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教案参考资料,以供教师使用和参考。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一
借助理解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复习。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乌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各段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2~5句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
4.出示重点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颜色。层次十分清楚。同时在描写中,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二是突出写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而且这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
(4)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同时这样一番描写,把一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
(6)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两句话,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2)指名读有关句子。
(3)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5)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6)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7)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
(8)讨论句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________。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________。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二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幽默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版块特点。
本版块带给我们三则小幽默,幽默是什么?
二、新课。
1、揭示本课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幽默,齐读课题——《秀才砍树》。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间学习生字。
4、检查生字。
5、检查读文,分自然段读文。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7、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8、快速浏览课文,把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下段落?
9、同桌间说一下各段的段意。
10、指名说各段段意。
三、写字。
祖、犯。
教学目标:
1、理解"维持、状况、兆头、境地、根深叶茂"等词语。
2、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秀才的可笑之处。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幽默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中悟趣、以读代讲。
1、指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秀才在想到"困"这个字的时候,他心里想什么?
2、分角色朗读,学会利用关键词演绎故事内容。
3、朗读评价,在相互评价中提高朗读水平。
三、合作表演。
1、小组内分角色。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演绎,大胆展开想象,可以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表演。
四、总结深化、揭示道理。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则古代笑话可笑在哪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秀才偏执迷信这一做法的可笑之处。
2、利用关键词复述故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化。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预习下一课。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三
1.在课堂上注意多鼓励表扬学生,注意复习方法的趣味性,尽可能的让每节课轻松快乐,有趣,避免过多的题目训练,以次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注意复习中给学生渗透指导学习和复习方法,授之以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说,让学生在复习中多读书,多感悟,多学习些有用的东西,少让学生死记硬背。
3.在复习的过程中,多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利用学习小组,在小组里互帮互助,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进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5.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并争取家长配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家校联手展开学习。
6.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练习。避免重复性的作业及练习。在准确、规范,熟练上下功夫。
7.在复习时,练习的范围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拓展。可以出现新的语言,新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进行见识和锻炼。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对班级的学生状况做简单的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二、复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方面:
1、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准确认读374个生字,正确默写248个,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3、掌握本册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会规范地书写,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
4、查字典,会运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熟练地查字。
5、辨别同音字、形近字,进一步提高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6、掌握本期所学词语,理解词义,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
7、进一步掌握部分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掌握已学的成语;了解和认识一些常用的格言。
8、进一步掌握学过的标点符号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
(二)、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三)、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下一页更多精彩“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总结”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2、重点指导朗读指定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的写法。
3、学习课文“总-分”的写法,把自己知道的有趣的机器人情况跟同学交流。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机器人的有趣,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机器人导游,朗读指定的句子,并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到重点段落的写法以及全篇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
课件,查阅的资料。
一、情境引入。
谁搜集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了?在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中,有没有特别有趣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真的很有意思。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板书: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你们搜集资料做得这么好,我想你们预习的也一定很充分,看看这些词语你会不会读。(课件演示,逐个出示词语)。
需要讲解游览求救介绍指挥。
简单甚至历届劳驾冲。
指导个别词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三、学习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看默读提示:(课件出示默读提示)。
(2)文中介绍了哪几个机器人导游?哪个介绍的最详细?
(师:板书:灵灵、莹莹、童童、哈力)。
2、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灵灵的有趣?(生:先读句子,再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2-6句:哪几句话写了它的快乐。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出示(2—6句)看看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师:那你们知道这几句话是用什么方法把灵灵的快乐写具体的吗?让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这种总分的写法。(齐读第一句,分4组,读后面4句)。
第7句:机器人也能像人一样既有快乐又有烦恼,真是太有趣了。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三自然段吧!
请同学们结合书中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读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机器人导游,为什么喜欢它?做好批注。
师:先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它,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师板书:热情多才多艺音乐家)。
师:这三个机器人导游,各有各的本领,但它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有趣)。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读读第四自然段。
谁能说说这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师: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一下这种写法。
老师读第1句,后面同学们齐读。
四、回归整体。
师:今天认识的这4位机器人导游你们觉得怎么样?
让我们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这些机器人导游多么有趣呀!(板书:有趣)。
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文开始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中间写四个机器人导游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全文都在围绕着“有趣”写,这种写法叫“总-分-总”的写法。(板书:“总-分-总”)。
作者用这种写法把这几个机器人导游写得多清楚呀,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用这种写法。
今天认识的四个机器人导游,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着你的感受再去读读课文,体会机器人导游的有趣和课文“总-分-总”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师:了解了这么多有趣的机器人,你们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谁研制出来的吗?
1、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一个电动机器人,是美国一位名叫温兹利的工程师,在1927年研制出的。它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还不会走动。
2、老师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想介绍给大家。(出示图片)这是目前研制出的最小的机器人。它只有一个纽扣那么大,重量还不到5克,已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总-分”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吗?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资料的交流,使我们感受到了机器人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有趣的机器人会是你研制出来的呢!
课下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总-分”的写法,把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写成一段话。板书:有趣的,也可以写一件玩具或一种小动物,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灵灵快乐。
莹莹热情。
童童多才多艺。
别有一番情趣哈力音乐家有趣。
总——分——总。
有趣的。
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分”的写法写自己觉得有趣的物品。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了解学校安全现状。
2、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在学校、回家路上、活动中那些是不安全的?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二、学习儿歌。
1、出示儿歌:安全防范很重要,
千万不要忽视了。
卫生活动与行路,
安全第一保健康。
2、指导学生读。
3、学生齐读。
4、点名读。
5、背诵儿歌。
6、教师讲解。
三、思考与练习:1、让学生说说在校内外的日常生活、日常活动、上学、放。
学路上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见到的不安全现象。
课后反思:
第2课看谁做得快。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拖拖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做时间的主人。
二、学习重点:
让学生明白拖拖的做法是不对的,并且明白为什么不对。
三、学习难点: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学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会实际应用在生活中。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时间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在科学课上其中一些需要速度快的实验,动作也要迅速。
五、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说话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
(1)档案馆:
师:请同学们观察拖拖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进行观察讨论。
生:第一幅图拖拖迟到了。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指针都指到了10点40分拖拖才去学校。
生:第二幅图拖拖交数学卷子交晚了。
生:第三幅图别的同学都放学走了,拖拖还没有整理完书包。
生:拖拖晚上11点还没有写完作业。
(2)咨询台:你喜欢小拖拖吗?为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像小拖拖这样吗?谈。
谈你是怎么做的?
生:讨论回答。
生:不喜欢拖拖。因为他迟到,拖拉,作业做不完等。我在生活中不跟拖拖一样,我不迟到,作业也及时写完等。
(3)活动区:算一算谁算得又对又快?
(4)清一清:玩个游戏,谁最快最轻地把语文、数学课本和文具盒整齐地摆放。
在桌角上。
(5)实践园:时间快车。
师:说一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你能做些什么事呢?
(6)开动脑筋。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丽丽的故事?
生:读丽丽的故事。
师: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用15分钟就完成这些事吗?
生: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
师:时间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做时间的小主人。
七、板书:
2、看谁做得快。
一、拖拖的故事。
二、算一算。
三、清一清。
八、课后反思:
第3课我自己会做。
一、学习目标:
我们都有一双手,能够用这双手做哪些事情。
二、学习重点:
通过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使同学们自己明白自己的事情做。
三、学习难点:
使同学们在明白自己的事情做,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无论面对老师还是家长都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学习过程:
(1)档案馆:“说一说”
师:我有一双能干的手,我这双手会做什么?
生:回答。
(2)咨询台:想一想。
师:谁来读一读小强的故事?
生:读小强的故事。
师:小强面对妈妈他该怎么办呢?
生:进行回答。
(3)活动区:演一演。
生:进行回答。
(4)实践园:比一比。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整理书包”,看谁做得又快又整齐。先把书包里的东西拿出来,再轻轻的把它放进去,看谁做得又快又整齐。生:做游戏。
五、板书:
3、我自己会做。
我的手会做:
六、课后反思:
第4课这是我们的校园。
一、学习目标:
使同学们通过这一两周的学习,熟悉我们的校园。
二、学习重点:
把书上所列的儿歌熟悉掌握。
三、学习难点:
对学校里还有哪些不熟悉不掌握的地方需要熟悉。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介绍实验小学,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介绍科学层的位置,科学实验室的建设。
五、学习过程:
(1)档案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是我们的校园”这一课。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幅图小强的学校。
生:进行看图观察。
师:小强的同学正在干什么?
生:上体育课。
师:他们都在干什么?
师:我们学校体育课做了哪些活动?
(2)咨询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先给自己打打气,了解学校别着急。问问父母和老师,多和朋友在一起。”
生:进行拍手练习。
(3)咨询台:密码箱。
(4)实践园:
师:你现在能做到这些吗?做到了请画上笑脸,如果做不到请画哭脸。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
第四课这是我们的校园。
先给自己打打气,
了解学校别着急。
问问父母和老师,
多和朋友在一起。
第5课上课前,我该做什么。
一、学习目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明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
具体通过学习,知道在下课时,处理游戏和学习两不误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知道下课铃响和上课铃响,自己应该做什么。
四、学习过程:
1、档案馆:春雨的课间十分钟。
生:进行回答。
生:进行回答。
师:下课铃响了,你在做什么?上课铃响了,你在做什么?
生:进行回答。
师:我们应该做好课前准备。
2、活动区: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他们做的对吗?我们班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同学是谁?
生:进行回答。
3、情景游戏:
师: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下课铃和上课铃,下课铃响,同学们模拟课间准备,上课铃响同学们模拟上课前的准备。
生:进行游戏。
师:课前准备做得好,游戏、学习两不误。
五、板书:
5、上课前,我该做什么。
课前准备做好。
六、课后反思:
第6课告诉你,我最特别的地方。
一、学习目标:
熟悉自己,了解自己家庭。
二、学习重点:
了解自己有什么爱好,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学习难点:
拍起手,念儿歌。自己掌握能够背诵。
四.学习准备:图画纸。
五、学习过程:
1、档案馆:
师:知道自己的姓名的由来吗?
生:进行回答。
2、咨询台:
生:进行回答,进行交流。
师:你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生:进行回答。
3、活动区:
师:准备一面镜子,看看镜中的自己,然后自我画像。
生:进行自我画像。
师:也可以画画同桌。
生:进行活动。
师:进行拍起手,念儿歌的游戏。
生:进行回答。
五、板书:
第六课告诉你,我最特别的地方。
拍起手,念儿歌。
你是特别的你,
我是特别的我。
特别的你我在一起,
学习、生活好处多。
你会唱,我会跳,
你会说,我会笑。
你我一起没烦恼。
六、课后反思:
第7课我的自画像。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七
活动目标:
1、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能积极、认真的学习.2、注意游戏安全,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
活动重点:学生能积极、认真的学习.
活动难点: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
活动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上课了。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二、创设情境,感悟规范。
活动一进教室师:(老师摇铃,请几位同学表演进教室。)平时,你们是怎么快快进教室的?生:(交流汇报)师:上课铃一响,我们应该快步走进教室,不拥挤,准备好学习用品,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地等老师来上课。
三、情境体验,深化认识。
活动二课堂发言师:(随机提问)对刚才发言的情况,你最喜欢谁的表现?为什么?师: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好呢?大家交流一下。
活动三认真听讲师:小朋友两手都拿笔,左手画圆,右手画正方形,试试在5秒钟内能画好吗?学生动手画。师:刚才小朋友们试过了,你认为能画好吗?学生:不能。师:如果我们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想别的事或做别的事,我们能学好知识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八
1.掌握本册书所学生生字新词,并能熟练理解运用。
2.能熟练背诵并默写本册书所要求的片断。
3.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等等。
4.能根据具体的环境写清一件事等,并能初步做到语句通顺,重点突出,具体生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掌握改写句子、写比喻句等基本知识技能。
6.在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九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
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11×(12×5)。
=132×5=11×60。
=660(元)=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解法加括号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个)。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能不能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请同学口述检验:(第二种解法5箱热水瓶共有60个,每个卖11元,共卖660元,和第一种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种解法,每个热水瓶11元,每箱12个,共卖132元,有5箱共卖660元,和第二种解法答案相同)。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复习题已知条件(1)(2)与问题c,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口头叙述,老师出示)。
学校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只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
(默读题、审题)。
师: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用两种方法解答,观察计算结果是否相同)(指名写在玻璃片上)。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6×4×36×(4×3)。
=24×3=6×12。
=72(只)=72(只)。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两个小队割青草,每个小队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老师对上一题解答时出错的同学、重点辅导,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8×3×28×(3×2)。
=24×2=8×6。
=48(千克)=48(千克)。
订正后,进行选择练习.。
3.选择正确算式.。
(1)大生的集邮本里,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6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每人种3棵树,三年级学生一共种多少棵树?[]。
a.3×40×4。
b.40×4×3。
c.4×3×40。
d.3×(40×4)。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结果相同.。
作业:思考第100页第4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四步是进行检验,书写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十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请大家看这道题.。
(投影出示复习题)。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5×3×215×(3×2)。
订正时请同学分别讲清算式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线段图投影片.。
请同学在作业本上解答,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订正时用.老师在学生做题时,行间巡视,个别指导,做到胸中有数.订正时,每人看着投影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老师板书)。
(1)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请同学分小组说一说、互相启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请别人解答.(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师: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想一想怎样列综合算式.请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老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90÷2÷390÷(3×2)。
=45÷3=90÷6。
=15(人)=15(人)。
同时讲清每种解法的思路:
第一种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队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组有多少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呢?
(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再检验)。
师:默读题、审题.先用分步计算,再综合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班上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分别给他们玻璃片,订正时老师选用)。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336÷7=48(元)12×7=84(个)。
48÷12=4(元)336÷84=4(元)。
336÷7÷12336÷(12×7)。
=48÷12=336÷84。
=4(元)=4(元)。
答:每个保温杯4元.。
订正时,请同学说明解题思路.。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请两个同学互相叙述一下检验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3个同学,一共栽树258棵,平均每个同学栽树多少棵?
选择正确的列式写在作业本上.。
a.258÷2÷43b.258÷(2×43)。
c.258÷43÷2d.258÷(43×2)。
订正时请说明解题思路.。
2.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作业:第104页第1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检查和验算〕。
解答应用题的验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二是对有不同解法的应用题,可以选用另一种解法求解,看两种解法的答案是否相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欧、吁、濒”等八个生字,理解“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料峭”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春天的使者就“唧唧喳喳”地叫着,翩翩然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板书:燕子)。
2、燕子是候鸟的一种,它们能长途飞行,每年春来秋去,从不间断。可是有一年春天,人们却用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载着燕子,送它们到温暖的南方。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燕子专列》。(补充课题)。
3、赶快拿出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二、自读自悟,初知课文大意。
1、词语检查。
2、读通课文第二段。讨论:现在你明白了吗,人们为什么用列车送燕子到温暖的南方去?(随机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3、出示: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用上这三个词语说说原因,要求:说清原因,语言简洁。
三、围绕“爱”,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一)听到消息后,人们——。
出示:听到消息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1、读通句子。
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实:料峭的春寒满天飞舞的大雪冻得坚硬。
3、有感情朗读。
(二)在这群四处寻找燕子的人群中,就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
出示: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1、读通句子。
2、理解:皑皑白雪。
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你看到了什么?
在乎什么意思?小贝蒂不在乎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那她在乎什么?
3、出示图画,看,这就是小贝蒂,她在干什么?是呀,她的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有感情朗读。
(三)多么善良的人们!多么幸运的燕子!配乐朗读三、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读为本,以读为纲,以读为法,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性阅读。
2、通过听、说、读、议、想、写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质疑能力,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了解蚂蚁是怎么漂流靠岸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感受蚂蚁的团结与牺牲精神,懂得团结就是生命,只要团结协作,就能克服困难和灾难。
2、大胆地交流和表情朗读课文,展开丰富想象,体验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蚂蚁是怎样漂流靠岸的。
2、难点:深入蚁球的内部,感受蚂蚁的形象,体会他们的团结和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出示漂流图片,问: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哪些同学有过漂流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板书漂流)。
2、揭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3、蚁球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漂流的、让我们来看课文。
1、生自由读文。找出老人解释“蚁球漂流”的段落。
2、划出老人的话中直接说明蚁球漂流的句子。从老人的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3、过渡。
4、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洪水像猛兽撕开了江堤,垸内一片汪洋”的意思。
1、引出重点段的学习: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蚁球是怎么漂流的呢、(课件演示)。
2、谈感受。同学们你看了这个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
3、指名读课文第七自然段。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你找了吗、
4、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七自然段,把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次。
5、重点指导。
这时,人们看清了,那是一个足球大的`蚁球,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紧紧抱在一起。
引导感悟:
1、比较、质疑;小小的蚂蚁为什么会形成足球大的蚁球、
2、感悟:在这里,你感受最深的是蚂蚁的什么、(相机板书:紧紧抱)。
风吹浪打,蚁球在波峰上跳着,在波谷里滚着。
引导感悟:
1、理解波峰波谷:波浪起伏的时候,就像是一座座山峰。(板画:波峰波谷)。
2、感受洪水如猛兽:洪水到底有多大呢、你能在课文中找个句子读一读吗、(课件演示如猛兽般的洪水)。
3、在这里你感受到了蚂蚁的什么呢、
不时,还有小团蚂蚁被浪头打开,像铁器上的油漆片儿剥离开去。
引导感悟:
1、蚁团如铁器上的油漆片剥离开去的景象。(课件演示)。
2、剥离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此时此刻,岸上的人们看得什么呀、——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谁来读出这种感觉、在狂暴的洪水面前,小小的蚂蚁是弱小的,所以不时会有小团的蚂蚁被浪头从整个蚁球上打落,成为英勇的牺牲者,但还有更多的蚂蚁依然紧紧地抱在一起,向着胜利的彼岸、生存的希望冲去。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感受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齐读第七自然段。
1、弱小的蚂蚁与狂暴的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结果怎样呢、请一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当灾难中的蚂蚁到达安全地带时,他们又是怎样表现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2、想一想,当同伴用自己的身躯换来了我们的生命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3、就带着这新的感受,齐读这个自然段。(相机板书:冲仍然紧紧抱)。
1、引出观看者:看到这一幕,岸上的人们又会受到怎样的震感呢、请大家找到描写受灾人的句子。
2、出示句子:清晨,受灾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堤上,凝望着水中的家园。
3、这是一群怎样的人们呢、
5、总结板书。
没错,只要大家团结协作,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在生命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但面对危难时,我们可以团结一致,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克服困难,永不放弃。
说一说你身边能体现团结精神的事例。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十四
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比一比: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各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1分米和1平方分米,1米和1平方米各有什么不同?
4.填合适的单位。
(1)课桌面宽3()。
(2)黑板面的大小3()。
(3)王刚身高150()。
(4)教室的地面的面积是50()。
5.下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图中每个图形的面积。
答案。
1.1分米1米。
2.1厘米(长度单位)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
3.略。
4.分米米厘米平方米。
5.红色:6平方厘米绿色:4平方厘米。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71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