能深化孩子的理解,让文本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内心协调一致,并沉淀在心灵深处阅读本课教学设计,处处可见“议”,如在走进“我”的内心时,组织小组讨论:“愧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或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想儿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没尽到什么责任而对母亲感到“难过”、“愧疚”?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形成了共识,更为母子之间的亲情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八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

学习本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当你的母亲在非常劳累或生病时,你有没有帮助、照顾过她?你是怎么做的?事后有什么体会?”从导入入手,很好地联系实际,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在教学第二个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母亲的辛劳。我抓住了“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和“力大无穷”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母亲在照顾我们兄弟时的艰辛,让学生总结这是什么样的母亲?母亲如此的伟大却让人感觉到是这样平常,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有十几个同学这时想到自己的母亲而感动的流下了泪水,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在学生谈了自己的感悟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即使是没发言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明白了很多。首先,要想讲好课,自己要多钻研教材,走进课文。其次,上课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最后,要学会用一些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在一堂课中很好地把学生把握住,恰当地引导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学到知识,懂得道理。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十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住院,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第一次抱母亲,才发觉母亲轻,这么轻,竟然这么轻,出乎“我”的意料,“我”吃惊,“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孩子由于偶然的一抱才发觉母亲轻得那么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我着重引导学生品一品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作者抱出了怎样的感受?然后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但在处理“我为什么很难过?”这个问题时我挖掘得不够深刻,太肤浅。学生体会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发现了这一真相的儿子此时更多的是难过,难过母亲用这么轻的身子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可是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泪呀,作为儿子想到这些怎能不难过?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母亲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却病成这样,我心里很难过。因为当时我怕时间来不及就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这一点比较遗憾。

阅读教学永远的教学手段,阅读的质量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的展现,在对文章对母亲饭山越岭的这一小节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读,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阅读的基础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岭”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辛。由此学生体会到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文章最打动人的就是“我”抱母亲入睡的那小节,一切多余的讲解在这样的情景下都是苍白无力的,读好,读出情,读出感,在朗读中让爱永驻。

但整堂课上,我觉得上得还是比较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大家都被文本所感动,被情所感染,这是情感充盈的课堂,是情感净化的课堂,是人性之真之美的课堂。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营造着爱的氛围,一种和谐的人性氛围。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十一

魏艳红老师执教的是湘教版新编教材三年级歌曲《多年以前》。这首歌曲是由美国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词而成。它首先讲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拥有“蓝天、森林、小鸟”,后来“森林消失,小鸟一去不返”,再描写现在孩子们对小鸟“轻轻呼唤”,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挚而美好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魏老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下面我就对这一节课进行简单评议,不到之处请在座的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中以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创设情景氛围,牢牢把握住了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

爱听故事是小学低段孩子的共性,魏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采用故事的形式,把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融入故事情境中,使学习产生诱惑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唱故事——演故事等不同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感受和体验音乐。并根据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创设了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唱歌教学。

本节课一开始魏老师就扮演了一只可爱的受伤的小鸟,通过与同学们的对话交流,学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这样的情景教学一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也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中以音乐性贯穿课堂始终,牢牢把握住了音乐课的本质特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这节课中,从师生之间的问候——小鸟对同学们的自白演唱——欣赏歌曲《多年以前》——歌曲《多年以前》的学习——音乐剧的表演,音乐无不贯穿其中,比如教师范唱时的优美歌声,学生学唱时的认真投入,歌曲表演时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情绪的音乐交织在一起使课堂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更加丰满完整,增添了音乐情趣,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十二

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时,处理“我为什么很难过?”这个问题时,我挖掘得不够深刻,太肤浅。学生体会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发现了这一真相的儿子此时更多的是难过,难过母亲用这么轻的身子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可是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泪呀,作为儿子想到这些怎能不难过?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母亲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却病成这样,我心里很难过。因为当时我怕时间来不及就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这一点比较遗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十三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我抱母亲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我细读了课文,特别是沿着“抱”字去读课文,去追溯作者情感的源,我发现其实我们成年人,对母爱的感受也是肤浅的,对报恩也只是言语多于行动。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想到了母亲为我奉献的质朴的母爱,再想想自己为母亲所做的,我觉得在我的潜意识中,接受母爱是自然而然的,而回报母爱却是在各种各样的借口下所忽略的。文中的'母亲为“我”的真情一抱而感到欣慰,而感到幸福,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行动起来了。于是,我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心中对母爱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母亲节那天为母亲做一张贺卡。

教学中,让学生品味文字,感悟母亲辛劳一生,揣摩情感,体验作者的愧疚之情,涵咏“泪水”,感悟母子亲情。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接读、齐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我注重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以情动人,渲染母爱。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从题目中的“抱”字入手,引导学生品悟母亲曾无数次抱过孩子,这种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而儿子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却让母亲感动得泪流满面。而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被孩子们的真情流露感动着。我想这时不仅仅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更是一个母亲与孩子们的心意沟通啊!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反思篇十四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666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