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读后感是对书中主要观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概括和评价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价值的读后感呢?从书中积累细节,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这些都是写作读后感时需要注意的要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怕得有理。”
这是狂人日记的开头,一个诙谐幽默,却又意味深长的开头。月光没有用亮或美丽这样的字眼,只是用了一个很好这样的一个很笼统的概括。紧接着“我”就出场了,很自然又带出了一句赵家的狗,很平淡的描写,但却越咀嚼越有趣,接着你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怎么就突然写了这么一只狗呢,还去在乎一只狗多看了自己两眼,这就是一个患了迫害症的狂人了。
鲁迅曾在他的《自嘲》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一个鲁迅在平常人看来是如此的.辛辣而且骂人不带脏字,你看这日记写的吧。时不时就有这么一句,你不仔细琢磨还好,细细一想,若你是他骂的那类人,你能呕出半斤血,不足为怪,谁让那些人该骂呢。
与我“有仇”的赵贵翁、被我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嘴里骂着要咬儿子的昨天街上的女人、狼子村来的告荒的说要挖人心肝的佃户、与医生“串通”好了的说等我养肥了的亲大哥……这些人物都写的那样的传神,让人都快相信这狂人的疯狂的想法了,好像他们真的是图谋不轨的人。
“凡是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这个狂人晚上睡不着,只能去研究了,这一研究不要紧,却引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议论:“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句的对立面你可知道是什么?这一句一说出你可知道是要打到谁吗?这一句得罪的你可知道谁哪些位吗?是统治了中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眼中至高无上的孔老夫子!是仁义礼智信根深蒂固地生长的所有中国人的“圣洁”内心!
别人要吃我也就算了,可是“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不是很可悲吗?还有更可悲的呢,是什么呢,待会说。
狂人不想被吃,也不想自己的大哥沦落,于是去劝他,谁知,大哥也忽然显出了凶相。他只能自己出了一身冷汗,默默的叹气了:“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啊!”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见识了鲁迅的横眉冷对,这里就见了他的俯首甘为了。中国还有的救,鲁迅告诉我们兴许还有的救,这些活了这么那么久的人都吃过人或者正面临着被吃,可是还有孩子啊,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救救孩子,血脉莫断!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二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横看竖看都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中写道:“这是个吃人的社会,他不让好人生存。”两者主题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旧社会,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笔下有一个力图靠自己辛勤奋斗而改变命运的“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在各种恶势力的压迫和政治的剥削下,百万破产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个。
全书叙述了骆驼祥子在经历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击下精神崩溃从而变成一个慵懒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个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时也饱满深思:“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仅此而而已吗?”文篇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记叙:“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是丧了父母和丢失几亩田便到北平当人力车夫。
咬牙苦干了3年,凑足了100块钱买了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的哭了出来,他幻想着照这样拉下去赶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新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厂子了。”这段故事情节细腻的描绘了祥子的远大理想,这同时也使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产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残存在旧社会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这样的记叙:“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儿,有气无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着个头像做着梦,又像在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这段文字也细腻而生动的描绘了祥子陪人送殡的一个场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两段描绘而形成的强烈对比中,我感到痛心,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勤人竟变成这样一个慵懒、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小老头。
合上整本书,我的心交错纵横。
此刻饱满着心酸、同情与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为像祥子这样的人的遭遇太过悲凉;我心酸,那是因为祥子由一个正气之人变成充满歪风邪气的用人;我深思,难道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中,中华儿女就只能被失败搓倒吗?不仅在旧社会,今时今日,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祥子这样的事情。
我有一个小阿姨,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儿子。
表哥是一个异常优秀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匀的发展,而且他经常在各项国家赛事拿奖,对于我们旁人而言他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典型的好学生。
那时高考刚刚结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资质清华北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便趁这个好时机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终抵不过命运的安排,一个噩耗从别人的口中传来:表哥因3分之差无缘清华,精神崩溃后遂自杀而逝。
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霹雳,我先是极大的震撼,然后便是莫大的叹惋。
我感叹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叹祖国未来的栋梁就此消失;我感叹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聪明人处事怎么如此极端。
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不断报导出有关“考生压力过大精神崩溃或者自杀这样一些恶性的事件。
据统计,我国因考试而造成的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续上涨。
面对这些噩耗,难道我们只能为他们叹惋?难道我们只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不,我们是完全有机会去阻止悲剧的发生。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的去看待这些事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极限从而促使极端的处事方式。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祥子乐观点,咬牙再苦干,那么他早已是一件车厂子的老板了;假如表哥尝试心胸放开点,培养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复读的话那么凭他的资质早已在清华的学堂里“两袖清风”了;假如全国成百上千的自杀考生也和表哥一样,那他们也早已实现各自的理想各奔东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于脑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实际,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耸听,它是可以实现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飞心情,积极乐观。
青春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稍纵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头。
青春是一样别致的礼花,美景难有。
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蓝天自由翱翔;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沐浴在理想的春风中;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着青春,绽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礼炮。
社会固然没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们改变态度及社会观去适应这个环境的话,命运的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生是一条船,在生命里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灵,坚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开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只潦倒的骆驼。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三
它的出世仿佛就如混沌天地间一束光芒,更像一台放映机,它的笔锋所向,直接指出了人心矛盾之所在。朴实的语言把我拉近书中的世界。一位饱含医学底蕴的爱国人民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弃医从文,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结尾的一句话带给了我迷茫与困惑。于是我一遍遍地细读着,鲁迅想要批判的不正是这吃人的社会,吃与被吃,仿佛是天经地义。但是吃人的社会不会长存,将来容不得吃人。唯有狂人,也就是以作者的眼光发现这一现实问题,因而通过作者的笔触传达给我们。我读到了作者的目光深远,以及他对未来的孩子怀抱着的希冀。
从开始心情爽快,夜晚很好的月光,看出还未意识到所存在的危险,其中提到赵家的狗,为后来发展做出预示的铺垫。后是今晚没月光,于是开始渲染阴暗的气氛,以赵贵翁为代表的一群人都以仇恨的眼神看着我,连小孩子也一样,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与末句相呼应。表现出当时社会黑暗笼罩,封建黑暗礼教已经从本质上侵蚀了整个社会从小孩到老者的思想。那样的社会,阴冷的黑暗恐怖的气息漂浮在空气中,令我感受到的是毛骨悚然!
唯有文中的狂人是清醒的,他周围的人都是吃人的人,甚至连狗也是。狂人其实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反封建者向世人讲述这个社会的吃人本质,意欲唤醒人们,一起推翻旧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可是根深的蒂固的吃人礼教让受迫害的人们依旧麻木,国民的劣根性一览无遗。短短的几行字,将国民现状暴露地一览无遗。经过历史的更迭,饱受封建礼教的国民丧失了同情心与善良心,变得麻木愚昧。而这也是作者想要折射出的现状。作者也是对未来怀有肯定,希望未来的孩子能在公平公正的世界里生活,新的民政制度能真正使中国充满希望。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四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一颗不朽星钻。一读,再读总能发现“光点”。
再读时正值高中,“共情”能力初现。已能在文中找到些许“缝隙”。文章中是“狂人”的世界,以现世之人的思维实难理解。抛开如今的“狂人”定义,置身于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社会动荡不安的“狂人”世界,感受“狂人”的生平与思想。赵家的狗(封建势力的走狗)虎视眈眈;赵贵翁的观察,大哥的打量。都是在掩饰“吃人”的本意。文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人是“吃人”这句。使我窥出“狂人”世界,更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历史教吃人,如若你不吃,在无意中也已是吃人的一员,或被吃。常人将其称为“狂人”,终不知“狂人”亦是正吟:“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又读已是近“美”之年。更觉结尾痛击社会。《狂人日记》的结局,“狂人”不狂,不仅回归正常生活,而且还做了官。“狂人”的结局是好的吧?毕竟,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阿q都死了。还有吃了人血馒头的也死了。历史条件和“狂人”的自身条件使得“狂人”终究被封建势力压倒,且成为“吃人”的一员。日记最后,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或许明白,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有望摆脱封建礼教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的只有疯子和孩子。
狂人的觉悟之语,在封建礼教占主导地位的旧社会被认为是狂人的疯人疯语。狂人的孤独,苦涩,无助,世人无法通晓。现世的我们也会面对凭自身素养完全不能理解的言语,事情和人。也许真是自身的思想觉悟不够高,难以企及先行者的眼界与洞察力。
我崇尚民主集中,也深知“精英”于世。
说道狂人,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即一直以为是轻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记,也不过为腐木烂泥之事罢了。于是,我怀着一种奇怪的心情开始读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长,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脏,难以忘却。
第一次看完这篇文章,我并没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样嘲笑那狂人。可是,为什么狂人会这样,书中明了,我前文也说到了,是环境,时代和旧礼,这其中旧礼和环境对狂人的影响尤为关键。
为历史留下一笔又一笔的“荣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这种“荣耀”被后人所传承,至今视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传!说到吃人,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为孩童和女人,到后来发展成那些乱臣贼子....这篇文章也说到徐锡麟被凌迟最后他的心脏被掏出炒着给人吃,你试想一下,如果你生在当时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边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说说当时的环境,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人麻木,正如文章写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这尽管是在一个病人的角度来看,有些争议,但无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没有快乐;没有理想;没有渴望;没有那中天真无邪。否则病人看了如何不怕,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与凄凉。鲁迅的呐喊也同为当时有志之士的心声,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牺牲了唤醒国人。孙中山也为此发起一场轰烈的革命,也正是为此,当初鲁迅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
而所谓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旧时礼制迫害的人。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五
暑假里我阅读了《女生日记》这本书。这是以校园和家庭为题材写给像我们一样的小学生的成长小说,而且也是老师和家长阅读的教科书。
我虽然没有冉冬阳那么优秀但是我也有很好的爸爸妈妈我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太粗心拔一次数学考试给考砸了我愿意为爸爸会骂我可我没想到爸爸给我讲了一大通道理使我受益非浅。结果,第二次我考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六
虽然这篇文章是有关“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没有血腥的画面,而是从一个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义社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阵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的历史,就引来了大家对我的厌恶和想吃掉“我”的恶毒心灵。即使是“我”的哥哥,也与他们有勾结,想吃掉“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个可以壮胆的鬼话)面前,亲情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处,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历史上的易牙为了使齐桓公的“从未吃过婴儿肉,想尝尝鲜”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君王吃,可以看见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复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文中提到的“徐锡林”先生,为了攻占军械局,让混乱的清末得到改变,被卫队发现,心和肝被他们拿来炒食。都是中国人啊!本是同根生,为何还这么惨绝人寰!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做出这么侮辱人类的事,是中国人的耻辱!封建社竟还有这样愚蠢,令人唾弃的事,是必须让我们知道的!
但是……。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儿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无意中,你受到的一点小恩小惠,但最后,你还是被他人拿来当利益的。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终究被人知道,收到应当的惩罚。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七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鲁迅先生采用了日记体,让我眼前一亮,他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对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记中记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有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多疑的心理,走在路上看谁都觉得谁要谋划算计他,就连纯真可爱的孩子在他看来也是要害他的。狂人从那来自狼子村的佃户口中得知他们村里有一个大恶人被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那人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再看看佃户和大哥的眼神,和外面那伙人一模一样,他惊恐得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被吃掉。狂人的大哥请来一个老头子来给狂人诊病,狂人自然而然就想到那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给他把脉是为了分一片肉吃。当他吃饭时,一碗蒸鱼让他难以下咽,因为“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
看到这儿,我不禁对这个狂人产生同情之感,由于自己的幻想,他时刻活在对自己将可能被他人吃掉的担忧之中,睡不着,吃不好,那该是有多痛苦呀。
狂人的疯疯癫癫的话语其实是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制度迫害的表现。狂人为何会存在?我认为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狂世。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中国封建的“吃人”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八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
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
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
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
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
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
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
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我读过一些鲁迅的文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呐喊》的初篇,也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篇杰出的作品——《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
狂人出身于封建土夫家庭。
《狂人日记》中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
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他处在“吃人”的世界中。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有点恐怖的味道。
文中一个不懂世事的疯子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子”称为“疯子”的人却故意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做起了“君子”。
文中写道“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同”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
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
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正如疯子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谋害。
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少的是亲情,多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
所以,小孩子,狗,医生,陈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是老子娘教的,“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而如此无知善良的“我”也在无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销赃”的同伙。
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声呐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这个惊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鲁迅借狂人之口,令人们意识到封建主义‘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记》是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
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界。
一提到鲁迅的短篇小说,我头一个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记》。
虽然我只需30分钟便可以读完这只有11页的作品,但它却在我心中,使我久久无法忘怀。
民国时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写下了一册日记。
日记中他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恐惧。
他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论亲戚朋友还是街头素不相识的路人,包括他那现在正在养活整个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
”除了大哥的话,还有那些周围发生的事也让这个疯子对“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个恶人,几个人把他的心肝挖出来油煎炒了吃;一个女人打她儿子,还骂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一想到这些,狂人便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后来,狂人甚至以为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吃过人——大哥曾把死去的妹子的肉和在饭里给狂人吃。
这便是那篇《狂人日记》。
这位狂人写的文字虽然杂乱无论次,但却生动的描绘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可以说,狂人是被当时的非人道主义所逼疯的。
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恶人心肝可以壮胆,都在记中表现了出来。
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礼教假借道德的名义,宣扬残忍和暴力。
日记最后,狂人疾呼:“救救孩子”这是对旧社会的反抗,和对新一代的担忧。
忆昔日,看今朝。
我们现在的生活可充满了幸福。
每天,父母都会笑盈盈地看着我,朋友都会欢快地与我玩耍;每天,我都放松全身心。
怎么可能会觉得那些和我一样欢乐的人会吃我?
最令我感动的是狂人所说的这样一句话:“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正义和勇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正义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任何歪风邪气、封建迷信都会迎刃而解。
狂人虽然是个疯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并知道:因该去追求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
也许正是因为像狂人那样的分子太少了,才会出现腐化的社会。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九
把狂人放到现在来看,狂人似乎就是一名精神病人。狂人的思想比较奇怪,他害怕别人吃掉他,所以他一直没有告诉大家。走到路边,总觉得人们都要吃掉他,看见植物,总觉得植物都会吃掉他,回到家,总觉得亲朋好友都想吃掉他。有一次医生来看狂人的病,狂人也认为医生是在检测他的肉质肥不肥。狂人虽然思想奇怪,却在故事后面当上了官。
你可能会纳闷,这样一个狂人,怎么会当上官呢?其实这是作者在讽刺清朝时朝廷的腐败,用狂人来比喻那些毫无学才的人,朝廷上像狂人的官很多,作者就用《狂人日记》挽救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灵。我认为如果我是狂人的大哥,我会将狂人送进医院,这是正常人的思维,然而作者恰好用不正常人的思想去描述朝廷,这就是话中有话。
《狂人日记》就先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你们继续阅读完这本书哦!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十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狂人日记》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鲁迅所编写的。
《狂人日记》主要收集了鲁迅的三个白话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由各种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迫害,讽刺了当时被封建社会所感染的人们,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旧社会的黑暗。
就拿《呐喊》里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记来说。
这篇文章中写了“赵富翁”和“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脸色铁青,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佃户村里的一个“恶人”被村民打死,几个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于是“我”就认为他们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个老头子给“我”诊一诊,“我”认为老头子也是刽子手扮的,让“我”静心养一养可是是想养肥了吃“我”。之后又认为“哥哥”要吃“我”。
这篇文章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写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认为鲁迅所写的“吃人”应当是说的旧社会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权利的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终的一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这句话,也许是“我”对打破黑暗的旧社会的期望,期望旧社会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记”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压迫和迫害。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十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于一九一八年四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并于同年五月份发表在《新青年》文刊上。小说全篇以诡异的行文思路及“疯子”般的言语,给人以毫无厘头的感觉。初读是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需得慢慢地品味,才会懂得那“吃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即强烈的抨击封建社会旧礼教吃人的本性,人性内心深处的自私与残忍。人与人之间,“吃人的人”与”被吃的人”之间的人性的思考。以“吃人”这一经典意象写出此篇,强烈的反抗封建文化,渴望着救与被救的黎明曙光,照耀在一片狼藉的中国大地上。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中国传统的固有的封建礼教及封建文化正受着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及新理念的强大冲击。有些志士仁人、前沿学者等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与教化。而有些人则故步自封、守着自己所谓的封建文化与新思想主动画清界线,愚昧、无知、封建,由此以来展现“吃人”的本质,及其利害程度可想而知。封建的旧礼教如此的残害人民,当然在当时的社会这将是一个必然的过渡阶段。因为那时的中国是深受20xx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所影响的,试问?让所有人一夜之间都能够开化,接受新思想是一种可能吗?答案必然是:不可能!
因此,鲁迅先生就封建社会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及人性自私残忍冷漠的深刻解刨,解救人的急切呼吁。写下此篇,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有力抨击又是对人性的思考,愿读者从中汲取营养,自救也好,他救也罢,总归是鲁迅先生的美好愿望。
我们说“吃人”的本质是那些传统的思想、封建的礼教,深深地扎根在广人民的心中,久久地挥之不去。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写到:“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先生是一个智慧之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曾汲取过先进的文化、思想。他自然是与那些人不同的,他思想进步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也有所希冀的。他渴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能够不在封建势力的影响下过活,人身拥有着言论自由,不再为旧礼教而服务。希望人人能够放下“吃人”面孔,将一切旧礼教的丑陋面孔展示在人的面前。再去剖析,将会懂得,其实“吃人”的真实意义,源自于内心始终放不下的那些东西。
鲁迅先生生逢那样的年代,在他的笔下写出的是有灵魂的事物。“吃人的人”一方面是吃人的“人”,另一方面是被吃的“人”。说他们是吃人的“人”,是因为在封建旧礼教的约束下他们只能一味的妥协,他们不能跨出那一步,始终把愚昧的准则当做克己修身的标配。而说他们是“被吃的人”,是因为他们是切切实实的受害者,是封建的思想压的他们透不过气来,使他们变成了“吃人的人”。几千年来的旧礼教剥夺了他们的思想、言论自由,甚至是行为。说到行为,使我想起了我国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案件。据说当时就有狗吃人的事情,而人们更是做出了一些更加过份的事情,屡屡提起,惨不忍睹。狗是动物,是牲畜。我们说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我们不能理解动物的行为但是人类的行为又会有谁懂,那又将是几维空间的生物呢?而与之不同的是河南大饥荒案件,是部分区域,是人们的生理需求。而鲁迅先生那个时期的人呢?他们是思想上的,思想上的即是心理上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心理上的病态远远要比生理上的伤害大的多。可以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试图挽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呐喊之声!
鲁迅先生的小说,对我个人而言大都是高深莫测、难以读懂的,须得多读。
个几遍。初读懵懵懂懂、再读深陷其中、三读叹之赞之。鲁迅先生谨以此篇启示后人,民族的自救之路,国家的自救之路,离不开文人们的文笔之风,给人以启示。这篇小说也写的及其凝练,篇幅很是短小,但是给人的说理说服性及强,以诡异的行文完篇。就是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要人们自己去思考,这远比直接告诉读者强上百倍,而且这也是更加强有力的发问!《狂人日记》以此洗礼着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号召,更是一种对生灵的救赎,挽救人民放下旧礼教的束缚。
对于鲁迅先生最后的两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得还有?救救孩子……”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到大我们一定听到过,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国之栋梁之类的话吧,是的,鲁迅先生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的国家就是需要新鲜的血液去灌输,去浇灌。祖国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在当时可以说是揭起一度的热潮。小说全篇行文怪异,甚至是梦呓之语,既狂又颠。这既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开端,又是文学史另类的一面,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致。使文学革命更进一步,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大胆创新的写作手法才是作品的亮点所在。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十二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他那第一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
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
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
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狂人日记读后感高中篇十三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那段水深火热的革命的灰色的年代,混沌的国人还没有完全觉醒,两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胜利是不够的,国人的奴性思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辛亥革命的硕果被军阀窃取,推翻清政府后又要建立另一种迫害压榨穷苦人民的帝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时又爆发出国共彻底决裂的危机;反动派严酷的统治和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是什么让即使取得胜利了的中国仍然动荡不安?如果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革命的意义永远无法实现,中国的和平时代永远不会到来。先生翘首以盼的是一个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国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纸笔和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和国人的愚钝斗争、和想要奴役国人思想蒙蔽国人意志的封建势力斗争,他想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和悲哀的现状,唤醒国人清除封建残余,跻身革命事业,对社会的不平等奋起反击是他倾其一生所希望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也未能看到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够到来的正义的新世界。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这几天出行“我”总觉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谈举止有些许异样,便想起了其他村庄的人们将大恶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的传闻,“我”终于明白其中缘由,其他村庄的人会吃人,缘何自己村庄的人就不会呢,既然可以吃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发觉,原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本文的叙述者说,“狂人”是患了“迫害症”这类的癔症,因此称他为“狂人”。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猛然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无理由,他以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其实他看到的是人们独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人们的人格逐渐丧失。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这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极力追捧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一个 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亲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间的艰险与悲戚,人吃人的残酷迫害正在趋近于他,其实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狂人”病症只是把封建残余对人身心的侵害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了,然而却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惧,没有人明白他的狂与不狂,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内心比“迫害症”更加可怕的病症。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觉醒的人却被看作“狂人”形单影只地艰难而忐忑地在乱世中挣扎度日。
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泯灭的全体国民。
“救救孩子”
多么微弱,无奈,又悲壮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头脑、被腐化的思想,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在这种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与被吃中终其一生。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7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