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案的设计应该多样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案的编写要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能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能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
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教师画图板书: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险峻的地形,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以其秀美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著称。上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游览了这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还记得我们去看了三峡的哪几个峡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小导游”介绍,复习旧知。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正确者可获“最佳游客”的胸章;
3、学生回答后的题目,教师点击,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了很多关于三峡的知识,它神秘的面纱正被我们轻轻揭开,三峡确实是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希望课下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浏览关于三峡的网站,了解三峡,关注三峡,赞美三峡。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朗读、练习、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
导入:(约3分钟)
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国友人问余秋雨先生:中国哪一处景点最值得游览?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三峡。同学们,三峡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三峡》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约2分钟) 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魅力,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特色。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1,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时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点评。
2、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朗读并要求:正字音、准确停顿。
7、准确完成翻译。
让学生掌握朗读和课文翻译
1、分段朗读,知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2、品位语言的精妙。
3、背诵(约20分钟)
1、评价学生朗读2、出示问题让学生作答。
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3、提示学生从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学生完成后展示再作评讲。
1、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问题。
3、让学生在书上批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4、背诵。
5、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6、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文本。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感受?观看视频学生的确,这里雄山耸立,雄奇壮谈感受。
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而。
三峡秋天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
天,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方纪走进。
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二.复习。
教
学
过
程
画卷。那么,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自由谈。
说说你最喜欢那个时侯的景色?
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全班交流学习课文。
(一)三峡的夜。
1.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早晨,
中午,下午,和夜的三峡景色,那。
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什么。
时间的三峡呢?夜。
2.是啊,也终于来了。(出示。
课件)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落,其他。
同学仔细想课文都描写了三峡夜学生动笔找课晚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在文中画出来)。
渔火灯标长江驳船并汇报给老师。
渔火和灯标是亮的,长江是。
沉沉欲睡的,驳船是动的。小组讨论交流。
3.这些景物有静有动,这样。
的三峡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小。
组之间讨论)。
夜的宁静,寂静,神秘。
4.那么作者写长江像是眨着。
眼睛沉沉欲睡。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教师指导朗读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我们一起朗读感受这夜的。
静,朗读时语速要慢,语气应该轻。
缓,读出这夜的宁静。
(二)三峡的月。
1.在这优美的月色中天空中。
那一轮明月是必不可少的,引人注。
目。而三峡的'月亮更有魅力,让人学习课文中句子。
赞叹不已。写法并进行防句。
2.这时的月亮和山又是一番练习。
怎样的景象?
写山和月亮时都用到哪些修。
辞手法?
用像……又像……造句子。
3.那么今天的月亮和往常一。
样吗?
今天,正是中秋。同桌之间互读课。
4.是啊,这一天正是中秋,中文。
秋的月是那么的亮,三峡的夜晚给。
人一种宁静和谐之美,那么沉浸在。
这样的月色中,你想不想美美的读。
一读呢?(同桌之间美美的读吧!)。
(三)小组学习三峡的早晨,中午。
和下午。
第一组学习早晨的三峡。
第二组学习中午的三峡。
第三组学习下午的三峡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4段,教师给予阅读提示。
在学习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个。
阅读提示:(课件)三峡的早晨,
中午和下午介绍了哪些景物,各有。
什么特点?以及三峡早晨,中午和。
下午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1.同学展示交流学习的结果。
2.“早晨”组。
明丽。
结合图片感受学生观图片和视通过朗读把三峡早晨明丽的频,学习课文,景象表现出来。
3“中午”小组。
热烈。
结合图片感受争取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段中的那句话使你感受到。
了三峡的热烈?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4“下午”小组。
学生朗读。
下午的景色这么美丽,那么此。
时的长江有什么变化?
长江似乎翻滚了一天,呼啸了。
一天也累了,需要休息了。
(四)由景到情。
这三峡的秋天美不美,迷人不。
迷人,你喜欢不喜欢这美景?作者。
也和你们一样,被这美景深深的吸。
引并爱上了这里。但是作者比我们。
幸运他早早就身临其境的感受了师生一起赞美这这里的美景。让我们也好好学习,美丽的三峡之有一天去三峡走一走,感受感受。秋。
四.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
什么。
2教师小结:
三峡这明丽的早晨,热烈的中。
午,平静的下午,寂静而迷人的夜,学生小结本节课让人留恋。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和的收获,教师引你的同桌读一读,说一说。
小练笔:
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描绘出你心中秋。
天校园一天的变化。
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夜晚――寂静迷人静。
导。巩固知识。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方法。
2、背诵、默写。
一、导入新课:
长江三峡,素有“历史画廊”之称,也有人把它称作长江的'珠冠,是世界有名的大峡谷之一,集山水于一处,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加上沿岸历史名胜古迹,碑刻题词,生动的神话传说,使三峡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赞颂,而在众多的篇章中,不得不提的是最早介绍三峡的郦道元,他的《三峡》也曾多次被引入到介绍三峡的文章中。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研究古代地貌的重要科学专著,而且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正音正字:
1、通假字:阙――缺。
2、古今异义:
古今。
自如果自己。
或有时或者。
虽即使虽然。
属连续属于。
3、词类活用:
奔:动-名,飞奔的马。
湍:形-名,急流。
清:形-名,清波。
空谷:名-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一词多用: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哀转久绝消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君有病在腠理病。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字词解词,抄写课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下面一段文字是选自《水经注》,给它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黄牛滩。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提示: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多媒体显示下列文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课时
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它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可能会使学生学起来有枯燥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不上课。老师想带大家来一次免费旅行—游三峡。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日,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可当人们到了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旅游时,他就一定需要一个人的帮助,那是谁呢?(生:导游)三峡我们谁也没去过,所以老师就特意给大家请了一个导游,就是我们的郦道元老夫子。可就在昨晚,郦老夫子突然打来电话说:因为要去参加一个宴会,不能来给我们当向导了。但是他还算够朋友,不仅以传真的形式把导游稿发给我们(板书:三峡。指导学生看课文)而且还给我打了个电话,老师已经把它录了下来,接下来就请大家边听录音边学习导游稿。(播放录音范读)。
2、在录音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小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要求:
(1)读得通—排除文字障碍。
(2)看得懂—利用课文注释、词语手册,翻译全文。
3、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看了郦老夫子写的导游稿有什么感觉?如果下次你的.家人或朋友想去游三峡,想让你当导游,你怎么办?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教师深入各组,适时指导、点拨)。
(2)各小组展示其所编的导游词,教师适时点评,再由学生自己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师:大家刚才在编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这篇文章的写景有没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最美?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呢?(安排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在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适时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4、指出背诵要求,再次让学生齐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片断作文: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所游历过的景点或家乡的美景。
2)背诵全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平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
夜晚——宁静。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四、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两课时。
图片资料、课件。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了解三峡独特的峡谷风光,能抓住体现三峡特点的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优美景色。
能、根据学生对三峡景色特点所产生的不同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抓住三峡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三峡的独特景色,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色。
2、通过续写文章,反馈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将课文部分内容转换成导游词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录音机、录像。
(一)、激情导入:
(学生举手解答,教师配乐导入)。
(二)、抓特征,悟情感。
1、瞿塘峡:随着油轮缓缓的前进,我们来到了三峡第一站(瞿塘峡)。
a、[幻灯出示]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瞿塘峡有什么特点?有感情的读出能体现瞿塘峡特点的语句。
(学生朗读,小组内讨论交流)。
b、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板书特点]。
师: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瞿塘峡雄伟壮观的特点吗?(生试读)。
你想通过朗读告诉大家什么?(指名读、比读、配乐读)。
c、这么壮观的瞿塘峡你想看得更仔细些吗?[配乐朗读,录像欣赏]。
a、[幻灯出示]默读课文3—5自然段,巫峡的那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默读课文)。
b、学生汇报:[板书特点]。
师:这么多优美的景色吸引着大家的`视线,你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转换成导游词来向大家介绍巫峡吗?(小组内交流准备)。
c、导游汇报:[学生配录像导游解说]。
3、西陵峡:听了你们的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游客来三峡旅游。
a傍晚时分,第三站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就是(西陵峡)。
师:我也按奈不住愉悦的心情,想与大家一起感受西陵峡的美,可以吗?(师引读,生齐读)。
b、我们发现西陵峡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举手解疑)。
4、:不仅你被深深陶醉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的陶醉了,我们也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老舍先生在文章末尾那发自内心感慨的话语(齐诵最后一句)。
(三)扩思维,展想象。
续写练习:
a、我们一起游览了壮美的长江三峡,在你的行囊中装满了什么?(学生感悟解疑)。
b、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用心感悟的孩子!老师有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帮助我解答吗?文章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能将你游览后的感受续写在文章的结尾吗?(学生举手解答、续写、学生汇报并点评)。
(四):作业:将你对长江三峡的深切感受与你的家人共同分享!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一)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音。
(二)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峻;茂:指草茂)哀转久绝(绝:消失)。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五、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然后写一片断赞美家乡某一季节特征。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4、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六、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正在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来了不少外国游客,如果他们去游三峡。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结合课文内容和网上资料,写一篇《三峡自然风光导游词》。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素湍绿潭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哀猿凄清。
有形有色、有声有情。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吟。
沈克昌。
探研论证七十春,中外古今五代人。
白帝彩云天已晓,长江三峡梦成真。
万吨船队达宜渝,千亿电量供汉申。
巫山云雨不为患,高峡平湖映女神。
“预警放水”防空袭“蓄清排浑”库长存。
生态环境可保护,多种源泉积资金。
除害兴利振国威,脱贫致富得民心。
环宇瞩目西江壁,华夏欢呼东风临,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而宏大的工程建设也使其成为长江三峡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高峡出平湖”的奇观的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出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和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在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想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七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利用丰富的“三峡”声像资料,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凋动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笔法之妙。
序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展示课题)。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欣赏有关三峡图片,领略三峡壮丽景色。(感受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水险。)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
教学板块一:复习旧知,积累词汇
1、 大屏幕投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阙、嶂、曦、襄、溯、御、漱、涧、啸、属
2、大屏幕投影 明确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半,不见曦月;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教学板块二:研读赏析,共同探究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
2、 共同探究: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
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屏幕显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八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1、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设想:熟读——理解——翻译——背诵——积累;
诗、画、文交互——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积淀情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8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