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例子,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一
在文章《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然后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的注解,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二
本单元学习古代诗文。《鱼我所欲也)和(墨池记)是以议论为主的。
文章,或阐释敏于思考,善于抉择的道理,或提倡勤学苦练的求学精神。
(隆中对)和(出师表》虽然体式不同,却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形象。(诗词五首)有的委婉含蓄,有的雄浑放达,充分展示了。
不同诗词作者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
方式,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以提高对古代。
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孟子》。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
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
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
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
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
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
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
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
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
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
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2)二者不可得兼。
(3)如使人之所欲(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4.“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
5.作者在文中提出了————————的主张。
附译文。
鱼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
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
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
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是我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
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思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
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
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
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
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
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不仅贤人有这种。
思想,人人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
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
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
愿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讨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
礼义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
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
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
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1dan1144。
二1.想要2.兼得,同时得到3.苟且偷生4.停止、放弃。
三1.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
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
否合乎广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种的礼义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1)苟且偷生(2)同时得到。
(3)假如(4)不仅3.(1)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2)。
(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4。善心、本。
性、天性5.舍生而取义--#endeditable--。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三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孟子是这样回答的:舍生而取义者也。
是呀,作为一个拥有美德的好公民,应该要放弃生存的`机会来占有道义!这就是“生与义”之间的价值比较啊。与其苟且偷生,倒不如宁可失去宝贵的生命,而做出拥有正义的事。于其过自己的孤独生活,倒不如与更多的人一起过着充满“爱”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往往有许多人都会因自己的金钱、名利以及权威的诱惑下而失去了正义的心灵。也会有不少人因自己天生的羞恶而陷入了自身与不义的事情中。当然,也会有一种心有正义的人:他们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且舍己为人!
生活中,以上的两种人都随处可见。假如有个人在马路上找东西,没有留意到汽车的渐渐逼近。那么上前给那人伸出双手并且为了他人而不惜一切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行为;相反,理都不理会的走自己的路,那么那个人便可以用“躬行不义一词来形容!
是啊!义比生更可贵,而不义则比死更可恶。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把“义”放在第一位,并且应该在必要时“舍身取义”,向社会,像全世界做出贡献!因为,“义”与“生”之间的比较中,“义”将会是最后的,也会是永恒的第一!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六
文章,或阐释敏于思考,善于抉择的道理,或提倡勤学苦练的求学精神。
(隆中对)和(出师表》虽然体式不同,却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形象。(诗词五首)有的委婉含蓄,有的雄浑放达,充分展示了。
不同诗词作者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
方式,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以提高对古代。
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七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
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
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
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
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
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
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
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
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
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
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9-11aab。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九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并学习“舍生取义”的精神。
3.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已经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
1.学生基本能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找出文章主旨。
2.对于文言词汇的积累、重点句子的理解存在认知和记忆上的障碍。并且古代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古代文化。因此,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借助课下注释,积累掌握重点实词(如:苟得蹴。
万钟乡本心等)、虚词(如:而、以、之、于等)以及句子的翻译。
2.了解本文作者,梳理文章内容。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训练,疏通文意。
3.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如何评价舍生取义。
4.认识并学习“舍生取义”的精神。
5.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构建动场。
师动情诵读裴多菲的《自由颂》。
幻灯片展示。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划出不确定的朗读节奏。
三、合作交流。
1、师生合作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十
《孟子鱼我所欲也》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同样,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轻利足于聚众,忍受小气,才不会招来大气;吃小亏,才不会引来大亏.舍得,并不是纯粹为了舍弃而舍弃,有时往往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弃,即“欲于取之,必先予之”.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常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十一
《鱼我所欲也》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十二
好课有三重境界,传统课堂中精彩的“满堂灌”“授人以鱼”,是好课的第一境界;新课改引领下的“高效课堂”模式“授人以渔”,是好课的第二境界;“授之以欲”是好课的第三境界。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古老的命题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句,“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授之人以欲”才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欲”就是欲望,代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驱动力。给学生几条鱼,不如教给学生打鱼的方法,但假如一个学生没有吃鱼的兴趣和胃口,纵然掌握了娴熟的打鱼技巧,也毫无用武之地。而嗜鱼如命的人,即使对打鱼方法一窍不通,也会竭尽所能,想尽办法把鱼弄到手。致力于学习动机与内驱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就是“授之以欲”,这样的课堂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这样能使学生带着许多问题走进课堂,又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授之以鱼”的“满堂灌”的好课多遭诟病,日趋没落,在此不再赘述。“授之以渔”的新课该教学模式方兴未艾,轰轰轰烈,但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只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不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比如我校正在推行的“三定一总结学案教学”,要求学案设计“定学习目标、定预设问题、定学习流程,总结解题思路或方法”。此学案设计预设了45分钟内每个时间段的教学任务,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钟。教师带着预设问题进教室,按照教学流程逐一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明确,步骤清晰,师问生答,气氛热烈,师生跟着预设,一步一趋。下课铃声响起,所有预设问题圆满解决。教师一定会问:“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全体学生异口同声:“没有了”。没有了问题,这节课也就完事大吉。“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吗?教学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理想。
“没有问题的课堂”问题出在哪呢?首先,静态的的教学预设无法规定动态的课堂生成,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超出既定的课堂预设,假如教师一味地依照预设方案,按部就班,展开课堂教学,往往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无法关注课堂生成,激发学生思维。其次,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圈套里打转,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还被扼杀了。再次,教师仅满足于“我互动了”“我布置了”“学生都弄懂了”“我的教学任务完成了”等目标。低效互动多,目标达成少,没有真正还课堂与学生。这种典型的“去问题教育”,只能算是“授人以渔”,是徘徊在好课的第二重境界。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我们的`课堂如何步入“授之以欲”的最高境界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新课程理念的正确引领以及中高考“指挥棒”的有力指挥。20xx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就是引领课堂“授人以欲”的最好例证。试题的第二部分,阅读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第7题: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加线句子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答案示例一:“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答案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答案示例三:是在月宫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只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可得分)。本题导向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第二,改变线型教学设计为板块式教学设计。按时间步步推进的线型教学设计,规定了每个时间段的教学任务,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钟,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而板块式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由几个大的板块组成,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弹性空间,注重学习资源的生成性和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关注课堂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多预设开放性问题(或话题),预设的问题要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几年聆听过邢台名师张国生的公开课《斑羚飞渡》,张老师预设的问题几乎全是开放性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教师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评价“镰刀头羊”。一“题”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临危不惧、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舍己为羊、舍己为羊、以身作则、宁死不屈、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王者风范、领导干部的楷模……”第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话并非金口玉言,教科书也并非金科玉律,要敢于向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挑战。当然,“授之以欲”的方法不只以上几点,当我们的课堂能够培养出“有问题的学生”时,也达到了好课的最高境界。
钱学森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未能培养出“有问题的学生”,达到“授之以欲”的好课最高境界。“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课堂的生命力源于学生对未知的敏感和好奇,源于合作、探究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升华。“授之以欲”才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十三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鱼我所欲也评课稿篇十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3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