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7:11:1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1-17 07:11:18     小编:XY字客

求职信是一种用于申请工作职位或求职的书信。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过去一段时间的重要成就和经验。这些总结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撰写出更出色的总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一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吗?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作者张继夜晚小船停泊在姑苏城外,因为无法入睡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诗前半句重点写看到的景色,后半句重点写听到的景色。通过这些景色来反衬作者内心的愁。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地诵读、想象、交流理解诗句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反复诵读、想象、交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反复诵读、想象、交流。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题,激疑导入。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

1、组词,交流、质疑。

2、汇报预习。

4

从题目切入,目的明确,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

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指名读(“斜”的读音)。

2、质疑问难。

6

整体感知,扫清理解障碍。

精读诗歌。

(一)以诗人的视角看世界。

2、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二)以诗人的情感诵诗歌。

同学们,你觉得眼前这情景怎样?诗人看着看着,竟不禁高声吟诵起来,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1、观察、交流。

2、交流,朗诵,想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诗句。

3、高声吟颂。

通过多媒体,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创设交流的氛围,指导学生朗诵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体会“悲”

指导写字。

1、学生汇报对本课生字书写的认识。

2、教师相机指导。

3、练写生字。

1、汇报。

2、练写生字。

8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情: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谈话激趣。

上学期我们在家都读了“笠翁对韵”,考考大家一个对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有一个小镇叫“枫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跟这个地方有关。

接对。

4

以平时的学习内容引入,创设了良好的情感和学习情境。

研读古诗,体会意境。

一、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二、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愁,什么叫愁?(烦恼)。

谁在愁呢?(诗人张继)。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师相机引导,随机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师随机板书)。

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预设: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预设:生1:我来说。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生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生4:乌鸦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生5:我不同意。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钟声,这是听到的声音。

预设: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20。

从整体到局部,从诗意到诗情,教师一步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并不代表课堂中的真实情况,但老师要把握于心,做好相机引导。

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3

总结全诗,提升认识。

指导写字。

1、学生汇报对本课生字书写的认识。

2、教师相机指导。

3、练写生字。

1、交流。

2、练写生字。

8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古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回复。

见博客“回复”部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三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板书设计:。

菊残/犹有/傲需技。                   白云/生处/有人家。

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五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语言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每次教学古诗,基本上都是教师引领学生逐句讲解,再由学生背诵下来便大功告成了。虽然看似知识掌握了,但是古诗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语言的优美、凝练,学生却并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串讲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能主动去学习古诗,主动去感悟诗中的情感,进而有效地去品味诗中独特的魅力呢?所以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也在网上欣赏了很多古诗的教学课例,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学中他创设的那种幽深的意境,以及课堂上那浓浓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便在自己的这节课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母爱”为主线,合二为一。

《游子吟》《别母》这两首诗都是以表现母爱为主题,其中又都饱含诗人们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们放到了一起来执教。由于《别母》相对来说是学生比较生疏的一首诗,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作为主讲来学习。而《游子吟》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便放在学习《别母》这首诗之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由学生来自学完成。当学习完两首诗后,我又将两首诗中最能体现母爱的诗句穿插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两首诗中所表现的母子亲情。这样,有分有合,有教有放,不但使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与感悟,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母爱”为基调,引情入境。

古诗,境界高远,蕴涵哲理,每一首诗都饱含诗人的深情,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更是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母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引领,并借助音乐、图片、语言的渲染,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在古诗的意境之中。比如当学生在朗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母子间情之深,思之切,我进行了三次引读指导,同时配上凄婉的乐曲,孩子们早己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了浓浓的思念之中,这样,诗意不用多讲,而诗情便自然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三、以“母爱”为牵引,拓展升华。

五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前四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因此在学习两首诗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我适时地引入白居易、周寿昌和李商隐的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一句“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子分别时痛彻心扉的伤感,而“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又再次让学生们感悟到儿女对母亲的那份思念。当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引出李商隐的这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又将学生的思绪落实到了如何回报母爱的思考之上,这样就使学生们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些。

当然,除了这几句古诗外,还有不少现代诗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将一些现代诗也融入本课之中,学生们是否会感悟得更加深刻呢?所以我便试着打破常规,将两首赞美母爱的现代诗引入了本节课,让学生们在读悟的过程中,感悟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这样,也将我们祖国古今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贯穿在一起,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六

1.认识文中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1课时

一、多元导入,身临其境。

1.直观岀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彩粉笔画柳树的简笔画。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柳树)你们看老师画的柳树美吗?赞美一下它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赞美柳树)

2.情境渲染:早春二月,阳光明媚,诗人贺知章外出郊游,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柳树,他脱口而出,吟了一首诗。(此时播放多媒体动画课件,配乐朗读)

3.相机解题:“咏”是一种文体,以前我们学过《咏鹅》,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赞美鹅)“咏柳”就是歌颂、赞美柳树的意思。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画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生字的情况。

3.汇报交流的结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用“/”画出停顿之处。

2.学生反复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四、字斟句酌,理解古诗。

(一)学习古诗前两行。

1.指名读,你觉得这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作者站在远处观察柳树)

2.你觉得这里哪个词用得好,可以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一下。

重点指导感悟:

妆:一个“妆”字把柳树写活,在人们面前,柳树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

碧玉:作者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第一是说柳树的颜色是绿色,第二可以看出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丝绦:从这里可以看出柳枝的柔软。

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读前两行诗句,读出喜爱之情。

(二)学习古诗后两行。

1.后两行诗句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呢?(近处)

2.究竟是什么裁剪出这样美的细叶呢?(二月春风)

3.真的是二月春风用剪刀剪的吗?那是怎么回事?

(体会作者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4.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5.指名读后两行。

五、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诵读:

1.自由读;

2.小组合作读;

3.指名读;

4.配乐感悟读;

5.齐读。

要求:理解了诗意之后,再读就要重“品”,在吟诵中欣赏古诗带来的美的享受。

六、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1.二月春风剪出了柳叶,还能剪出什么?(野花、小草、小燕子……)

2.套用诗句来仿写。(如:不知野花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多元作业,课外延展。

同学们看,老师这幅画中只有柳树一种景物,并不完整,发挥你的想象,看看画面中还应该有什么,画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七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九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这样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附:小学生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校园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 童真童趣。

课前导语。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稚子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

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四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十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454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