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多事情,现在需要对它们进行总结。总结的结构要清晰,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请大家查看以下总结写作的例子,了解如何组织语言和思路。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1.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气体和液体都能够流动,称为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拓展。本节内容由“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一角硬币、直尺、两个乒乓球、细线、蜡烛、火柴、两根塑料吸管、两张纸、机翼模型。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1/2。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2/2。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1.了解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2.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
3.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定量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打气筒的工作过程的叙述。
一、前言。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即包围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的压强,今天我们介绍某一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所谓某一容器内的气体的压强,例如一个乒乓球内的气体、自行车胎内的气体的压强。
二、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1.实验。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注射器,活塞位于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这样筒内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气,空气跟外界隔绝。这些气体就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现在,我们向前推活塞,筒内的定量气体的体积变小,手指有什么感觉?(请几位同学试试看)。这个实验说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向后拉活塞,手指有什么感觉,怎样解释。
2.实验。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银的容器内(边讲解边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内封住了一些空气,而且这部分空气的质量是不变的。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这段空气柱的长。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将管轻轻上提,下口仍在水银面下,我们看到管内水银面上升,说明管内气体的压强变小了。再用刻度测量空气柱的长度,显然气体的体积增大了。
3.这两个实验中的气体温度没有变化。可见,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4.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得到应用。我们人体的呼吸就是这个道理。
人吸气时,胸部扩张,肺泡同时扩散,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大气压将新鲜空气压入肺中。呼气时则相反。胸部收缩,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强增大,超过了外界大气压,肺中的一部分气体呼出体外。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缩和舒张,对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处。
三、打气筒。
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还应用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和喷洒农药的喷雾器上。
这是一个打气筒,将它拆开,我们发现它的构造很简单(边讲边拆)。在金属圆筒中有一个活塞,活塞上安装一个橡皮圆盘,俗称皮钱。它和金属筒之间有空隙。活塞下压时,活塞下的定量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橡皮盘紧贴筒壁使气体不能漏出,较大的压强冲开轮胎的气门芯进入轮胎。活塞上提时,活塞下边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筒外的空气顺着橡皮盘周围的缝隙进入活塞下边。这样往复运动,可以将大量的空气打进轮胎(学生叙述)。
根据打气筒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可知,打气筒中的关键部件是橡皮盘,它必须大小合适、且成凹形。这为我们维修打气筒提供了线索。
打气筒可以使定量气体的压强增大到三个大气压,要得到压强更大的压缩空气,应使用空气压缩机。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压缩空气的应用。
四、压缩空气的应用。
在很多机器设备上都要使用压缩空气,矿山上用压缩空气开动风镐、风钻,电车和汽车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火车上用压缩空气制动等等。
请大家看课本第137页的图。这是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示意图。我们应练习看这种机器的示意图。能根据平面图想象出立体实物,根据静止情况想象出工作时的运动情况。
1.我们先看构造。给大家一分钟,能记住它。(学生回答)。
2.再看图,分清哪些部件是静止的,哪些部件是可动的。(学生回答)。
3.可运动的部件怎样动(学生回答)。
4.谁主动、谁被动(学生回答)。
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认真阅读课本第137页,结合示意图填空。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是一定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以及应用这个道理制成了打气筒。并介绍了压缩空气的应用。
六、作业。
1.叙述打气筒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2.复习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过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1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练习。
)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略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备课人:黄明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1)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2)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压强公式的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理念。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们思考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紧接着图片展示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共同点总结出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然后通过重物压钢尺和玻璃瓶微小形变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让学生受压气球和手压笔尖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压强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与观察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图钉、气球、铅笔,海绵,钩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比一比谁先扎开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个平口,一个尖端)。
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压力?[教师引导]:观察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1)三幅图中的力有什么共同点?(方向和作用点方面引导)。
(2)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吗?(演示实验)。
[师生总结]: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符号:f,单位:n。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挤压。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点:受力物的表面处。6.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铅笔的两端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压手心,谈感觉。
2、用手心和手指压气球,观察接触处的形变程度。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具体谈谈怎样控制变量?
(2)根据问题引导,明确了设计思路,下面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动二。看哪一小组设计的精彩,有创意,一会儿给大家展示。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
结论: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总结]:
1、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以及受力面积有关。
2、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1nm。
4、物理意义:每m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三、课堂练习:
3、下列有关力学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b)。
d.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学过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自我评价与作业。
1、2【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压强。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与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马德堡半球进行讲解:这是两个半球,将两个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制成马德堡半球,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名字叫拔河,请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上台来与马德堡半球进行拔河,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把半球拉开,则同学们赢,反之则半球赢。
教师引导,大气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体存在液体压强一样也存在大气压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探究竟。
环节二:建立规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
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
师生总结: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产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发生了挤压。
环节三:深化概念。
提问:大气压强如何测量?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0mm。把管子倾斜,竖直高度差也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做的,他测得的水银柱高度为760mm,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教师: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可以取。
当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1、以下操作对实验有无影响:
a、玻璃管是否倾斜;
b、玻璃管的粗细;
c、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银面的位置。学生结合教材在交流讨论后会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结论。
2、如果在实验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关系。
生答: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这个实验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换。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哪些?
生讨论得:高度。
师继续补充:还与温度有关,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减小。
师: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学生思考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环节四:巩固提高。
环节五:小结作业。
提问: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值是什么?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归纳:(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2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