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书是一种用于提出改进和建议的文档,它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总结是一个反思自己,调整方向的过程,需要我们勇于面对和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总结范文中的语言简练,通篇流畅,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模仿。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
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0.01%):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课程价值设计取向的变化决定了元素化合物教学理念的变化。
社会生活问题中心、学科中心和学生认知过程中心相融合(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活中,再结晶出来。从生活问化学,从化学看应用。(iask,ido.)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从传统的单课时教学到单元教学,从孤立到联系,从单一到整合,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的教学。知识要提高结构化水平。过程与方法:以探究为中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学生将许多的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脑中还能留下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具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与能量观。
2/2。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摘要:化学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陌生的课程,而初中化学又是初中教学乃至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如何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化学教学成效,即为文章将要讨论的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态度,这对初中教学及未来的高中教学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的解决。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1)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化学课程中,理论性的知识多,而且知识的严谨性与逻辑性非常强,再加上大量的分子公式、元素构成等,这些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中生来说都过于艰深,所以学生很难对化学产生兴趣。(2)师资力量不足。之所以会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从事化学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并且现有的化学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无论是教学水平上还是在教学能力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3)实验设备不足。初中的化学实验设备不足,主要还是由于校方对化学课不够重视造成的。此外就是因为初中学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对一些实验器械造成损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要想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校方和教师要加强对化学课的重视,要认识到化学教学对学生在初中的发展及未来在高中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加大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投入。校方应多方聘请教学能力、水平高的教师来执教,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化学教师进行行业内的交流与学习,此外校方还应保证实验设施的齐全。其次,就是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对实验的破坏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记忆并练习各种理论与实验上的知识。最后一点就是要加强管理,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及实验管理章程,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实验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实验设施的安全性。
在初中教学中,化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调查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如学生兴趣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加强建设、加强认识、大力发展师资力量等方面来解决。
参考文献:
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5)。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尖山乡民族初级中学)。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题3制取氧气。
执教者课时1。
所属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目录。
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氧气是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物质,故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本实验。本节课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刚刚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不久,只了解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但对于物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知道了实验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独立的实验基本操作,但如何将单个的学情分析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连贯起来并制取出具体的物质更毫无所知。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很有限,所以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观察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和引导。
知识与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认识分解反应,知道氧气的工能力目标业制法,认识催化剂。
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学目标。
情感态。
在设计装置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在实验中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目标。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包括方法、反重点教应原理、仪器装置、检验方法、收集方法等。
学重难难点。
两套制取气体装置的使用原理。
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以观看图片的形式引入课堂。
用途,是不可或缺的物在无形中感受到。
了氧气的重要性。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看,思考。
课本未涉及,思考,讨论,回答。
但确实是最重要。
自然界中氧气获的制氧方式,培养2.工业上需制取大量氧气,你认为得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开阔孩子们的思怎样制取既方便又经济?光合作用。维,灵活掌握知识4的能力。
物理,因为没有新氧过程介绍,让孩方法。
物质生成。子们了解到一种该过程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分离混合物的方。
学生了解到:过氧法。
3.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亲手去制一化氢中加二氧化锰,加瓶氧气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学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明确实验室习一下实验室是如何制出纯净氧气可以制氧气。制氧气的三种方的。法,便于接下来的学生认真观察老学习思路清晰,系说出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师的操作方法,实验现统掌握。法。象并做记录。
培养学生观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在自然界中我们是如何获取氧气的吗?
讨论,总结: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1.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1.常温下过氧化氢分方法解缓慢通过实验探。
究法引出催化剂,按照课本38页实验步骤2.加入二氧化锰后过培养学生实验探。
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究能力和科学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析能力。
工生产中的重要。
解到什么是催化剂试着学会归。
2、“质量、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
纳总结知识。
有发生变化”是指催化剂没有发生知道催化剂能改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催化剂没有参变(加快或减慢)化学提高分析问加化学反应。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题的能力。
通过交流反。
认真观看,记录思有利于巩固所。
学知识。
认真观察实验现。
练习反馈,加深理解,查漏补缺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将适量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点燃。
讨论。
根据实例理解概描述:高锰酸钾加热后会放出念氧气,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两。
通过讨论得出结种物质。
论:
指出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中的同属于化各个步骤与要点,总结为“查、装、相同点:定、点、收、离、熄”对应谐音“茶学反应中的基本类型庄定点收利息”
不同的:化合反应。
引导学生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作对比,得出它们的相同的与不同的。课堂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练习册对应题目板书设计。
本节课基本能按课前设计落实了各项目标。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过程中,时刻想着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我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教到了困难,如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不清楚时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学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我及时介绍了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反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想我会充分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思课上通过汇报预习结果的形式来代替老师的讲解。
通过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本节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当时听课的老师认为我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做的很到位,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二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
二氧化硫。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三
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单元导语提示我们,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一、整组导读(1课时)。
1、激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本单元可用残奥会的有关资料切入,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投下一枚石子,来奠定学习本组课文的底色。
2、引学--读好导语,渗透目标。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的“路标”,教师要帮助学生读懂导语。如“本组课文将向我们展示哪些动人的画面?”“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要点中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还可以看看导语下的插图,说说这组画面中的事物分别在表达什么。
3、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学生带着对“生命是什么”的模糊印象,浏览本组课文。在浏览中,孩子们了解了一个个故事,并注意到了“生命的权利”“生命的短暂”“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味”这样一些词汇,初步有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赏课文插图,形象地感受生命的美好。
4、促行--搜集资料,做好铺垫。围绕“热爱生命”这个主题,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诗句、名言等,搜集作家的有关资料。寻找校园里的“生命现象”。
二、聚点探究。(7课时)。
聚点探究一(3课时)--走近自然界的生命。
内容:《生命生命》之飞蛾和小苗+《花的勇气》+口语交际。
在阅读中品悟写“飞蛾”和“小苗”的段落,要求尽量把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表达出来,然后采取自由读,边读边想想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做下记号。
1、走进“飞蛾”,抓住“骚扰、稍、动弹、挣扎、极力、鼓动、跃动、那样、欲望、震惊、忍不住”等词语和三个感叹号,引导学生说出“没想到”;然后找出哪个词最能让我们读懂飞蛾的求生欲望。
2、走进“香瓜子”。通过“竟然、竟、冲破、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不屈、茁壮、即使”等词语体悟不可思议的顽强生命力。
3、走进“维也纳的小花”。挣扎着求生的飞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当我们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着重通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品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口语交际。朗读语段“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例,选择一个仿照“飞蛾”或“小瓜苗”或“小花”写下来。
聚点探究二(3课时)--走进人的生命。
内容:《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
出示海伦凯勒的话:“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2、心灵感悟体验,闭上眼睛,伸出双手,听着老师的朗读来边想象边做动作:“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停顿片刻)你体会到了什么?--真是“神奇的灵性”。
3、“安静的心灵来到一个……地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此刻的蝴蝶在盲姑娘的手指间扑腾,如果你就是安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心里会想些什么?谁来画一画安静心里划过的美丽的弧线、极其优美的曲线?是啊,正因为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才使她创造了奇迹。
4、读到这里,你想对安静说什么呢?试用“浓郁、流连、小径、引导、悄然、灵性、扑闪、弧线、飞翔”等词语写一段话。
5、阅读链接《海伦凯勒》,进一步感触“神奇的灵性”。思考: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还是心灵的力量?--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才让心灵变得如此细腻和丰富。
4、阅读《永生的眼睛》。着重理解“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聚点探究三(1课时)--感悟生命的意义。
内容:《生命生命》对生命的思考+日积月累。
1、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和盲姑娘安静有什么共同之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走近杏林子。什么叫“糟蹋”?什么叫“白白地糟蹋”?我觉得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看照片)一个乐观、幸福、慈祥的人。但我们完全猜错了(介绍杏林子)。生命仅仅是那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吗?(齐读《生命生命》最后一段)。
2、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3、学习日积月累中名人名言。
三、整组提升(2课时)。
内容:我的发现+口语交际.习作。
1、发现规律、总结收获。
(1)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引导学生回首两周左右的学习历程,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整理本组学习内容。
(2)交流语言和学习方法的收获:在本单元的故事里,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我们是怎样来体会出它的意思的呢?引导学生回顾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善感的心灵,像本组课文的作家那样以特有的慧眼来捕捉生活:《触摸春天》的作者吴玉楼能捕捉到盲姑娘的一个细微至极而富有内涵的动作,联想到一颗清澈晶莹的童心;冯骥才对原野上小花的关注和挂牵;杏林子为飞蛾、瓜苗萌生的感动,经过细腻、形象的描绘,让我们受到心灵的震撼。
2、在校园里发现“生命的现象”,感受“生命的力量”,交流课外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展开以“对于轻生的人,需不需要去救他”为话题的辩论赛,开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会,写一个自己思考生命的故事。
《闲情偶寄》中云,“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同一致也。”语文学习始终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最大特点依然是整体性,追求的是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部分组成整体,整体“照亮”部分。我们教学“部分”时应不忘“整体”,即心中带着整体去教学部分;教学整体时又必须从部分入手,由部分见整体。整体之合理与局部之精妙,缺其一,或可近视不耐远观;或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视也。只有注重疏密、快慢、动静、轻重的相互关系,课堂才会波澜生动,抑扬合理。是惜墨如金,还是泼墨似水?是小帧,还是长卷?是白描,还是写意?是全景式的鸟瞰,还是深度性的聚焦?须服从整体的需要,量体裁衣。
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起整体的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一项项学习任务在单元整组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找到契合点,找到生长点,才使得一份份零散的力量能聚积起来,发挥整体的力量。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三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一些表达方法和说明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领悟写景的文章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语概题。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很多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二、群读得法,明确表达顺序。
1.本单元介绍了哪些文化遗产呢?板书。
你发现本组课文的共同点了吗?都是写景的文章。
2.在这些世界遗产之中,有一座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大公园,也是慈禧的行宫,让我们先走进这座美丽的颐和园。
4.汇报,顺序:移步换景。找句子。
5.老师把作者的游览顺序变成了一幅导游图,让我们来看一看。像这样随着地点的变换描写不同的景物特点,就是移步换景,也是方位顺序。
三、迁移阅读,对比表达顺序。
1.阅读其余两篇课文,找找他们的写作顺序。
2.汇报:《长城》《秦兵马俑》的写作顺序。
3.可不可以把这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交换一下呢?(同桌探讨)。
结论:不可以,根据表达的不同需要,有时是景点的不同特点,同是写景的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也就不同。
小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必须是总分总的结构,也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要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采用什么顺序,首先要看景点特点的描写需要,还要看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采用适合的顺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探讨表达和说明方法。
1.既然写作顺序的确定离不开景物特点,那读读颐和园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2.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哪些你知道的说明方法?
4.预设,长廊: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图画的`多。
5.你能找出其他两篇课文中的这些说明方法吗?
预设:运用了说明方法:列数字突出长城特点――长。
3.这哪里是血汗啊,这分明就是用生命筑起的长城,难怪作者站在长城上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汇报秦兵马俑的说明方法。
6.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很多,为什么要列这些数字?体现了“规模宏大”。
情达意的的需要和景物的特点用上合适的表达方法吧。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五
第一课时:默第四单元生字词。
一、容易写错的`字。
厚竭霆盗规啄悬罐傲禁。
二、容易读错的字。
浊(zhuo)纵横(heng)交错血(xue)液惩(cheng)罚渗(shen)出不禁(jin)。
三、解词。
1、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2、冉冉上升:慢慢上升。
3、纵横交错:横一条竖一条相互交叉。
4、甘霖: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5、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6、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严谨。
7、大发雷霆:比喻大发雷霆,高声训斥。
8、完好无损:完好,没有损坏,没有残缺。
9、日复一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
四、成语归类。
反映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五、课后题。
p76:3、4p79:4。
六、背课文。《开天辟地》6——8节。
作业:。
1、默写第三单元字词看拼音写词,自己批改。
2、自己设计课文填空。
3、读第三单元课文。
4、背诵复习内容。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六
1、观察要细而全。
首先,要从整体着眼。图上有多少人,有哪些物„„这些大体上的情况先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再进行细致观察。要注意图中的细节:人是什么身份,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征,物是什么形状、颜色等,需全面细致地观察,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2、依据图意,展开联想。
联想是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一幅图受篇幅限制,能画出的形象毕竟有限,如果只把图上所画的写出来,即使观察得很细致,很全面,也不一定能写得生动、具体。所以,看图时要注意结合图上的形象,大胆地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生活,使文章变得更真实可信。
3、围绕中心合理组织材料。
中心是文章的统帅。我们从图上观察到的内容,以及由观察所联想到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以写入文中,必须根据确定好的中心进行选择,写前要想一想:这次作文应以写什么为主?哪些材料可以作辅助材料?哪些材料可以不用?确立了重点内容之后,再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安排好结构层次,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按要求进行写作前的准备。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八
都说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教学却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文与数学两门学科教学上的差别。数学老师上课往往围绕一个知识点讲解、分析、练习、反馈,十分简洁。语文老师上课,则上对一个个零散知识点的讲解分析,教学生字新词,到概括主要内容,指导分段,概括段意,逐节讲解课文,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如果说将数学课比喻为在一堂课里挖深一个洞,那么语文课在一堂课里挖下许多洞,至于挖得深浅如何,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于是,语文课被评价为“耗时多,效率低”。
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知识的规律是不可能从一个知识点去揭示的,而是从许多相同的、相关的、相似的'内容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即所谓触类旁通。优化教学结构,强化教学内容,可从根本上便于学生掌握规律。那如何将语文教学中那零散的知识点化为知识块或知识链,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呢?本学期,我尝试着采用了单元整体混合式教学法,效果不错。
所谓单元整体混合教学法,就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在一个课时内几篇课文进行同步教学,俗称“一锅煮”。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好整个单元的课文,将课文读熟,课中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逐步落实各个知识点和训练点,现以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我在单元整体混合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第一阶段、初步感知课文,集中学习生字词语。
1、根据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这单元的三篇课文题目:《雨中》、《当飞机遇险的时候》、《罗盛教》。根据课题猜测课文的主要内容。
(2)略读三篇课文,完成填空:《雨中》主要写(谁)在雨中为姑娘(干什么);《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主要写(谁)在飞机遇险的时候(怎么样);《罗盛教》主要写罗盛教(怎么样)。
(3)逐篇交流反馈,初步归纳出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总结抓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抓课题概括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主要内容。而“学习略读,粗知课文大意”,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提出的又一阅读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又在较短的时间里读较多的书,获得较多的信息。
2、整体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归类的词语,分为名词、动词、拟声词等,如a、箩筐、卡车、轿车、雨帘、周恩来、螺旋桨、机械、罗盛教、窟窿b、蹬车、皱眉、焦虑、嬉笑、安葬、继续、命令、封锁、下坠、一哄而散c、嘟嘟、喀嚓d、黄澄澄、湿漉漉e、层层叠叠。
(2)要求读准字音。请去掉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语,将难念的词语多读几遍。小组交流学习,全班交流反馈。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在课外阅读里理解了?请划去这些词语。圈出你还不理解的词语,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
(4)记住字形。按不同的汉字结构给生字归类,引导学生按形声字的造字规律,用“加一加”“减一减”联想等方法,快速地记住生字,当堂听写。
(5)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结构复杂的“葬”“窟窿”“僵”“叠”“衡”
3、读熟课文。
在小学四年级,识字仍是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不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关键是教给记忆方法。识字中强调“哪些字词你已经认识了”这个问题,使学生以多识字为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理解词语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理解词语能力。
第二阶段、熟悉本组课文,集中进行单元阅读训练。
[1][2]。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九
知识与能力。
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猫的古怪与淘气的特点以及学习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猫的挂图。
2、学生描述他们喜欢的猫的特点。
3、教师予以归纳,猫:属于猫科动物,机敏灵活,行动敏捷。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课文《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提示学生标号段落)(一两个即可)。
2、再读课文,并概括本篇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圈点勾画出这两个时期的猫都有什么核心特点?(板书:大――古怪;小――淘气)。
3、快速阅读全文,找到概括猫特点的句子,说说它与上下文的关系,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总分式写法。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是文章前三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古怪的性格特点的总体概述,文章显得清晰易懂。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明下文写的是小猫满月时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过渡:紧接着让我们分别体会猫的古怪与淘气。先来品读1―3段,体会猫的古怪。)。
说说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指名学生回答,分别用下列的句子概括。
它又___________又__________又___________。(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会___________,不高兴时会___________。(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它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什么都怕、勇猛敢斗)。
(过渡:我们已经整体上知道了猫性格的古怪之处,那么作者如何具体去写的呢?逐步学习1、2、3段。)。
1、细读第1段,找到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体会它的这些特点,并且朗读出“老实”“贪玩”“尽职”的感觉,老师指导朗读。
相机理解“无忧无虑”“屏息凝视”的含义(无忧无虑指没有一点有仇,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屏息凝视指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体会“任凭……也”“非……不可”这些词语有何表达效果(“任凭……也”突出猫特别贪玩;“非……不可”表现出猫等待老鼠的耐心和决心,说明猫的尽职尽责);思考作者连用语气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猫的关心、担心和着急)。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蹭”“印”用得有何妙处?(“蹭”字说明人与猫之间感情深厚;“印”反映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把“几多小梅花”换成“几个小脚印”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比喻的修辞,不仅写出了脚印的形状,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作者对猫的宠爱。)“无论……也”有何表达效果?(写出了猫不高兴的时候的冷漠。)。
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抽取片段表演猫高兴和不高兴的样子,进一步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3、朗读第3自然,思考猫胆小又勇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作者既写猫什么也怕,又说猫勇猛,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体现猫性格的古怪,写作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
(过渡:猫长大的性格如此古怪,那么它小时候是怎样的?阅读第4自然段)。
学生思考猫小时淘气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学生联想这只猫淘气时的其他表现是怎样的。
学生自荐回答,教师总结,随便讲解第3、4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猫的淘气)以及“遭了殃”“枝折花落”等词(用周围的事物衬托出猫的淘气)。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集体回答课文表达出了作者对猫的何种情感。(喜爱)。
同桌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师总结。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
利用已有的词语,仿写句子。(“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
(五)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观察一种生物,尝试写成一篇文章。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二十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1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