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准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案应当具有合理安排的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接下来是一份教案参考资料,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一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幼儿表现: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幼儿表现: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感受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准备粽子图片、端午节ppt、儿歌。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节日特有的韵味。
一、导入环节。
出示粽子图片导入活动。
“你认识图片里的食物?”“每一个不同的传统节日都会有不一样的食物,例如中秋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那么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二:基本环节。
1、播放ppt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你知道为什么叫端午节吗?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特色活动吗?”
2、逐页播放ppt学习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已经流传两千多年。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小得像手指一般最有名的粽子:在嘉兴,称为'五芳斋粽子'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赤豆粽、红枣粽等”喝雄黄酒。
“端午时节后,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各种疫病容易感染。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刚好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的脸,耳朵和鼻子以及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希望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佩戴香包五色手环。
挂艾草和菖蒲。
“挂艾草和菖蒲有什么作用呢?”编制蛋袋。
“为什么要编蛋袋呢?他是一个神话传说……、”
3、学习端午儿歌。
“我们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边念儿歌你就会记住端午习俗。”
三、结束环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戴香包、挂艾草和菖蒲、编制蛋袋等习俗,端午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是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传承。”。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角色表演来理解故事情节,培养诚实的美德。
2、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能勇敢地承认错误,仍然是个好孩子。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1、老师这里有一本书,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2、请幼儿讲一讲所看到的故事内容。
二、老师讲故事,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
三、请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境。
1、老师在这里布置好了“列宁姑妈家”的场景,谁愿意来扮演列宁和他的小伙伴呢?
2、老师做旁白,并指导幼儿适当地做动作。
四、请幼儿仔细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1、刚才有许多小朋友扮演了列宁,当列宁说:“不是我”的时候,他有什么感觉呢?
2、幼儿回答。老师小结:列宁回答的声音很轻,因为他感到很内疚。
3、当列宁写信向姑妈承认错误之后,他又有什么感觉呢?(列宁承认错误之后,他得到了姑妈的原谅,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五、结合幼儿生活,让幼儿谈谈自己的经历,引导幼儿在做错了事情的时候要勇于承认。
1、你们以前也说过谎吗?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经历的真实的想法。
2、谁能告诉我,小朋友能不能说谎话呢?小朋友,你们想做一个诚实的.小孩子还是一个说谎的小孩子呢?为什么?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
3、小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犯错误的时候,只要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改正,就还是个好孩子。不过我们不要故意去做错事情哦!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幼儿经过认真的倾听故事,懂得故事中的内容,并能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从中能很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懂得诚实必要性,但由于孩子年龄还小,对于诚实这个词语含义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在以后日常的生活中,还会有这样那样不诚实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还要不断的引导教育并强化,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诚实的品质。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三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体验集体吃粽子的快乐。
2.指导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
3.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家长与幼儿一起了解端午节。
2.赛龙舟的录像;几个不同大小的香包;一个大粽子,幼儿每人一个小粽子。
3.教学挂图《屈原的故事》;教学音带《屈原的故事》。
活动过程。
1.出示粽子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大粽子,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是什么味道?过什么节日要吃粽子?
介绍节日名称的“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就要过端午节。
提示语: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节日表示什么意思?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2.讲述故事,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出,示挂图,播放录音《屈原的故事》。
提问并小结:现在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原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划船是为了寻找投江的屈原爷爷,粽子是扔进江里喂鱼的,是为了鱼儿不伤害屈原爷爷)。
3.观看录像,感受赛龙舟是紧张、欢快的气氛。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看赛龙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了解相关风俗活动。
5.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请幼儿自己动手剥粽子,吃粽子。
请幼儿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动建议与提示:
1.此活动安排在端午节的前一周在开展。
2.组织幼儿自由阅读相关才来哦,了解粽子的来历、端午节里的民间风俗。请幼儿用橡皮泥报纸、绳子等材料做粽子,布置一个粽子展示会。
3.如果条件许可,活动前可让幼儿观看一系列的端午节的活动录像,如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后可让幼儿观看一系列端午节里的民间庆祝活动。
4.请家长与孩子进行娱乐游戏“划龙船”,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教学反思:
通过“端午”主题教育,让幼儿感受过节的快乐,做中国人的光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累幼儿的文化底蕴。在活动中让幼儿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个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四
活动名称:
《龙舟》。
活动目标。
1、运用揉、搓、捏、切的方法制作龙舟并能仔细刻画细节。
2、通过传统故事了解赛龙舟的由来,享受制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传统故事了解赛龙舟的由来,运用揉、搓、捏的'方法制作龙舟,享受制作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用切、压的方法刻画出龙头、龙尾的细节。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色陶泥、图片ppt。
经验准备:会简单的搓、揉、捏技巧。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知道什么节日快到了么?(端午节)。
端午节都干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人们在端午节时为什么会赛龙舟?
讲故事,介绍赛龙舟的由来。
2、基本部分。
1、播放ppt,请幼儿观看龙舟的图片。
通过出示图片,帮助幼儿了解布龙舟的主要外形特征,为后期创作积累视觉经验。
2、幼儿讨论龙舟各部分的组成。
小结:龙的身体是小船,龙头是船头,龙尾是船尾。
3、图片定格在陶艺龙舟图,请幼儿观察。
师:那龙头、龙尾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像是什么形状变成的?
小结:龙头像是一个弯曲的圆柱体,龙尾像是两个三角形。
4、我们该怎样表现龙头上的嘴巴、龙须、龙角和龙尾呢?
小结:运用切的技能把圆柱体一端切开一部分变成嘴巴,拱起的部分切出小口变成大龙须,用其他泥搓成细长条变成小龙须和龙角。龙尾处捏出两个三角形,将其中一个切出龙尾花纹。
5、教师示范并讲解制作步骤。
6、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结束部分。
幼儿展示作品相互讲述故事。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五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观看奶奶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3、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flash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2、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
线、剪刀等。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5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人们都吃什么来庆祝节日的?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谁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
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与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包过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
(1)幼儿分组与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阿姨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
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包粽子时需要注意什么?
(2)与幼儿交谈:通过看包粽子、学习包粽子的过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6、师生共同小结: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是我国特有的节日,我为我的国家感到自豪。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本活动我们以绘本故事灌入始终,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通过粽子、龙舟、香包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活动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为主展开从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ppt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动中看来,孩子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还给幼儿丰富了一些其它的经验:我们桐城人们端午节有吃杏子、鸭蛋、绿豆糕、挂艾叶菖蒲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最后让孩子们品尝了粽子,孩子整堂活动还是比较投入的。
1.调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过的传统节日之一。
2.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练习包粽子,获得更多端午节的经验,体验端午节的民俗氛围。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粽叶、泡好的米、枣、细线等。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流,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阅读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这天为端午节。
(2)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带香囊或五彩线。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3)组织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端午节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节日体验活动:包粽子。
用粽叶将泡好的米和枣包住,然后用绳子捆好。提醒幼儿用米不要太多,粽叶要把米包紧,扎结实。
4.节日分享:将包好的粽子分给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师,进行分享活动。
活动反思。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多配的动画图片有点喧宾夺主。
第二,语文课应该实现方法的落实掌握。本课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场景描写为例子,系统地总结了文中所体现的各种描写方法。遗憾的是,我在讲授这个环节时没有进行强化总结,这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和浮泛,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第三,语文课必须重视语文特有的感悟体验。在本课中,我在强化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弱化了对朗读的要求。我想,语文课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导,更要有朗读感悟,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上课时当把二者有机结合,以理解促进朗读,用朗读体现理解。
再次回望开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然而也深知这幼儿园大班社会端午节教案及反思三篇这篇文章共11272字。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5、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七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华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华情感。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华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华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华主义诗人,一心为华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华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八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幼儿园中班端午节手工粽子教案二
1、理解故事,体验故事角色,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习看图创编简单的故事。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粽子,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师小结:原来,粽子里可以包许多好吃的东西,包的东西不一样,吃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
1、故事前大半段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粽子的有趣故事,你们想听吗?
幼儿完整欣赏ppt配音故事。
提问,体验角色:
(1)故事里有谁?
(2)(出示老奶奶)老奶奶有一个什么大本领?(会讲许多故事)
(3)老奶奶不能讲故事了,她想了个什么办法?
(4)谁先来吃了老奶奶包的故事粽子?
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有了故事,可它却说不出来,它怎么叫的?小松鼠着急吗?
(幼儿角色体验,引发编故事的愿望)
(5)后来,又来了谁?
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有了故事,可它却说不出来,它怎么叫的?小狐狸着急吗?
(角色体验)
2、完整欣赏故事
师:小动物们吃了奶奶的粽子,却不能讲故事,你们能帮小动物想个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想象述说)
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们想的办法是不是跟你们想的一样呢?
(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师:你们想不想像故事里的小姑娘一样,吃了粽子会讲许多的故事?
1、幼儿分组或个别看图创编故事。
2、幼儿分享故事。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1、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尝试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幼儿用书《快乐的端午节》、故事磁带《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邀请会包粽子的家长志愿者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
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
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包过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幼儿分组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家长志愿者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
"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包粽子时需要注意什么?你看了包粽子的过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十
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
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
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
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
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
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
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做五彩绳。
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示范:
比如说,
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
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活动评析。
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十一
1、了解家乡龙舟的特点。
2、知道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通过游戏感受赛龙舟时的激烈气氛,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龙舟、竞赛中的龙舟竞渡、普通的船的图片:鼓,纸棍若干。
一、出示竞赛中的龙舟竞渡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这项活动。
1、图上的人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他们划的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图上的人正在开展龙船竞渡比赛,龙船竞渡的船是一条龙的形状,我们平时见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二、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龙舟竞渡的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龙舟竞渡的传说》。
现在你们知道龙舟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讨论回答。
三、通过龙舟的图片引导幼儿了解龙舟的特征。
2、请幼儿观察图片并回答。
龙舟上有龙头、龙身、龙尾、桨、舵。龙身上会画有龙鳞,龙舟一般中间宽、两头窄,都有一个长长的龙颈,龙头装在长长的龙颈上,龙头和龙尾向上稍稍翘起,好像一只野鸭浮游在水面上,有时龙舟上还会插一面小红旗。
3、你知道江西的龙舟在哪里吗?引导幼儿了解上饶的龙舟是江西的龙舟。
四、了解龙舟竞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体性活动。
2、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龙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个人没办法划龙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进行的比赛。人们在划龙舟时分工合作,一人当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桡手,随着鼓声有节奏地前后用力划,步调一致,这样龙舟就可以飞快地前进了。
五、通过游戏感受划龙舟时的合作精神。
1、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大人们划龙舟吧!现在我们来分组玩这个游戏,我做鼓手为大家助威,你们做挠手,跟着我的鼓声一起从前向后划浆。大家动作要到致哦!不然龙舟就不能快速向前划动了。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坐在自己小椅子上,跟着老师的节奏尝试划龙舟,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3、,刚才我们在划龙舟的游戏时,你感觉怎样才能大家的桨都是一个方向不会碰撞呢?
在玩这个游戏时,我们一定要听同一个鼓声,从一个方向开始划桨,大家的速度、动作都要一致,这样才能合作完成划龙舟。所以你们看到的划龙舟速度很快,都是在家合作得非常好,非常齐心的,才这么出色。
引导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龙舟的故事,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划龙舟游戏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十二
活动目标: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课件准备:
《端午节》动画视频;“端午习俗”组图;《过端午》儿歌音频及图片。
活动过程:
播放动画视频《端午节》,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你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和谁有关?
小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出示组图“端午习俗”,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师也可出示粽子、艾草、香囊、五彩绳、彩蛋等实物)。
——除了吃粽子和划龙舟,你家过端午还有什么其他习俗吗?
——图片上的习俗你知道哪些?说说看是什么。
小结:端午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到这一天,大家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配香囊、戴彩绳、挂彩蛋。
播放儿歌音频及图片《过端午》,带领幼儿诵读儿歌。
——我们把端午节的一些习俗编成了一首儿歌,来听听看吧。
——跟着老师念一念。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在生活区,投放粽叶、糯米、馅料、绳子等,组织幼儿亲手包粽子。
2.在美工区,投放绘画彩蛋,组织幼儿画彩蛋。
日常活动。
制作简单的报纸圈,组织幼儿到操场上模仿划龙舟的动作,分组合作协调向前快跑。
家园共育。
请家长在端午节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感受端午习俗。
附【儿歌】。
过端午。
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活动反思。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多配的动画图片有点喧宾夺主。
第二,语文课应该实现方法的落实掌握。本课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场景描写为例子,系统地总结了文中所体现的各种描写方法。遗憾的是,我在讲授这个环节时没有进行强化总结,这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和浮泛,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第三,语文课必须重视语文特有的感悟体验。在本课中,我在强化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弱化了对朗读的要求。我想,语文课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导,更要有朗读感悟,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上课时当把二者有机结合,以理解促进朗读,用朗读体现理解。
再次回望开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然而也深知这些压力正是成长的契机。我想,也只有在不断的历练与反思中才能不断地成长吧。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十三
据说,屈原于五月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大家相继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阳节。
二、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三、端午节风俗
吃粽子佩香包、戴长命缕龙舟竞渡饮雄黄酒、祛五毒挂艾草、菖蒲、榕枝
1、吃粽子―― 纪念屈原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十四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
2.学习包粽子的技能。
3.体验包粽子的乐趣,感受端午节的浓厚民俗氛围。
活动准备:
1.请幼儿事先调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完成调查表。
2.《端午节》课件。
3.粽叶、泡好的米、枣、细线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谈,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组织幼儿交流调查结果,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讲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那天为端午节。
(2)交流调查表: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3)组织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端午节时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节日体验活动:包粽子。
(1)组织幼儿一起开展包粽子活动,提醒幼儿用米不要太多,粽叶要把米和枣包紧,然后用绳子捆扎结实。
(2)也可以组织幼儿用长方形纸折粽子,折成六棱形并进行装饰。
4.节日分享:将包好的粽子与父母一起分享,也可以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分享活动。
有一个楚国人叫屈原,楚怀王见他聪明能干,很看中他,便封他为三闾大夫。
屈原当上三闾大夫后,和他一起做官的人嫉妒他,就在楚怀王的面前说他的坏话。楚怀王便慢慢的讨厌他了。后来楚怀王死了,他的儿子听了坏蛋的话,就把屈原赶出楚国的京城。
不久楚国和秦国打仗,秦国把楚国的京城强占了。屈原看到楚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自己又没法出力,心里很痛苦,写了很多诗,然后就跳进汨罗江里自杀了。
屈原跳江后,楚国的老百姓怕鱼虾咬坏屈原的遗体,就用竹筒装上米丢进江里去喂鱼虾,又划着小船沿江寻找他的遗体。
从那以后,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自杀的日子,许多地方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反思篇十五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运用句型“不仅……还……”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示范: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2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