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文字的美。怎样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供大家在写总结时参考和借鉴。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一
论文摘要:一位好的教师实际上是一位课堂教学的优秀设计师,所以,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课堂设计艺术的水平,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教师要着重解决好课堂方式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构建、课堂目标的确定以及当堂训练的落实等问题,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好这几个方面,应从情感、合作交流、训练反馈等方面用热心和爱心激起学生的信心和决心,让教学成效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语文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是科学,是因为它必须遵循着铁的教育规律,说是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所以要教好这一门学科,是需要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反思中历练的。看完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回顾自己这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与执行。
一、让“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
情感教学执行最好的是于漪老师,她被称为“情感派”的代表。她用自己饱含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用这种情感的意境感染学生。语文教学是需要情感丰富的一门学科,一节别开生面的展示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是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上韩军老师亲自展示的一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他用自己最本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把这首诗示范朗读了一遍,在低缓的音乐声中,韩老师所读的每一句都带着深沉的情感,读到深情处,我们听到他几声哽咽,看到他满眼的泪水,在场的几百名老师无一不被感染,几乎都要落泪,我们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因为,那是他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作品,真正地体会到了那份思念的情感。学生也进入了更好的状态,一个个屏住呼吸,真正地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起感受着老师带给他们的对于大堰河的思念和赞美。
二、让“合作交流”点燃学生“封闭”的心。
我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给我的语文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选择了《斑羚飞渡》这一课,当时我找了很多教案和课堂实录的东西来看,可是当我真正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教案和课堂实录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和他们的学生一样?别人的教学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所以我就决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整篇文章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主观性很大的问题,如果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带上自己的观点看法参与到课堂中,两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对两个问题的解释很到位,在一些语言的引导下,部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并作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有些学生的答案使我很吃惊,原来学生的自身潜力是很大的,他们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只要老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让“评价与反馈”敲打学生“懒惰”的心。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当堂巩固和训练时必不可少的,每一天课前的一个小听写,课后一个小结,给学生自由时间背诵,这样每节课有一个规定的任务,把当堂的知识巩固落实好,让那些回家懒于学习和动手做作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勤快起来。再者,课堂的训练和巩固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地反馈给老师,然后大家一起解决,不仅让大家在解决完问题后获得知识,他们本身对于质疑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养成后,就不会出现时时懒于动笔的情况了。
四、让老师的“热心与爱心”置换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你有没有把每天的上课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呢?你的每一节课是不是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的呢?你有没有因为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心中窃喜呢?又会因为一节课没有处理好而心中不悦呢?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一位充满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热爱教学,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去教好自己的书,教给学生知识,这样你就会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管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还是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都会下大工夫去做好。你的热情和爱心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信心和决心。“只要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课是一定可以教好的。”
最后用于漪老师最初在教学中的八个字来收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课堂如何更好地设计,每个人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设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把更多的所知,更好的状态留给学生,教学相长,让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教育师范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二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摆出对阵形势图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用简笔画图片摆对阵形势图,弄清马的出场顺序及其根据,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难点。
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三)疑点。
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办法看起来十分简单,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
(四)解决办法。
重点可结合课件演示和学生动手摆出两次赛马时的对阵图来解决。
难点可结合看课件的演示以及对“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的分析、比较来解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操作、表演、讨论、集体议答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小组间相互补充,以求最佳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板书课题)。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田忌为什么赛马?田忌跟谁赛马?田忌赛马的结果怎样?)。
3.交流回答并板书:
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胜利。
田忌:
齐威王:
4.简介赛马的原因及规则。
(三)熟读课文。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们每人用自己的简笔画图片摆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对阵形势图,教师巡视,请一名同学板演讲解一下两次赛马的情况,根据演示让学生自己板书:
第一次失败。
田忌:上中下。
齐威王:上中下。
第二次胜利。
田忌:下上中。
齐威王:上中下。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分析这个句子的意思,得出这个结果是孙膑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比较而得出的。)。
5.总结板书:认真观察,仔细分析。
(l)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可以转败为胜的根据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如果快得多,田忌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了。
7.通过以上分析,你看出孙膑是怎样一个人?
(三)角色表演。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一下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出一组表演好的给全班同学表演。
教师提示学生:要揣摸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要表现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表演时,可依据课本,进行合理的想像设计。
(四)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后,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创新。
小组讨论完成:除了文中出现的两种对阵方式外,还可以有哪些对阵形势?田忌还有取胜的可能吗?将其他对阵简图画出来。
(将学生设计的对阵简图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同学)。
(六)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八、布置作业。
课后围绕“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篇。
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三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1)、(2)班语文教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遵从学校的工作计划和结合本科本班实际,按计划,按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
一、教育理论方面:
本学年来,我及时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灵活掌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写好教案。取长补短,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多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和讨论,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5、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
6、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本学年我听课达20节以上,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目标。
三、教学成绩
和不足本学期5次单元考,成绩均较为突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科技节辅导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他人学习,争取进步。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导入。
二、比读文----正确流利。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内完成)。
2.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正确。请每组的2号同学轮流读,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注意帮他纠错哟!
三、比识字——读准、记牢。
课文我们能读正确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比谁最先把这些字词读准、记牢。
1.课件出示词语。
2.这些词我们都能读准,那么这些字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字)。
四、比分段——理顺。
这些字词我们都能读准、记牢,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场比赛。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比比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检测。再同桌说说。
五、比说话——读懂。
1.出示学习目标: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文,画出“我”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迁移练习。
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话》,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检测。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话》一课,板书课题。
二、比说话——体会写法。
我们继续走进《北京话》,一起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3.生自学,交流汇报。
三、比写字——美观正确。
1.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会写的字写得美观、正确。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听写)。
四、总结。
你爱上北京话了吗?现在,我们一起听一段北京话,体会北京花的魅力。
五、作业。
抄写会写的字每字3遍。
板书设计:
北京话。
好听易懂深远广博不朽。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五
摘要:在教学中课堂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探讨,首先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语文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带来巨大的帮助。
1.1课堂教学管理类型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都是通过制定严格的课堂教学制度来进行的,通过这些规定的制度来严格限制学生的行为,这使得教学中学生的发言权较少,课堂教学更多的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在这样的教学管理之中,教师缺少实质性的管理经验,为保证课堂的纪律性,教师在看到学生出现错误之后,更多的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非常烦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失去自主意识,教学的效率变得十分的低下。1.2教学评价方式存在问题: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学评价方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过于重视最终结果,对过程存在忽视。教学管理中教师只注重最终的教学结果,以教学结果来进行评价,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几乎不会去考虑,因此使得其中一些学习过程中有良好表现但是最终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关注。第二,只注重学生知识领域上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技能的增加等存在忽视。实质上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技能的增加对于学生的帮助才是最大的,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2.1改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不仅能够节省更多的管理时间,互动式的管理也能提高管理的成效,有效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充当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也要充当学生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拉近师生距离。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也要积极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能一味以严厉批评的态度管理学生,而应该注入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不随便打骂学生、使用言语侮辱学生。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经常使用表扬性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同时,教师也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创造一个温馨互助的学习环境,从思想氛围上为改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通过一些集体活动、课外游戏等等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立起与教师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2尊重学生自主性: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管理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為此,教师应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等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独立的意见,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不会一直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是教学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从而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另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就学习的内容积极提问,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3改善评价机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和建设。一方面,家长、学生应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补充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具体来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结合实际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每年或者每学期定期进行评价工作。通过面对面采访、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等方式拓宽学生评教的方式。同时也要鼓励家长加入到评教活动中来,发挥好监督教学的积极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加强评价工作的开展和监督,为家长评教和学生评教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强化评教网络平台的建设,保证评教行为的公平公正、对评教结果进行公示等等。只有重视教学评价,才能弥补传统教学管理忽视教师工作管理的不足,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反省和总结自身的学习问题与学习经验,来不断强化学习的效果。
3结束语。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当对原来教学管理进行不断的总结,分析原有教学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够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六
1、能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闪亮之处。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
3、能自选或自拟题目。
学情分析习作要求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写过《我的自画像》,介绍过自己的朋友,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来介绍。因此此次习作重点指导学生在认真思考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或请周围的同学、老师、家长作参谋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通过具体事例写下来,写完后能读给同学听,与别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增强自己的信心。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目光仍然是锁定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的小圈子里,学生生活中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可以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自己的话说呢?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
难点:引导学生把主要部分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教学准备。
1、课前请长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或本领。
2、预先选好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习作是选择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写一篇习作。
2、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和本领。
第二课时目标:
1、独立撰写习作。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讲评习作,学生了解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并能从老师分析的习作问题和介绍的优秀习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继续用朗读自己习作的方法与别人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
课时1备课时间09.23教学时间第五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和长处,是别人所不能相比的,请你向大家说一说你的长处和本领。
2、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朗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二、自读例文,感悟写法: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例文:
(1)这两篇例文各介绍了作者的什么本领、长处?
(2)小作者是怎样把最得意的地方写清楚、写具体的。
(3)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
(4)想一想,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2、检查自学情况:
主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交流讨论: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特长、本领介绍清楚,采用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
(2)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
(3)可以分两段来写,先写自己的长处、本领是什么,再具体写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优点。
三、尝试运用,口述习作:
1、小组互相交流:
主要部分要说具体,语句要通顺。
组内成员要边听边想,帮忙修改,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提问,让对方说得更好。
2、各组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四、学生自行习作。
课堂练习学生自行习作。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七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则无所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以思维为核心,必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同时,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同时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背景及有关人物的个性。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探讨过程中学习前后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哪一方面使你感到佩服?(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究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
(二)精读课文,学习研究方法。
1、自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读读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疑问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自己去感悟。)。
2、交流: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解: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鲁肃和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的不同的心情。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小结学法,类化研究体验。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阅读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悟”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体会语言文字情感的过程。)。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提炼质疑,拓展研究范围。
1、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实质是“通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2、质疑,解决相关问题。
(五)开放练习,延伸研究渠道。
1、课后练说。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通过课外研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物的鲜明个性。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八
三、网上查找。
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水果的产地,栽培、生长等知识。
四、回顾旧知,仿写作文。
1、学生朗读《我爱故乡的杨梅》,复习该课的观察方法及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可仿写,但不要生搬硬套,要有自己的个性。
五、学生随堂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九
我平常吃水果可是小霸王,除了榴莲我什么水果都爱吃,但最喜欢山竹。
一天,我和妈妈去外面玩,我特别想吃水果,一想就想到了山竹。山竹的`外壳有点黑,皮很厚,肉是白色的,一瓣一瓣挤在一起,有点象大蒜,尝在嘴里又甜又酸真好吃。
我就和妈妈说:“妈妈,我要吃山竹!”妈妈说:“你这个水果小霸王,一天到晚就吃山竹。”我不好意思笑了笑说:“人家爱吃嘛!”山竹本来就是我的好朋友。
我渐渐懂事了,所以都把山竹让给妈妈吃。
以前爱吃山竹是因为好吃,想起来就觉得以前我是馋猫。爱吃山竹只改了一点点,但我还是最爱山竹。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十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有时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如在教授《将进酒》一课时,为了体现文本的豪放大气之势,我就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苍茫的天地之间,独立一人凭窗向远处伫望,高昂着头,左手背后,右手拈须,桀骜之状,不可一世。远处滔滔黄河之水似从天降,滂沱而下,更衬其李白的豪放不羁。在讲授《雨霖铃》一课时,因为《雨霖铃》是一首忧伤的离别词。如何让学生体味忧伤呢?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首《送别》的音乐,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忧伤缠绵的音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离愁气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并且在结课前,又播放了一首邓丽君版的《雨霖铃》歌曲,将整堂课的氛围渲染到了顶峰,把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以至留恋舍不得下课。
二、教师情感的熏陶与引领。
语文老师不但要有点文味,更是要随性情的。很多时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是被课文感动,而是被老师的语言所吸引,情感所牵动,进而才去关注文本、关注内容,这样就更需要老师要充满情感来教学。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简单了解母亲的形象之后,我就曾试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起初参与的学生很少,表达也不是很自然。于是,我随机做了一段我对自己母亲的描述,因为很真诚,也很深情,这下学生的情感被我激发出来了。更令我意外的是,原先曾一度缄口不言的学生竟争先恐后,纷纷谈自己的母亲,甚至有一个班的男生在谈时声泪俱下,全班说了一节半都还觉得不尽兴。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话可说,一方面是基于对课文的感悟,但更重要的是有了情感的渗入。然而这一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一的移情过程,而是学生内心的潜在情感的勃发,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自然造就了语文课堂的生成,这也才是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所在。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情感因素值得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去挖掘、去研读、去体味。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一)充分利用课堂阅读。在学习文本时,我们尽量给学生们一个相对完整的自读时间、品读空间,不越俎代庖,不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灌输给学生。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文本,作品中的意境会更丰厚,诗意更浓郁。如教《项链》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小说续写比赛和角色扮演,把课文续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他们彼此合作、交流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观点,在这些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的过程中,将唤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是任何版本的教参中都不可能找到的。
(二)注重拓展课外阅读。“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2〕我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去图书馆,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进步的时文来读,并要求学生写阅读随笔,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写4篇阅读随笔。这样,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必定会阅读大量的文章,一方面扩大其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们对于课本情感体验的延展与升华,学做一个重情义的人。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也不失是语文老师的一项神圣使命!钟启泉先生曾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是具有生成性。”
几年来,笔者逐渐已经摒弃了语文教学原先生硬呆板的语文知识训练内容,走出原来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性。并努力着让课堂既充满诗意的浪漫,又有奔放的激情,既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也闪烁着智慧的结晶,努力着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十一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文史知识和经典名篇组成。选材范围一般在专家学者公认的传统篇目中,主要有:
1、先秦。
文史知识:希腊神话、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作品作家:荷马与《史诗》、《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但丁与《神曲》、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歌德与《浮士德》、雨果与《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与《飞鸟集》等。
建议讲读篇目:《左传.隐公元年》。
《论语》。
《庄子秋水》。
《史记伯夷列传》。
《影的告别》。
《苦雨》。
《理想国》。
《蒹葭》。
《山鬼》。
《行行重行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秋兴八首》。
《长恨歌》。
《定**》。
《永遇乐》。
《水龙吟》。
《等你,在雨中》《世说新语》。
《惊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
《伤逝》。
《金锁记》。
《许三观卖血记》。
各任课老师可依据学期实际周数及学生基础适当调节,在建议篇目中选择经典讲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用人文精神指导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2、在教学中,提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个性。
3、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改革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力调动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演示、讨论并重,努力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提供读书报告、登台演讲的机会,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
六、课程的学识和学分。
本课程的周学时数为2学时,共2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七、使用教材:
《大学语文》席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八、作业练习。
九、考试。
本课程为考察课,由各任课老师在学期的考前一周自行安排。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十二
我很喜欢吃橘子,它大大的,穿着一身橘红色的`外套,仔细一看,上面有一些小小的洞,剥开橘子皮就可以发现一瓣瓣橘子瓤,它果实饱满,晶莹透亮,一看见我就想吃了。妈妈告诉我,橘子营养丰富,但是不能多吃,否则会上火。我很喜欢吃橘子,我一次不会吃太多的。写话八喜欢的一种水果作文1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十三
昨天上了一节自以为得意的语文课,然后偷偷的在心里美了一天。现在将它记录下来,以便以后看见这个记录,心里再美一回。
那一节课要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内容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因为刘勰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诗之冠,我对于此诗的教学颇有些踌躇。应该在两周之前就讲了,我却一直拖着,拖到这一册书其他诗歌的教学都已结束了。昨天已是不能再拖的时候,科代表到办公室来接我问我这一节课学什么的时候,这一首诗怎么处理,我还是一头雾水。当第二遍铃响起,我感觉思维动了一动,眼睛亮了一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没告诉学生今天学习《涉江》,直接让学生朗读刚刚学过的《荷塘月色》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又让学生朗读刚刚学过的《离骚》中的选段。让学生回忆一下,芙蓉(即荷花)和芳草都可以用来表达美好而纯洁的感情,如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思念之情,是美好情感的象征。
当我让他们朗读《涉江》的时候,他们体会到我刚才的做法的用意了。学生已经知道由“意象”到“情感”理解诗歌的方法,于是我让他们尽情地谈他们的理解。由于我没有给出评价,所以他们比较急迫的想知道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我说,对于这样一首五言之冠,我也是怀着虔敬的心情去读去感受去理解的,我倒是想把我读这首诗的过程讲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来评判一下。
一个青年女子,因为后面说到“忧伤以终老”,所以可以想象这个女子是年轻的,正在涉过江去,女子可以涉过的江,一定是浅浅的,按一般的情况来说,浅而清澈,浅而宽广,水中会有蓝天白云,鱼儿嬉戏。女子采芙蓉是敛着裙裾的,但是水花飞溅,依然溅湿了她的衣裳。
对岸江边上生长着大片的芙蓉花,女子一株株地欣赏着,弯腰抚弄着心仪的花朵,小心地把它采摘下来,捧在手心里。我们的目光随着女子的脚步,来到江岸附近的沼泽地,女子在一簇簇的兰草间流连,她又弯下腰采下一束心仪的兰草,将兰草和芙蓉放在一起。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女子手捧着刚刚采来的鲜花芳草,放到自己的胸前。女子慢慢扬起头,目光向远方,女子的目光随着女子心的颤动而颤动,颤动向远方。女子的目光望不到远方,我们试着走进女子的心房,女子的心里有远方。在一条羊肠小路上,一个男子在踽踽而行,那是女子心中极远的一个地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同学们跟我一起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男子的脚步往远处走,心往回走。道路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就是女子发自内心底部的那一声呼喊。没有人否认思念是美丽的,如果思念还能见面,那思念还必然是甜蜜的。可是这一对恋人,忧伤以终老,是一种不能再相见的思念。那种思念肝肠寸断,凄凄惨惨凄凄,然而依然美丽,然而更加美丽。那是一种不能相守的相守,一种身不能在一起而心要永远在一起的相守。不仅美丽,而且伟大了。不再相见,那就是生离死别。同学们一齐跟我说,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
这呼喊又何止是女子一个人发出的,同心而离居,既是同心,那也一定是男子的心声。
人没有了痕迹,季节没有了痕迹,巨大的虚无中,有一朵芙蓉偎依着一束芳草,依旧鲜艳美丽,那一缕清幽的香气,发散,又凝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同学们跟我一起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学们跟我朗诵另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下进入学生活动程序。学生很快发现了别一种巧妙的构思:男子回头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女子的身影。女子采芙蓉芳草的情景是男子思念女子时幻化出来的。男子思念女子,不直说,却说女子采芙蓉寄托对男子的思念,奇妙!学生也还有其他的解释。这里不赘述。
最后师生得出结论:这样文字浅显,不加题目,不知作者的诗,却有着这样深厚的意蕴,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构思,灵异的形式。实在是妙不可言。五言诗之冠,当之无愧。
作为这一节课的结束,也作为这一次记录的结束,我们再一次领略《涉江采芙蓉》那凄美无比的意境吧。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十四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1、 学会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写句子。
2、 能根据提示较深入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 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1、 借助语言文字和课文情景,通过反复研读,品味分析,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2、 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能力。
1、 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 感受妈妈疼爱孩子的感情。
3、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学会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学习情景。
布置学生课前查一查关于荠菜的资料,向老人们询问旧社会时穷人的生活状况。
1、导入
投影出示荠菜图片,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从生长季节、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齐读课题。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想想词义。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 投影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 做作业 本第一题。做完后交流。
3、四人小组分工读课文。要求:读者尽情,听者尽心。
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
4、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
5、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
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你想读出哪个词语?(盼)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盼望、渴望、期待)
2、分别用这三个词语再次读读课题。
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
3、可见作者对荠菜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910)
1、自由读课文910自然段,把描写作者喜爱荠菜的句子划下来,圈圈点点,读读议议。
2、四人小组交流,读读你划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听听别人的朗读和理解。
3、集体交流
探究主题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一、 好吃,咱们来读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真的很好吃吗?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因为她饿)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 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
a、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b、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c、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2)你想要说什么?
a、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b、蔷薇枝?吃下去?
c、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d、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 一把把 塞 更别说
e、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 嫩 才
(3)真让人辛酸哪!咱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
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还能说吗?
a、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枣青豌豆!
b、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c、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我们都没有想到,她竟然饿到了如此的程度!齐读a、b、c。
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4)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实物、图片或相关的文字资料则效果更好。)
教师激情演讲,渲染情景: 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 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读。
探究主题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一、怎么会是一种坦然的心情?(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1、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
粗木棍他要干嘛?(是为了追到了打起来解恨)多可怕啊!
2、我没命地逃,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便不顾一切
风呼呼直响说明了什么?
不顾一切,不顾什么?多危险呐!
3、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谁在笑?
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 粗 紧紧 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5、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哀什么?愁什么?感受妈妈此时的心情。
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6、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7、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有感情朗读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4、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只有知道过去,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十五
评析:天津市教委教研室王晓龙权玉红。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返回本页页首。
一、制定目标。
湖南师大余同生教授曾经明确指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而不含糊,要准确而不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面面俱到,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而不以理解内容为重点。”在制定《捞铁牛》一课教学目标时,本着这个原则,尽量做到明确、集中。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就是以本课为例进行阐述的。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落实目标。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小语界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前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和方法,后一自然段写打捞另外七只铁牛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馈目标。
目标反馈,是目标教学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反馈环节:
1.让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
2.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并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言之有序”的掌握情况,看一看学生是否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返回本页页首。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下准备工作。(师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四项准备工作)。
师:和尚先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请一个水手潜到河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里。
师:然后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准备两只大船,把船里装满泥沙。
师:第三项准备工作是什么?
生:把两只船并排拴在一起,搭上一个结实的架子。
师:又做了什么?
生:请一名水手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生:(兴趣盎然地看着演示过程)。
生:不行,因为船很大,单独划比较好划。
生:我同意孙明的意见。先把两只船挂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这样写很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投影出示:言之有序)。
生:(齐读)言之有序。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同学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一段是怎样做到言之有序的。
[这里强调训练“言之有序”这个重点,目的不在于反复讲,而在于让学生多体会。]。
生:(读第二段)。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第三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第4、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是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
思考题:
1第4自然段中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生:(读两道思考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开始吧!
生:(自由学习,讨论。)。
[讨论法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适当指导。)。
师:好,我们先自学到这,谁先来说一说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谁还记得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
生: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是: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
生丙:对!我同意赵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你能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因为和尚还在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一些力气。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和尚这时还在利用水的浮力,你们看和尚是多么聪明啊!
师:谁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谁来回答?
生:我认为还是把沙子铲入黄河,利用水的浮力拔出铁牛,然后拖到岸边捞起来的办法。
师: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
生甲: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生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生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
生:(齐答)利用水的浮力。
师:你们真聪明。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解决了同学们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第三段写打捞过程,(板书:打捞过程)虽然没有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表达得也很清楚,也做到了言之有序。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想。
师:在看时,请同学们注意打捞过程的顺序。一会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放录像)。
生:(自己小声说打捞过程)。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
生:就是格外好,超出一般的意思。
生甲: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生乙:我从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他的确很出色。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这时已经想好借助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办法。
生:我觉得他这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你这个成语用的十分恰当。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上得非常好,你们通过认认真真地读书,知道了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概括段意的方法,体会到课文“言之有序”的写法。
师: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打捞铁牛的办法好。那你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学生愕然)。
[问得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值得提倡。]。
师: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纷纷举手。
生:我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舱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挂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此处不止是让学生动脑筋想,还是口语表达训练的好机会。]。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水中放入盐使鸡蛋浮起来”的实验,课后请同学们自己也亲手做一做,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成一段话。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大家学得很好,谢谢同学们。
附板书:
17捞铁牛。
利用水的浮力。
陷进淤泥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怀丙出色。
总评:
《捞铁牛》这一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突出有序,注重自得”。下面我们对这一节课做一简要评析。
一、强调有序。
人教版教材《捞铁牛》是一篇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刘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侧重在宏观处引导学生看“序”),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侧重在中观处指导学生抓“序”)。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侧重在微观处辅导学生“序”)。
围绕既定具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达标才能井然有序。刘军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以读为本”和“读书有序”的基础上的。他是怎样引导学生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去读书的呢?我们认为,首先抓住三个“读”的环节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自能读书”,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1.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是什么”。
刘军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这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课时的任务当然少不了扫除文字障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即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2.细读,分步细想需思考的课文要点“有什么”。
“细读”可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安排在第二课时。刘军把“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先请四位学生按结构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怀丙和尚为捞钱牛做准备工作一段,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两个重点问题。想好了两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就是怎样概括段意,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至此也初步落实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即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
在这一步,教师一边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怀丙和尚所做的那四项准备工作,一边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为什么?”然后强调:“按照事情的本来样子写就能写得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这样,老师又揭示并明确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导学“突出有序”的设计思想就这样一步一步体现出来了。
二、注重自得。
如果说《捞铁牛》一课教学的前三个“读”的环节教师主导作用比较明显的话,那么,下面的教学更多的则是意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者在读的形式上,无论是指名读、齐读,还是自由读、默读等,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学生“导入”到了解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境中。而后者无论是要求学生再读,还是组织小组讨论和在全班重点发言,则重点是为了“导出”,是使已经进入状态的学生能做到“自学自得”。
教师放手让学生多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和表述自己对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而达成目标。这就是我们天津教研员常说的“读书有序”中的最后一“读”--“评读”。
“评读”的关注点主要不在关于“是什么”、“有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方面,而主要侧重思考这样做“好不好”和“怎样做更好”上。这就是所谓“评读”和“创新”层面的知识。这一课“评读”环节处理得非常好,旨在让学生做三件事。
1.比较自得,即深挖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进而学习和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刘老师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通过自读和讨论,使同学之间得以交流思想认识,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有序性,扎扎实实地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这一目标。再如,刘老师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概括段意时问道:“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当时学生有三种说法:
(1)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2)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3)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三句话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是利用水的浮力,这一点已成共识,而后半部分第三句语言最简洁,只有8个字,而且表意也非常明确,所以用第三种说法比较适合。这就在比较中学习了语言。
2.解释自得,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重点内容,又能练习言语表达。
例如,老师问:“谁先来说一说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出来。”学生说出这一段话,就不止是个理解问题,还有围绕一个中心训练言语表达问题。而这一点对于任何一节课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创新,这是最重要的“自得”表现。为了目标的达成,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刘老师在教学将到尾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这是在“评读”中让学生认真思考“怎样做更好”的根本用意所在。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终于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的上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会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拴住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
由于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使得这节课的教学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三、执教教师简介返回本页页首。
刘军,男,30岁,大专学历。1988年毕业于天津市第二师范学校。现任天津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曾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活动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获天津市“希望杯”创优课一等奖、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赛一等奖。《语言文字训练要到位》等数篇论文在全国及市区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10月,作为天津市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执教《捞铁牛》获一等奖。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靳健篇十六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总会一次不知不觉望向远方,对远方的道路充满憧憬,尽管忽隐忽现,充满迷茫。有时候身边就像被浓雾紧紧包围,那种迷茫和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尽管有点孤独,尽管带着迷茫和无奈,但必须勇敢面对,因为这是我的人生,只属于我的。
朝阳似火。
当清晨得一抹阳光照在我身上,我明白了我不能停留在原地,这似火的朝阳告诉我,人不能只活在过去,活在不停地抱怨“为什么会这样”的遗憾里,这样你的人生将是一片的灰暗。这似火的朝阳告诉我,要对未来的世界有目标,去探寻,然后一遍遍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在燿燿的阳光下,我们做的不是含苞待放,而是勇敢怒放。
流水匆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匆匆的流水,带走了我们过往的记忆,或悲伤,或欣喜,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追梦的希望,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孤寂的,没有心的梦想是寂寥的,纵然是深谷断崖,凄风苦雨,也抵不住我们寻找目标的方向,寻梦的脚步。
梦想如荼。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追梦的道路是艰辛的。每个人的梦想不同,那么目标的方向就不同,每个人都有一条不同的路要走,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放弃,坚持走下去,肯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景。羡慕别人的天空简直没有道理,因为你才是一座宇宙。
骄阳似火,流水匆匆,梦想如荼,有目标,有方向,纵使历经千辛万险,都抵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青草初绿,还有更重要的碧草连天等着它去追逐;夏荷初绽,还有更重要的花开怒放等着它去努力;秋叶初落,还有更重要的春泥护花等着它去实现;冬梅初放,还有更重要的傲立霜雪等着它去完成。世间万物都有方向,而我们更应拥有方向!
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一切,你还握有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4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