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4:55:17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16篇)
时间:2023-11-15 04:55:17     小编:JQ文豪

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文字材料,它可以系统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编写教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结构应该清晰合理,包括导入、呈现、练习、巩固和评价等环节。教案要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相一致,符合教学政策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一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二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00。

千百十个。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四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五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坚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学资源:例题挂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大屏幕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2、同学们,你们看了大屏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摘录如下:

(l)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并重新编写序号。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

板书143+126=————————————(本)。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谈话:随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用记数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一般应从个位加起)。

谈话: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师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自己验证。不同得题目有不同得验算方法。我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可以交换两个加数得位置,再算一算。

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三、延伸迁移。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并进行验算。完成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算得对不对,是怎么知道的。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两题。订正时先问:如果不另列竖式,在原来的竖式上能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吗?谁来试着这样验算一题给大家看看。再用这种办法验算其他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从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理解表中的意思,并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帮助。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自己动手翻一翻书,从中得到感悟,理解题意。再全班共同订正。

五、全课总结。

板书: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269(本)。

143126。

+126+134。

269269。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思考、体会、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挂图、投影、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57+18236+143。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张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你们提出了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再投影展示给你们,你们说出算式,再回忆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投影展示下列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其中画/"的是已经解决的问题)。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143+126/。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85+143。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85+126。

(4)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85+236。

(5)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143+236。

(6)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126+236。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解决例题中的两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两个问题。

(1)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

生的计算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各写出一题的计算竖式,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追问:"第1题中十位上的8加4得12,该怎么办?"第2题中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这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和上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解决其他问题,

谈话: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两个没有解决,你能独立解决吗?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订正。

3、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集体订正。尤其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创设情景,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伴听听,然后改正过来。提醒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和验算的好习惯。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五、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教学板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

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228(本)。

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211(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继续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地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地过程中,获得成功地体验,产生数学地积极情感。

4、会用学过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景中培养灵活地解题思路。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位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进位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二、比一比,算一算。

1、学生独立计算。

6+87+98+35+7。

60+8070+9080+3050+70。

2、互相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

三、算算,填填。

加数45227350957688。

加数396727294650312。

四、解决问题。

1、出示第6题挂图。

(1)看图,说说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60+70=130(米)50+90=140(米)。

50+70+80+100=300(米)。

(1)小猴呢?

70+90=160(米)80+100=180(米)。

70+50+60+70=250(米)。

(2)谁到学校路近一些?为什么?

2、做第8题。

(1)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自做,集体订正,说说想法。

3、出示第9题挂图。

(1)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每个小动物地家在哪里?互相说想法,再交流。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1000米吗?为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板书:520+420=940(米)。

从小猫家到小狗家有1000米远吗?为什么?

板书:460+480=940(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问题。

(4)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全班交流、讲评。

五、全课总结。

说说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小组内交流,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教学板书:

进位加。

小兔:

60+70=130(米)。

70+90=160(米)。

50+90=140(米)。

小猴:

80+100=180(米)。

50+70+80+100=300(米)。

70+50+60+70=250(米)。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六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七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八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九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说结果。

36÷6= 25÷5= 24÷6 =

30÷6= 5÷5= 12÷3 =

16÷4=(大家一起说,并给予鼓励)

2、背诵7、8、9的乘法口诀引入课题。(抽生背7、8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9的乘法口诀,并给予鼓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六月有一个属于你们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恩,那在六一儿童节那一天,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抽生说)

师:你们知道吗,二一班的小朋友已经在为六一儿童节做准备了,我们快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吧!(出示课件)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通过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答案)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ppt展示“平均每行挂几面?”“每个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老师读题,想一想,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教师板书)

2、口算56÷7

怎么列式并解答呢?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汇报:56÷7=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教师板书)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这个时候用一句口诀可以解决两道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教师ppt展示答案)

四、活用数学,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课件展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让学生口算。

(2)抽生说答案,问:为什么做得这么准这么快?(每组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2、游戏:小猪吹泡泡

点名完成相应题目。

3、小兔过河。(第39页第3题)

(1)出示课件,先说一说如何解决这道题,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帮助小兔子过河。

(2)集体订正,学生说出答案后,箭头指向相应的石头。

4、小鸟回家。

(1)出示课件,先说说如何帮助小鸟找到自己的家,然后发给学生小鸟身上的算式卡片,让学生贴到黑板上相对应的房子下面。

(2)让班上其他同学检查一下小鸟是否已经回到自己的家。

(3)还有哪些算式的结果分别是7、8、9。引导学生说出想口诀说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并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抽生说,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作业。

(1)口头作业:把乘法口诀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也考考你。

(2)书面作业:完成课本第40页3、4、5题。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十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十一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十二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十四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习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板书: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帮助鼠妈妈、淘气、笑笑分东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图。(课件)。

(2)淘气、笑笑分苹果。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看淘气、笑笑在分两个大苹果,他俩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2÷2=1个)。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1÷2=)。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课本53页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义。

生汇报不同的方法,师相应点拨。

2、认识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页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分数。

生边涂色边做书上的填空题,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3、加深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出示)。

(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三分之一,写作。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书上找一找。

学生看书后,指名汇报,板书的各部分名称,并指导读。

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5、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1、(书上54页下方)。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55页第1题)。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55页第2题)。

4、判断:(55页第3题)全班讨论订正。

5、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55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4÷2=22÷2=1。

1÷2=(一半)。

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初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十六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也许以前的日子没那么美好,但都以笑声结束。新学期总是美好的。新学期,我们有了新的开始,有了新的理想。让我们用努力和热血来迎接新学期!

曾几何时,我是井研中学1011班的一名中学生,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考了一级。即便如此,与老师同学的纠纷还是有很多无法解决。反思一下,心里还是有很多阴影没有完善。不过话说回来,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金子就够了。没有人能得到最好的,只有争取更好的。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有很多感触。老师们的无私关怀和同学们的鼎力相助,深深地映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候,会有一些指责。但没有被抹去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现在,我对新校园一天比一天熟悉。有一个陌生的开始变得亲密;从冷淡到热情。但也从最初的认真变成了草率;从原来的平静到浮躁。然后养成了一种惯性。我没有以前那么细心了,反而越来越懒,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所以结果比之前稍微差了一点。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我最后的回归,是由随之而来的惯性决定的。

在未来,我会改掉自己的缺点,展现过去的奋斗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目标,让自己有前进的动力。为自己的理想勇敢奋斗。摆脱这学期困扰我的惰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与同学友好交流,与老师相处融洽,成为同学老师眼中的尖子生!

新学期快到了,我会更加努力,做同学的知心朋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融入这个大家庭,为班级争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请相信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6572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