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评价标准,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案编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下面是一些编写教案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阿姊。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教学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一、导入。
2、学生讲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
2、师:花木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学生思考发言。
三、再读课文,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1、师:你最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能说一说理由吗?
2、学生自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朗读,说理由。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并板书。
第二段联系《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注意体会木兰的“思想矛盾,心情复杂”,读出木兰最初的矛盾和做出决定后的坚定、果敢。
第四段联系唐诗《从军行》、《出塞》、《凉州词》引导学生构想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
第五段中,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带着既惊讶又佩服的感情读。
1、按照板书梳理木兰的成长过程。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指名读课文,同学评价。
四、引导评价,鼓励多角度思考: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
1、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女英雄?
2、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来传唱、歌颂她。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由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段。(播放豫剧《花木兰》)。
3、这篇课文是由我国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诗》改编的,在课下有的同学找了资料,许多同学已经会读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木兰诗》。(出示《木兰诗》课件)。
六、选择性作业:
1、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2、搜集女英雄的资料,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3、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4、喜欢唱歌的同学学一学豫剧《花木兰》吧!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5.初中语文优秀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复习巩固:
检查生字词。
(1)字词看看谁还记得这些生字词指名读(2)两个多音字。
三、精讲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花木兰是我国()的一位()指名说师重复一般提到英雄这个词你首先想到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板书“古代”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走近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那是北魏末年,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听听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你对战争有了怎样的认识?(危险)战争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前方士兵战死,需要补充新的士兵,就要征兵)生交流(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看一段片子?师:看,这就是敌人肆意攻犯的场面。他们践踏我们的领土,杀戮我们的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家园遭到破坏,我们的国家受到威胁。而我们前线的将士死伤惨重,急需补充兵力支援前线作战。所以,朝廷才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木兰家收到这份征兵文书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感受这动人的传说故事吧!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花木兰是位怎样的女英雄。我相信你们能合作的很好。试着完成填空。
1、出示: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2、汇报交流。
学习第二自然段:一位(热爱祖国)的女英雄,
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分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你来读一下。
“理应”是什么意思?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多爱国呀!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齐读)。从大家的声音中,老师只能感受到她一点点的爱国,再读一遍。
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指名读,读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焦急万分)。
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
a、自由读。b、指名读。
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附言)。
木兰的父亲会说:女儿,还是让父亲去吧,父亲年纪大了,死不足惜。
木兰说:父亲,你让我去吧,你年老多病,我虽是女孩子,可也年轻力壮,上了战场能杀更多的敌人。
木兰的母亲会说:女儿,你不能去呀,战场上太危险了,母亲不放心啊。
木兰会说:母亲,我一定会平安回来的。现在国家有难,战场上需要我。
木兰的弟弟会说:姐姐,你走了,谁陪我玩呢。
木兰说:好弟弟,你长大了,姐姐走后,要学会照顾爹娘,记住了吗?
弟弟点点头:恩。
(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锻炼思维能力)。
a、小组交流b、指名表演。
同学表演,老师做旁白。
……补充女扮男装的原因。
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木兰想的、说的',我都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有亲人、有国家,我们的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齐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a、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特点?。(动词很多。)。
b、老师认为这个“渡”字用得非常好,谁来说“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c、生:过。
d、师:哦,那么过马路能不能说渡马路呢?
e、生|:不能渡是用船渡过水。
f、师:那“渡”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呢?(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g、生:噢,我懂了,从里过叫渡,像,渡水。解放军横渡长江。还有什么“渡”
生:渡船、渡口、摆渡、过渡、飞渡。
h、师:(微笑着点头)还真不少呢!因为是水里过。所以“渡”的左边是三点水,我们轻轻的把字典合上,放回原位。我们来欣赏一下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巨浪滔天,水流湍急,滚滚向前,想要渡过它十分的不容易。而木兰却为了报效国家,为国分忧,甘愿冒着被滔滔黄河水卷走的危险,不畏艰难,毫不退缩,勇敢地迎着风浪前进。终于险渡了黄河,来到了燕山脚下。
再看看高耸入云的燕山,好过吗?不容易!此时此刻,你觉得花木兰是位怎样的女英雄?(英勇)。
师:是啊!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那木兰在战场上表现怎样呢,我们来听:(录音、征战简介)所以说在多年的征战中他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赫赫”什么意思?这时我们觉得花木兰又是一位(善战)的女英雄。花木兰太值得大家学习了。请大家来夸夸她。(自由读)静听音乐,想画面,再齐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热爱祖国,让我们跟随音乐,再次感受这位英勇的女英雄吧!
配乐诵读。
(评: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
学习第四段下面老师想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师范读,你觉得花木兰又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读第四段。
师: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指导读(太让人惊讶了!看图,领悟惊讶。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a、自由读b、男女生分读(女生先读,调动男生,你们应该更惊讶一些,你们佩服了的花将军,竟然是个女的)。
总结全文。
文静俊美的女英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老师边总结边整理边板书。)。
(评:让学生大胆放手,自学自悟,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来设计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四、感情升华,赞英雄。
师:木兰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她怀着对亲人、对祖国的爱心走上战场,凭借着超人的勇气和高超的武功,立下了赫赫战功,真不愧是位女英雄,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赞花木兰吧!
花木兰是位()的女英雄。
生:花木兰是位英勇善战的女英雄。
生:花木兰是位爱祖国的女英雄。
生:花木兰是位尊老爱幼的女英雄。
生:花木兰是位勇敢不怕牺牲的女英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穆桂英、刘胡兰、江姐、李灵、邰丽华……。
这些女英雄正如一段豫剧中所唱到的那样:《谁说女子不如男》,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还可以加上你的动作。
播放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五、指导背诵:
你们愿意赞一赞这位女英雄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平时怎样来背诵的?(学生自由发言)(看图来背、多读多背、想意思来背、抓重点来背……)。
好!大家的方法真多,今天老师为大家再提供一种背书的方法,动词串连----------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动词连成一条线,就很容易把内容记住。比如,第四段中(木兰)回乡,脱、穿上、(将士们)探望、发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
a、自由背b、指名背。
附:板书。
热爱国家尊老爱幼。
古代女英雄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2、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2分钟左右)。
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的儿女情、英雄气。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找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对偶、夸张、互文、排比。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2、夸张的表现木兰行进迅速,军情紧迫的句子是:
3、用环境衬托木兰思乡的句子是:
4、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身跨战马,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5、通过夜景描写征战生活艰苦:
6、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持久的句子:
7、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
8、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
9、木兰归来后,展现家中欢乐气氛的一组排比是:
10、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木兰谨慎、机敏的句子:
六、课外作业(3分钟)。
1、完成基础训练。
2、背诵课文?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木兰诗。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1.查字典,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2.熟读课文。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九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一
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活动意图:
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儿歌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儿歌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节奏感,帮助幼儿掌握发展语言的方法。小班年龄段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幼儿的语言教育应该以多种言语活动为手段,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使他们能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的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儿歌《数一数》。
2、感知韵角“u”,读准“虎、鹿、猪、兔、鼠”的音。
3、准确发音,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
4、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家园共育:
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有关虎、鹿、猪、兔、鼠的资料,以及有关发“u”音的字,如鼓、叔、薯、书.......
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完整朗读儿歌。
活动难点:准确发音虎、鹿、猪、兔、鼠的字音。
活动准备:
教具:动物图卡10张、背景图10张、多媒体课件、音乐。
学具:幼儿操作图卡若干套。
活动过程:
1、情景游戏。
爬过小山、穿树林、走草地、经过马路边、来到鼠洞旁。
2、分析儿歌内容。
刚才走了哪些地方?
出示动物卡,给动物找相应的地方。
播放动画,幼儿观察。
小动物在哪里?
3、丰富方位名词、量词及使用。
根据儿歌内容提问。
用语言描述画面?
用一个字表示这个动物?(虎)。
虎在哪里?(山上)。
完整说一说。(山上一只虎)。
同种方法说出其他几幅图。
4、学习儿歌。
观看儿歌动画片。
说儿歌,注意最后一句吐字和发音。
教师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5、游戏:找朋友。
玩法:5名扮小动物,5名扮地点,音乐响起开始游戏、舞蹈,音乐停止后,动物和地点按儿歌内容找朋友。
规则:没找对的请大家帮助。找对的,要说出本句儿歌。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多种小动物的图片,幼儿在操作卡上进行互换,尝试简单的儿歌创编。
活动反思:
语言活动《数一数》是一首传统的儿歌。整个活动过程采用先易后难,逐层深入的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回答的方法使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得到促进和提高,非常自然。幼儿的兴趣点很高,幼儿本身对于动物是很感兴趣的,很愿意跟念以及创编,童谣的琅琅上口的节奏感给幼儿带来了快乐的情绪。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朗读儿歌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朗读儿歌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儿歌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辅助的作用。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二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刻认识到教案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好的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经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教案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是教案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步骤。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指导教师的教学,更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教案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掌握难点的提高上,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教案设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而且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掌握能力。
最后,教案设计要不断反思和完善。教案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
综上所述,教案设计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注意学习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我提高与发展。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绳子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2、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习木兰为国家分忧的品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指名读。
2.口头填空。
花木兰()。
3.小结。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师述: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个要求,我们要做到8个字“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能做到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1、自由读课文。
要求: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标点的停顿、边读边思、体会词语。
这节课我们还要在原来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另一个任务:
3、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规则:(1)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
(2)当第一位同学读好后,你可以向他提出挑战。
(3)每小节选出一位冠军,为我们示范读。
二、精读课文。
(完成规则中的1、2两条后,选出四位冠军上台)。
1、请读第二小结的冠军选手示范读:
提问:你“着急”这个词读得特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读吗?花木兰为什么着急?(你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父从军但其中又经过不少曲折,她一一说服全家人。(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父亲、弟弟、母亲。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
这位同学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更好。老师把这张卡送给你,你愿意把上面的字读给同学听吗?(尊老爱幼)就因为你把握了木兰尊老爱幼这一点,你才会读得这么好。我们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读)。
2、过渡:木兰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我们请这位同学为我们读。
仔细听他读得好在哪里?
出示句子:
花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学生找出读得好的地方:披跨渡过赫赫战功。
(师范读,指名读。)。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告诉我们这条路很长,而且很艰难,从军是很辛苦的,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
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出示图片1)她跃马提抢,驰骋沙场,英姿飒飒,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她热爱祖国。(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把“热爱祖国”这个词读给同学听。)。
读第四小节的同学读)。
出示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位年轻的姑娘。
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读得很好,但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十二年,那么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姑娘呢?(出示图片2)。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战火不断,马不停蹄更因为木兰是一个自信自强的女子。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请学生读这个词)。
自己有感情的读这一段。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一赞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花木兰。
出示:花木兰。
请读第一小节的学生读。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听了你们的赞扬,老师也想来赞一赞花木兰。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你听嘹亮的歌声在回荡,让我们把女英雄的形象牢记心中。
5、齐读全文。
三、作业。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故事感悟花木兰的优秀品质。
(2)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复习巩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她()、(),在前线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精讲课文: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女英雄花木兰吧!让我们随着课文感受这动人的传说故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试着完成填空。
1、出示: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2、汇报交流。
学习第二自然段:一位(热爱祖国)的女英雄,
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师:为国为家分什么忧呢?找一找国忧,再找一找家忧,画一画。
(课件显示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指名读这句话。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齐读)。
还觉得花木兰是一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a、自由读。b、指名读。
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
(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锻炼思维能力)。
a、小组交流b、指名扮演。
学习第三自然段;花木兰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女英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a、指名读,读这句话时哪些词需要我们注意?(披、跨、渡、过)。
b、这些动词告诉我们什么?(木兰走的路很艰难,很长)。
c、出示黄河水图。想象:花木兰在渡黄河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d、出示燕山图,想象:花木兰在过燕山时又会遇到什么困难?
e、是呀,多么不容易呀!再来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木兰终于来到了前线,让我们来看看木兰在战场上的表现。(课件简介)。
所以说,木兰--(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齐读这一节:把这节连起来读,再次感受这位英勇的女英雄吧!
c、配乐诵读。
(评: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
学习第四段花木兰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读第四段。
师:指导读a、自由读b、男女生分读。
四、读背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木兰,认识了木兰,让我们再重温这个美丽的故事。看动画片,并为动画片配解说词。
五、欣赏歌曲:
花木兰是我国的巾帼英雄,我国这样的巾帼英雄还有穆桂英、梁红玉、江姐等。有这样的女子,谁说女子不如男。
欣赏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六、教学生字:
出示生字“将、病”
结合书后笔顺图,自行记忆生字。
生说注意点,师范写,生描红。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分忧,战场,回乡”的简述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目标,我作了以下设计: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大将军与花木兰身上寻找不同之处,学生能模糊地感知到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女英雄;“花木兰说服家人”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这样,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五
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物体的高矮,懂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同样大小的红色、绿色大长方体积木各一块,两张小鸡和小鸭图片,一把贴绒小椅子。
2.每人一份高矮不同的材料:红色、绿色的小长方体积木、圆柱体积木各若干,木珠若干,大小不同的量杯各一个,套管、盘子各一个。(盘子的正面有方格,反面有凸钉)。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与同伴比高矮。
幼儿两两组合比高矮(也可以和老师比),讲出谁高、谁矮或两个人一样高。自由交换伙伴再比,可多次进行。(教师:甲和乙比,甲高乙矮;甲和丙比,甲矮丙高)。
3.比用具。
4.比积木。
教师出示红色、绿色长方体大积木各一块,变换摆放方法,让幼儿观察比较:两块积木平放——一样高;红积木竖起来,绿积木平放——红高绿矮;红积木平放,绿积木竖起来——红矮绿高。教师拿掉红积木,问:绿积木是高还是矮?(幼儿无法比)由此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分组操作:
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1.让幼儿用同样方法将相同数量的小长方体积木在桌子上搭高。(教师问:你们谁搭得高,谁搭得矮?幼儿:一样高)。
2.让幼儿将相同数量的木珠穿入套管,再插在凸钉盘上,相互比高矮。(教师:看看谁插得高,谁插得矮?幼儿:一样高)。
3.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
4.请幼儿把6块红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再把5块绿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然后比一比。(教师:哪个高,哪个矮?幼儿:红圆柱体积木比绿圆柱体积木高。教师:用什么方法能让红圆柱体积木比绿圆柱体积木矮呢?幼儿:拿走两块红圆柱体积木,或加上两块绿圆柱体积木就行了)。
演示游戏:
教师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遮住下半部分)玩游戏。(教师用小鸡的口吻说我小鸡高,你小鸭矮。教师然后又用小鸭的口吻说:不,我小鸭高,你小鸡矮)。
鸡从椅子上取下来与小鸭比,使幼儿懂得比高矮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延伸活动:
教师让幼儿到操场上去找任何一种物体与自己比高矮。如,让幼儿比过后说,我和大树比,树高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教师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较。
教师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六
1、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
2、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
3、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木兰从军。
过渡:花木兰为什么能成为女英雄,这得从朝廷的`一次征兵说起。
二.品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文,体会木兰的“焦急万分”
(1)自由读第二小节,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
出示: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读好词语。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
(2)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呢?指名说。
出示句子: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指名读。
可是家中的父亲——引读: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指名读,评读。男生读。
要是父亲去当兵,会怎么样呢?要是弟弟去当兵呢?想象说话。
指导朗读:木兰不愿意让年老多病的父亲去冒险,可自己又是个女子,不能当兵,真是焦急万分呀!谁能读出木兰的焦急来?再读“一天……万分”。
指名读,评读,女生读。
大家都不去当兵,行吗?集体交流出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指名读。
2.联系生活,体会木兰的“决定”
(1)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你在电视上见过古时候战争的场面吗?真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万马奔腾,万分惨烈啊!)。
3.创设情境,写“说服”的原因。
(1)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小朋友,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集体交流(是啊!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2)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先想一想,和同桌交流一下。拿出写话纸,用几句话写出来。写话,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评价。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看来,木兰是决心要为国为家分忧啊!就这样,木兰说服了家人,——引读第六句。指导朗读:读到这,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为国为家谁愿意用朗读表现?指名配乐读。
(2)试着把第二小节记在心里。自由背,指名背。
三.品读第三小节。
1.木兰从军后的表现怎样呢?默读第三小节,画出相关的语句。
2.相机出示第一句: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相机出示第一句,指名读。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3)再读读这句话,你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句话中用了四个带有动作词的短语,读起来节奏感更强了,更有气势了。)谁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指读,评读,齐读。
3.相机出示第二句: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机出示小朋友,木兰征战长达。知道这12年里,她为国立下了哪些战功吗?
拓展阅读《木兰的故事》木兰巧用计谋,打败敌人;一马当先,抓住敌将;趁胜追击,赶跑敌军。木兰立的功多不多?大不大?这就叫——赫赫战功。
指导朗读:木兰英勇善战,一次次立功,一次次提升,最后做上了大将军!指名读,评读,分组读。
5.把她从军时的英雄形象记在心里。指导背诵。
四.品读第四小节。
2.什么叫“惊讶”?仔细看图,从哪儿看出将士们的“惊讶”了?
3.谁愿意读出将士们的惊讶?指名读,范读,指名读。
五.小结延伸。
2.人们喜欢吟诵赞美木兰的《木兰辞》,连外国人都对花木兰赞不绝口,还根据木兰的故事拍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呢!作业菜单a诵读赞美木兰的诗歌《木兰辞》。b观看电影《花木兰》,再和小伙伴交流。
替父从军为国为家。
来到前线英勇善战。
胜利回乡文静俊美。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七
1、能利用小椅子做运动,学会跨障碍跑。
2、乐于参与竞争,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把小椅子。
2、音乐、小粘贴。
活动过程。
一、入场,热身活动。
小朋友,跟各位老师打招呼,老师带领幼儿做椅子游戏热身。
二、自由探索,提升经验。
刚才我们用小椅子做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孩子们玩的开不开心?(开心)小朋友们想一想小椅子还有哪些玩法?幼儿自由探索(走、跑、跳、骑大马、跨等),请个别幼儿进行展示。
我们还可以几个小朋友合作,看我们的椅子还有什么更好的玩法?(激发幼儿大胆想象)请个别幼儿进行展示,幼儿尝试。
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小朋友们看是谁啊?(小鹿)小鹿今天要教小朋友们一个新本领,把椅子放倒,小朋友跑着从椅子上单腿跨跳(教师示范),小朋友们,想不想试一下,请小朋友把你们的小椅子按老师的方式摆好,按自己身上的粘贴分成两队,第一名幼儿从起点出发,跨跳完成后,跑回原点拍下一名幼儿的手,最先跑完的一队获胜(注意关注体弱和胆小的幼儿,鼓励并给与帮助)。第一轮游戏结束后,教师总结幼儿在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再次进行比赛。
三、参与竞争,相互鼓励。
我们的本领都学得很不错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场冠军争夺赛。要想夺得冠军,必须要克服困难,首先一起看一下有哪些困难:经过小河、跨过障碍、绕过树林取得笑脸奖牌。
教师介绍比赛规则: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的第一名幼儿先出发,闯过难关,取得一枚粘贴,然后原路返回,拍下一名幼儿的手,下一名幼儿再出发,依次进行。最先全部取得奖牌的一队为获胜队。(为获胜队鼓掌喝彩,为没有获胜的队鼓掌鼓励)。
四、放松运动。
把小椅子移至场地边上。听轻音乐,放松身体。
五、结束,退场。
木兰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5.初中语文优秀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70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