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9:29:19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专业19篇)
时间:2023-11-14 09:29:19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组织教学资源,提供教学材料和教具的选择。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范文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可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一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求整年度的利率,只要根据利率表,把整年度的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起来,相乘、再乘本金即可求出整年度的利息。但是求半年的利息,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本金×半年的利息×6。看见根据公式的有问题,学生的利率和存期的关系一一对应起来。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什么是利息,概念抽象、理解困难,六年级学生的心理上一看套公式解决问题,心理的松了,机械的带公式解决问题。学生没有理解半年的年利率的含义,年利率的和存期没有一一对应起来,导致错误。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错例对比分析,发现利率和存期是一一对应关系,

2.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学生理解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即可增加收入,又支援了国家建设。

2.出示存单,介绍利息,思考利息与什么有关系?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出示利率表,根据利率表解决第一个问题,王奶奶到银行存钱,到期后可以取多少钱?思考问题的同时介绍本金、存期、利息的概念,出示求利息的计算公式,解决王奶奶本金5000元,存期1年后可取回多少钱的问题。

存款是整年:只要用本金×年利率×存期就能求出相应的利息了。

5.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思考。

改变存期由两年调整到半年,半年后的利率是多少呢?

出示计算方法,5000×1.55%×6=465(元)。

发现半年的利息怎么比一年的利息还高呢?问题出在哪里?

6.寻找出错原因。

(2)介绍另一种计算方法,突出利率和存期可对应关系,

5000×1.55%÷12×6=38.75(元)。

(4)通过两种计算利率的方法,理解利率和存期的对应关系。

存期用多少年表示,就要用年利率;存期用多少月表示,就要用月利率。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7.巩固练习。

王奶奶本金不变,存期三个月,到期可得多少利息?(独立完成)。

5000×1.35%×?=16.88(元)。

5000×1.35%÷12×3=≈16.88(元)。

四、小结。

8.扩展思考:存款、贷款、理财产品都涉及到利率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二

一、填空:(20分)。

1.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点三写作()。

2.六一班今天实到了49人,缺1人,出勤率是()。

3.():16=10/()=0.125=()%。

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比女生多()%。

5.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增加25%,今年耕地是去年的()%。

6.一根绳长8米,把它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7.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占水的()%,盐占盐水的()%,水比盐多()%。

8.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行需要8小时,货车行需要10小时,客车速度比货车速度快()%。

9.在()填上“”,“”或“=”号。

0.3%()0.03。

140%()1.4。

30()300%。

10.缴纳的税款叫做();()和()的比率叫做税率。

二、判断题。

1.一批产品有95件合格,5件不合格,合格率为95%。()。

2.一个数除以25%,等于这个数缩小4倍。()。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60%,已修与未修的比是3:2。()。

4.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0%。()。

5.有101粒种子,全部发芽,发芽率为101%。()。

三、选择。

1.甲的3/4等于乙的60%,则甲()乙。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在一个自然数的后面添上一个百分号,这个数就()。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大小不变。

a.女生是男生。

b.男生是女生。

c.男生是全班。

d.女生是全班。

4.a的25%和b的20%相等,则a与b的比是()。

a.5:4。

b.4:5。

c.2:3。

5.植树500棵,死了20棵,成活率是()。

a.96%。

b.95.8%。

c.4%。

d.4.2%。

6.某种商品现在售价4元,比原来降低1元,比原价降低了()。

a.33.3%。

b.25%。

c.20%。

7.100千克增加10%后,再减少10%,结果是()千克。

a.100。

b.99。

c.110。

d.101。

四、填表:把下表中各数互化。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50%比4.38少0.62,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60%加上5等于50的1/2,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少25%是300,这个数的60%是多少?

4.甲数比乙数少40%,乙数是200。甲数是多少?

六、应用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辆汽车行驶全程的40%,距离终点还有27千米。全程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年级50个人练习射击,每人打2发子弹,共命中96发。求命中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机厂去年生产彩电8400台,比前年增产了20%,前年生产彩电多少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件衣服售价340元,比原价便宜15%,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作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三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

2.税率的理解。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7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五

3.一张桌子90元,一张椅子价钱是桌子的60%,一张桌子比一张椅子贵多少元?

4.一个篮球60元,一个排球价钱是篮球的`85%,一个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元?

5.李师傅要生产4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75%,还要生产多少个零件才能完成任务?

7.一根钢材,如果用去,就剩9米,如果用去40%,还剩多少米?

8.为民旅社有床位840张,比扩建前增加了20%,扩建前比扩建后少多少张床位?

(2)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运来的大白菜比青菜多15%,运来大白菜多少千克?

(3)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比运来的大白菜多20%,比运来的大白菜多多少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六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板书: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练一练1—4题。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七

1。理解利率,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概念,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利率有关知识: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税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积攒一些零用钱,我们积攒的暂时不用的零用钱,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储蓄”。

3。谁存过钱?怎么存的?将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讨论利息的情况。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探讨利率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探究。

1。自读教材11页例4上面的部分内容:

学习要求:理清以下问题。

(1)存款有哪几种方式?

(2)什么是本金?

(3)什么是利息?

(4)什么是利率?

(5)怎样计算利息?

学生自学教材,学习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考查学生对利息的理解,对利息公式的理解。

检测:

(1)结合20xx年10月利率表,说说各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是多少?

(2)整存整取一年的年利率是1。50%,表示什么意思?

2。学以致用,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读题思考: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取回哪些钱?包括几部分?

(3)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是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

(4)归纳整理汇报:实际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学生计算过程,避免丢落项和计算不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学生运用公式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先让学生观察存款凭证,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再根据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1)妈妈需要慎重选择吗?怎么办?

(2)第一种方式的时间,利率是多少?第二种呢?

(3)分别计算后比较并做出决定。学生独立解答。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这样做出选择,选择时需要用心地算一算,算的过程不要怕麻烦,按照时间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想,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懂得储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在银行存款的方式很多种,如活期、整存争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我们还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时遇到步骤比较的计算时,要一步一步认真计算,有耐心,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板书设计。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时间)。

例45000×(1+3。75%×2)。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八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一.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练功房。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2、智慧树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题,先集体分析题目,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九

一、填空。

1、4.08cm2=()dm26200平方米=()公顷。

90平方厘米=()平方米4.3公顷=()平方米。

2、用剪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每个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5、一个三角形的高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底也相等,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0厘米,高是30厘米,那么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登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差12平方分米,它们的面积的和是()平方分米。

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6厘米,它的高是()厘米。

10、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为24厘米,高为20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一块梯形菜地的面积是28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15米,下底是17米,高是()米。

二、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形状也一定相同。()。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增加15平方厘米。()。

5、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6、平行四边形的底越大,面积就越大。()。

7、两个正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

二、选一选。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_______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________总是相等的。

a.高;b.面积;c.上下两底的和。

3、梯形的上、下底各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

a.扩大到原来的6倍b.扩大到原来的3倍c.扩大到原来的9倍d.不变。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已知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a.20厘米b.10厘米c.40厘米。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则周长(),面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则周长(),面积()。

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

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导。

生1: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把钱存入银行。

生2:爸爸妈妈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这样太不安全了,他们会存入银行。

生3: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还可以获得利息呢。

……。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钱存入银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与“利息”相关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理过程。

师:先来大胆地猜一猜,你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不可能说钱存入银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所得的利息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钱存入银行的时间有关。

师:对,利息的多少与存入的时间长短有关,存入的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期。

生2:不可能说存入银行的钱不管多少所得的利息都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存入银行的钱的多少有关,存入的钱越多,相同时间内的利息应该越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生4:我们小组的同学进行过调查,在银行内很显眼的位置公布着不同存期的利率,利息的多少一定与利率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

o我知道了储蓄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

o我知道了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

o我知道了活期的利率最低,但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

师:你们知道利息究竟怎么计算吗?

生: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下面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利率表)。

学生观察利率表。

师: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

生1: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有利息,本金我们已经知道是5000元,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算出利息。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我们从上面的利率表中对应找到存期两年的利率是3.75%,这样就可以算出利息5000×3.75%×2=375(元);再加本金,到期后可以取回的钱就是5000+375=5375(元)。

生2:我们也可以把本金5000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存入2年,所得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可以列成算式5000×(1+3.75%×2)=5375(元)。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讲解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以往计算利息时,学生经常把时间漏乘,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通过简短的争论,练习时学生很少把时间漏乘,从简短的争论中,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要比教师反复强调效果好得多。

2.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们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b类。

存期年利率。

一年4.14%。

二年4.77%。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000×3.81%×5+3000=3571.5(元)。

b类:

存一年再存一年:10000×4.14%×1=414(元)。

(10000+414)×4.14%×1+414≈845.14(元)。

直接存入两年:10000×4.77%×2=954(元)。

954845.14直接存入两年比较合适。

教材习题。

第11页“做一做”

8000×4.75%×5=1900(元)8000+1900=9900(元)。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

“哇!”一大波同学在一时间围过来,我怒气冲天地喊道:“陈明,你赔我木船!赔我木船!你把我辛辛苦苦做的木船赔给我!”看着自己经过日日夜夜才完成的木船就这样在好朋友陈明的手上毁于一旦,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就顺着脸颊落了下来。我气急败坏地指着陈明,火冒三丈地叫:“陈明,我们绝交!从此我们不是什么朋友了!”说罢,我捡起小木船,使劲摔下椅子,转身而去。只留下陈明呆若木鸡的背影。

接下来的每节下课,我没有去找陈明,陈明也没来找过我,显然日子变得无趣了。我孤零零地坐在角落,望着窗外雨点儿放肆地敲打着玻璃,此时我的心情就和这天气一样。那些年,陈明总是爱与我玩小木船,在水中滑来又滑去,我们玩得不亦乐乎;那些年,陈明总在我难过时,滔滔不绝地送来笑话,逗我开心;那些年,陈明总教我绕口令,我每节下课时都向他展现成果:“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陈明听着总笑我要把自己绕晕……当我回想起那些年青涩、快乐的回忆时,鼻子一酸,眼泪又落了下来。我手摸着被踩坏的小木船,已经破烂不堪了,泪水不知不觉就落到船上了。但我很快又固执起来了:“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好解释的!”

我望着坐在正对面的陈明,他也哭了,他的手中捏着另一只小木船,泪水落到了船上。

几天后,我又到了平时玩小木船的地方,想再来看看就忘记的。这里和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空无一人。我用手轻轻摸着池子里的水,冰凉冰凉的,钻心入骨,如同我的心。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侯,门突然开了,一声“嘿”字回荡在这个房间里。紧接着,一个身穿蓝色t恤的男孩蹦蹦跳跳地向我跑来。

“我们和好吧……”陈明走到我的面前,从背后掏出一个玩意儿放在我的手上。我定睛一看,是一个崭新崭新的小木船。我望着他,只见他对我身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弄坏你的东西,请原谅我。”我的泪水像珠子一样止不住地掉下来。我点点头,我和他又成为了如初的好朋友。

友谊,就像一只小木船,当它被破坏了,友谊也就破碎了。请我们好好保护自己的“小木船”吧!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6、后20%学生有针对性辅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二、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

(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尝试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所以教学的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的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的关键是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检查预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应用新知。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4分钟)。

这环节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接着出示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学生尝试计算,检查预习。

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交流(8分钟)。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形。

第三环节:抽象概括,总结提高(6分钟)。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利用字母表述出计算公式,体现学与析的重要作用。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

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新知,深化提高(5分钟)。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水渠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形成技能(14分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练习的第一题是回应引入,给出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求出它的面积。

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为了提高趣味性,第二题是动手操作题,先测量出自己所剪的梯形学具,再求面积。

第三题是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第四题是思考题,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1、六年级今天到校57人,3人缺勤,六年级今天的出勤率是()。

2、10里面有()个10%,有10个()%。

3、把67.8%,0.6767,,,0.677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

4、完成计划的120%,超过计划的()%;现价比原价降低20%,现价是原价的()%。

5、5千克比()千克多25%;()米比10米多20%。

6、一条水渠,已经修建了75%,还剩()%没有修好。

7、今年产值比去年增加了5%,今年的产值是去年的()%。

8、把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按2.52%计算,到期时可获利息()元。

9、某商店第一季度营业额是2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商店第一季度共缴纳营业税款()万元。

10、商场降价促销,全场降价百分之十五,写作(),小甜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实际只花了原价的()%。

11、张叔叔给小丽买了一辆原价为200元的玩具汽车,九五折后,张叔叔应付()元。

12、0.6==()30=()%=3:()。

13、甲乙两数的比是10:1,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

二、判断题。

1、六年级同学共101人参加体育锻炼,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1%。()。

2、一条射线长99%米。()。

3、一件商品先涨价5%,再降价5%,现价与原价相比一样多。()。

4、甲是乙的5倍,则乙是甲的'20%。()。

5、在0.7的后面添上%,原数就缩小了100倍。()。

三、选择题。

1、六(1)班上学期评出20%的三好学生,没有评上的占()。

a、1205b、80%c、180%。

2、一个百分点表示1%,7个百分点表示()。

a、70%b、7%c、0.7%。

3、一种商品降价10%,是把()看做单位1。

a、原价b、现价c、降价。

4、糖水中,糖与水的比是1:9,则这种糖水的含糖率是()。

a、1205b、80%c、180%。

5、2米的布料,用去80%后,还剩()。

a、20%b、20%米c、0.2米。

6、一袋糖500克,吃掉20%后,再增加20%,这袋糖现在重()。

a、20克b、480克c、500克d、520克。

四、填表。

百分数小数分数比。

32%。

0.75。

6:15。

五、计算。

(1)与的差的87.5%是多少?

(2)甲数的与乙数的40%一样多,已知乙数是30,求甲数。

(3)72的比一个数的90%少6,求这个数。

(4)一个数的60%加上0.6除0.24的商,和是10,求这个数。

六、解决问题。

2、日新钢厂今年计划产钢55万吨,实际比去年增产25%,去年产钢多少万吨?

6、某机床厂计划本月生产机床2500台,实际生产了2600台,超额完成百分之几?

7、

8、刘文家准备买一台电冰箱,他们发现同种型号,同种规格的电冰箱在不同的电器商店的售价是不同的。

a电器商店b电器商店。

原价5500元5000。

折扣率九折九五折。

请你帮刘文家参谋一下,到哪家电器商店去买比较合算?能省多少元钱?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

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的编排特点是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面积。因此教材的编写跨越了数方格的感性认识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己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对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的方法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因此。梯形面积的学习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迁移类推和新旧转化。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自行尝试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讨论、争辩、操作和推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大小的梯形纸片(至少四弓长)。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

1.教师谈话:请说出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猜测:梯形面积计算能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进行计算吗?

4.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实践。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义习。梳理学过的直线型图形的而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

二、自主探究,寻求规律。

(一)推导面积计算公式1.谈话指导: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探究验证。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小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利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时间。把知识产生的过程创造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学会探究的方法。

3.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转化推导的方法。

(2)教师配合学生的叙述。用课件演示梯形是如何转化成己学过的平而图形的,并让其他同学质疑、评价(这里可能会出现拼一拼、割补、分一分等多种方案)。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说明你的根据。”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5.根据推导过程和公式。让学生提出问题:

(1)二上底加下底”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更明确如此计算的原因。达到“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转化思想的内涵。

2.学生自己尝试独立计算。

3.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公式应用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互相出题训练。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同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训练多样而有趣。变苦学为乐学。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1-4题。

3.灵活变换条件。联系实际进行练习。

4.拓展尝试:下图是两个相同的汽角三角形补在一起。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灵活的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联系实际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因此。联系实际的练习才是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是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归纳、概括解决的。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但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去积极地思考、讨论。另外。还应多提一些开放性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首先设计了笑笑小朋友将三百元压岁钱,存入银行一年整存整取,到期时取出307.56元,怎么会多处7.56元呢?此题一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交流中对存款中的有关利息计利息的来历,本金、利率等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结合学习中的.体验开展实践交流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观察,大胆交流,不但对存款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存款中的有关专用术语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理解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8827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