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那么,如何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目标明确、具体、实际可行。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另外,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多样化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帮助。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样本,这些教案设计精良,适合不同学习阶段和课程特点的教学需求。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一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交流反馈。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二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三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班95909085。
二班90958590。
三班85909590。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9%+30%+6%)=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abc。
语言859590。
综合知识908595。
创新959585。
处理问题能力959095。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四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五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六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七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就得到方差值.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b.1c.约1.414d.2。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八
教案:。
我与地坛执教:韩冬【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五学习第二部分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人神对话,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祝同学们成为一位优秀而卓越的人。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九
1.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_______________,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4.已知1,2,3,,,的平均数是8,那么,,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5.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则学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7.已知一跳高运动员在1次大型运动会上成绩的平均数为2.35米,若选派参加亚运会,可以预料,他的成绩大约为______米。
8.经随机调查某校初三30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为3小时,由可估计该校家庭作业约为___________小时。
9.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a.b.
c.d.
10.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a.84b.86c.88d.90。
11.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的平均数是()。
a.b.2c.2+1d.
1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
13.已知一组数据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数为23.01。求a的值。
14.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10,求数据的平均数。
15.一组数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三数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16.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参考答案。
1.
2.3。
3.3。
4.14。
5.95。
6.82。
7.2.35。
8.3。
9.b。
10.d。
11.c。
12.d。
13.23.05。
14.12。
15.(1)6(2)30。
16.乙。
17.10℃。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学习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图书等。
2、懂得抢他人玩具是不礼貌的行为,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从家中带来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行为判断图卡人手一张、红黑两色水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一则小故事引出活动。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你们认真听完故事后回答我的问题,好吗?
2、教师开始讲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知道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1、教师: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明明有了新玩具,并且邀请小伙伴一起玩,一点也不自私,妈妈为她的行为感到自豪,所以高兴地笑了。
3、教师:当你有一件新玩具时,你会怎么做呢?
4、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大家现在都知道了要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明白了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三、教师出示行为判断图卡,让幼儿根据图卡内容判断正误。
1、教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张图卡,看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
2、幼儿观察图卡后回答。
3、教师总结每张图卡上的画面内容,并向幼儿交代操作要求:你认为对的就涂红色;认为错的就涂黑色。
4、幼儿开始涂图卡,教师在一旁指导。
5、请幼儿说一说图卡中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四、请幼儿和别人分享自己带来的东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并说出希望和谁分享。
3、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将幼儿分成若干组,一起分享食物或玩具。
4、教师小结:大家因为分享,都玩到了或吃到了自己没有带来的玩具或食物,这样会使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五、教师对今天活动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东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四
加权平均数到底是不是教学中的难点,各有各的看法。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六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篇十七
师:为了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出四人。
师:男生队先投,比赛结束了,你觉得男生队的水平怎么样?
师:因此,第一场比赛谁赢了?生:男生赢了。
师:比赛结束。各位裁判,男生队赢还是女生队赢啊?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公正的裁判那?可以拿出练习册算一算,汇报时要讲出你裁判的依据。
师:谁来汇报?生汇报师板书6+7+9+。。。
生:生汇报师移动课件。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那?
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举手?用算式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棒算出了决赛成绩谁赢了:生:男生。
师:热烈掌声老师量好了看一看在本上算一算剪下几厘米就一样长了?
师:总数54平均数8师:刚才谁没有说清楚?这回你能再说一说吗?
师:我是员工,现在要问经理们问题了?
师:篮球队几人平均身高是?篮球队有一人的平均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
生:可能。
师:算完我吓了一跳啊新的平均数原来五个人都达不到你说这人的身高会是什么样?
师:你是怎么想到12的。
师:不过女生队还没赢,只是打成了平手,如果想赢的话,这个高手至少得投中多少个?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生活中哪里会经常用到平均数,了解后和同学老师交流一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5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