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指导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教案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技巧,帮助你编写出更好的教案。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一
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硫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教版将它放在了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初中学生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已从物质分类角度了解了酸的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硫酸及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而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不仅巩固《化学1》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知识与技能。
(2)知道硫酸及硝酸的工业用途,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硫酸与硝酸性质的对比学习,学到类比学习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浓度酸的反应,让学生形成“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3)通过硝酸的用途和学以致用,关注化学的运用及科技的发展,建立对化学的认同感。
实验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对比归纳法、集体讨论法。
难点:自主地探究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活动。
教师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气管,小烧杯、玻璃棒;蔗糖固体、品红试液、硝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浓硫酸、稀硫酸、稀硝酸、铜丝、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准备:
预习本节所学内容,并能通过看书提出疑惑的问题;准备笔记本、书本、笔。
对于硫酸的通性,在初中学生已学过,难度并不大。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在初中学生虽有了解,但比较浅显,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也未做过,二者的区别学生并不是太清楚因此,但通过本节课现场实验演示,学生可直观看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实验,增加记忆强度。
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且浓硫酸、硝酸与铜、碳的反应不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逻辑,为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增加了困难。因此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试验及引导性思考会对其反应原理有清楚的认识。
硫酸与硝酸的用途很广泛,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科研、有机合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补充相关材料。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二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边讲边实验.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化学教案-一氧化碳。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引入]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提问]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设问]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演示实验]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化学教案《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投影]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提问]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板书]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结合co化学性质完成练习二。
[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三
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8.01,密度1.250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不易溶于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诞生碳氧血红蛋白,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呈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四
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元素,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若把亚硫酸进一步在pm2.5存在的条件下氧化,便会迅速高效生成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二氧化硫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为无色透明气体,有刺激性臭味。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中的o-o键长(120.7pm)长。二氧化硫的平均键能(548kj·mol-1)要大于s-o的平均键能(524kj·mol-1),而的平均键能(297kj·mol-1)则小于o2的平均键能(490kj·mol-1)。这些证据使化学家得出结论:二氧化硫中的s-o键的键级至少为2,与臭氧中的o-o键不同,臭氧中的o-o键的键级为1.5。
分子结构与极性:v形分子,极性分子。
ph:2/3的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h2so3),溶液的ph值变成2或3。
25℃时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1.15_e-5(m2/s)。
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颜色还原,因为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二氧化硫与被漂白物反应生成无色的不稳定的化合物,破坏了起到品红中起发色作用的对醌式,加热时,该化合物分解,恢复原来颜色,所以二氧化硫的漂白又叫暂时性漂白。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1653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但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硫仍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二氧化硫浓度为10~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纤维性病变,发展下去可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二氧化硫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据动物试验,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因子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红酒是葡萄酒的一种,成分相当简单,是经自然发酵酿造出来的果酒,其中的葡萄汁含量占80%以上。经葡萄里面的糖份自然发酵而成的酒精,一般在10%至30%。同时,因为红酒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对人体的好处多,受到不少人的青睐。掌上君和市食药监管局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在商城里随意挑选了一瓶红酒,回到实验室对其中一项二氧化硫进行检测。
通过本次实验,掌上君拿过来的这批红酒二氧化硫含量是在限定以内,合格!
大家在挑选葡萄酒的时候可以看一下瓶子上的配料表,如果添加了二氧化硫,瓶子上会有明确的标识,如果没有说明这个酒是没有添加二氧化硫的。
劝君一句:美酒虽好,不要贪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必修i》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节课是这一节的第三课时。这节课内容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和有关的活动方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该案例从缺铁性贫血,医生开了一张1硫酸亚铁和vc的处方导入,预测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的各种物质哪些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或即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然后提出问题,怎么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设计验证方案。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物质具有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最后根据结论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单质铁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为探究铁的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提供了基础。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验设计经验,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待加强。在情感层面,由于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也对其用途有较多的关注,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从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关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之间的转化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熟练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能够说出其氧化性、还原性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fe、fe、fe之间的相互转化。3.学会运用fe、fe的检验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究铁及化合物氧化性或还原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比较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订正学案“自主学习”答案,教师重点讲解错的多的知识点。
【教师活动】由“缺铁性贫血”导入新课。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指出重难点。
【学生活动】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探究一的物质进行预测,进而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一。【教师活动】组内指导答疑。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讲解。
3+。
2+。
3+【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点评,进行补充,并对探究一和探究二进行小结。【教师活动】ppt展示迁移应用,并进行讲解。【教师活动】ppt展示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对前面学的内容进行知识回顾。【教师活动】针对交流讨论,进行方法总结。
【教师活动】对课前提出的“为什么硫酸亚铁要和vc配合使用”问题进行解答,前后呼应。
【教师活动】ppt展示“当堂检测”,检测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二、不同价态铁之间的转化。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2.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
3.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七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第二部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本节知识用时一课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上普通班的学生。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硫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教版将它放在了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初中学生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已从物质分类角度了解了酸的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硫酸及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而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不仅巩固《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必修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硫酸及硝酸的氧化性。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浓硫酸与硝酸的物理性质,在这儿只需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即可。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稀硫酸,但是本节所介绍的浓硫酸的一些性质与稀硫酸还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价的硫元素上,可与铜,碳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稀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氢离子上,与活泼的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因此,在此应慢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并予以区别。
高一学生,在学这节时已经具备了一些鉴别物质的能力,所以对于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鉴别产物。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其实验能力。
对于硝酸在这节要讲的氧化性,学生是陌生的。做好相关实验以及与硫酸的对比学习,还有浓稀硝酸的对比学习是突破的重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知道硫酸及硝酸的工业用途,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硫酸与硝酸性质的对比学习,学到类比学习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硝酸的用途和学以致用,关注化学的运用及科技的发展,建立对化学的认同感。
2、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法指导教学。
3、教学过程。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八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九
本节课开始利用自己设计拍摄微课进入教学内容,即让学生觉得有趣又将学生生有效的带入对浓硫酸性质的好奇。在过程中各环节利用知识的关联有效的递进,将知识融为一体又相互根据条件不同区分开,利用类比和归纳简化学生的记忆。同时设计合适的图片素材,事物素材,实验素材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记“败笔”之处。
首先,由于浓硫酸的性质,没有给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应该考虑完成一个演示实验,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感受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得内容饱满设计了较多的知识点,这使得整个环节很仓促,应该弱化一些知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知识并达到有效的攻克难点知识。再次,本节课学生练习设计过于简单,对于实验班的学生,应该涉及一些层次更高的练习。最后,板书不够详细,对于一些方程式没有及时的补充。总体而言,本节课内容设计还是不够合理,需要精简一些简单知识的环节,从而更有效的突出重难点知识。
记再教设计。
浓硫酸与金属铜反应部分,直接去掉模拟实验,进行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浓硫酸物理性质,同时观察不加热和加热后的差别,对于产物,可以观察本身颜色,再进行稀释,对比可以理解浓度对颜色的影响,相比会更直观。习题可以更改为浓硫酸与碳反应产物的逐一检验,可以更好的应用浓硫酸的氧化性。并让学生综合考虑产物的性质差异,以及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化学教案-一氧化碳。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引入]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提问]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设问]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演示实验]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一
《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破难点,理解“迫不急待”的意思,并用迫不急待说话,我准备了一串紫红色的葡萄。
教学片段如下:
师:小朋友们,忘记了吗?刚才老师不仅带大家去葡萄架下去看看,还摘了一串紫红色的葡萄,想吃吗?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你们从座位上迫不急待地上台摘葡萄吃,快呀!迫不急待地上来吧。
生:冲啊!(摘葡萄)。
师:你明白了“迫不急待”的意思了吗?
生:我激动地冲上来,就是“迫不急待”的意思。
生:我很想吃,心情很激动,就是“迫不急待”的意思。……。
师;你能把刚才的行为用“迫不急待”说话吗?
生;老师让我们上台摘葡萄,我迫不急待地冲了上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迫不急待地去做一件事,你能说说吗?
生:公交车来了,我迫不急待地上车。
生:上完体育课,我迫不急待地跑到班级喝水。
反思:
这个片段教学结束之后,我便让学生把葡萄放入抽屉,等下课之后再尝。课后认真地反思,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够理想。如果当时我能灵活地结合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小猴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小松鼠和小兔子见它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啊!真甜。”进行教学,让“小猴子们”把上台摘到的葡萄分给没摘到葡萄的“小松鼠”、“小兔子”们尝尝,让孩子们现场品尝葡萄,尝出味道,才能真正地领悟到做任何事都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更有效地发挥这串葡萄有作用。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触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教育机智是多么重要。而这教育机智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实践、多摸索、多积累。我想今后自己要在这方面多努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二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录像,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亲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问题,渴望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我再顺水推舟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我做到了这一点。
二、内容重组,过渡自然。
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我将其进行补充改进:首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教材上是往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来说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这样的说服力不强,学生会认为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后得到的亚硫酸具有漂白作用而不是二氧化硫。在教研室陈主任的帮助下我把其改成了往二氧化硫气体中伸入品红试纸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接着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三、问题驱动,激发兴趣与动力。
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整个过程中,我都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如在学习其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了解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点考虑?
2、如何知道一种气体物质的水溶性?方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实验探究。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不是直接引入漂白实验而是,而是先创设情景:古时利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你能说说其可能原理吗?引入可能的性质漂白作用,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其它两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氧化还原性时也都是精心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填鸭式的告知方式的枯燥无味,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及兴趣,上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四、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在验证二氧化硫能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方案通过颜色变化观察(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质疑能否说明就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还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使溶液褪色?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强烈矛盾,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及积极思维。正如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上课时也确实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生探究实验的高潮。
五、关注学生主体,教师起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体系。在问题解答方面,产生的疑惑方面,我会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集思广益。结果这个做法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比较激烈与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三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一氧化碳对人的危害,并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预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
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预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
二、介绍一氧化碳的生成及危害,气压低、吹南风、气温升高的时候特别要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即使不是南置的烟囱,雾气大,气压低,空气扩散能力弱,也是导致煤炉排烟不畅的另一个原因。气温突然上升,许多居民将煤炉封得很严实,同时也导致煤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气体聚积在室内引发中毒。所以,遇有大风天气,尤其是在夜晚,一定要打开炉门,让蜂窝煤能够充分燃烧,或者干脆将炉子灭掉;尤其在冬季的雨雪、阴天或者气压低的天气里,要注意及时清扫烟囱,保持内部通畅,并要经常开窗通风。
三、气中毒的原理及症状?
2、老师提问各小组。
3、老师点评:。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致使呼吸困难。
a、轻度一氧化碳中毒: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
c、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
a: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同时尽快离开中毒环境。
b:有自主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c: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d: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2:注意事项:因为一氧化碳的比重为0.967,比空气轻,救护者应俯伏入室。
1、防止煤气管道和煤气灶具漏气。
2、防止煤气点燃后被浇灭,而导致大量泄气。
3、正确使用煤气热水器。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六、课堂总结。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四
劝谏兄弟或朋友,最重要是自己要先做好榜样,自然而然就能够去感化他人。
如:1、汉朝郑均去做仆人,并把用整整一年劳力赚的钱全部奉献给他的哥哥,并劝谏哥哥:“我们缺的东西,只要靠我们的劳力,然后赚到了钱就买得到;但是人的名誉只要丧失了,一辈子等于都完蛋了”。他哥哥很惭愧,就开始改变他的态度,变得很清廉。
2、卢叔叔对待十七年的朋友:卢叔叔认识这个朋友时,他朋友正如日中天,生意做得很大,资产很多很多,但是那个时候已经看出来,他很有可能往后财富会保不住。因为当一个人在很有钱的时候,奢靡之气一沾染,再多的钱财也会败尽。而且不止沾染了奢侈之气,很有可能傲慢,不可一世的那种坏习惯都会在这个过程养成。当一个人傲慢的时候,他就会轻率,就很有可能下错一些判断,再多的钱都会耗掉。后来确实事业也荡下来,还负了点债。当他在负债的时候,所有的朋友都不见了。就在他最低潮的时候,卢叔叔每个礼拜坐好几个小时的车,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不只不收他钱,都自己掏腰包来来回回帮他处理很多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建立了更深的.信任、情谊。所以就等到十七年后,因缘成熟了。一个人真正要把人生走圆满,绝对不是有多少钱、有多少权势,而是有多少智慧才行。
3、卢叔叔善巧方便劝诫身旁的朋友:卢叔叔在澳洲学习时同寝室有八、九个人,桌上有很多垃圾,显得比较杂乱。卢叔叔一句话也没有讲,总是在朋友聊完以后,默默的把寝室、浴室或者是洗手台的脏东西捡起来,把流理台擦得很干净,然后才去睡觉。日复一日就这样做了差不多四、五天,突然有位朋友就站出来说:你们还这样乱扔,你没看到人家每天给你们整理的这么干净,你们不会觉得太过分了吗?所有的人都很惭愧,都低下头来。从此以后寝室干净多了!所以卢叔叔不以言教而以身教,就让所有的人都警觉到自己应该维护这个环境的整洁。
4、蔡老师搽桌椅、倒垃圾:蔡老师念师范院校时,第一天上课去的较早,看到教室有灰尘,就找了一块抹布搽桌椅,上课后同学进来也都坐得很安稳。当有这一念为他人心的时候,就已经在跟身旁的人沟通,所以蔡老师跟班上每一个同学都相处的很好。蔡老师还主动每天丢教室的垃圾,结果丢没有多久,同学就跑过来对蔡老师说:你别丢了,我们来就好。所以确确实实朋友之间,一定是要先自己用心去付出,我们这颗心就能唤醒每个人向善之心,互相体谅之心。
2.如何教导孩子将“亲有疾药先尝”的精神落实到现代生活?
“亲有疾,药先尝”: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是儿女先尝尝看这个药的热度会不会太烫,不会太烫才端给父母吃。这也代表孝子面对父母生病的时候,他都是随侧在旁的照料。
在现代生活中,父母生病,端白开水时要考虑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当父母生病或有紧急状况时,为人子女应该懂得危机处理,如:妈妈刚好有高血压突然倒下去,应该知道救急的药物在哪里。急救的电话要打119、110。还有其它最亲的亲戚的电话,这些都要让孩子随时知道,让他在遇到的时候懂得处理。甚至于是当父母卧病在床,都要让孩子晓得,甚至于让他有做的机会。他在做的过程中能够做事愈来愈细心,愈能体谅到病患的痛苦在哪里,或者他的需要在哪里。所以,这是“亲有疾,药先尝”。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2)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示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
(2)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实验探究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碳的氧化物有几种?
独立思考。
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课题。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各种仪器可供选择)。
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纠正错误。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自然过度到二氧化碳的性质。
导出课题。
独立思考,交流。
一学生演示并操作。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掌握知识。
讨论、交流、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一学生上台演示吹气球,气球下沉。
一学生演示用二氧化碳熄灭两层蜡烛的实验。
让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避免标准化、统一化的固定答案。
实验探究。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设问: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讨论、交流。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启发,起、确定方法后进行实验。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的经验,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学生猜测。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供信息: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学生设计探究步骤,分组讨论,明确步骤后,开始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将小红花取出后加热,应如何操作?
独立思考,分别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善于思考。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回忆旧知识,激发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拿出一只长期存放石灰水的瓶,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畅谈用途。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得不够完整时,教师补充。
让学生亲身体验。
温室效应。
2、根据二氧化碳的来源,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学生发言,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之间对话、师生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拓展。
自主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掌握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3.理解得失电子、氧化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cuo+h2cu+h2o。
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
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联系起来。
2na+cl22naclh2+cl22hcl。
小结上述讨论后,得出:
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
1.电子得失和化合价升降。
以钠跟氯气反应为例,讲清钠原子为什么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为什么获得1个电子以及得失电子跟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后,再举铁跟稀硫酸、铁跟氯气、氯化亚铁跟氯气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小结如下:
把电子得失跟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以及化合价升降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联系起来。
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3.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作业略。)。
氧化还原反应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复习初中已有的得氧、失氧角度出发,通过化合价的升降过渡到从电子得失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讲解另一种电子转移即电子对偏移(这样安排是为了分散难点),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氧化剂、氧化性、氧化反应等概念的辨析及联系。第三课时是习题课,通过学生自己思考、练习,巩固上两课时内容,能较熟练地判断氧化剂和氧化反应等。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七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引入]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提问]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设问]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演示实验]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板书]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投影]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提问]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板书]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结合co化学性质完成练习二。
[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八
1、查看方式。
2)选择第一个“缩略图”,可以看到图片文件的缩小内容;
3)选择第二个“平铺”,将以大图标的形式排列;
4)选择“图标”,将以小图标的形式排列;
5)选择“列表”,将以多行排列;
6)选择“详细信息”,可以看到文件的日期、大小、类型等信息;
本节学习了在查看文件的各种方式,如果你成功地完成了练习,请继续学习下一课内容;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十九
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难溶于水的中性气体,熔点-205.1℃,沸点-191.5℃。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1.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极弱的氧化性。
一氧化碳分子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能进一步被氧化成+4价,从而使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一氧化碳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浓硫酸的氧化性教案篇二十
1、使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了解并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抢救放法。
2、通过这次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思想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会如何应急、自救与保护。
2、一氧化碳中毒的抢救措施及应急方法。
一、案例导入新课:
1、一氧化碳中毒考研女生挣扎打开一扇门救了三条命。
桌上动不了;小李则用虚弱的声音问是不是煤气中毒了,刚说完,她也瘫倒在地。但小李并没放弃希望,她慢慢往门边爬去,两米不到的距离,爬了很久。她终于站了起来,门被打开了,一股新鲜空气进来。“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打开门大家都要完蛋。”小李说。约过了10分钟,小李体力有所恢复,打电话叫来同学,她们被送往校医院。事后发现,因当时刮大风将窗户关死,并将炉火吹熄,造成屋中3人中毒。
(1)、小组讨论,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现象?
(2)、假如这种现象发生在你身上,你怎么处理?
2、结合我县近两年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什么叫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也称作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气体能与人体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而是人发生中毒。中毒前期出现的症状是:头昏头痛,眼花心慌,恶心呕吐,紧接着上述症状加剧,眩晕昏睡,脉搏细快而弱,血压下降。最后常常因为严重缺氧而窒息死亡。
2、日常生活中,预防煤气中毒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发生煤气中毒的原因。
a、预设:(烧煮过程中无人看管;离开时忘了关闭煤气;淋浴器和煤气没有分房安装;睡在装有煤气设施的屋内……)。
b、煤气中毒的季节和原因。
(1)每年的冬天,人们烤火或用热水器洗澡的时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煤气中毒的现象。
(2)因为天气的问题,关闭所有窗户,导致空气不流通引发煤气中毒。
(3)由于用户的忽略,导致煤气瓶的阀门没有关闭,从而引发煤气中毒。
3、煤气中毒急救的措施:
如果发现煤气中毒的患者,首先应该立即打开门窗,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通风透气的地方,紧接着通知医院派车和医生前来抢救。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健康教育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2、学习《安全使用煤气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5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