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0:31:28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模板15篇)
时间:2023-11-15 10:31:28     小编:紫衣梦

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案的编写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这些教案范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和教学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一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板书: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人生才充满乐趣。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了解课外阅读的基本途径,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好一项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如,讲一个故事,背一首儿歌,展示认识的一个字。2.准备“故事大王”“儿歌大王”等荣誉卡片。3.做好家庭亲子阅读调查。教学过程:

经典诵读《赠汪伦》。

师生谈话,交流平时在家里做的事。

1.出示情境图一,读懂图画和文字的内容。(1)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读故事书很有意思。2.请经常和家人一起阅读的小朋友说说自己课外阅读情况。(1)爸爸妈妈每天都陪你读书吗?(2)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一起读书?(3)爸爸妈妈陪你读书,你的`心情怎么样?(4)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了哪些书?从书中,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有趣的事?通过情境图走进班级学生真实的生活,再通过“采访”的形式,交流亲子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收获,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读书有什么好处。学生展示阅读的收获,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肯定和鼓励,颁发“故事大王”“儿歌大王”等荣誉卡片。

2.出示情境图二,观察图画,听老师朗读文字,明白情境图的意思。小结:读很多书,会讲很多故事,成为“故事大王”,就能交到很多朋友了!本环节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体验阅读的成就。

1.出示情境图三,讨论图中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2.引导学生讨论,书还可以从哪里来。

3.鼓励孩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书店、图书馆等地方读书、买书、借书。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更多的找书途径,帮助孩子解决书籍来源问题。

1.交流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过什么烦恼。

2.出示情境图四,看图,说说学习小伙伴们的好办法是什么。示范读“学了拼音,我就可以读更多的书了”。

3.学生自由说说,马上要学拼音了,自己将准备怎么做。

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热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1.怎样让班级里也有一个“快乐读书吧”呢?读书吧里的书从哪里来?2.怎样运用“快乐读书吧”里的书来阅读呢?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去。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三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准备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丁香的美丽姿态,学习作者从各个角度描绘丁香的方法。

3、赏析文中悟花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你能再举出几例吗?那你知道丁香代表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散读文章。

要求:

(1)标明小节。

(2)圈出读不准的字音,不懂的词句。

预设:朦胧、参差、斗室、

(3)圏划出文中与标题“丁香结”有关的句子。

2、散读交流。

(1)理清字的读音以及学生看不懂的诗句。

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丁香空结雨种愁”: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2)“丁香结”有关的句子几乎都集中在第4到6段。

预设:这篇文章可以按照这个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花,第二层写结。

(3)结合文中插图明确“丁香结”的意思。结合诗句了解古代赋予它“愁怨”的寓意。

3、那么作者要写的是丁香结,为什么还要写前三节呢?让我们重点来赏析文章的前三节。

三、细读文章,赏“丁香之美”

1、散读第1到3段。

(1)带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

(2)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预设:“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用雪白来代指丁香花,表现了花的洁白;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表现了丁香花不同的姿态;同时运用拟人使丁香花充满了生机。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从香味的角度表现出了丁香花的独特。

2、交流学生喜爱的句子,感受作者笔下丁香花的生机和纯洁。

3、总结作者描写丁香花的特点。

富有生机:“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纯洁:“也是那一片莹白”

四、品读文章4到6段,感悟丁香结。

1、回顾丁香结的寓意。

预设:人生的愁绪。

2、再读第6段,找找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与古人的不同之处。

(1)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什么?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

(2)作者应对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预设: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

(3)补充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乐观。

这篇文章作者宗璞写于一九八五年的清明节,在三年前作者的弟弟去世,在八五年作者父亲患重病失明,同时自己也患上了眼中的眼疾。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虽然有愁苦,但她仍然积极面对这些挫折,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旷达的心胸。

五、课堂小结。

1、从题目入手,再到赏花--悟花的过程梳理文章结构。

2、总结丁香结中寄寓的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志趣。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7个生字。

2.正确地读词语,感受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

3.会读会背26个大小写字母,并能正确排序。4.会读会写不同韵母的生字,对不同结构的生字会分类。

5.收集描写春天的语句,感受春天的美景。

6.会读拼音儿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正确认读9个词语。2.熟练地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会正确排序。

3.熟练朗读日积月累中的四字词语,及本单元拼音韵文。

4.学会讲故事时,态度落落大方,故事情节连贯。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古诗、歌曲等。(学生)。

3.看有关老鼠和猫的动画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把三组词读熟。

3.全班齐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巩固生字,并口头组词,选择词说句。

(一)读一读,记一记。

1.多媒体课件出示26个大小写字母,师范读。2.师教读。

3.各种形式读,直到背熟。

4.指名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检查排序。

(二)读一读,写一写。

1.师黑板出示生字“见”“万”等8个生字卡,指名读。

2.“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说说每个字韵母的不同。

4.接韵母分类,指名上台书写,其余学生完成书上田字格书写,全班交流评价。

(三)读一读(拼音韵文)。

1.自由读读拼音韵文,圈出不会读的生字的读音。

2.学生小组内互读,互相正音,互评。

3.指名读,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4.师多媒体出示难读生字,生词的读音,范读。

5.全班齐读,提醒学生不能唱读。

6.理解韵文大意;知道春天到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祖国南方、中部、北方等地在春天却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在课件展示中,了解韵文大意,了解祖国的大和广,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7.配乐齐读韵文,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再次涌起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外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去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口语交际)。

(一)歌唱春天。

1.播放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歌曲。

2.唱一唱你会唱的春天的歌曲。(小组唱、齐唱、单独唱)。

3.比赛背诵学过或课外自学的有关春天的诗文。

(二)我看到的春天。

1.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词语。

2.指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3.四人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4.派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三)我要描写春天。

1.多媒体展示日积月累中描写春天的词语。2.学生自由读并圈出生字。3.指名读难点字,全班正音。

4.指名读四字词语,不会读的同学请其他同学帮忙。

5.师讲解四字词语的意思,让同学们边听边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画面。

6.用各种形式诵读词语。

7.用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师生共同评价。

(四)我画的春天。

1.自由画春天。

2.小组交流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3.评一评谁画得好,讲得好。

4.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老鼠嫁女。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故事中老鼠和猫各自的形象特点。

(1)观察老鼠爸爸和妈妈的形象。(指导语:老鼠爸爸和妈妈想把女儿嫁给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什么叫厉害?你们觉得谁最厉害?)。

(2)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观察图上各种事物的形象,讨论了解各形象的特点。(指导语:老鼠的爸爸妈妈觉得谁最厉害为什么?)。

2.再次观看课件欣赏故事,了解故事中各人物的关系,理解故事内容。

(1)完整欣赏课件,倾听故事。

(2)老鼠爸爸找了谁?它是最厉害的吗?为什么?

(3)小组内互讲故事,并推选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3.生上台讲故事。

全班评价:故事是否完整,讲解人声音是否洪亮。

4.角色表演故事,体验故事的完整性和幽默感。

(二)布置作业。

把《老鼠嫁女》回家讲给家长听。

板书。

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1、板书词语:“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月胡、上官、双方、国王、什么”。(加粗字体是书本上要求必须认识的字)。

2、老师教读,请学生上台来教读。

3、老师随机抽取几个字指一指,认识会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出来。看谁反应最快。

4、根据笔顺歌自己想一想笔画顺序是怎样的?请四个同学上台来,把“姓、什、么、双、方、国、王”七个字的笔顺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就在书本上,把这四个字按照笔顺写在田字格中。

(笔顺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

5、说一说“张”“钱”“徐”“国”都是什么偏旁呢?弓字旁、金字旁、双人旁、国字框。

6、把黑板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遍,会读了的就擦掉,较难的词语就留在黑板上,可以多读两遍。

7、全班一起齐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子——()弓长——()古月——()口天——()子小——()言午——()。

3、将下列字与正确的拼音连起来。gushiwuxingguanqianzhao姓。

4、给下列字注音。()()()()()张周官王姓。

5、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1、写本课生字(422格式,并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

2、背诵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借助图画和生活实际,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特点。

3、能用词语说句子,学习用句号。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借助图画和生活实际,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特点。

3、能用词语说句子,学习用句号。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经典诵读:《凉州词》。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可以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背诵课文。

2.找一些描写四季的词语读一读。

第二课时。

经典诵读:《凉州词》。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重点关注“春、冬”:两字的撇和捺要舒展。“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

“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2.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作业:1.写本课生字(422格式,并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

2.观察四季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八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九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宗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十

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十一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ppt。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课时。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猜出字谜。

3.了解猜字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

来(往)。

(蛀)(驻)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猜出字谜。

教学难点:了解猜字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字谜。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活动整理与修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带音节的生字。

3.检查: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4.指导写字:左、右、红、时。

1.指名朗读,要求读通顺。

2.采用多种方法练习朗读,要求读流利。

3.交流讨论:你能猜出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4.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1.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字谜,小组内互相猜一猜。

2.交流展示小组猜字谜的成果。

出示本课生字,小组内编字谜。全班交流猜一猜。五布置作业以猜字谜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

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十三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多个方面细致地刻画了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形象,并由古人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联想到了丁香结的来历,感悟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就是“结”,得到了生命需要“结”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本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明中心,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十四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摘抄一些写景抒情的语句,提高积累水平。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1.学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2.学习文章的行文思路,构建自己的作文路径。

教学难点文章由事物引发联想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朗读课文,尝试构建本文的思维导图。

一、导入。

出示丁香花图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丁香结?文章哪些段落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并以此划分课文结构。

赏花--悟花。

二、再读课文,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品格?

1.城里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视觉。

2.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花色、花香。视觉嗅觉。

3.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形态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重点讨论,赏析句子:

1.“银妆”“星星般”“探出”“窥着”的修辞和作用?

2.“积雪”“莹白”代替丁香的好处?

3.“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总结:作者赋予丁香什么品格?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1.联想一:微雨中的丁香具有美感。

下位问题:

1)雨中丁香有何特点?为什么说“丁香应该和微雨在一起”?

2)如何理解雨中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

联想二:人生的仇怨和不顺心的事解不完,但生命需要结,否则太平淡。

下位问题:

1)联系古诗,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对此如何理解的?

四、读写结合,理清托物言志文章的思路,仿写,列提纲。

下位问题:

1.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丁香谈到人生道理的?

丁香-丁香结-愁怨-古人的看法-我的看法。

提示:

1)物体的特征要描写细致、生动、跟自己的生活要有联系,不能泛泛而谈。

2)自己的感悟要贴近实际,和物的涵义有关联,不能空谈。

2.你能否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

讨论,课堂形成大概思路。

举例:

比较两种思路:梅花-耐寒-勇面困难-我要学习这种精神。

初读,理清文章结构。

再读,了解物体的象征意义。

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指导写作思路,对行文思路优劣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与拓展。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愁怨--乐观。

颜色、形状、味道--美丽、高洁、愁怨。

象征托物言志。

本文篇幅不长,小巧精悍,涵义丰富,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想用这样的短文教会学生如何在描写一种景物的时候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写结合是作文课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学生有模仿的对象,用经典范本提升作文水平,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部编版六年级丁香结教案篇十五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后,这里是举行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风、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据说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711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