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应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教案范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在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完成感情朗读与背诵,及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三)、知识与技能。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的背诵本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3.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听曲思考,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说说这首歌描述的是那个节日中,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歌曲中你清楚了什么?
2.教师小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你读过哪些描写中秋,或者写月亮的诗词吗?
学生回忆,吟诵学过的诗词句。
3.导入新课:宋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过一首借月抒怀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质疑:读词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质疑。
二、知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苏轼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教师多媒体出示,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感情读,初体会。
1、师范读,学生听读感知:在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主表达感悟。
3、强调重点字的读法,字词卡片出示。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5、多媒体出示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配乐《春江湖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品读、赏析内容。
1.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2.小组汇报学习所得,多媒体出示以下重点词句意思:
把酒、琼楼玉宇、归去、不胜、起舞弄清影、何似、琦户、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
3.同桌交流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男生配乐感情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感情朗读下阙。
四、品读感悟,自主交流。
1.自主感悟: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它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2.讨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是怎样的?从诗中你体会到词人有什么特点?
引导理解作者苦闷-矛盾-豁达-祝愿的思想感情变化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五、初步理解诗中想象与联想。
(1)词的上下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体会意境。
六、积累诵读,增强底蕴。
1.背诵本首词;。
2.将这首词的内容讲给自己的父母;。
3.搜集借月抒怀的诗词摘抄并背诵。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二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王云。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
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艺中的几多奇葩。说起唐诗,我们会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维等,谈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因为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清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2分钟左右)。
二、读(6分钟左右)。
1.全班齐读,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
2.全班再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听名家示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听了后有什么感受,并模仿朗读(2个学生)。
三、赏(25分钟左右)。
1、知人论世:苏轼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开豪放一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钟左右)。
2、写作背景:小序。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政治失意(2分钟左右)。
3、探讨内容情感:(8分钟左右)。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上下阕联系: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阙—怀人(抒情)。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4、精读品味,佳句赏析(教师给出示例,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欣赏,写完后全班交流,4个学生。13分钟分钟左右)。
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示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句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或:这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句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句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5、再品主题:(1分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四、诵(5分钟左右)。
1、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2、学生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3、全班试着有感情地背。
五、积累与运用(2分钟左右)。
2、作业。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六
水调歌头(词牌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对世事的豁达,全词心情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为一个过渡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抒发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的诚挚祝愿。本课有一些重要的四字词语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在理解词语时,重在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如:看图片理解“皓月当空”、抓住关键词理解“手足情深”、做动作理解“屈指算来”、用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形影不离”、拆字法理解“心绪不宁”。这样,学生在今后理解词语时,不妨也可以用一用这些方法。
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重点学习表达方式,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先通过对文中相关句子的解读,感受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指导好朗读。读出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小时候兄弟俩形影不离的欢快与现在的分离之苦。接着通过对比阅读(将写人们欢度中秋的.情景,小时候兄弟俩生活情景删去),学生从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妙处。回忆以前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感受对比的表达效果。本课也为我们提供了从文中找寻、提取相关信息提供了范例。让学生找找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并且说说理由。从平时的阅读题来看,有的题目答案就在文中,可是很多孩子并不能够根据问题从文中找到答案或者是相关的语句。他们的这种能力还是欠缺的。在此基础上,带着孩子一起做了阅读练习,锻炼找寻、提取信息的能力。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
朱阁(ge2)绮户(qi3)。
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
2、范读(点击答案)。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八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九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词牌出处。
《隋唐嘉话》:“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脞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
《明皇杂录》:“禄山犯阙,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也。”
《南唐近事》:“元宗尝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惟唱‘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白乐天听(水调)词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但有因。”
《碧鸡漫志》:“《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宫,时号《水调》;世以今《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宫中吕调。”
综观以上诸说,本调创始隋唐间,为五言曲调。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变新腔,而成今调。当时最为通行,词人填者极多。吴梦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后遂句为本调异名。至所谓“歌头”者,乃首章之一解也。
词牌格律:
定格。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中平中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例一。
(夹叶仄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附注:“去”与“宇”,“合”与“缺”,夹叶仄韵。
例二。
(平仄韵通叶)。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
例三。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例四。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词牌名篇:
1、(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2、(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北宋)·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4、(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黄庭坚。
5、(北宋)·黄庭坚《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米芾。
6、(北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辛弃疾。
7、(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8、(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9、(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0、(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飘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舍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学生条件】。
1、原有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一一年额初二上学期已经接触了的唐诗宋词,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习需要;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学生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学生对苏轼的宋词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3、学习风格;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结构】。
文学常识介绍。
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对词人苏轼的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
内容解析。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一.普适性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行为目标:1、能通过听这首词的录音,认真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2.能通过想象这首词的图景,联系中秋节的氛围感受词人的心境。
3.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感悟意境。
二.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为目标:1、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2、能通过学习完这首词以后发挥自己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续写一片小作文。
三.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行为目标: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认识呢个态度,和自己在学完这首词以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时间分配】:两课时。
【教学材料】。
收音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或者是在多媒体上放一张月亮的幻灯片,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带,联系当时的情景和作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自由谈论。
二.揭示知识。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动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传送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失意的一个中秋之夜写下的。(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授知识。
(一)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曲牌: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2、对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的简单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内容解析。
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该句是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何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的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指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是一个千古称颂的动词。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红色,正红色。
绮户:雕花的窗户。
这里既写月,又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它跟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5、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第二课时;
(三)深入理解(学生自由发挥)。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苦闷,忧伤,惆怅,难过等。
矛盾,害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知识延伸】。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放两张艺术性强的幻灯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想象图画。
在运用联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珍珠,月亮,地球,洋葱,鱼目等等)。
(猴子捞月,登天计划,天空等等)。
【总结概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最后给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以合作)。
3、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100字左右)。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板书设计】。
苏轼。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一课时。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苏轼。
上片。
借明月自喻清高。
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三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把握作品的意蕴。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5分钟。
看图联想——品读透悟——拓展探究——音乐回想。
一、月之妙语。
导入语:请观察下列图片,用优美的语言形容你所看到的内容。
要求:1、可以用自己最喜爱的语言形式表达,比如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句话等。
2、一定要包含“月”的意思。
二、书读百遍。
(提示语:这唯美的画面,空灵的意境,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来形容它是最合适的了。这首词它借助的是中秋的圆月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深情。请看课文《水调歌头》。)。
1、自读课文(提示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用文中语句概括画面内容。
(提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假如画面上的人物是你,在画面情景下,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那个语句?)。
3、听范读。
(提示语:如果你能学会用心聆听别人的深情,你会离诗歌最近。请闭上眼睛,倾听名家的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他是如何把语调、重音等朗读要素完美结合起来的。)。
4、模仿表演。(对刚才的朗读,你感觉象不象在听一首歌?其实,诗歌就具有这种音乐美的特点。下面,你能否模仿刚才的朗读,上台表演诗朗诵《水调歌头》。)。
5、全体大声朗读课文。
三、诗中有情。
1、(提示语:对对子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涵盖内容,你能尝试完成下列对上下阕内容概括的对子吗?)。
把酒弄清影。
2、(提示语:曾经有歌词这样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知道中秋的圆月在苏轼的心中代表了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或提供的背景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要言之有理。)。
四、我说月亮。
(提示语:我们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很难忘苏轼他对弟弟的那一份真情,更难忘他那“千里共婵娟”,对天下游子的殷殷祝福。所以,月亮是情思。在古代的诗歌中,不仅是苏轼,在中国其他文人的许多诗词或文章中,月亮是心中的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月亮在古诗中代表了什么。)。
合作探究。
话题:月亮在古诗中的形象。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2、整理资料,形成观点。
3、用规定的句式回答。
4、每组可推选代表发言。
五、妙言生花。
为某月饼厂设计人员设计的月饼盒广告封面,从画面和内容上提供创意。
(可以是本堂课涉及的内容,也可以是围绕主题自创的)。
六、诗歌共色。
(提示语:同学们,诗中月亮是圆圆的,却也是涩涩的。歌中的月亮是空灵的,却是释怀的。让我们在歌中再次品味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四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一.导入新课:(引词)。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五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六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七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
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八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十九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一课时。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4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