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格式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教学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但要保证逻辑清晰、条理性强。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多样化运用。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工作之一,它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编写一个合理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设计教案时,教师应该注意提供充足的练习和巩固的机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基本不等式,并能用之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
2.掌握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本章知识点。
二、讲解范例:几类常见的问题。
(一)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4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5满足的x的集合为a;满足的x。
的集合为b1若ab求a的取值范围2若ab求a的取值范围3若ab为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的值.
(二)函数的最值与值域。
例6求函数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解二:当即时,
例7若,求的最值。
例8已知x,y为正实数,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求的取值范围.
例9设且,求的最大值。
例10函数的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1,求a,b的值。
三、作业:
1.
2.,若,求a的取值范围。
3.
4.
5.当a在什么范围内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负根。
6.若方程的两根都对于2,求实数m的范围。
7.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2
8.1时求的最小值,的最小值。
2设,求的最大值。
3若,求的最大值。
4若且,求的最小值。
9.若,求证:的最小值为3。
10.制作一个容积为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二
本章知识点
几类常见的问题
(一) 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4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5 满足 的x的集合为a;满足 的x
的集合为b 1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3 若ab为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的值.
(二)函数的最值与值域
例6 求函数 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
解二: 当 即 时,
例7 若 ,求 的最值。
例8 已知x , y为正实数,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 的取值范围.
例9 设 且 ,求 的最大值
例10 函数 的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1,求a,b的值。
1.
2. , 若 ,求a的取值范围
3.
4.
5.当a在什么范围内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负根
6.若方程 的两根都对于2,求实数m的范围
7.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2
8.1 时求 的最小值, 的最小值
2设 ,求 的最大值
3若 , 求 的最大值
4若 且 ,求 的最小值
9.若 ,求证: 的最小值为3
10.制作一个容积为 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投影仪等。
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3.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线上的角的集合。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略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四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建议: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
这里注意两点:
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
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五
本节是继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又一次实际演练。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抽象出椭圆定义,并用坐标法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认识椭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椭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画椭圆:通过画图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再加上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更能理性地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4.椭圆定义: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定义。
5.推导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化简,突破难点,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学生手中的图形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并且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了再认识。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7.巩固练习:以多种题型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8.归纳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9.课后作业: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
10.板书设计:目的是为了勾勒出全教材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便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通过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并为知识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七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新授课。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运用。
例1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2、在面积为1的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以m,n为焦点并过点p的椭圆方程。
例3已知q(a,b),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p的坐标。
(1)p是点q关于点m(m,n)的对称点。
(2)p是点q关于直线l:x-y+4=0的对称点(q不在直线1上)。
变式训练。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思考。
通过平面变换可以把曲线变为中心在原点的单位圆,请求出该复合变换?
五、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八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主要知识: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九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1)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a,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说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i称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说在区间i上是单调减函数,i称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函数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那么就说在区间i上具有___________性,单调增区间或单调减区间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函数如果当在区间上和在区间上同时具有单调性,则复合函数在区间上具有__________,并且具有这样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函数单调区间或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函数在上是_____函数(填增或减).
3.函数的单调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函数在定义域r上是单调减函数,且,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6.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填空题:
(1)若函数的单调增区间是,则的递增区间是_________.
(2)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
(3)若上是增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4)若是r上的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例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例3】已知函数对任意的,都有,且当时,.
(1)求证:是r上的增函数;。
(2)若,解不等式.
1.函数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函数在区间上具有单调性,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3.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且,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在内是减函数,,且,设,,则a,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5.若函数上都是减函数,则上是______.(填增函数或减函数)。
6.函数的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
7.已知函数上单调递减,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8.已知函数满足对任意的,都有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9.确定函数的单调性.
10.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减函数,且满足,,若,求的取值范围.
错题卡题号错题原因分析。
高二数学教案:数的单调性教案(答案)。
一、课前准备:
1.(1),单调增区间,,单调减区间,
(2)单调,单调区间。
2.单调性,同则增异则减。
3.(1)定义法(2)图象法(3)导函数法。
【自我检测】。
1.2.增3.和4.
5.6.
二、课堂活动:
【例1】。
(1)(2)(3)(4)。
【例2】证明:设。
【例3】(1)证明:
(2)解:
三、课后作业。
1.2.3.4.
5.减函数6.7.8.
9.解:定义域为,任取,且。
10.解: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8.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课后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板书。
略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掌握二项式定理和性质以及推导过程。
2.利用二项式定理求二项展开式中的项的系数及相关问题。
3.使学生能把握数学问题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特殊和一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的计算。
1、复习引入:
1.的展开式,项数,通项;
2.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
2、例题。
1.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式系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例1(1)除以9的余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a.b.c.d.
(3)已知。
则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展开式中奇数项的系数和为512,则这个展开式的第8项是()。
a.b.c.d.
(5)若则等于()。
a.b.c.d.
小结1.(1)注意二项式定理的正逆运用;
(2)注意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的运用。
2.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计算:
例2(1)展开式中常数项等于_____________.
(2)在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为()。
a.160b.240c.360d.800。
(3)已知求:
小结2.(1)局部问题抓通项;
(2)整体系数赋值法。
三、课堂练习。
(1)展开式中,各系数之和是()。
a.0b.1c.d.。
(2)已知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常数的值是_________。
(3)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______________-(用数字作答)。
(4)若,则。
a.1b.0c.2d.。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章的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思想方法。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4、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重点: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难点:随机事件概念的透彻理解及对随机变量引入目的的认识:
环节一:随机变量的定义。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随机现象,能够概括出随机变量的定义。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阅读课本33页问题提出和分析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析理解中的两个随机现象的随机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建立了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总结:
3、随机变量。
(1)定义:
这种对应称为一个随机变量。即随机变量是从随机试验每一个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
到的映射。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等表示.
(3)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函数随机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的范围。
相同点都是映射都是映射。
环节二随机变量的应用。
1、能正确写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能用随机变量的描述随机事件。
例1: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现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其中含有的次品数为随机变量的学案.这是一个随机现象。(1)写成该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试用随机变量来描述上述结果。
例2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用x表示这两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
量,分别说明下列集合所代表的随机事件:
(1){x=0}(2){x=1}。
(3){x2}(4){x0}。
变式: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三次,用x表示这三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是?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练习:写出下列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并说明随机变量所取的值表示的随机变量的结果。
(1)从学校回家要经过5个红绿灯路口,可能遇到红灯的次数;。
小结(对标)。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2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