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优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8:25:13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优质21篇)
时间:2023-11-16 18:25:13     小编:书香墨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总结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描述。人生充满了变数,我们要学会适应和接受改变,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一

来源于国家中心对我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2013年调研问卷和文献检索。

依据各地市监测机构性质、机构设置情况、经费来源情况、机构队伍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了解我省各地市监测机构建设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设。

2结果。

2.1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运作现状。

2002年,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正式成立,挂靠原省药品检验所。随后各地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继开展,但多数只是确立了监测职能,监测工作由所在市药品检验所承担,处于无正式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的状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缓慢。2010年起,各市相继由当地编办批准建立了独立的监测机构或把监测工作加挂在市药品检验所,办公场所、人员、经费等问题得到统筹解决。2011年5月,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经省编办批准,正式成立独立法人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行安徽省药品、医疗器械、药物滥用等监测与评价三项工作职能,隶属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至此,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监测工作的发展需要,以挂靠为主的监测机构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监测机构定位模糊、人员短缺等现实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2.2地市级监测机构建设基本情况。

2.2.1机构性质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明确机构性质的调查问卷共计16份,机构性质均为普通事业单位。

2.2.2机构设置目前安徽省16个地市均经当地编办批复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其中阜阳、池州、铜陵、芜湖、安庆5市经当地编办批准成立了独立的监测机构,配备了编制,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他11个地市均挂靠在当地药检所,工作人员由药检所协调安排。

2.2.3经费来源。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经费来源主要靠上级监测部门拨付,只有6个市本级人民政府地方财政部门给予办公经费及部分专项工作经费,占总数的37.5%。

2.3各地市级监测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2.3.1岗位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而且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更新知识,要求工作人员相对稳定。从2013年调研问卷我省地市监测机构人员配置情况来看,拥有2名专职人员的比例不到50%,其中一部分专职人员属于管理人员;另外均为兼职人员。反映大多数基层监测机构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随着监测工作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样的人员现状将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2.3.2学历情况。

地市级监测机构的现有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共计37人,占75.5%。

2.3.3专业背景。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现有人员主要以药学为主,占总人数的61.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仅占比例的8.2%和6.1%。其他专业占14.3%。从中可以看出我省监测人员专业相对单一,医学人员所占比例偏小。2.3.4专业技术职称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0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0名,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20%;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0名,占40%;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0名,占20%;暂无职称6名,占12%;其他占8%。

2.4各地市级监测机构基础建设情况。

2.4.1办公场所。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有2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占12.5%,其余均与同级药品检验所和食品药品xxx合署办公,占87.5%。

2.4.2监测装备。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监测装备配置统计显示,大部分机构监测装备配置还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

2.52014年机构改革情况。

2014年,由于各级食药监部门进行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省中心对16个地市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各市级监测机构性质均没有发生变化;16个市中只有黄山市中心增加了药物滥用和化妆品监测职能;其他事项均没有太大变化。

2.6我省地市级监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各地市虽都经当地编办批准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但大多地市仍以挂靠为主,即使是独立的监测机构编制依然没有到位,从而形成了编制短缺,人员以兼职为主,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专业素质不高,监测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差,监测技术力量较薄弱的现状;由于政策保障不到位,缺乏经费支持,监测设备落后,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这些都制约了监测工作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逐渐成为药品安全监管、促进公众合理用药、药品更新、保护公众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监测工作由最初的信息收集向分析评价、科学预警方向的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职能和任务不断增加,对监测机构的专职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加重要。承担着引导报告单位关注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全面审核报告表,提高报告质量;发挥报告表的分析、评价、信息反馈作用;开展新的和严重、死亡病例或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现场调查及加强与报告单位的交流与沟通等工作[2]。完善地市级监测机构建设,建立独立的监测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监测经费,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地市级监测机构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等工作。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从我省原有监测机构建设情况来看,机构建设完善的地市级监测机构,监测工作开展成效明显。这些都为我省探索地市级监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4建议。

4.1设立独立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地市级监测机构应按照本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属专职技术机构建设,设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机构,配置人员和办公场所。接受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技术指导,负责本辖区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既要承担本辖区内的具体监测工作,又要指导好辖区内县区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工作,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还应与市局相关科室在不良反应监测的职能上,形成很好的承接。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既有组织者,又有承办者;既有监管者,又有技术指导者,相辅相成,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体系[3]。

4.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条款,提高监测工作可持续性。

药品不良反应专业监测机构的建设之所以推进较慢,监测工作的制度依存性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报告主体的责任规定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行政手段、工作程序等[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全社会受益的公益事业,因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经费必须依靠政府的直接投人和政策支持为主,其它社会资金支持为辅。加强地市级监测机构设施建设,提高基础保障能力[5]。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监测工作专业性要求高,必须通过有效培训建立监测专业骨干队伍。采取各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利用行业协会、药学会等机构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宣传[6],推动全社会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了解,加强对公众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营造全社会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良好氛围。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二

20xx年上半年,全院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3例,医疗器械监测报表零报告。

一、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相关情况分析。

根据《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和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工作要点,应坚持“可疑即报”原则,增加报告数量,以推广“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系统”为契机,大力提高报告质量,要求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要突破零报告,而我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上报为零报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分析,我院医疗器械监测报表为零报告的原因可能为以下几点:

3.没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

件监测记录;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体系;加强医务人员对药品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概念的宣传,组织专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的上报意识。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三

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十分常见。而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一般都会认为是医疗事故,向医院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有的甚至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认为,医院应合理规避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以下案例可供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参考。

案例:某患者因反复腹痛3个月到某基层医院就诊。接诊医生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后,诊断为肠道蛔虫症,给予某药厂生产的左旋咪唑片150毫克口服(睡前)。患者服药后第二天早晨出现头晕目眩、步如腾云、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家人以为他睡眠不足,劝他再睡一会儿。睡至中午,患者上述症状仍未见好转,并出现神志模糊的精神症状,家人急送其到医院求诊。医生诊断为急性脱髓鞘性炎(口服左旋咪唑所致),收入院治疗1个月好转出院。出院半个月后,患者上述症状再发,并出现视力、记忆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明显下降等症状。家人即向当地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后认为,患者此病确由口服左旋咪唑所致,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患者被评定为伤残四级。患者家人即将某基层医院告上法院,要求赔偿患者看病花费的人民币73235.67元。法院认为患者此病确由口服左旋咪唑所致,故判医院败诉。医院认为患者使用左旋咪唑有适应症,医院没有违反诊疗常规。于是医院以左旋咪唑为某药厂生产为由,上诉至上一级人民法院,要求免除主要责任。上一级法院审理后认为,患者按药物使用说明书和医嘱服药无过错;医方遵守诊疗常规也无过错;药厂按照国家有关药品生产标准生产也无过错。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判药厂承担患者为口服左旋咪唑所致的`急性脱髓鞘性炎医药费的70%共计人民币51264.96元,医院承担30%共计人民币21970.70元,而患者则无须为此病负担任何医药费用。

剖析:在此案中,医方根据临床诊断给予左旋咪唑口服,符合诊疗常规并无违反操作规程,故无过错。药厂按照国家规定药品生产标准生产销售合格药品,也无过错。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药物损害补偿制度,患者除了为药物不良反应付出身体伤残的巨大代价外,还付出了巨额医药费,这极不合理,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所规定的公平原则。患者遭受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经济损失应由药厂和医院共同负担。

由于药厂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处于主导地位,故赔偿额应占“大头”;医院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处于次要地位,故赔偿额占“小头”;而患者因已付出身体和精神上的惨重代价,故应不再负担医药费。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承担。”而这位患者为乡镇企业下岗职工,每月仅领取下岗补助350元。发生此类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后,患者花了巨额医药费,使家庭经济雪上加霜。而某药厂属大型国有企业,效益尚佳;某基层医院也是效益较佳单位,二者抵御风险能力均较患者强。故上级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判某药厂和基层医院分别承担70%和30%的医药费。而某基层医院也依法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把药物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减至最小。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四

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adr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就我国而言,每年约500万患者因adr而住院,有19.2万人死于adr。

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例如舒喘灵在治疗支气管痉挛时引起的双手震颇,阿托品在治疗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尿闭、视力模糊。

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药物器官选择性愈低,其副作用可能愈多。

一般副作用在停药后很快减轻或消失,但有时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2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例如利福平所引起的肝损害,庆大霉素所引起的肾损害。

3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这种作用有的非常短暂,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发生的宿醉现象;有的比较持久,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停药后因垂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致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较难很快恢复。

4依赖性: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若停药可出现一系列的症候群,致使病人强烈要求继续服用以避免因停药而引起的不适,这种现象称药物依赖性。

5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用药后发生的与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的特殊反应。

目前认为特异质反应大多数是由于个体酶缺陷所致,这种酶缺陷在正常并无表现,而仅在应用有关药物时才显示症状。

例如有的人肝内缺乏乙酞化酶,使异烟麟在体内延迟灭活,易引起维生素b6缺乏症及多发性神经炎;又如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变异者对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耐受,这些都是遗传决定的异常。

6变态反应:是机体被药物致敏后,药物再次进人机体时发生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该反应通常造成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紊乱。

药物变态反应可表现为全身反应,如血液样反应、血清病样反应、支气管哮喘及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呼吸道等变态反应或胶原系统病变等,甚至变态反应性休克,也可表现为皮肤反应,如皮肤痰痒、粟粒样疹、尊麻疹、固定性药疹等,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疤表皮松懈萎缩型药疹等。

7继发反应:是由于药物作用诱发的效应,而非药物本身的作用,如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等均属继发反应。

它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避免产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五

麻醉、手术对机体干扰很大,围术期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可谓是雪上加霜。由于麻醉过程中时常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正确、及时发现和判断何种药物发生adr尤其重要。麻醉科医生对adr知识的掌握,有助于adr监测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麻醉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我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有关麻醉药物adr文献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麻醉工作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文献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该数据库收录了1978年以来16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论文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总计3532206条。

1.2研究方法以检索词“(麻醉药or镇静催眠药)and(副作用or过敏or不良反应or中毒or毒性)”检索了cbmdisc上的全部文献。从检出的文献中删除提及上述检索词而非麻醉药物adr的文献(包括局部麻醉药和静脉、吸入麻醉药),并根据文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最后作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麻醉药物adr文献量的年代变化趋势cbm-disc(1978―)共收录了相关文献601篇。为进一步观察文献数量随年代变化的详细情况,以年代为x轴,文献量为y轴,作出曲线图(图1)。

图1文献量与年代的关系(略)。

2.2麻醉药物adr文献类型和内容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类型包括病例报告、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综述、译文等类型(图2)。其中,以丙泊酚、局麻药adr的文献量最为丰富(图3)。

图2文献类型(略)。

2.3麻醉药物adr文献期刊分布刊载麻醉药物adr的文献期刊共264种,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2.4麻醉药物adr文献地区来源麻醉药物adr文献来源于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东63篇(10.48%),上海46篇(7.65%),江苏45篇(7.49%),山东43篇(7.15%),北京40篇(6.66%),四川29篇(4.83%),辽宁28篇(4.66%),湖北25篇(4.16%),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共282篇(47.00%)。

图3adr涉及的药物(略)。

表1麻醉药物adr文献期刊分布(略)。

2.5麻醉药物adr文献涉及的科室著者群统计除麻醉科外涉及22个其他科室,其中护理22篇(3.66%),眼科10篇(1.66%),妇产科7篇(1.16%),耳鼻咽喉科6篇(1.00%),口腔科3篇(0.49%),消化内科3篇(0.49%),其他6个科室各2篇(0.33%),其他10个科室各1篇(0.17%)。

3讨论。

我国adr监测起步较晚,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始建于1968年,我国于成为正式成员国[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国内麻醉药物adr文献发表的情况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1978―1993年处于初始阶段,文献量很少,处于了解掌握信息、少量研究阶段,故曲线呈水平状态;从1994年开始,文献量突增,并迅速上升。这表明,麻醉药物adr已得到重视,其研究已形成一种趋势,并且发展较快。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近年来麻醉药物adr研究文献量的增长趋势符合指数曲线。可以预测,我国麻醉药物adr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保持发展的势头,相应的文献量也将持续增加。

分析显示,麻醉药物adr的文献类型分布较广,不仅局限于病例报告,而且涉及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综述、译文等,文献量以丙泊酚、局麻药最为丰富。局麻药adr的文献量多,与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并且包含多种药物有关。丙泊酚在国内临床广泛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快、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2],其不良反应包括局部注射痛、肌阵挛、呼吸暂停、低血压、血栓性静脉炎等。短时间内出现这么多丙泊酚的adr文献,主要与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以及无痛人工流产、无痛胃肠镜等手术麻醉的开展有关。门诊手术丙泊酚作为主要麻醉药物,合并用药较少,出现adr较易判断,所以文献量也较多。该结果提示,其他麻醉药物的adr文献量少并不代表其发生adr的概率比丙泊酚低。普通麻醉特别是全身麻醉时,常同时使用多种麻醉药物,如何迅速判断出是何种药物所致的adr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阅读期刊是麻醉科工作人员获取adr相关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药房》、《药物流行病学杂志》、《国外药讯》、《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新药与临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期刊为刊载adr文献的核心期刊[3]。但本研究显示,上述“核心期刊”刊载麻醉药物adr文献量较少,而作为麻醉专业的主要期刊《中华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期刊,其载文量较多,位列前3位。由此我们认为,了解麻醉药物adr应首选麻醉专业期刊。刊载麻醉药物adr的'264种期刊中,占1.14%的3种期刊刊载了占文献总量的21.8%的文献,平均每种期刊载文43.67篇,这就体现了信息的高度集中性;另外261种期刊平均每种期刊载文1.8篇,这表明麻醉药物adr文献的分布又是十分分散的。

麻醉药物adr文献来源于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文献量居前8位的是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四川、辽宁和湖北,共发表319篇,占文献总量的53%。说明全国各地对麻醉药物adr的重视程度及研究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加强麻醉药物adr的监测与宣传,减少地区差异,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六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调节生理功能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世界各国住院病人发生adr的比率为10-20%,其中5%死于严重adr。我国的adr发生率约占住院患者的10-30%,每年因adr入院患者达500万人次,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adr[1]。

1961年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为代表的多起严重药害事件后,世界各国对adr高度重视,严格了新药审批制度,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2004年3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xxx联合签发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实施两周年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由点到面地逐步开展,对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迟、开展时间短,加之有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进展缓慢、覆盖面低。笔者通过对近百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这项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提出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

1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指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提出对有关药品加强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认真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反馈工作,防止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人民用药安全。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必须了解adr产生的原因,为开展监测工作找准了切入点,以及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药品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药物药理作用的二重性,如山莨菪碱解痉时引起口干、颜面潮红;药物体内外的相互作用,如药物吸收与代谢、肝药酶、血浆蛋白结合点竞争的影响;药品剂型的影响,如异山梨醇酯的普通片和控释片的影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辅料、杂质的影响,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品贮藏保管条件的影响,如xxx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等。

机体因素。

主要表现为患者年龄的差异,如氟喹诺酮类药物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使用;种族的差异,如阿司咪唑对心功能影响在美洲人与亚洲人之间的区别;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如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时对强心苷的代谢,会引起不同的adr;此外还有年龄、遗传因素、特异质遗传等方面的原因。

药品研究的局限性。

药品上市前的动物毒性研究,主观上侧重与主要药理作用相关的adr的直接毒性,对主观症状和过敏反应等价值研究深入不够,对存在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重现性研究数据不充分;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人群、人种选择的局限性,治疗方案、剂量、适应症控制的局限,样本量及观察时间的局限性;药品上市后继续进行安全性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指特殊人群、脏器功能异常等安全性,药品相互作用安全性,药品上市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对药品不良事件的自发报告局限性,特别是中成药注射剂生产技术的局限性等等。

药品使用管理。

目前,某些药品生产缺乏计划性,市场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各种不规范的促销行为屡禁不止,临床用药过度,药学服务滞后;社会零售药房开办过火,公众自行购药行为空前,驻店执业药师寥寥无几,缺少合理的用药指导,这样肯定使adr发生率升高。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防止严重药害事件的发生、蔓延和重演,应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新药上市前审评、上市后再评价提供依据,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防止医药资源的浪费。

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依据,展示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促进新药的研制和开发,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促进临床药学的开展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

我国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规体系已经建立,在政策上有了保障。199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xxxxxx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在这以后陆续颁布的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医药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法规的相关条款对adr监测都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2004年3月15日,国家药监局、xxx联合签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标志着adr监测工作正式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2004年底,从国家到地方的药品安全行政监管机构、adr技术监测中心等的技术组织框架已基本建成,机构建设、人员力量配备及工作覆盖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应该说这项工作的组织体系已现规模。因此,如双黄连注射剂,马兜铃酸及其相关中成药安全性文献评价,葛根素注射剂、甘露聚糖肽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等的adr才得以反馈给社会公众,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信息化建设为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七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who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b、c三类。

对比中美不良反应监测,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有独立的受fda监管的伦理委员会,专门监测新药临床上的不良反应。fda则监测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而中国不但没有独立的伦理委员会来监测临床用药,且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上市药的检测出现漏洞。美国对于制药企业的处罚很严重,动辄上亿美元。但中国对于制药企业瞒报漏报的处罚只是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这就导致了中国药企上报数约为10%,而美国达到60%以上。

对于专家的话,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中国的现状比较特殊。因此评价不良反应上报是否达到标准,不能简单的根据统计数来评判。而中国特殊的情况包括:大量中药的使用,中国新药开发的落后,个人上报的分散性。

而采取实际医院调查的形式,对医生以及护士实际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意识及作法的考察可以初步评价目前大部分不良反应由医疗机构上报的真实性、完整性。

我们选取南京作为调查范围。我们去了几所医院,采取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同医生、主任、护士、辅医做了调查。我们手持学校开的介绍信,他们大部分很配合,因此调查过程虽然艰辛,但也顺利。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医生及护士认为,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当做医疗事故上诉依据。我们在交谈过程中,医生解释,比如一种药,给孩子使用,剂量医生控制,万一超量了,还是医生倒霉。而法规上说明,药物不良反应,责任不在医生。但医院医生认为,实际操作中,超量与否难以用法规讲明白。可见,严谨的法规在实践操作中,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使用。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期限,多数医生认为当天就是期限。虽然法规上说是15天,可见医生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仍十分重视。而问及医生如果别人不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制度的话会是什么原因,而回答基本都是这种情况一般不存在,除非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

尽管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上说明与医生用药及各种因素都无关,但医生们普遍觉得与自己的用药有关。似乎出现不良反应自己也有责任。而这个属于信息普及的不完善。

对于医院医生护士的'访谈,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口头向药房通知药品不良反应。而他们的反应就是都会向医院通知,但医院是否上报他们就不知道了。

这只是初期的调查,我们经过一个更深入的调查,会有更好的发现和总结。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想法。

1.真正独立伦理委员会,负责新药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各地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对于新药审批的作用。

2.药监局监测已上市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管理伦理委员会,对于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有责任追究伦理委员会和药企。

3.药监局对于药品说明书的修订起监督作用。当发现对于已发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没有出现在后来生产的药品说明书中时,有权罚款,并督令改正。

4.药监局统一印制医生手册,对于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常识及上报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医疗常识,印在册子里,人手一份。

5.当条件成熟时,病人治病用电子病历卡。所有医疗数据都在数据中心汇总。所有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都能具体到个人。数据收集更精准、操作更简单。

6.对于药企故意瞒报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唯有重罚,方可杜绝这一现象。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八

今年以来,我院不断加大措施、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督导,促进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作出了积极努力,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

为了加强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领导,经与我院院务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吴忠权同志担任组长,文江同志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院院办公室,负责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报工作。

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县食药监局与卫生局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在年初就联合召开了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切实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培训和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推动监测报告工作广泛、深入、扎实的展开。

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我们根据市局和市adr监测中心的工作部署和领导要求,为。

确保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三项措施,促进了全县adr监测工作正常运转,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体制和工作机制,由县食药监局与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涉药单位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点);每个企业或单位要确定1-2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联络员,具体负责本企业、本单位与县食药监局和卫生局的联系沟通工作,实行月报制度和督报制度,规定每月的26日为报送日,在报送日前安排专人督促各单位按时上报,各单位在规定日期集中报送监测信息,杜绝漏报、瞒报、不报现象。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九

0前言。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商品名:rulide)又名罗力得,是新一代14元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是红霉素c9位结构改造衍生物,抗菌谱广,对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部分厌氧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体内抗菌活性比红霉素强1~4倍,具有血和组织中浓度高、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高、胃肠反应轻等特点。

因此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呼吸道、儿科、泌尿道、皮肤和五官等感染,疗效显著。

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为主,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昏、头痛、肝功能异常、外周血细胞下降等。

罗红霉素制剂在临床已使用多年,现将其主要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药理作用。

罗红霉素为半合成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基本上与红霉素相仿,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红霉素略差,对嗜肺军团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强。

对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的抗微生物作用与红霉素相仿或略强。

罗红霉素对p450酶系亲和力较低,故一般不会竞争p450酶系与卡马西平、抗酸剂、雷尼替丁等发生交叉作用。

罗红霉素与茶碱类制剂配伍用,不影响茶碱的血药浓度。

罗红霉素不能与麦角胺及其衍生物配伍用。

罗红霉素口服吸收好、峰值浓度高、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而副作用较轻微、易于耐受的口服抗菌药。

2临床应用。

2.1治疗呼吸道感染。

盛瑞媛等[1]报道,用罗红霉素(150mg,每天2次)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急性咽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支急性发作、支扩合并感染、哮喘合并感染、肺炎及菌血症)30例。

结果痊愈13例,显效1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0%。

谷央丽[2]报道,近年来肺炎支原体及军团菌等特殊致病原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也不断增多。

衣原体、支原体及军团菌居于细胞内,只有少数抗生素有效,大环内酯类为首选药物。

傅得兴谢荣瑞[3]报道,非对照的临床表明,本品对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愈率达80%~100%。

而用对照性临床研究表明,本品对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与强力霉素、红霉素、氨节青霉素及先锋霉素砚相当,杀菌率为72%~83%,其中对肺炎链球菌为93%;流感嗜血杆菌为74%;金葡菌为89%;化脓链球菌为92%。

对肺炎支原体、鹦鹉衣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为l00%。

2.2治疗儿科感染。

冯恩勤等[4]用罗红霉素(2.5~5mg/kg,bid)治疗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40例,其中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6例,气管支气管炎6例,肺炎28例。

按肺炎轻型15例,中型11例,重型2例。

结果27例痊愈,10例显效,3例好转,有效率为92.5%。

傅得兴谢荣瑞[3]报道,据205例患儿的临床研究表明,本品对扁桃体炎、咽喉炎、二重感染的鼻咽炎、大叶性肺炎和脓胞病的治愈率均为100%,对中耳炎和脓皮病分别为82.9%和87.5%。

据101例2个月至15岁的门诊患儿的治疗结果表明,总临床治愈率为96%,肺炎和咽喉炎的临床治愈率为10%,皮肤感染临床治愈率为83%。

患者对本品的耐受性良好。

2.3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汪芬妹[5]用罗红霉素治疗30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其中17例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9例,混合感染4例,5例属于重复性感染,8例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

每天给罗红霉素300mg,一次或分二次口服,病程短者服药两周,病程长者连续服药1个月。

结果28例病原体转为阴性,2例为阳性,治愈率为93%。

8例原有前列腺炎症状者,经服药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另有报道口服罗红霉素150mg,每日两次,疗程7~14天,对急性盆腔炎4例,淋病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2例,急性膀胱炎1例,尿路衣原体感染31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有效率91.7%。

2.4治疗皮肤和牙周组织感染。

胡宜春[7]用罗红霉素治疗寻常型痤疮48例,皮损主要分布额、两颊,下颌;少数有颈部,胸、背部亦有皮损。

皮损亦炎性丘疹、脓疱、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为主,其中5例同时可见囊肿及节结。

服用剂量150mg/天,每天2次。

临床结果,痊愈23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有效率75%。

据张玉英[8]等报道,在24例牙原性疾病肿,观察了罗红霉素渗透人牙龈和牙槽骨的情况,各种数据说明罗红霉素在牙周组织中达到了较高的浓度。

2.5治疗五官感染。

史毅[6]报道,罗红霉素对扁桃体炎或鼻窦炎患者的有效率为71%~96%,对口腔和牙科感染的临床疗效与阿莫西林、红霉素等相似。

在牙科手术前应用,其预防效果与螺旋霉素相当。

文献报道[9],罗红霉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10507例中10198例有效,急性鼻窦炎5713例中5409例有效,中耳炎1566例中1503例有效,有效率为96%。

吴炳光[10]等对5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每天服用罗红霉素150mg,疗程6~12月,临床观察结果,治愈33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4%。

本品一般副作用少,对临床2917例患者观察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1%,停药者仅占0.9%。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恶心发生率1.3%,腹泻0.8%,腹痛1.2%。

另304例婴儿口服2.5~5mg/kg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9]。

3.2.1便秘。

尚北城[11]报道,1例女性,46岁。

因上颌窦炎伴呼吸道感染而使用罗红霉素,150mg,2次/d,2d后出现便秘症状,并随服药过程(7d)症状加重,停药2d后症状消失。

故该文作者建议习惯性便秘者应慎用。

3.2.2药物性皮炎。

满昌强[12]报道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原发病性支气管炎3例,慢性与气管炎1例,均无发热,口服罗红霉素150mg,2次/d,服药后20min内发病,其中猩红热样皮疹3例,多形性红斑样皮疹1例,均伴有发热。

4例均停止用罗红霉素,经抗过敏、对症治疗2~3h后症状减轻,1d后瘙痒消失,1周后皮疹颜色变淡,大片脱屑。

3.2.3肝损害。

澳大利亚adrac已经收到罗红霉素引起肝损害的病例29例[13],其中怀疑药物为其病因者13例,致黄疸11例。

12例患者有厌食、体重下降、上腹疼痛、发热,轻度肝肿大和黄疸等特征。

多数病例(19例)停药几周内完全恢复。

另据12月who资料报道,来自美国等4个国家的报告:罗红霉素引起肝损害达157例,其中肝酶升高11例,肝功能异常10例,肝炎20例,胆汁郁积性肝炎8例和黄疸8例。

3.2.4眼部大面积严重出血。

葛敏华等[14]报道1例。

女性,7岁。

因发热、咳嗽来院就诊,经查诊断为小儿肺炎。

给予青霉素,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4d后肺哮鸣音减轻,体温下降,改用口服药维持,遂给予口服罗红霉素75mg,2次/d。

服药2h眼球结膜轻度充血,再次服药后结膜充血加重,水肿,眼睑呈青紫色。

速到医院就诊,判断过敏遂停用罗红霉素,治疗5d后逐渐好转。

4结论。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二、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文献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调查结果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医院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3]分析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一

病人若出现药物说明书上提到的不适主诉或症状。

(1)、症状轻微,病人能耐受,应减慢滴速或减少口服剂量,并配以能减轻副作用的药物,继续观察症状。若症状仍未消失或有加重趋向,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2)、症状严重,病人不能耐受,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4、病人若出现药物说明书上未提到的不良反应,症状严重,病人不能耐受,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二

在我国,药物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生病需要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物作用,如药物的过敏反应、不可预测的药物毒性反应等。这些药物不良反应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我记得有一次,我患了感冒,去医院开了一种药物来治疗。在使用过程中,我开始出现了一些不适的反应,如头晕、恶心等症状,我非常担心自己是否对这种药物产生了过敏反应。于是我立即停用了这种药物,并前往医院咨询。通过医生的检查和解释,我得知这种不良反应是正常的药物副作用,并不是过敏性反应。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药物不良反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面对药物不良反应时,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首先,我们要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了解自己对某些药物是否具有过敏反应,并在使用药物前咨询医生。其次,我们要及时向医生反馈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医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我们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丧失信心,坚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第四段: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为了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正确使用药物,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进行使用,不得随意更改。其次,我们要了解药物的使用说明,特别是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内容,以免因为自身情况而选择了不适合的药物。另外,我们还要遵循饮食和日常生活的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在我国药物使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下,药物不良反应成为了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学会正确对待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不良反应,并且遵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此外,我们要加强对药物的了解和研究,积极参与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为促进药物安全做出自己的努力。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健康。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与预期治疗效果相悖的不良反应。药物是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治疗和缓解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药物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有时会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药物不良反应对我们的身体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以便更加谨慎地使用药物,并采取预防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些可能是暂时性的,例如恶心、头晕等;而另一些则是长期和严重的,例如肝脏或肾脏损害。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反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种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较少出现不良反应。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使我们更加需要在使用药物之前进行充分的医学指导和自我评估。

第三段: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患者教育。

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医生应该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用途、使用方法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反馈。这种患者教育有助于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及时报告任何异常反应。同时,公众媒体和药品监管机构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应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和监管,以提高公众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警惕性。

第四段: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自我管理,注重生活方式的影响。

除了依赖医生和药品监管机构,我们还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对药物使用的自我管理。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将药物作为最后的解决方案,并考虑使用其他替代疗法,例如中药或生活方式改变。此外,合理控制使用药物的剂量和频率,以避免过量使用和累积效应。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规律的作息时间,都能够降低患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思考,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药物的安全性。作为患者,我们应该主动参与医生和药师的沟通,全面了解药物的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同时,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并及时联系医生以寻求帮助。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加强自我管理,采取措施降低患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只有以科学、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药物,我们才能安全地享受药物带来的益处,恢复最佳的健康状态。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四

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我参加了一门药物不良反应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和分类。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我明白了药物不良反应并不仅限于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过敏反应、药物滥用等多种情况。我认识到,不良反应的形式多样,我们需要对每一种不良反应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

其次,课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了解发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学习,我得知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患者个体差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多个因素。这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让我们能够从根源上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然后,在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掌握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通过课程,我了解到了对于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是不同的。例如,对于过敏反应,及时的皮肤测试和过敏试验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发现过敏体质患者,避免给其使用过敏源药物;对于副作用,我们需要提早掌握不同药物的主要副作用,避免在特定患者群体中使用。学习了这些措施后,我深深地感到,只有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另外,在课程中,我们还了解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让我对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在处理不良反应时,我们需要迅速停用有问题的药物,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和积极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的并发症。学习了这些处理方法后,我明白了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不仅仅是停用药物那么简单,我们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最后,在课程的总结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和预防的重要性。药物不良反应可能给患者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我们需要加强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和监测,以便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我们作为医学从业者,还应该加强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药物不良反应课程,我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程中包括了概念和分类、发生机制、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处理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服务。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五

2012年第三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总结:

本季度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3例,均为18aa复方氨基酸(兰尼),多出现在输注5-10分钟后,表现颈部发紧、口唇颤抖1例,发热、寒战1例,轻度胸闷1例,均停用后缓解。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不熟练,报告不良反应后未及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之后在科室组织业务学习,重新对该药的用药指征、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做了医护培训,以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进行培训。

2012年第四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总结:

本季度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9例,其中涉及凯因益生10例,涉及派罗欣13例,涉及利巴韦林2例,涉及左氧氟沙星(左克)1例,涉及18aa复方氨基酸1例,涉及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天晴甘平)1例,涉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双益健)1例。

具体表现:因干扰素导致流感样症状2例,凯因益生及派罗欣各1例;干扰素导致骨髓抑制17例,其中粒细胞减少17例,涉及凯因益生7例,派罗欣10例,血小板减少3例,涉及凯因益生1例,涉及派罗欣2例;干扰素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者2例,均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涉及凯因益生及派罗欣各1例,干扰素导致脱发1例,涉及凯因益生,干扰素导致药物疹1例,涉及派罗欣;利巴韦林导致红细胞破坏2例;18aa复方氨基酸导致恶心等消化道不良反应2例;还原型谷胱甘肽导致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1例;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导致双下肢水肿1例;左氧氟沙星导致静脉炎1例。以上不良反应均经较轻,多经过减慢滴速、停用或药物对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分析:经过对比发现本季度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集中表现在干扰素类药物,其中普通干扰素(凯因益生)多于长效干扰素(派罗欣),与药物分子结构及全身分布特点有关,提示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选用长效干扰素可能能减少干扰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经过对复方氨基酸用药的培训,本季度该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

本共报告药物不良反应32例,多集中在第四季度,第1、2季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临床医师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不熟悉有关,通过对这两个季度出院病历追踪发现干扰素不良反应亦有出现,医生已作出处理,病程中亦有记录,但未上报。之后经过对相关制度的学习,大家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熟悉并掌握,开始注重处理并及时上报,因此出现了第四季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增多。今后还要多对医护人员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及报告制度的培训,注意及时发现并处理、上报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规避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六

(一)输血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认真核对医嘱并到血库取血。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取血时仔细核对患者及供血者姓名、血型、编号、采血日期、血液成分、有效期及交叉陪血结果。

4、取血后必须经两人核对并签字。

5、血液放置不可过久,以防变质:血液不能过凉,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6、输入前应再次核对。

7、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调整书页速度,观察数学后的反应,如皮疹、高热、寒战及生命体征变化。

9、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10、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严格执行医嘱。

2、患者用药的种类、性质分类放置。

3、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分类放置。毒麻药品要加锁,每日清点、用后登记。

4、常用药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如出现沉淀、变质、过期等严禁使用。

5、输液卡、输液用药由两人以上核对,签字。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原则,用药应现配现用,掌握配伍禁忌。

7、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药品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观察用药后反应,如生命体征变化、皮疹、药物热、胃肠道等变化。

8、发现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9、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七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药物的出现为人类解决了许多疾病问题,给患者带来了福祉。然而,药物不良反应也是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的亲身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也意识到了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在此,我将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感悟。我曾患有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依赖药物来维持生活。在刚开始使用药物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带来的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反应,如头晕、恶心和失眠等。这些症状让我倍感困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适感?通过咨询专业医生,我才意识到这些是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从这次经历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不可忽视性。

其次,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也是我在这次经历中的心得体会。尽管我之前并未过多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但这次经历让我开始重视起来。我发现,只有正确理解和按照医生的处方来使用药物,才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根据药物说明书指导的剂量和用法来服药,避免过量或不当的使用;同时,也要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正确使用药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疗效,还能减轻不良反应对身体的伤害。

此外,我还意识到了药物不良反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发现自己的不适症状是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后,我开始感到焦虑和担忧。我开始怀疑是否继续使用药物,担心不良反应会进一步恶化自己的健康。这种负面情绪对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通过与专业医生的交流和心理辅导,我逐渐恢复了信心,并学会了正确面对药物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困扰。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通过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

最后,我还体会到了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和控制在医疗领域的必要性。作为患者,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使用,包括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与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而医生在处方药物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对患者的详细询问和个性化定制,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此外,药物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监督,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药物不良反应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借助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应对它。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感悟和体会,我更加意识到了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和控制的必要性。希望通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更多的人能够正确使用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安全的社会。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八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人体接受治疗时,药物引起的不良副作用或者不适应反应。作为学生,我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了各种药物,也经历了一些不良反应。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药物使用的重要性和谨慎性,体会到了健康的珍贵。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所学到的一些药物不良反应的心得体会和对健康的思考。

第二段:了解药物的重要性。

在学生时代,我们经常会因为上课、考试和课外活动等原因感到疲劳和压力。有时候我们为了缓解症状,或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会选择使用一些药物,如镇静剂、咖啡因等。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到,药物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很多药物都有副作用,如果滥用或者错误使用,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第三段:谨慎使用药物。

当我们在面对一些健康问题时,药物或许是必要的。然而,正确使用药物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应当阅读药物说明书,并且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用药。其次,我们要注意药物对我们的身体的影响,并及时咨询医生。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或者不良反应,但我们不应该随便停药。需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我们的不良反应,以便医生能够调整治疗方案。最后,个体差异很大,我们不应该根据他人的经验来决定自己的用药方法。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我也曾经遭遇过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曾经长时间熬夜学习和过量饮用咖啡因,我出现了失眠和焦虑的症状。这个时候,我错以为增加咖啡因剂量能够缓解症状,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我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我感到无法入睡,焦虑不安,甚至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后来,经过医生的指导,我慢慢地调整了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时逐渐减少了咖啡因的摄入量。通过这个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药物不良反应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我们不能滥用药物,更不能自行调整剂量。

第五段:对健康的思考。

药物不良反应给了我对健康的思考,让我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健康教育,增强自己对健康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除了药物的正确使用,我们还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来维持健康。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压力和困难。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结:

药物不良反应是我们学生应当重视的问题。通过正确使用药物,我们能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实践中,我们应当谨慎对待药物,阅读说明书、咨询医生,并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同时,药物不良反应也给了我们对健康的思考,我们应当注重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和追求梦想。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十九

1.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由于不同个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个体易感性差异大,并受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等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此类伤害又可分为两种。

3.与中药配伍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常由发生配伍禁忌及中西药配伍发生相互作用等引起。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前者是一种机体的'适应状态,临床表现为对某一类药物特有的停药综合征;后者即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神经生物学疾病状态,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成瘾的产生和临床表现。

1.功能性改变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但有些功能性改变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亦可十分严重,甚至引起器质性改变,常需住院治疗。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二十

近年来,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治疗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伴随着药物的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我参加了一门药物不良反应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在课程中,我了解到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以及表现形式。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明确不良反应、潜在不良反应和药物过敏三类。明确不良反应包括严重的毒副作用,潜在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而药物过敏是人体对某些药物所产生的过敏反应。通过学习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我深刻认识到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更加明确了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其次,课程中着重介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引起不良反应的生理或化学机制。通过了解这些机制,我知道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与身体的生理、药物的化学结构以及个体的遗传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还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

再次,课程中讲授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课程通过介绍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提醒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时刻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对于潜在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情况和药物的特点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护理,以便发现不良反应的早期迹象,及时采取措施。而对于明确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予以适当处理。通过学习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我深刻认识到,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关键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最后,课程还强调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指对发生在人体内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性。而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是指对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报告,并及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过了解和学习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我认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上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及时监测和上报,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治疗。

通过这门药物不良反应课程,我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都被深入浅出地介绍和讲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也加深了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的规范性。我相信,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治疗,同时也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篇二十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的进步,药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药物不良反应仍然存在,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困扰。作为学生,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并正确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并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至关重要。作为学生,我们通常忙于学业和社交活动,可能会忽略身体的变化。然而,只有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药物选择。在一次感冒期间,我没有仔细分辨自己的症状,导致使用了不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引发了不良反应。从那以后,我开始注重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以便在需要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其次,正确使用药物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许多学生在使用药物时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滥用药物、随意更改剂量等。这些行为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医生的建议,在正常情况下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使用药物,并坚持服用完整疗程。同时,我们要注意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因为无知而加重自己的病情。

再次,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药物不良反应至关重要。学生时期,我们的生活压力普遍较大,很可能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倾向于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而忽视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使我经常感到疲劳和头痛,这时我过度服用止痛药来缓解不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药物的效果越来越弱,并且药物本身带来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加。通过这次经历,我意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的锻炼等。

最后,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也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作为学生,我们通常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不深,难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因此,及时与专业的医生或药剂师咨询是明智的选择。在一个出差期间,我开始感到严重的胃痛,而胃痛药并没有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我在咨询了医生后,才得知原来我的病情可能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并且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建议。通过这次咨询,我明白了及时咨询专业人士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他们能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给出正确的药物选择和用法。

总结起来,作为学生,我们应当关注并正确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正确使用药物、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及时咨询专业人士都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享受健康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638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