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3:15:14
2023年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实用10篇)
时间:2023-11-17 03:15:14     小编:GZ才子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虽其所涉经济学知识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初学经济学者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仍然颇有益处。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总会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给学生布置一篇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借此收集了生活中各种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与整理,便有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出版。

不同于其它经济学家用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等难于理解的形式写就的经济学著作,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舍弃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以及非专业人士无法理解的图表公式,而是采用通俗的语言并且列举各种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向我们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初入经济学甚至从未学过经济学的读者都能够看懂并产生兴趣。

这些小故事无疑都是源自生活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虽然其中的很多例子取材于美国,但中国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事件和案例,这让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陌生或者不知所云。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应用在在这本书里,就可以转化为“生活中不缺乏经济现象,而是缺乏应用经济原理解释经济现象的心”。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们司空见惯以至于常常忽视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了不少,这帮助读者去重新审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止于此,他还总是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向读者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常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掌握并灵活应用经济学原理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机会成本概念、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定理、产权明晰、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所有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原理。没有公式图表、没有专业术语,作者以一些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巧妙的进行了原理解释。比如在提到成本效益原则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室会亮,冷冻室不会亮?”,对此,作者给出了如下解释:

首先,从成本方面看,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固定成本”,它是不随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其次,从收益方面看,冰箱里有一盏灯会让人们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室的次数比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室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室安灯比在冷冻室安灯更划算。

当然,成本效益原则也有例外。比如一个收入足够高的人不仅愿意在冷冻室安灯,甚至还愿意给每一层单独的冰格安灯。这个小小的例子很明显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记住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而不至于觉得它枯燥无味。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笔者眼里的经济学似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可恶可恨”成了如今的“可爱可喜”。笔者曾经粗浅地以为,经济学只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各种各样的图表和怎么都理不清的一大串数字和公式;而这本书展现的经济学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着的,充满着千奇百怪的足以勾起好奇心的小问题和用许多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进行解释的答案。诚然,这些答案并非都是标准答案,有些可能无法让读者真的信服甚至觉得有些牵强,但就是这样才更加激起读者对经济学的探索,鼓励着读者亲身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答案。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来,经济学也是一门要历经实践去发现或检验真理的专业。

蒙田曾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而这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妙趣横生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弗兰克和他的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挖掘其中的经济学原理,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想要了解或者学习经济学的人一个福利。

联想自身及身边同学,却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可以说是漠视了,更不要说是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大部分同学并不清楚最近的股市变化,不了解银行的利率浮动,也不知道今年政府又发布了什么财政决策……细细思考,这也难怪总有同学小小年纪就常常感叹生活无趣,原来是自身平时观察的太少,思考的太少。

当然,随着大家学习经济学的不断深入,回首再看这本书会觉得它的理论知识过浅,甚至有些内容会模糊遗忘。但这本书的意义不会让笔者忘却,即它给予了一个在面对无垠经济学草原望而却步的胆怯求学者以勇气和希望,让这个求学者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光彩以及才干。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二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很喜欢里面生活化的例子。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当然,看到最后还有一个压轴的经典问题:“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学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学家satoshikanazawa和jodykovar提供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1)聪明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2)男性大多把外表迷人的女性视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3)女性一般把有着较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看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4)智力和外表吸引力都是重要的可遗传特征。”这看似与经济学有所距离,却体现着一种规律与分析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这也是这本书的馈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正如同弗兰克教授的话,其实经济学的基础并不那么高深晦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虽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者,不过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惊喜地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一个经济学视角中的社会,仿佛灰色高墙后面是一片烂漫的春野。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可爱的小点心,只要能够人们引发更深的思考,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那么这便是研究与前进的目的。是的,经济学也可以是优雅的、睿智的、快乐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这一点。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而不是他人的煽动,这是经济学中最宝贵的冷静。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三

期待已久的假期已经开始,长达四十天的假期不愿随意挥霍,于是我漫无目的的走进书店,各色各样的书籍玲琅满目,让我无从下手。最后我决定找一本关于我所学专业的金融经济类的书籍。在热销类书籍中,我发现了它,我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紧接着我看到了封面上有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钱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都不知道这样做是有什么样的原因。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翻开书的封面,扉页上印着作者的简介,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植根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致力于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放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无限的能量。看到这我的好奇心更重了,很想用我这门外汉的思维看看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在国外的高速路边上是有取款机的,那么能开车上高速路的人肯定不会是盲人对吧,但是取款机上的按键上却有盲文,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取款机的制造商要给普通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盲文的按键,就索性全部制造成有盲文的按键。因为所有的按键都制造成带盲文按键的成本要远比单独购买新的机器和组织新的生产线去制作盲文按键便宜。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原则”。书中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个原则来解释的。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除此之外我认为这样做还有一些好处,牛奶盒是纸质的,如果做成圆柱形那么在搬运的过程中就很容挤压变形,而可乐是可以较为长期保存的显然不适合纸质包装,而塑料瓶或者玻璃瓶在喝的时候做成弧形既美观又方便握住。可口可乐公司在创立初期也正是利用了可乐瓶的独特设计创下了惊人的销售业绩。

2、折扣门槛这一概念也是十分巧妙和有趣的。在逛商店时,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是防止愿意按原价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特价是有特定时间的,有的人并不愿意去等到特价时购买。其二、可能消费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需要这类特价的商品而热衷于捡便宜的消费者就会买下这比平时优惠的商品。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价格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并且又不会损失愿意以原价购买的消费者,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

而从书中例子反观现在,现在商家常用一种手段是赠送优惠卷,鼓励消费者多买商品获得优惠卷,在下次购买时抵用。消费者为了获得优惠卷而购买本没有打算购买的商品。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所以日后在购物时提及满减或者满额送优惠卷的时候,我会去考虑那些原本不该买的商品的价值是否高于领到的优惠卷的面值,这样我就不会陷入优惠的漩涡。这是我从书中学到的理性消费。

3、我们都知道在结婚的时候女的要穿婚纱,但女士婚纱却租的很便宜卖的很贵,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女士更加爱美,要体现身材,所以在衣服的合身要求上比较严格,而婚纱店不可能为了租给一位女士一套婚纱而去定制一套,那下次这套婚纱租给谁呢?显然划不来,所以商家就吃定了女士爱美的心,高价的卖定制婚纱。这就是商家看准了女士爱美的心理的经营策略。

以上三个例子在书中都体现的浅显易懂,能让我瞬间明白商家的用意,通过朴实无华的常见例子和风趣的描述我积累了不少经济学的原理和营销策略。

总的来说这本书毕竟是在分析美国的生活小例子,所以在看的时候要带着思考,把一些书上的例子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分析身边的自己遇到过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就收获了很多购买东西的小常识,也积累了一些营销手段。在学习上,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学感兴趣,激发我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在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时这些知识可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创业的时候,就算没系统学过,你也有了自己积累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营销策略。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四

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因此我片面的认为经济学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准备读这本书时也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到此书,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再看到封面上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非常有趣的列子,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著,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本书解释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边际成本的概念,并于此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100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

一、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从事这一项活动而放弃了其他事情的价值。在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个看演唱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bob dylan演唱会的门票是40美元,去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生活中关于机会成本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工作要加班,也就放弃了娱乐、陪家人的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把大部分钱花在打扮上,也就要放弃一些人际交往、提升自我的价值也是机会成本。

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下面我举出几个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例子,并谈谈我的观点。

1、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一瓶可乐重复买需求更大,可以带来更多收益,而报纸多则不易、因此顾客也不会贪图这点便宜。二是按照饮料贩卖机机械装置比较复杂,造价贵,从收益方面说,报纸自动贩卖机使用必要性不大。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和国名整体素质和具体国情有一定联系。在中国这一观点不一定合理,中国的报纸自动贩卖机如果可以拿若干份报纸,会出现亏损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从理论上说一群人完全可以共享一份报纸,但从中国人心理来说,免费报纸还是会人手一份。第二,可能有人会无限拿报纸,再以低于报纸自动贩卖机价格卖个其他人。

3、为什么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收费高?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汽车等可还价的昂贵商品上,女性往往比男性少出钱,但洗衣服服务属于不可还价的商品。女性衬衣的做工处理更复杂,熨烫更容易被机器压坏,男士衬衣熨烫起来更为简单。因此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贵。这是从人所耗费的劳力也就是成本来分析。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从男女心里差异来分析,大多数女性多外在更加注重,对自身更加要求完美,男性更加随意,因此对洗衣店需求更必要,而对某些男性来说不具有必然需要。

三、折扣门槛这一概念也是十分有趣与巧妙的。在逛商店时,几乎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价格虽然降低了,但是随之会带动销量的增长,商家正是以此获利。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挑战,是防止愿意按标价付款的买家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而这些门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愿意跳过这些门槛的人,要不是碰到大幅打折,本来一年里根本就不会购买买该产品,至少不会大量购买。那为什么其他人不跳过这些门槛呢?原因很简单:那些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往往觉得跳门槛太麻烦。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价格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我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现在商家常用一种手段是赠送优惠卷,鼓励消费者多买商品获得优惠卷,在下次购买时抵用。消费者为了获得优惠卷而购买本没有打算购买的商品。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

四、书中还有一些例子涉及心理学的内容。把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心理亦如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要想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对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

1、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除此之外,从奖励豪华轿车和现金效果来看,轿车可以在生活中随时用到,从心理上来说,员工也随时会想到企业给自己的鼓励从而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梯才能抵达女装部,并不会打消女士们买衣服的念头。反之,哪怕微不足道的障碍,也会让许多男士对男装部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路过男装部的女士,很可能顺便帮丈夫买双袜子。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把男装摆在高楼层,女装摆在低楼层更合理。从男女购买衣服的过程来看,男士多是有了购买衣服的需要,直接去男装部购买。而女士很多时候是逛街路途中看到喜欢的衣服而临时有了购买欲望。因此楼层高对男士购买衣服影响不大,而女装楼层低会让许多本没有购衣打算的女士购买衣服。

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才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经济学。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书中例子的答案,收获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最大的感悟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问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五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很喜欢里面生活化的例子。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当然,看到最后还有一个压轴的经典问题:“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学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和jody kovar提供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1)聪明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2)男性大多把外表迷人的女性视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3)女性一般把有着较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看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4)智力和外表吸引力都是重要的可遗传特征。”这看似与经济学有所距离,却体现着一种规律与分析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这也是这本书的馈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正如同弗兰克教授的话,其实经济学的基础并不那么高深晦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虽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者,不过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惊喜地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一个经济学视角中的社会,仿佛灰色高墙后面是一片烂漫的春野。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可爱的小点心,只要能够人们引发更深的思考,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那么这便是研究与前进的目的。是的,经济学也可以是优雅的、睿智的、快乐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这一点。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而不是他人的煽动,这是经济学中最宝贵的冷静。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六

经济学真是一门范围广而又有趣的学问。我以前以为它很复杂,什么经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都是很复杂的名词,所以我自然地已为经济学就是专家们一起讨论股票的一门学问。

没想到它尽然可以这么贴近生活。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写的充实而具体,虽然说都是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全都很高深,甚至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一边读一边深有体会。

平时我们都会去买方盒子的牛奶和瓶装的可乐,又有谁会去留意这一微小的区别呢,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么常见的产品设计,却不知设计者其中运用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甚至是节省了我们的开支,这便是设计中的奥秘。

书中第二章,讲述的是供与求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因此不能只单看供应空间和需求空间。酒与水是不相容的,酒多则买方买水越少,因此酒吧理所当然地选择赠食物给买方,增加买方的开支,这也就是为什么酒吧喝水要钱,又免费提供花生米小餐了,这是供求关系的实践。

以上只是几个小的例子,而这本书里的小例子太多了,每一个都在讲述一个被我们忽视而又奇特的经济学现象。果然是经济解释生活。弗兰克先生通过一个个小而风趣的故事,配上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抓住初学者的眼球,可以想象教授的教课时该是多么的有意思,真希望能感受一下那种笑料百出,严谨求实结为一体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读完整本书,你会惊讶于经济学的范围之广,产品设计,供求关系,职场上,折扣中,公用品,所有权,市场中,现实中,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无不存在着经济学的身影。经济学涉足于几乎每一个能够想到的领域,它不只是货币与纸币,更是决定人们生活态度的基础。

虽然作者是美国人,这些一个个的现象也来自于美国,但是同样的现象在中国也出现,同一本书的内容,作为中国的居民也能在此中深有体会。经济学不分国界。国与国之间,钱币有分界,经济水平有分界,但是最细小的经济现象是大同小异的。

也许像我这样的学生读这本书会更有体会,因为其中很多的小论文都是与我们一样的学生编写的,思维更活跃,想法更独到有趣。这些都是我读完这本书总结的喜爱之处吧。

这只是第一本,我还期待阅读第二本,第三本,甚至更深刻地学习这么学科。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七

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经济学,经济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弗兰克教授从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易被忽视的生活现象着手,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分析,揭示了生活中的各种经济学。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作者会在开篇发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满足最符合消费者心意,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书中提问式的开头,简单明了的解答,让我们发现这些事其实就是生活中的点滴,一语道破,原来竟是如此。

经济学其实就是最低成本、最大产出的道理。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方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理论来自于生活”,经济学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个道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在公司产品设计和活动组织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经济学原理,考虑客户的心理感受,了解客户的需求,有效率的扩大客户与公司的共同利益。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不过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几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来就简述一二。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说到思维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如果说博物经济学是教会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原理,那么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负债和资产并且执行财富计划的路引。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这个概念,它影响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引用文中的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该公司恐怕从来没指望要卖掉这些胸罩。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的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但镶钻胸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恐怕是经济学家们经常忽视的一点: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我也在这一章节里知道了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些舍不得,有别人帮我们做这个抉择,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享受这个东西又无需愧疚!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浅,基本上三个例子都是从书中拿来的,但我已经理解这本书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了,原来经济学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函数公式和复杂理论,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大上,你用的格力空调,买的平安保险,喝的青岛啤酒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对学习股票知识很有信心啦!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能过上那种独立自主,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加油吧!未来的百万富翁!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九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十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博物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平时的基础水平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平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701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