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包含详细的教学步骤、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内容。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创新的教学思路可以在教案编写中得以体现。
童趣教案设计篇一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童趣教案设计篇二
董艳艳。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学生根据已有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教师适时引导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谈话导入。
二.讲授新课。
1.抓文眼,明主旨。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1)你从课文最后一段能看出什么?
(2)那一夜的戏好看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3)那一夜的戏并不好看,“我”为什么还会如此怀念?
(4)那一夜的豆好吃吗?为什么?
2.评人物,抓中心。
《社戏》中有许多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理由。
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性格或品质),比如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说。
三.小结。
四.拓展迁移。
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五.布置作业。
以“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再次播放《童年》,结束课)。
板书:
第十课社戏。
鲁迅。
看戏。
怀念人。
吃豆。
童趣教案设计篇三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二、课文学习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鹤唳li云端……。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徐喷以烟”“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想象成”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细察想象。
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二兽斗林间怡然自得。
癞虾蟆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四、拓展延伸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四、教后随记。
童趣教案设计篇四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
一、引用古诗导入 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二、课文学习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li云端……。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徐喷以烟”“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想象成”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
物外之趣。
细察想象。
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二兽斗林间怡然自得。
癞虾蟆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四、拓展延伸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四、教后随记。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童趣教案设计篇五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仙女的小灯笼。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童趣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是清代作家沈复的《童趣》。因为本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自己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再加上今天是周末,所以直到上课前10分钟,我才拿起了教材。没有一些上课的思路,于是课堂上干脆放手了。
第一课时。
一、活跃气氛:
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二、欣赏插图: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学生看了几十妙钟)。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生齐: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搜集字词: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得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恩,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说、女)。
四、走进文本: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熏夏蚊―――鹤唳云端。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当成了林兽丘壑。
板书:观草丛―――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板书:物外之趣)。
师:很好,既然文中没有插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如自己画一画。(生快速地拿出了草稿纸)。
第二课时。
一、点评学生作品:
(教师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二、再读课文: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三、探究文本: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想象,就叫做:联想(板书)。
生: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小动物想象写成大动物?(生准备回答)。
师:我强调一下,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应该把“想象”换成“联想”。作者的想法应该与自己个性有关系。
生:因为作者在家里玩,很想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玩,于是就联想成了外面的“鹤”与“野兽”。
师:说实话,老师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一问一答太有价值了,帮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感激他们?(鼓掌)。
(掌声后,我发现没有同学质疑了)。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愿意和小沈复一起玩吗?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观察。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思考,想象十分丰富。
生:我认为他很有爱心。因为他最后把癞蛤蟆赶走了。要是我就把癞蛤蟆打死,干扰了我观察的雅兴。(生笑)。
师:啊?哪些同学支持把癞蛤蟆打死?(少数男同学高高举手)看来我们班上有同学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哦。(生笑)。
师:不管怎样,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说出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我们应该――(老师还没说完,教室已经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写成文言文?这么难懂。
一生站了起来:作者是清朝的人,写的当然是文言文。
四、小结反思:
生:有趣。(生笑)。
师:除了有趣呢?
生:难忘。
师:有趣自然难忘,有没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
一生:不幸。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着她,这个同学在日记里面说起了小时候由于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爸爸和妈妈闹了矛盾离了婚。我害怕她的回答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没有让她起来讲原因,更何况她爸妈离婚很多同学都知道。)。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思考,才让老师今天汗流浃背。孩子们看着穿着t恤的我,狂笑不已。
下课,我提高了嗓门!
童趣教案设计篇七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溢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所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份童心启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童趣教案设计篇八
设计一:
(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童趣教案设计篇九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童趣教案设计篇十
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为歌曲创编律动。
1、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为歌曲创编律动。
《快乐宝贝》歌片、歌曲磁带。
1、初听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曲的节奏打拍子。
生:听音乐活动。
2、复听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强,这一遍我们再听的时候,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律动。
师生活动:跟着音乐做律动。
1、范唱
师:同学们的动作非常优美,现在请大家休息休息,听老师把这首歌曲给大家唱一遍(师范唱)。
2、接龙游戏
师:这一遍,我请同学们和老师配合,唱的部分老师来完成,说的部分请同学们来完成(师生接唱)。
3、学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看着歌片,跟着录音自己学唱歌曲。
生:自学歌曲。
4、指导纠正
(1)说的部分切忌大声喊叫。
(2)衬词“噜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
(3)第16小节的“宝贝”用气息支持,唱满四拍。
5、巩固新授
师:请同学领唱(1-2名)。
生: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1、谈话
师:歌曲中唱到的快乐宝贝是谁呀?
生:是我们。
师:谁来说说你的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生:……
2、创编律动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快乐,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尽情展现我们快乐的生活吧!
生: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随笔:学生们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为歌曲创编律动。
《对鲜花》
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对唱的这种形式。
2、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学唱歌曲并能完成一至两段的歌词续编。
电影《刘三姐》片断。
1、请同学们观看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看看影片中人们在做什么?
2、介绍这种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对歌”,大家通过对歌,比谁机智、谁的生活经验丰富。
3、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对歌形式的歌曲,名字叫《对鲜花》(出示课题)。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1、“什么”两字要加重语气,唱出一定要难倒对方的心情。
2、“瞒不了我”一句要唱出得意之情。
3、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1、创编歌词
师提示:“什么开花在水里”这个问题谁有和歌曲不一样的答案?
生:荷花、水仙花……
师生接唱:用学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2、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3、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对鲜花》。
学生熟悉了对唱这种形式,并了解了一些花卉常识,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在钟表店里》
通过欣赏《在钟表店里》这首管弦乐曲,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记忆乐曲的主题,积累音乐形象。
多媒体课件。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首管弦乐曲,听完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给乐曲起个名字(欣赏第一乐段)。
生:……
师:你们起的名字都和钟表有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在这首乐曲里我们听到了很多种钟表的声音,有大钟、小钟、报时钟……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非常贴切,这首乐曲就是描写发生在钟表店里的故事(出示课题)。
1、在这首乐曲中有一段旋律反复出现多次,这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播放主题音乐)。
2、生一边听一边轻轻晃动身体。
3、模唱主题旋律,感受体会这个主题表现了什么?(表现了钟表店里的钟表在准确地走着;钟表店里的工人们在快乐地招呼客人……)
1、初听,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四次)?乐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快-慢-快)?
2、复听,教师可带领学生随着乐曲做一些简单的律动,如表现钟表走动的动作等,以便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3、表演欣赏,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表声中愉快的工作的情景。
今天欣赏的这首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是德国作曲家奥尔特(1850--1893)所创作的,是一首描绘性较强的管弦乐曲。它描写了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表声中愉快的工作的情景。
随笔: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鸟店》
通过欣赏《鸟店》这首管弦乐曲,教育学生爱鸟、护鸟,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小鸟的形象。
词语卡片。
1、出示词语卡片: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要求听音乐,根据乐曲的情绪,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播放《鸟店》录音)
2、生边听边排序(第一是宁静、安详;第二是欢快、优美;第三是紧张、恐怖;死四又是欢快、优美。)
作曲家用音乐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鸟店里的故事,请同学们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再来仔细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然后给大家讲讲你从音乐中听到的故事。
1、第一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情景,你听出了哪些特殊的音响?
生:这段音乐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情景,有钟声、公鸡的叫声、鸟叫的声音。
2、第二段音乐速度有了变化,描写了小鸟们在做什么?
生:速度有快有慢,好象鸟儿们唱歌、游戏、休息……
3、下面这段音乐令人心惊胆战,是谁来了?
生:是猫来了,他想吃掉小鸟。结果猫没有吃到小鸟,因为小鸟在笼子里。
1、边听音乐边表演。
3、生展开讨论。
4、鸟店老板被我们感动了,在猫离开后他打开鸟笼,放小鸟飞回大自然。
5、学生模仿小鸟在音乐声中“飞出”教室。
教育学生爱护鸟类,尽自己的能力保护鸟类,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秋千》
通过学唱歌曲《打秋千》,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
两声部的音准。
:荡秋千录像。
1、观看荡秋千录像。
2、简单介绍仡佬族的风土人情。
1、听录音范唱,感受二声部的音响效果。
2、哼唱歌曲旋律,学生以模唱的形式学唱高声部。
3、指导、纠正。
(1)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注意下滑音的演唱。
(3)结尾处衬词的演唱要干净利落,注意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4、学生以模唱的形式学唱低声部。
5、指导、纠正。
(1)指导学生唱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以表现铃铛的清脆。
(2)纠正“叮当”的咬字、发音。
6、二声部合唱。
7、指导、纠正。
(1)两声部要互相倾听,切忌大声喊唱。
(2)低声部为伴唱,音量要适当。
随笔: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
童趣教案设计篇十一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培养语感。
熟读成诵。
自主,合作,探究。
两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
二、作者简介
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默读课文
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生齐读
五、师范读
六、生自由朗读
七、找单个同学读
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
(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措施:
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 昂(抬)首(头) 项(颈项,脖子) 果(果真)驱(赶)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目的:加强理解课文。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
十二、作业
背诵课文。
一、 导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出示投影片:
1、本文选自___的著作______,作者字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____________
见藐小之物____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
凹者为壑____________
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
四、问题探究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
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
明确: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明确: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八、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九、作业
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
童趣教案设计篇十二
《童趣》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读懂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兴趣,学好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对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很大。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
2、学会运用“加字法”和“换字法”来翻译文言文。
3、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
4、初步体味“物外之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体味作者的“童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法:讲授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故事导入法: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童趣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怡然自得 癞虾蟆 鞭数十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录音机,朗读带
串讲课文,积累有关文言词语。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童趣》。
二、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三、朗读:
板书:稚 藐 强 唳 砾
1、自由朗读;
2、齐读。
四、串讲:
第一段: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 项为之强
第三段:
丛草为林 虫蚁为兽
第四段:
鞭数十 驱之别院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
六、作业:
练习三,背诵全文。
1、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特色。
一、复习:
方式:请个别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项为之强
3、定神细视
4、庞然大物
二、朗读: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
三、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第一段:小时候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当做仙鹤怡然称快。
第三段:以丛草为林,以虫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虫斗草间,为癞虾蟆所吞,驱之别院。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总结。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二虫斗草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 草——林 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五、主题:
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已总结。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几件趣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六、练习:
集体讨论练习一。
七、作业:
背诵全文。
理解: 鉴赏:
一、物外之趣 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 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 3、想象丰富
四、斗虫之趣 4、语言特点
童趣教案设计篇十四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表现歌曲。
3、能用线条、点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
4、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聆听《玩具交响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第一乐章。引导学生体会乐曲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2、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鸟儿的叫声用手势表示出来。
3、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歌曲《打花巴掌》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2/4拍,一段体。
4.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民族特色浓郁的港台歌曲。由陈弘文作词、林建昌作曲。采用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第一节5-2
内容:歌曲:《打花巴掌》
重难点: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准备:琴录音机
过程: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新课教学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的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
(7)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
第二节6-1
内容: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聆听《玩具交响曲》
重难点: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表演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结合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中哪几处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一名同学,试一试演唱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
(4)结合歌曲提示学生
2、编创与活动:
(1)、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三、结束部分:
小结。
第三节课时:6-2
内容: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聆听《出发》
重难点:准确地读出带词的`节奏。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表演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结合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中哪几处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一名同学,试一试演唱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
(4)结合歌曲提示学生
2、编创与活动:
(1)、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三、聆听《出发》
1、完整地聆听第一乐章。引导学生体会乐曲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2、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鸟儿的叫声用手势表示出来。
3、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三、结束部分:
小结。
童趣教案设计篇十五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
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1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
2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
1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0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