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择,以及课堂管理的策略。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研究优秀教案范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一
style="color:#125b86">
一、教学目标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二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三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四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五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六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七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
无色气体无味大于空气密度不易溶于水。
液氧、固态氧都是蓝色的。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例如与碳、硫、磷、镁、铁、石蜡等都能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氧化剂。另外氧气能助燃,但不可燃。
一些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
反应物发生反应反应现象]生成物文字表达式[。
的条件在空气中在氧气中。
3.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而生成另一种物质。这类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特点:“多”变“一”。
形式:a+b=ab。
4.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石蜡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其共同特点是都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些反应称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注意这里的氧包括氧气,但又不只限于氧气。
另注意: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即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八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九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甲烷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为了探究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我们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组成入手。
三、甲烷的组成。
【自主学习】你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吗?通过所学的有关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实质)你能设计一个证明甲烷组成的实验吗?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实验用品老师给予提供。
【引发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由此你是否可以探究出甲烷中是否含氧元素的方法。
【学生展示成果】实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小结】比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产物。
乙醇醋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讲解引入】。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讨论】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ch3oh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讲解】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七节乙醇醋酸。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ch3oh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4、用途。
煤和石油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题:
1、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
2、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3、煤是怎样形成的,将煤进行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及用途是什么?
4、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炼制的产品及其用途是什么?
【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
【板书设计】。
第八节煤和石油。
一、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3、石油产品概述:
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探究活动。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5、实验探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一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二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
前提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四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前提诊测:
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五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六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解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白色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也增进学生对“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合成材料的用途,学会热固性和热塑性、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区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翼装飞行。
让学生亲身感受翼装鸟人飞行的精彩瞬间。
【我了解,我憧憬】。
问题:结合视频“翼装飞行”里涉及的材料,及生活经验说说你了解的材料有哪些?
介绍: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介绍: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过渡语】同学们最想先知道哪种材料那?
(按照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顺序)。
认识“纤”姿百态的合成纤维。
【我实践,我展示】。
【过渡语】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先让我们感受一下几种纤维燃烧时的现象。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
【过渡语】看来刚才的同学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让我们来尝试一下。
【我实践,我展示】。
让提出方案的同学来完成实验,教师协助。
【讲解】介绍常见的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以及制成的不同制品。
【我实践,我展示】。
问题2:要是换成天然纤维制校服,你的意见那?
介绍: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问题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如何设计纤维的使用?
介绍:混合纺织的优点。
认识“塑”我风采。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1、连接折断的学生尺(材质:塑料)。
2、给塑料袋封口(材质:塑料)。
问题:是所有的塑料制品坏了之后,都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修补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对比实验,老师连接折断的插座,学生连接折断的学生尺。
【过渡语】想知道是原因导致的吗?
【讲解】简单讲解合成材料的微观形成。
链状结构-------热塑性。
活动:撕保鲜膜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
【我了解,我憧憬】介绍生活、生产中塑料的应用。
认识如此多“胶”
【视频】一起走进“橡胶厂”了解合成橡胶,
【如此多“胶”】让学生认识身边合成橡胶的应用,感受合成橡胶的突出优点。
【我建议,我行动】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问题:回收废弃塑料遇到分类的困难?
【我了解,我憧憬】因为环境问题,我们就不使用合成材料了吗?科研人员逐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新材料。
知识反馈:以nba赛场为情境,让学生查找我们熟悉的材料?
课后小结。
【我来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或你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八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十九
在上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构成宏观物质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从微观的视觉来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联系。原子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的粒子吗?原子是怎样构成分子和物质的?化学家用什么标准语言来描述微观世界?这些问题将在本节课中逐一得到解决。我们还将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动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原子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粒子。我们通常难以看到原子及其内部结构,因此,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利用动画,发挥想象,在头脑中简历一个形象的原子结构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课题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知道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是有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3)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的探究与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这一个内容,本来就是比较抽象,难懂,难掌握的。但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这是让学生步入微观世界的基础课程。掌握的好与坏,将会影响之后的学习。因此,我的备课中,我的要求比课程标准和考纲都要深入一点。尤其,在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内容中,我想让学生更加明白其内在的来龙去脉,所以,我设计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一公式的由来的这一节的内容。但是,同时,这个班的学生的基本能力不高,尤其是针对一些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低,需要好一长时间来慢慢消化和理解,除此,对之前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一般,基础不够扎实。所以,要理解好这一节课的内容有点难度。这个班的特点是上课比较积极,比较热情,喜欢上化学课,不懂会马上问喜欢和老师交流。但由于,我深信他们会慢慢理解的,所以,我还是坚持了之前的课堂安排。这个班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这堂课刚开始,对原子的构成的这一个内容,还是很容易的掌握,因为通过动画的观看,和一些图表的对比,他们还是容易地接受了,在小结阶段和练习阶段还是能顺利地完成。至于,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这个主要是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互相抵消的原因,但是他们也不好接受,于是,我通过举例、形象的比喻,还经过两三次的讲解,让他们也明白过来了。但是到了,相对原子质量这一部分,由于这是一个除法的计算,是一个比值,不是真实的原子的质量。而且定义又比较复杂,他们开始就难以接受了,到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个公式讲解,他们就更加不明白了。
原本,我以为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得出这个公式,因为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主要是通过图表的归纳、总结而得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得出,我没有好好地解释的。于是,我就以为解释了原因,他们会更好地掌握。于是,我就解释了原因。怎么知道,一解释,整个内容就更加难懂了,他们听得就更加懵懂了。所以,这一个内容,课后,老师的指导就是情愿不说,因为,本来就不太掌握的再说难懂的知识点,他们会更加不明白。难度大的内容不要放在一起,应该分化它,要循序渐进,不要把难的问题都放在一起,一步到位只会弄成浆糊。
总的来说:
1、本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甚至是无法想象的抽象内容,从教学要求来看,只要求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就可以了,明确了本节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情况,从而分化难点。
2、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3、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5、习题的内容和形势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意层次性和开放型,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明白,上好一节课,真的要认真好好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习惯,多举例子,多形象去表达出来,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加容易去掌握好一个知识点。假若,在这一节课中,这些知识点是比较难懂的,能简单化的话应该尽量去简单化。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个公式讲解应该放在作业的处理里来讲解,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我觉得不应该:自以为学生会明白,多说一些,多挖深一些,他们会更加容易去接受,这些都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说的,不是全部的学生都适用,否则,这样的话,会使原来理解的知识更糊涂。
这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掌握好度的把握,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介绍不同的程度,假若学生的能力比较强,基础比较扎实,可以多说一点,多解释清楚事情、真理的来龙去脉。但相反,能力一般的,基础比较薄弱的话,我们应该避免这些更难掌握的内容继续说下去该简单就简单,可以分化难点,把一些难点放在作业的处理里。
至于其他方面的话,还是能比较好地把握得到。例如,一节课的导入,内容的顺序安排,知识点之间的一环扣一环的衔接等等,都是基本上没有问题的。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二十
1、知识目标: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了解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2、能力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案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其简单的介绍,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实物展示炭雕(活性炭)、铅笔(石墨)、玻璃刀、钻石吊坠。
问:从外观看这些物品区别很大,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介绍这些物品的组成。
它们是一家人,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碳家族人丁兴旺,是组成物质最多的元素。其中最光耀的是老大金刚石。
关于金刚石的用途还有补充的吗?
金刚石确实硬吗?想看看吗。
演示实验:玻璃刀割玻璃。
结论:真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板书:硬。
请看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金刚石还有什么用途?对应的性质是什么?
问:性质与用途是什么关系?
板书: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可以体现性质。
碳老大骨头硬光彩照人身价百万,有多少人对它爱不释手。
请看视频。
金刚石的同胞兄弟石墨有什么用途呢?
老师演示实验:
用铅笔芯连接使音乐贺卡歌唱。
钻石连接观察贺卡唱歌。
板书:软导电(石墨)。
金刚石:不导电。
石墨的用途还有补充的吗?
请看视频。
上面的资料告诉我们。
通过以上了解你能说出石墨有什么用途?对应什么性质?
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性质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板书:结构决定性质决定用途。
展示金刚石石墨原子模型问:哪个是金刚石?
放在学生手上,问他是科学家,他会怎么做?
石墨能制成金刚石么?
重新组装。
问题:石墨制成金刚石是什么变化?(讨论)。
石墨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人造金刚石。
问:c60也是碳的单质,能否转化为金刚石?课件给出c60原子图。
请看视频c60。
c60,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用途深得科技工作者的喜爱。
碳家还有新成员,请看。
介绍科技前沿(视频)。
主要介绍碳纳米管。
如果要你选一根绳子登上月球,你先钢绳还是碳纳米管?
和石墨结构相似的物质还有木炭、活性炭等。
演示实验:活性炭除去红棕色气体中的颜色。
看看这瓶子是什么颜色的?
加活性炭有什么现象?
过一会再观察。
展示红色的溶液。
问:用什么方法能让其变成无色呢?
我们用含碳的物质把颜色去掉。
木炭与石头放在学生抽屉里。
同学们找找你的抽屉里有什么?
有什么区别?
木炭体积大而质量小说明了什么。
板书:木炭活性炭疏松多孔。
活性炭是由木炭经过处理后得到的,其表面积更大,吸附效果更好。
比较哪一组做的好。
再观察红棕色的瓶子。
观察红棕色瓶子里的色变浅了,变瘪了的原因是什么?
吸附性,压强减小。
板书: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活性炭的用途:净水器,炭雕。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为何可以吸附毒气,不吸附氧气呢?
与沸点有关,沸点越高,越容易被吸附。
钻石的广告语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你能不能给石墨一句广告语呢?
一首小诗,在家一起读一下。
你有什么感受?
石墨平凡而蕴藏着伟大,普通而无么奉献。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二十一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二十二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1)是混合物。(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4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PDF篇二十三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95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