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取得更好的效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归类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小编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点灵感。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第116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0.1-(4.9+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多媒体课件。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a+b100+6018+7535+65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68+(152+48)。
(225+175)+67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2)三个数相加,先把(),或者先把(),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a+b)+c=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29。
(2)120+()=35+()。
(3)138+(62+365)=(+)+365。
(4)(+358)+()=198+(+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64+(19+81)。
87+32+68325+63。
(64+19)+8187+(32+68)。
36+78+64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2)195+(32+68)。
(205+59)+241205+(59+241)。
486+78+1478+(486+14)。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第8~9页。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综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图和加减法的含义,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在汇报算法。在列竖式计算时,可能分两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能列一个连写的竖式进行计算。
在出示了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列出算式之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并注意进位和退位。让学生认真审题,再计算中发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课件。
一、复习导入用竖式进行计算。
(1)54+26+15=。
(2)90–58–24=。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复习进行巩固,为列竖式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探索。
1.创设情景。
今天,住在森林公园的小松鼠们可高兴了,大家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情境图。
那位小朋友根据情景图来讲个故事?学生讲故事。
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题?
2.学生独立试做46–28+353。
生(2)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试着说做这种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推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讲故事、编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列竖式进行计算加减混合,并比较那种竖式计算的简便。我能行:
3.我有22个气球,放走了16个,又买了18个气球,他现在有多少个气球?
列混合算式进行计算?
22–16+18=24(个)4.试一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38+47–65=。
53+40–37=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
73–39+46=。
43+27–50=。
42+50–66=。
96–80+35=。
2.找书包。
到了人民商场时,有16名乘客下车,有14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
第9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46–28+35=(颗)。
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限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混合运算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运算顺序、计算错误等情况,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并要强调:加减属于同级运算,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四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教具:看图列算式卡。
2、学具: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记录卡等。
一、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二、引出新游戏。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三、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
2、6的组成卡。
3、看图用算式记录。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2、教具制作上还应注重儿童化、形象化。
3、做练习时,应准备一俘,领幼儿做一道题,因为幼儿年龄小,领悟能力还比较弱。
4、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班健康礁尖利的物品课后思。
周一我上一节了健康活动《尖利的物品》,本次活动目标是:
1、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
2、学习使用剪刀、筷子、笔、刀、游戏棒等物品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我共分四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幼儿观察了解尖利物品,知道名称,了解它的用途。因为幼儿的人数较多,怕在分组活动中出现意外,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的物品让幼儿进行观察,课堂的秩序较好。
在出示物品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这些物品的名称,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东西是十分的熟悉的并对它们的用途也是比较了解的,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幼儿对‘为什么要把尖利物品设计成这样’,不太了解,有的幼儿说“本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因为这样好用”……因此,在我讲了以后幼儿就有了一种恍然捂的神情,感到很高兴,还不时和边上的同伴那进行交流。课堂的气氛一下字就活跃了起来。
在第二环节中主要让幼儿交流生活中使用尖利物品不当造成伤害的一些体会。幼儿都积极的说了一些自己使用过的尖利的物品。有剪刀、针、图钉、牙签、头针、钉子等,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较丰富的,有些我也没有马上想到,但是幼儿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还对我说了很多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的一些伤害事故,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幼儿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都能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进行分析,了解受伤的原因。
最后我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把幼儿的讲述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五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考点分析: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考点:能用加法运算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专家建议。
本节知识中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课件演示。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
共骑了多少千米?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68+100。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a115kmb132kmc118kmd85kme。
1.理解题意。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答案:62+93+138。
=(62+138)+93。
=200+93。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六
大班幼儿在数的概念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能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一次我用游戏开始这节课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的加法算式
难点:能例举一两个简单的6的应用题
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七
教科书第74页第5题,练习十七的第7一12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乘法。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运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数,不管相邻的哪两个数先进行运算再同另一个数运算,结果都不变;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方法不同。
2.练习。
(1)做第8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算式各符合哪个运算定律,然后分别填在横线上。
(2)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根据运算定律给每个算式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订正时,说一说依据。
二、复习简便算法。
1.让学生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2十78十226×35×50。
136十68十64125×80×50。
25十43十75十5745×4×25×20。
271十53十47十2962×7十38×7。
2.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69十98437—305。
469一98324—48—52。
3.让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2.做练习十七的第10一12题。
(1)第10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11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12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其思路是:先求出第一个小长方形木板的面积,然后求它的宽,最后根据边长的特点分割。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做练习十七的第13一14题和第81页的思考题。
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八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第116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3题。
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0.1-(4.9+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九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按规律填数:
1、动画演示: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小组合作,
2、探索多种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
(1)由原来的4只鸟,又飞来1只鸟,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2)教师说明:把4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5。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4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4+1=5。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6)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加法表示的事例。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用加法算式表示。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计算: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112+103=215(元)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112+103+88=303(元)。
(4)口算(凑整百、整十)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独立思考说出理由。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县优质课参赛课后反思。
这次优质课评选参赛人数比较多,比赛用四天的时间完成了整个比赛。参加完讲课比赛后自己有很多感想:
一、自我反思。
1、思想不重视,准备不充分。
给予的积极的指导和帮助,一起研究教材,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纠正。并让我在有评委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的练习,使自己在一些环节上改进和提高了很多,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2、评价语言不丰富。
大家都知道老师的评价语言亲切自然,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评价学生:“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和你想得完全一样”,“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就更好了”,“不要怕,大胆地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找出错的原因,你会进步得更快”。在起初练课时,我总是不能自然的评价学生,在两位主任的帮助下总感觉进步不小,但在讲课时还是不能自如的进行评价。
3、教学基本功不足,相关知识学习不够。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可以说这与自己平时放松了对自己基本功的练习有关,同时对教材以及讲课中语言的点拨不到位,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映不敏感,这些都反映出了对课堂的内容的学习不够,所以我认为自己该学的东西还很多。
二、成长收获:
1、经受磨练。
我参加工作10年来,从未参加过县级数学讲课比赛,在接到参加优质课比赛通知后感到很兴奋,这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难得的一次机会。在准备课的时间里,总是感到,心里挂着,脑子里想着,梦里梦着,心情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准备课时的自己的思路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时的心乱如麻,再到后来的思路清晰,到即将比赛时的紧张心理,到讲课结束后的一身轻松。可能整个过程是很多参加过类似讲课比赛的老师们都经历过的,我为自己经受住其中的磨练而快乐,也为磨练后的提升而幸福,最终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从中得到了、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许在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讲课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从准备课到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以及教案的多次修改;从学校老师对我的这节课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不足改进和提高我的这节课的过程,过程中的改进提高,是自己的一大收获。
通过观摩选手们的讲课,开阔了视野,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却没有做到的东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通过观摩,发现有些课讲的确实很棒,选手的教容教态、驾驭课堂能力、课堂处理问题能力和与学生交流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可学之处,通过观摩课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我感觉收获很大,对如何准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反思课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自己还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也更加明确了。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复习。
1、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提问:谁能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
生:a+b=b+a。
怎样用文字表述加法交换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呢?
生1:(a+b)+c=a+(b+c)。
生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在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2、下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4)+(6+9)=(1+9)+(4+6)。
生1: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2:还引用了加法交换律。因为9、4还有6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在一道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交换任意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先结合起来进行相加。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请学生列式:9+46+54。
师问:只有加法,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怎样计算?几加几?
生: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
29+46+54。
=75+54。
=129(人)。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不按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交换和结合。那么,这道题除了按原来规定的运算顺序来算,还能怎样算呢?(先把46和54加起来)。
提问:为什么要先把46和54先加起来?
生:可凑成整百。
师:在29+46+5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就可以先算46+54呢?生:(在46+54那里添上小括号)。
提问:你不担心答案会不同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9+46+54。
=29+(46+54)。
=29+100。
=129(人)。
追问:两种算法的答案一样吗?你认为哪种更容易算一些?为什么?
生:一样,第2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因为46+54可以凑成整百。
补充说明: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46+54+29。
=75+54。
=129(人)。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78+(47+22)。
86+14+58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69+75+25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或加法结合律,75+25可以凑成整百。
78+(47+22)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78和22可以凑成整百。
86+14+58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47+59+42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核对并小结:
三、想想做做。
1、p59.第1题。
生1:先用18+32=40,再用38+40=78。
生2:先用64+36=100,再用19+100=119。
生3:先用79+51=100,再用59+1000=159。
2、p60第3题。教师先示范1题,剩下5题学生独立完成。
175+201354+102105+216。
238+402204+417246+408。
师:175+201的两个加数中那个接近整百?
生1:201。
师:201可以用加法拆成几加几?
生2:200+1。
板书:175+201。
=175+(200+1)师:根据加法结合律。
=(175+200)+1可以先计算175+200。
=375+1。
=376。
3、p60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学生自主完成,再评讲。
师:怎样计算才简便?
生:先把加起来能凑成整百的数先相加。
4、p60第6题。填写表格。
你发现什么?
生1:a都是200。
生2:b每次都多10。
生3:a+b越大,a-b就越少。
生4:a+b和a-b相差的数是b的两倍。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科书第24页例题及“做一做”
1.通过操作、演示,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理解加法的含义。
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课件,四个圆片。
算式卡片,每名学生准备5个圆片或5根小棒等。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
先请3个男同学上前,提问:老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3个)。
再请1个女同学上前,提问:老师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1个)。
把前面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个?(一共有4个)。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句话完整的描述一下呢?
(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先上来3个男同学,又上来1个女同学,合起来一共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师:你能把刚才描述的过程配上手势再描述一下吗?
揭示课题:在数学里面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种运算方法叫加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加法)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气球图(第一张幻灯片出示第一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分离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丑手上的气球有什么变化,播放第二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的图片。)。
提问: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小丑手上气球变化的过程说清楚?
(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师用手势配合着演示。)。
2、摆一摆。
师:用手里面的学具代替图上的气球摆一摆,边摆边说,你会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用老师的学具展示交流摆的过程。(先找同学说,再让其他人摆,降低难度)。
3、画一画。
师:刚刚我们用小棒表示了气球,如果请你用画圆点来表示小棒,你会不会?刚刚摆学具和观察气球图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动作(合起来),想一想你画怎样的圆圈图,能让别人看出来你的两部分是合起来的呢?(根据学生的画法,利用刚刚学生在黑板上摆的教具揭示好的画法。)。
4、学习加法含义。
师:刚刚我们用手势动作可以表示合起来,用圆圈也可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那么在数学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符号表示合起来,谁知道是什么?(加号)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加号,先写横再写竖,读作加号。
师:像刚才三个小朋友和一个小朋友合起来,三个气球和一个气球合起来,三根小棒和一根小棒合起来都可以用加法算式31=4来表示。师:大家会读算式吗?(如果会读,让学生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师:3表示什么意思?(3个学生,3个气球,3个气球)。
师:1表示什么意思?(1个学生,1个气球,1个气球)。
师:“”表示什么意思?(合并)。
师:“=”表示什么意思?(一共)。
5、结合点子图再说算式意义。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数学王国里的一道加法算式31=4,那么在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加法算式,大家想认识他们吗?用你的姿势告诉老师。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完成做一做。
针对第3幅图,讲解箭头的表示的意思,根据箭头的方向可知左边是第一幅图,右边是第二幅图。
师:12表示什么意思?
可以表示:1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在折纸,合起来是3名同学。也可以表示: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和2只黄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听故事,找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说的额非常好,表现的非常积极,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有一天,老师去广场上玩,发现广场上面有3只鸽子在吃食,过了一会又飞来了一只,现在广场上面有4只鸽子了,老师的故事里藏着一道算式,这道算式就在你们的卡片当中,请你把那张卡片拿出来,高高的举起来。非常好,大家拿的都是31=4,卡片轻轻的放下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31=4?(可以换一道算式)。
3、自由发言23=5可以表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师: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事吗?请你根据事情列出算式和你的同桌或爸爸妈妈说一说。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课件、练习纸。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27×4×2527×(4×25)。
125××8×3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习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五
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52页例3以及相应的习题,主要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目标有3个:(1)让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可以适用。(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是正确应用运算定律,准确计算。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挂图,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口算引入,复铺垫。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小华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3、巩固深化,应用拓展。4、总结。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基本练习,基本练习由口算比赛和小华到超市购物两个环节组成,口算比赛中,学生积极思考,举手抢答,回答又快又准,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接着我创设了小华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得出两种算法。
通过讨论交流,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二种算法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进行计算比较简便,我顺势提出:其实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2: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由于前面基本训练已经复习了整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所以在新授课里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流畅,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已是学习的主角,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学生很快得出的两种算法。
通过讨论交流,同样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真正明白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可以适用,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小数的简便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3,巩固练习,第1题、第2题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等运算定律,发现学生学的比较好,第3题检测学生是否自己能够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包括简便计算的步骤是否规范,计算是否准确,其中第4题5小题,主要是防止学生陷于思维定势误区,误以为学了简便计算,就什么题目都可以用简算。事实证明有一小部分同学把这道题做错了,我及时进行讲解,直到学生都弄明白。补充的两题是让做得快的同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提高.
4,课堂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明白三点:1、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2、计算时,我们要认真观察题目中数字的特点,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有的题目是不能简便计算的。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六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span/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七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换成加法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3)(一2)=1”
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习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习题.。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八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从课题出发:“加法运算律”是哪些运算律?说出相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其意思。
板书:a+b=b+a(a+b)+c=a+(b+c)。
2、抢答小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三角形角上三个数的和。
并说说先算什么,体会“凑”的思想。(板书:凑)。
3、举例:46。
师:你能说出哪些数和46凑成整十,整百……?
师:看来连加中也藏着不少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使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题意说一遍?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各自算法并相应板书:
29+46+5429+46+54。
=75+54=29+(46+54)。
=129(人)=29+100。
=129(人)。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
优化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优点。
2、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78+(47+22)。
师:先观察,怎样才能简便运算?
师:你想将谁和谁凑在一起?怎样才能凑在一起?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谁能具体地说一说?谁再来说一说?
着重讲第二题的运算律的应用: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将78和22靠近,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使78和22先算。
师:请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展示交流。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
师:你是先算谁和谁?为什么?
381832师: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795921师: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哪一种更好呢?(当方法多种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你想如何解决呢?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打开书,完成第4题。只观察,用小弧线将先算的两个数连起来,比比哪组完成得又好又快。
独立完成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a: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
只有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拆谁?
出示:175+199。
师:你想对哪个数动个小手术?
出示:238+402354+102105+216。
354+298204+499216+99(对书上第3题稍加改动)。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对每题中哪个数动手术,怎么动?哪一种方式更好?(体会对接近整百的数动手术的优点)。
分组完成在练习本上。
b: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共四个数,你又想如何解决呢?
c:拓展:1+2+3+4+……+100。
师:一百个数呢?
讲数学王子高斯7岁时运用简便运算计算1加到100的故事。
d:(100+a)+(100+a)+(200+b)+(200-b)。
师:你能迅速说出这一题的结果吗?
4、“想想做做”第6题。
师:独立完成第6题,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各自的发现:1、加数都是200,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
被减数都是200,减数越大,差越小。
2、把两个得数加起来,结果都是400。
把两个结果相减,结果分别是20、40、60……。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课堂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第5题。
教学反思:这一节是一人一课。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本课结束之后,感受比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1课堂语言要多“磨”
数学课堂的语言以科学,简洁,严谨为第一要义。另外还要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启发性。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表扬,一个过渡,一个追问,都要做到言而不废。
2教案设计要多“思”
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另外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要让每一个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仅仅让教案成为一纸空文。
3学生思维要多“动”
数学是思维的运动。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许多学生仅仅停留于完成作业的层次上,因为思维过程不是一个可以量化衡量的物体。所以只有通过学生的说,通过学生的看来体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述得清晰,完整,同样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
另外在设计练习过程中,我强调学生不动笔,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讨论。观察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思考的方式。而许多学生并未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也未曾认真观察过,以致在作业中常有题目未读,或读不懂就下笔的情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让学生多观察,以察促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二十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1至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知道加法的含义。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幻灯片、彩笔。
一、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3()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电脑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放到一起。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3)教师说明3个红气球和一个蓝气球放到一起,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1)由气球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加深体会加法的含义。
完成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
教师出示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的图,请学生根据每一幅图说一说对应的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2)联系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加法的例子。
(3)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将算式补充完整。
课堂小结。
加法。
3+1=4读作:3加1等于4。
加号。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与小学数学地内容相联系有很多,借助学生司空见惯地实例,并适当地加工。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地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探索新知识,提出了思考空间,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地情趣。因此,在本节课中借助气球图寻找加法,同时,从身边找加法,使加法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注重了口语说话训练,初步渗透了加法应用题地结构,但不足之处也使我深思,既然把加法从生活情境抽象出来,也用于生活情境图,但这都浮于表象,为何不借助学生联想回归于数学地抽象,如:看到3+1=4你联想到了什么?使学生更加理解加法地含义,同时,也为学生初步解答加法应用题奠定基础。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进行学习数量的关系,了解加减法的意思。
2、进一步练习9的加减法。
1、幼儿每人一套1-9的数字卡、十、一、=、有关动物的头饰。
2、教师准备磁铁教具。
一、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玩具9个,让幼儿数一数。
2、让幼儿说出9的分合。
二、团体活动。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红色和蓝色)让幼儿说出加法算式。
师在问:9个三角形去掉1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写算式?(书:9-1=8)。
9个三角形宝宝去掉8个,还剩多少个?
2、出示苹果图形。
小朋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7个红苹果、2个紫色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加法)怎样写加法算式?(书:7+2)还可以写加法算式(2+7)。一共有9个苹果送给2个苹果给小朋友,还剩多少个?怎样写算式9-2=7。
9个苹果送给7个小朋友,还剩多少个?9-7=2。
三、操作活动:
四、游戏动物找家。
游戏规则;带动物头饰的小朋友算好得数,然后找家。其余小朋友说“__动物你的家在哪里?”小动物回答“我的家在这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45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