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编写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的教案是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一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大家喜欢绿色的原因。
2.能用比较完整的语句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1.故事图片。
2.绿色的透明玻璃纸,自制教具树、青草、小草。
谈话:今天我们的教室里真美呀,因为我们班来了几位美丽的客人,你们看是谁?
(出示树、青菜、小草)。
小朋友,这些小客人都是什么颜色的呀?你们喜欢绿色吗?
绿色宝宝也喜欢你们,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1.教师结合挂图,有感情的讲述故事一遍。
2.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绿色为什么不高兴?
(3)山羊公公,兔姐姐,长颈鹿和小朋友分别对绿色说了什么?绿色听了之后怎么样啊?
(4)最后,它对小木偶说了什么啊?
3.教师再讲一遍故事,让幼儿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4.教师:你喜欢绿色吗?如果让你对绿色说句话,你会说什么呢?
老师先来说一句:“我喜欢绿色,因为你是树叶宝宝的颜色”。
5.教师:你们想看看绿色世界吗?
幼儿透过绿色的透明玻璃纸看看周围变成什么颜色了。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在走廊的围墙上面有绿色的玻璃,我们去看一看透过绿色的玻璃,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二
1、了解小蚱蜢的行动方式,体验儿歌的`趣味性。
2、通过操作指偶和表演游戏表现蚱蜢的行动方式。
1、涂色:蚱蜢。
2、课件-照片:蚱蜢,声音:蚱蜢。
3、涂色(蚱蜢)轮廓纸,彩笔、小纸圈、胶棒。
一、出示照片:蚱蜢,幼儿观察外形特征。
1.蚱蜢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
2.蚱蜢吃稻叶等是害虫。
二、欣赏儿歌。
1.小蚱蜢有什么本领?
(1)教师用儿歌的形式学蚱蜢跳跃的行动方式。
(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
(2)幼儿模仿小蚱蜢的跳跃动作。
2.小蚱蜢学跳高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幼儿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述)。
三、制作指偶。
1.今天我们来制作一个小蚱蜢好吗?
(1)提供小蚱蜢轮廓的涂色纸,请幼儿涂色。
(2)沿线剪下,将蚱蜢贴在小纸圈上做成指偶。
2.播放蚱蜢的叫声作为背景,指导幼儿制作。
四、儿歌表演。
1.幼儿边操作指偶,边做蚱蜢跳跃状。
2.跟随儿歌录音一起朗诵儿歌。
3.两人一组,一幼儿操作蚱蜢指偶,一幼儿手持一根狗尾草(替代物)进行配合。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三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主动帮助别人并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2.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感受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愿意主动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图片。
2.两幅表情图:一幅为哭泣的表情,一幅为微笑的表情。
3.各种图案和颜色的空白卡片,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和客人老师打招呼。
2.你们看见客人老师开心吗?樊老师也很高兴!瞧,我是怎样的表情。
二.、看表情图。
1.今天老师给你们请了两个小客人,一个是(笑)什么娃娃!一个是(哭)什么娃娃?(一副一副的拿出来)。
提问:1你喜欢看哪个娃娃的表情啊?(微笑)为什么?(心情很开心)。
三、欣赏故事第一段。
1..出示蜗牛图片。
指导幼儿观察蜗牛的表情,小蜗牛怎么了?为什么他不高兴啊!很着急呢?
2.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微笑》,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故事:开头部分到怎样让朋友看到我的微笑呢?
提问:孩子们,小蜗牛想为朋友做一件什么事情?小蜗牛很小,他只能在地上慢慢的爬,怎样才能让朋友们很快的的看到小蜗牛的微笑呢?我们帮他想想办法吧!(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四、完整欣赏故事。
我们现在完整的欣赏故事,边看图片边听,小蜗牛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提问:1.小蜗牛用的什么方法让朋友们都看见了他的微笑?
把微笑画在纸上,请小兔送信。
2.朋友们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他们心情怎么样?
3.那小鸟,大象,小兔分别为好朋友做了什么?好朋友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原来,为别人做事情,是会带给别人快乐的。
五、那小朋友为爸爸妈妈,老师,小朋友做了什么事,让他们感到很快乐!
六、小朋友门,你们真能干,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我要把我的微笑送给你们!(示范画笑脸)贴在爱心墙上。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老师玩的开心吗?那请你们把你的微笑画出来贴在“爱心墙”让其他小朋友和老师都来分享你的快乐。
七、延伸活动:以后哪个小朋友为别人带去了快乐,就为自己贴上一个微笑表情。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界对参与猜测判断事物的游戏活动。
2.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会听说游戏,并发准githd的音。
活动准备: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出示黄豆,表演《请你猜猜在哪头》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1.边示范边向幼儿介绍规则。
(1)游戏需要两人参加,手拿黄豆的幼儿表演,对方为猜测者。
(2)表演者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并将黄豆放在一只手中,儿歌结束,伸出两只拳头,对方猜测在哪只手。
(3)如果同伴猜对,就将手里黄豆给他,交换角色,重新开始。如果猜错,游戏继续。
2.引导幼儿游戏。
(1)带领全体幼儿念儿歌,纠正发音。
(2)教师与个别幼儿玩游戏,示范。
(3)把黄豆分给幼儿,全体幼儿玩。
(三)结束讲评,重点讲评幼儿遵守规则,应与同伴友好相处。
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玩一玩。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五
1.在观察图片、探索与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初步学习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
2.能大胆想象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并知道从同伴的交流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
3.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挂图四幅。
1.观察图片,进行交流与讲述。
(1)观察教学图片,自由讲述。
指导语:这些图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哪里?
看一看、想一想,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观察图片并理解故事的内容。
(3)和教师共同讲述故事内容。
2.猜测、讲述故事的结尾。
(1)大胆想象、猜测故事中老爷爷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图片并讲述。
指导语:在这个故事中,老爷爷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
3.师生共同完整地讲述故事。
(1)看图讲述故事。
(2)给故事起名字。
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道具,尝试进行表演活动。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六
1、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特点。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胆表达。
3、体验绘本故事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用语言胆表达。
故事ppt、音乐。
一、老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二、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3、小熊走呀走,又看到了谁?它们有怎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事情?小熊见了又会怎样想?
三、引出尾巴操,并学做尾巴操。
1、小熊看到朋友们各种各样的尾巴真羡慕。它也想有这样的尾巴,怎么办呢?家来他想想办法。
2、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小熊也想了条妙计,引出尾巴操。
3、尾巴操有用吗?看看他长出了谁的尾巴?小熊还想长,我们一起来他。
4、小熊长出了新尾巴,好高兴呀。你们看它在做什么?(甩尾巴、抱尾巴、扭晃尾巴)。
5、可是不久,小熊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呀?谁来猜猜?原来长尾巴给小熊带来了许多不便,哪里不方便呢,谁看出来了?(睡觉--尾巴拖到床下,洗澡--尾巴放不下,水溢出来,出门--夹尾巴)。
6、小熊想要自己的'尾巴,怎么办呢?(引导幼儿做出相的尾巴操)。
7、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尾巴,小熊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能盲目的去羡慕别人。
四、活动延伸。
1、讨论:你最喜欢你身体的哪个地方?为什么?
2、跟随《健康歌》的音乐一起表演。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七
可是孩子们对各个角色间的情感特点、语言的完整表达等挖掘的还不够,所以想重温这个文学作品的精髓,设计出大家认可的表演台词,开拓孩子思维,易于他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1、能够在已有的阅读经验上,根据故事中的角色特征,设计角色台词。
2、尝试用辅助动作、语气表情等表现人物特征。
3、积极参加讨论,体验创作表演的乐趣。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教学挂图。
1、自主阅读故事,回忆故事内容。
(1)提问:你还记得故事里有谁吗?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2、集体阅读、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角色特点。
(1)集体阅读讨论,理清故事内容脉络。
2、梳理故事脉络,进一步分析角色关系与人物心理特点,逐一创编台词。
(1)梳理小蝌蚪找了几个小动物做妈妈的情节拓展创编台词。
提问:小蝌蚪一开始把谁当做了自己的妈妈?鸭妈妈是怎么和它说的?
(2)依次梳理分析其它角色的特点,拓展创编相关台词。
3、根据创编的台词,引导幼儿尝试进行对话表演。
(1)引导幼儿梳理创编的各角色台词。
(2)幼儿分角色尝试进行对话练习,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
(3)鼓励各角色配合进行完整对话表演。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八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的情感。2.能大胆地用动作、语言进行表现。活动反思:
1.挂图第16号,故事磁带。2.绘画纸和油画棒人手一份。
一、猜谜语。
1、出谜面:一座七彩桥,白云上面架,平时不见面,雨后才见它。
2、从谜面及生活经验中了解彩虹的七彩和拱形的特点。
3、组织讨论:你看见过哪些东西像彩虹?
二、听故事。
1、让幼儿自主阅读操作材料上的故事,(让幼儿学会根据图面的顺序看图讲故事)。
2、让每组幼儿自己讲讲故事内容。
3、请个别幼儿讲述故事内容。
4、教师小结故事大意,给故事起名字。
三、再次倾听故事四、理解故事,复述故事。
2、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虾公公会把彩虹当作七彩虾呢?(引导幼儿根据虾和彩虹的拱形特点来分析)。
3、小青鱼看到虾公公伤心的样子,心里怎么样?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讨论。
1、组织讨论:你认为小青鱼这样做好吗?好在哪里?如果你是小青鱼,你会怎样做?
2、听配乐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熟悉原诗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能编出与原诗结构相同,而画面不同的诗歌段落。
2.培养幼儿关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音乐(a:《找朋友》,b:配乐带)。
2、挂图一副(草地上有小花,小草)。
3、蜜蜂胸饰一个,其他动物胸饰若干。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学习作品。
1.导入。
(放音乐:找朋友)幼儿随音乐找朋友回座位。
问:你知道谁是春天的朋友吗?
让我们来听听《春天的朋友》这首诗就明白了。
2.欣赏配乐朗诵一次。
问:诗歌叫什么名字?
那春天的朋友是谁啊?(不要求个别回答)。
你觉得这首诗听起来怎么样?
3.出示挂图,老师进行朗诵并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帮助幼儿掌握诗歌的画面,并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语言回答,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问:花蝴蝶飞来了,和谁握握手?她对小草说什么?
花蝴蝶飞走了,和谁握握手?她对小花说什么?
花蝴蝶,小草,小花都来和谁握握手,她们一起对春天说什么?
4.幼儿和教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一次,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体会和感受。
通过图片的引入,让幼儿学会诗歌的模式,为下面环节中的仿编做准备。
二、进行仿编活动。
1.观看表演(小燕子飞啊飞,飞到桃树上,她和桃树握握手说:咱们是朋友。小燕子又来到柳树面前,柳树伸出了绿色的手,小燕子说:咱们是朋友。)。
2.教师范编,引导幼儿发现仿编的方法。
问:小燕子先找了谁做朋友啊?它对桃树做了些什么呢?它对桃树说什么呢?
教师复述:小燕子飞来了,和桃树握握手,它对桃树说,咱们是朋友。
问:小燕子还找了谁做朋友?它对柳树做了些什么呢?它对柳树说什么?
教师复述:小燕子飞走了,和柳树握握手,它对柳树说,咱们是朋友。
3、幼儿表演。请一名小朋友来当可爱的小蜜蜂,象小燕子一样,到教室里来找朋友。
——让幼儿尝试把小蜜蜂找朋友编成一首和刚才一样好听的诗歌。
——启发幼儿编诗歌的结尾,将前面编的各个诗歌段落串联起来。
师生一起朗诵:小蜜蜂,小青蛙,桃树,柳树,小燕子,小蝌蚪都来和春天握握手,他们一起说,我们都是春天的朋友。
4、自由活动,练习仿编。
放音乐,每个幼儿都戴上动物胸饰,在教室里自由表演“找朋友”。
幼儿自由练习仿编,教师巡回倾听指导,“你找谁做朋友,对你的朋友,该怎么说,怎么做呢?”鼓励幼儿大胆的仿编,用好听的声音朗诵给周围的伙伴听。
5.请3~5名幼儿在全班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并配乐串联朗诵一次。
通过表演和老师的陈述,使幼儿掌握仿编诗歌的一般内容,让他们在自由活动中,自主尝试仿编。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十
1、倾听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喜爱蚂蚁,理解、尊重蚂蚁。
2、知道以恰当的方式对待小动物。
3、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故事磁带《想家的蚂蚁》。
蚂蚁想家了。
——欣赏故事《想家的蚂蚁》开始至“小蚂蚁不看好吃的东西,只是看着瓶子外面”。
——小蚂蚁为什么不吃东西,只是看着瓶子外面呢?它在想什么?
——幼儿充分想像、议论。
——欣赏故事后面部分。
——小蚂蚁想家了,妞妞和盼盼是怎么仿的?他们是怎样送蚂蚁回家的?
向蚂蚁告别。
——我们的小蚂蚁也想妈妈了,想回家了,怎么办?(送它回家)。
——幼儿向自己的小蚂蚁说告别的话。
送蚂蚁回家。
——幼儿拿着自制的标志,小心地将蚂蚁带到户外。
——请幼儿将蚂蚁送到当时发现它的地方,看看蚂蚁回到了哪里,将自己的标志插在蚂蚁消失的地方。
——相互看看标记,了解各自蚂蚁回家的地方。
——使幼儿明白让昆虫回归大自然是很重要的。与幼儿约定以后再来看望它们的蚂蚁朋友。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十一
1.玩玩手指,创造出各种形象.并能流利、完整地说出其意义。
2.愿意参与手指编故事的活动,能较完整地叙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学习安静倾听、轮流讲述。
事先准备一则用手指表演的小故事。
1.玩手指.进入活动。教师做简单的手势,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意思,如暂停、安静、来、ok、胜利等。
(1)钱老师的手指会说话,你们看,是什么意思?像什么?(像小棒、像辫子……)。
(2)变变变(两根手指),像什么?(像剪刀、像燕子尾巴、像小鸡嘴巴……)。
(3)变变变(两手合成空心圆),像什么?(像房子、像桃子、像一串葡萄……)。
(4)钱老师做了这么多手势.你会做什么手势呢?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5)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2.手指讲故事。
(1)手指会变出各种东西,它还会讲故事呢。教师表演手指故事。(小白兔蹦蹦跳跳走来了,看见一块石头,从石头上跳了过去。小鸭子呷呷叫着走来了,看见石头.从石头边绕了过去。小山羊高高兴兴地走来了,它没有看到石头,撞了一下,摔了个大跟头.它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
(2)小手讲的故事好看吗?大家一起再来看看,边看边学一学,再想想小手讲的是什么故事。
(3)大家一起做一做、说一说小手讲的故事,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整理故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5)谁愿意来表演,声音要响亮。(小朋友边表演边说。)。
(6)有没有小朋友一起表演的。(请两名幼儿一起表演。)。
3.创编手指故事。
(1)还有谁会碰到这块大石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手指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请大家来猜一猜。(小组讨论)。
(2)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我们一起来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意思?
(3)那这块大石头如果一直都在路上挡着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做?
4.完整地表演手指故事。
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手指故事《路上的大石头》。
活动评析有人说现在的公开课简直就是一个个"活动秀"--"秀"老师的水平,"秀"幼儿的表现,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可能存在的。我们处在一线的教师关注和渴求的是实际教学的有效性,看了钱老师的《手指编故事》活动,我似乎找到了有效教学的钥匙,那就是:简单、自然、真实。
一、简单:一双手。一张嘴当钱老师走进我班教室时,我几乎不敢相信,因为,钱老师是空着手来的。往常看到的开课老师都是大包、小包好多教学具。我有点不放心,还是问了一句:"需要做什么准备吗?"她回答我:"不用了,谢谢!"钱老师什么都没带,却用一双手、一张嘴,吸引了孩子,同时,还让孩子们也自觉地动起了手,张开了嘴。原来,简单也有这么大的魔力。
我知道.准备虽然简单,但"竹"早已在心中扎根。简简单单的"一双手,一张嘴"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随便在什么时候.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胸有成竹"地组织好活动。
二、自然:朴实的美在《手指编故事》活动中没有刻意的环境渲染,一切都自然而然。当别的`老师为能成功地上好课,而在想方设法控制幼儿人数时,钱老师却说:"没关系,让他们都参加吧!"当我准备让调皮的孩子分开坐.以免影响活动的进行时,钱老师说:"没事,我喜欢活泼一点的孩子。"朴实的话语,自然的心境,显示出了一种有别于娇媚名花的无名小花的朴实美。
三、真实:源于生活手指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对于手指游戏,孩子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他们会模仿或想象手指造型代表的意思。
提问:看一看是谁藏在屋子后面?他是怎么说的?那他是谁呢?为什么呢?
提问:这次又是谁呢?他是怎么说的?那他是谁呢?为什么呢?
二、找一找,配一配:
2、幼儿动手操作,根据影像寻找出礼物。然后请个别幼儿来介绍找到的礼物:篮球、鱼。并说说为什么朋友们要送鱼,为什么要送篮球。(幼儿猜想回答)。
三、播放“生日歌”,大家一起唱起歌、跳起舞,为小猫庆祝生日。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篇十二
1.背诵儿歌《两只山羊》。
2.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
3.在感知儿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背诵儿歌《两只山羊》。
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
课件《两只山羊》。
一、听儿歌。
教师点击课件儿歌欣赏,请幼儿欣赏。
二、讨论。
1.教师:大山羊在干什么?小山羊又在干什么?它们在哪里碰见了?它们为什么会掉到河里去呢?(强调“东”、“西”、“中央”)。
2.教师:你有没有发生过与其他小朋友争执,互相不相让的事情?结果怎么样?
三、背诵儿歌。
1.教师再次点击播放儿歌欣赏,幼儿熟悉儿歌。
2.让幼儿完整地背诵儿歌《两只山羊》,指导幼儿准确地发“西”、“起”、“齐”等字音。
四、改编儿歌。
1.在教师指导下改写儿歌《两只山羊》。
2.教师可点击改编示范,演示已经改编好的儿歌。
我认为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如何礼貌待人,遇到问题多与朋友商量,就能找了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讲解“独木桥”这个环节时,时间长了些,老是怕孩子不懂,会影响后面的学习,以致于后面的发散思维这个环节显得有些匆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2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