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制定教学策略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案的优化与创新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不断探索。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一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二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3、激发、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物体重心的确定。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三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方法。
(2)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一、引入新课。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前面介绍形变的部分。
通过观看视频,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force),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动手做一做,然后讨论。
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跳水运动中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
(2)将0.5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n、1.5n、2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将0.5n、1n、1.5n、2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
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后面介绍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
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我们知道了弹性,了解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四、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五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与学生讨论,然后: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为形变量的大小.。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六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七
总体上,以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围绕让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三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基于高一学生的实际和与《弹力》相关的学习任务,注重对实验(特别是实验设计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强调科学方法的教育与熏陶、领悟科学的思维品质,并尽可能强化创新的意识。
具体来看,本节课是整个高中物理较早进入学生学习的力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的现状,他们在生活中已接触到一些弹力现象,但由于认知水平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阶段,所以对弹力的认识上更多的停留在表面上,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别是在物体发生微小形变时产生弹力的认识了解不够,即有经验的感性认识无法提高到理性认识。
再看学习任务设计,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表面上看较易为学生接受,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将会很空泛。如果深入研读教材,这节课既有物理学中把微小量放大的科学思想——通过细管液面升降放大、光点反射放大等方法来研究微小形变,又有力学模型——轻弹簧弹力大小的定量研究及弹簧模型的建立,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造了较大的空间,为学生体验和应用科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载体。
再考虑到高中物理新课改,明确地倡导让学生使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并在探究学习中体会科学的思想,从而提升他们全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如下图所示的非线性教学策略,通过模拟前人的探究历程,尤其是通过总结评价,让学生反思实验的成败之处及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和领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智慧。
shapemergeformat。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材内容】。
《弹力》这节课的内容我将分为三个知识层框:“弹力产生的条件”、“弹性形变的存在”、“验证胡克定律”。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习者分析。
【已有知识与经验】。
高一学生通过前面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
【认识特征】。
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知识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基于以上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把握,以及科学新课程的理念,为了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由此,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弹性形变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
2.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弹簧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探究性实验,尝试使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胡克定律的表达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而形成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科的特征、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由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和利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和显示微小形变。
五、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细钢丝、弹簧,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扁平玻璃瓶、牙膏、激光教鞭器光源、平面镜两块(一大一小)、喷雾器、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刻度尺、钩码、力传感器、电脑液晶屏、偏振片、有机玻璃。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定的情境,自主形成科学概念,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这个主导思想,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演示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教学中多处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境,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
亲身体验,导入新课(5min)。
(课前以4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
【学生实验】用自己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一拉或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时候,手受到的力的作用。
【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导入新课《弹力》。
【学生实验】用力拉或压同一个弹簧,弹簧不能够恢复原状。
【小组讨论】上面的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
【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者观察到的一些形变,区分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
(播放视频):撑船时竹竿弯曲,皮球与地面接触时内凹,钓鱼时鱼竿弯曲。
通过观看视频,形成印象,物体的形变、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二)放大形变,突破难点(20min)。
像弹簧、海绵、钓鱼竿,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这种形变是很明显的。一本书放在桌面上,桌面也会发生形变,而这种形变是很微小的,眼睛无法看见。怎么才能看到微小形变?同学们开始讨论,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师在进行评价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例如一张纸的厚度测不出来,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样,通过类比的方式使他们想到了放大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渗透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设计微小形变实验。【探究实验1】如图所示,一个扁平的玻璃瓶里,装满了红色的液体,用力挤压玻璃瓶的不同位置时,让学生想一想:玻璃瓶是否发生形变了?但我们肉眼看不见,让学生展开思考。
【学生活动】把一根毛细管子插入橡皮塞中,用来显示体积的变化。
尝试后,液面真的上升了。这表明了玻璃瓶在力的作用下,体积减小了,水上去了。
【教师活动】如果在腰部给玻璃瓶施加一个力呢?请同学上来表演。
【学生活动】挤压玻璃瓶的腰部,液面下降了。
【教师活动】为什么?与此同时,用挤压一支牙膏来说明这个问题,从而把这种细管液面升降放大的思想教给学生。说明这种放大的思想很管用。
【实验说明】结合书本“问题与练习”的第1个实验,我将实验装置做了如下的改进:
玻璃瓶的首选为体积较大横截面为椭圆的瓶子;。
用红墨水将水染红,水与细管的色差较大,宜于观察水面的升降情况。
挤压不同部位,水面有升又有降,彻底打消了学生的疑惑——水面的上升不是由于水的热膨胀而是由于瓶子的形变引起的,因而更清楚更全面展示了玻璃瓶的形变。
细管液面升降放大法是通过透明细管中的有色液面的上升或下降来反映某种物理量(如体积、温度、压强、热量、内能等)的微小变化,其显著程度取决于细管直径的大小。细管液面升降放大法在热学演示实验中用得比较多。如用空气温度计或微小压强计来演示诸如比热实验、热辐射实验、液体蒸发制冷实验、焦耳定律实验、克服摩擦力做功增加内能实验等,实际上都是运用了细管液面升降放大法。
【探究性实验2】力作用在桌子上的这个形变怎么来显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方案,展示方案。
【教师活动】用光点反射放大的办法来进行。激光教鞭器发出的激光通过平面镜两次放大,在墙上出现一个点迹,为了看清激光光线,增强趣味性,用喷雾器喷洒细水雾在两平面镜之间的区域,两次反射的红色激光光线立即跃入眼帘,非常生动。同时,为了之后易于观察,用蓝色的小纸片贴住之前的这个点迹。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上来对桌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其它同学观察墙壁上点迹的变化。
【实验结果】点迹发生了移动。这个光点位置的变化说明了桌面发生了微小形变,通过光的两次放大,从而把它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光点反射放大。
【实验说明】光点反射放大法是使光的反射角的微小变化通过反射线投射到远处的墙壁上的光点的移位来显示,其变化的显著程度取决于反射镜至光点投射之间的距离。这种放大法通常也叫“光杠杆放大法”。光点反射放大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放大方法。如卡文迪许设计的测量万有引力的著名扭秤装置,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光点反射放大法才解决了测量石英丝微小扭转角的难题,进而算出两球间的引力。
【探究性实验3】细管液面升降放大和光点反射放大的两种方法已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了。但是,有一些物体,像坚硬的钢板、有机玻璃,无论怎么挤压,这个形变还是很难用前面两种办法显示出来。而在这个实验中,可以让一束特殊的光通过这块有机玻璃片,然后对有机玻璃片施加一个压力。透过偏振片来观察一下。
【实验结果】有机玻璃片的边缘花纹发生了改变,用力越大,这花纹改变得越明显。挤压不同部位,花纹改变的形状不一样。这就说明了用这种仪器可以看到极难改变的形变。这在桥梁、刚体形变发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引出概念】我们把这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像上面我们所熟知的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就是最常见的几种弹力。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八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九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十
知识目标。
1、解形变的概念,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第三节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十一
一、复习。
二、定量认识滑轮。
杠杆平衡条件特点。
f1l1=f2l2定滑轮:f=g能改变动力方向不省力二、定性认识滑轮动滑轮:f=1/2(g物+g滑轮)。
滑轮的分类不能改变动力方向可省力费距离动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固定不变四、运用。
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跟被拉动滑轮组。
物体一起运动。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十三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前面介绍形变的部分。
通过观看视频,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force),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动手做一做,然后讨论。
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
(2)将0.5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n、1.5n、2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将0.5n、1n、1.5n、2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
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后面介绍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
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我们知道了弹性,了解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四、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十四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的明显,能够直接看到;有的很不明显,不能直接看到,只有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观察到.例如,用手按下玻璃瓶时,我们看不到玻璃瓶的形变,但用手按压图12.2-4中装满水的玻璃瓶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松开手时,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这样我们就察觉到了瓶子在受到按压时发生了形变.
实验时,最好选用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大玻璃瓶,可使实验更有趣.当沿椭圆的短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小,可以看到细管中水面上升,松开手则水面降回原处.当沿椭圆的长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大,看到的现象恰与前面相反.
轻按桌面时,由于坚硬物体的微小弹性形变不容易看到,因此可以用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将微小形变“放大”到可以直接看出来,如右图.
在一张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线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只要用力压桌面,镜子就要向箭头所指的方向倾斜.由于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光点就会在刻度尺上有明显的移动,而把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
2.略。
3.鼓励学生分别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的头发试验,研究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渗透学科间的交叉.
4.略。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十五
理解胡克定律,能够应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加强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5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