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6:27:06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热门20篇)
时间:2023-11-15 06:27:06     小编:GZ才子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系统的教学知识。教案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一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二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三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四

1.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中地理复习提纲资料”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五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过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等待就业,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l/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2%,老年人口达7350万。在一些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近7000万。1993年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六

本节的重点在于:

1.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及难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3.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具体知识点请点击:盘点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期中考试知识点。

三、地球的运动。

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这几个外部圈层中,重点介绍了大气圈。而且在大气圈中还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在本教材中,将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合并,统称为高层大气。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人类关系相对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二是因为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跨中间层和热层两层,很难将它划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圈层,所以只有放在高层大气中讲述才显得较为合理。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尤以对流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而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也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七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八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2010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九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使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五、教学设计过程(1个课时)。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导入新课。

(3分钟)。

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10分钟)。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

(1)锋面的概念。

(2)锋面的结构。

(3)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钟)。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

大胆质疑。

(15分钟)。

及时做补充讲解。(ppt)。

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学%科网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

师什么是城市区位?

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图二)重庆位置示意(图三)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探究(图一)、(图二),二组讨论探究(图三),讨论后回答。

二组:为什么在临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从图中,我们观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

城市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学习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请同学们来完成下列探究题。

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资源库生(合作讨论,探究后回答)因为在中低纬度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带。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地理区位。

资源库(承转)以上举例,分析的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城市的经济区位。

师(提问)什么是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生(读书后回答)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武汉与攀枝花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并有汉丹线、武大线等经过,因此,铁路交通很发达。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很发达。攀枝花的兴起是随着攀枝花铁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有港口、城市、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经济事物对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否有变化呢?

图片“株洲城市的发展图”

师分析讨论哪一要素的变化对株洲的分布及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生交通线的变化。

师(评价后指出)这说明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师城市区位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外,还有什么样的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活动材料,并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生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一

[教材分析]《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学情分析]学生对王羲之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教学方法]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1.多媒体播放视听材料《墨池记》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明语气)2.朗读课文。朗读方法可以多样。自读、默读、范读、齐读等。3.根据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4.积累: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然。

有地隐然而高岂信然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书。

羲之之书晚乃善。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能。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夫人之有一能。

(4)以小组为单位细读课文,讨论交流,积累语句: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合作探究文中设问句的特点,积累:

(6)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说出来,大家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诵读,运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环节四精读课文,理解主旨。

1.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说一说本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本文的写作主旨?参考: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本文通过记述墨池的位置、地形、形状,及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想有所成就,学习就要刻苦,修养道德更要刻苦。

2.探究文本。(先自读思考,再小组讨论明确)(1)本文记叙王羲之的一件轶事是什么?课文中的相应原文是什么?(2)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3)抚州学官王君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并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的目的是什么?(4)“羲之之书晚乃善”原因有哪些?讨论交流。

(5)王羲之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原因是什么?

(6)曾巩想借墨池的传说阐明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课文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

环节五拓展延伸,活动体验。

1.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参考资料: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

闻鸡起舞(祖逖)程门立雪(杨时)磨杵成针(李白)。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让学生对本文做小结。总结不完整的,其他人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反思习惯,查漏补缺调动学生积极性。)。

环节七推荐作业(任选二题)。

1、熟读成诵,掌握内容。

4、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的人的事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并抄写一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努力上进。(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多种方式及时加以运用和巩固,并做到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记叙故迹而生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的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对表达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一切学问都是“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道理,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围绕中心、层层推进特点,弄清议论句的含义并能正确解释。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二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45%)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不会。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板书】二、水循环。

【学生讨论回答】海洋中的水蒸发成水汽,风将水汽送到陆地上,形成大气降水,从而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板图】(教材第59页水循环示意图)边画板图边讲解:

水在常温下就会发生三态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这被称为海陆间的循环。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

【板书】1、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内陆循环。

【计算机显示】。

思考题。

(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

(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

(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

(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极大。

【过渡提问】关于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0页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板书】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回答】。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师总结板书】。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全节】。

【课后作业】根据以上的学习完成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三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中国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独立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统治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四

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5、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6、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8、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10月08日,11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东经73.6)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活动智能要求预测点拔活动1。

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完成: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

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

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

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活动3。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回答:

1洪涝灾害包括哪几类?各是一种什么样现象?

2读表归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含义及特点。

读“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分析:

1这次全流域洪水有什么特点?

2形成洪水的气候因素是什么?

3从河流形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5从图中分析防洪压力特大地区是哪些地方?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读“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回答:

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

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分析长江洪水造成哪些危害?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淮河流域包括哪几个省区?

2淮河水系有什么特点?说出淮河流域的省区、水系特点提示水系的类型。读“淮河流域有关资料”,回答:

1从地理位置上看,淮河流域易造成洪灾的原因是什么?

2从气候因素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3从地形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4从水系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5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6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有什么特征?

治理淮河的措施有哪些?

7一般河流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哪些措施?能从分析中掌握一般分析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措施。提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五

(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问题] 什么是宇宙

[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 。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问题]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

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

[问题] 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

(1) 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 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

(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

[问题] 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

(省会考纲要)

1. 什么是天体:

2. 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六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

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

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七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等待就业,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l/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2%,老年人口达7350万。在一些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近7000万。1993年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八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筑,营造防护要,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信线路,交通受阻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几种气象灾害对比表。

种类概念成因分布灾害表现防御措施。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副热带海面。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24时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强烈上升降水时长。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洪涝、农田被淹、财物受损。

监测、预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长期无雨或异常偏少。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社会经济不稳。

农牧林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寒潮。

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风、雨、雪等。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我国冬半年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受冻、建筑物毁坏、破坏牧场。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十九

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教法与学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二十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教学方法使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3分钟)

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0分钟)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

(1) 锋面的概念。

(2) 锋面的结构。

(3) 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钟)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

大胆质疑

(15分钟)

及时做补充讲解。(ppt)

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946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