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案的编写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看一下这些教案,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一
1、尝试模仿划龙舟动作,两两合作协调向前快跑。
2、积极参加竞赛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皮筋龙舟”若干。
1、模仿赛龙舟的动作(划船、打鼓、擦汗等)。
2、游戏:《划龙舟》。
(1)讨论两两合作划龙舟的方法。
指导语:两人一组怎样能把龙舟划得又快又好?
(2)自由结伴尝试合作划龙舟。
(3)划龙舟比赛(分组接力比赛)。
3、听音乐做全身放松动作。
本次的活动内容"赛龙舟"选材教好。首先考虑到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赛龙舟"活动具有民族特点,与亚运会也有相关性。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二
在全园性的民族文化主题活动中,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食物比较敏感,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切口,以节日食品为代表,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生成系列主题活动“热热闹闹元宵节”、“香香甜甜粽子节”、“团团圆圆中秋节”。最近根据时令季节即将进入“香香甜甜粽子节”主题。粽子party是这个主题结束阶段的综合活动,整合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此活动创设了party这个情境,有音乐、有食品、有游戏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体验法、游戏法等,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1、能清楚地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
2、通过品尝、装饰等活动,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大胆表现。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品尝粽子。
2)以自助餐的形式品尝各种粽子,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甜、香、软)。
——与同伴、教师互动。
2、游戏活动——与同伴、教师互动。
1)穿戴粽叶服饰(准备好的裙子、头饰、披肩等)。
2)装饰香包、挂香包。
3)将咸鸭蛋放进网兜并挂戴。
4)鸭蛋滚画(浅色色粉纸、单独滚、同伴间对滚)。
3、活动达到高潮并结束。
播放已学过的一首关于粽子节的一首歌,滚画作品贴在后面作背景,集体进行歌表演。
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想、看、说、听,自己讲述粽子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教师在旁加以鼓励,能使孩子原有的经验得到梳理。活动里我提供粽子实物让孩子观察,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粽子的多种形状,大小区分等特征,给孩子以直观的感性经验。知识丰富后给孩子们品尝我准备好的几个品种的粽子,孩子们看着飘溢清香粽子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品尝不同粽子的同时也在一边议论平时吃过的粽子有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的,还有馅儿又放有什么的。粽子的故事由来,教师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自由说说,教师不做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孩子加以鼓励。最后再由老师对故事由来的小结,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家乡的特产喜爱。我作为教育者,在活动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适时、适宜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三
学习朗诵童谣,感受童谣表现的端午划龙舟的民俗风情和热闹的节庆气氛。
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尝试配上打击乐表现划龙舟的欢乐情景。
学习朗诵童谣。
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两种节奏型的结合让孩子们对节奏有些混淆。
一、讲讲端午节及划龙舟。
提问:哪一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那一项活动最热闹?
人们是怎么划龙舟的?
人们在划龙舟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欣赏童谣。
1、欣赏童谣并讨论。
2、感受童谣的节奏。
3、学习打节奏。
三、学习朗诵童谣。
1、配上节奏朗诵童谣。
2、游戏:划龙舟、赛龙舟。
活动前和幼儿进行了谈话,发现幼儿对端午节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仅局限于吃粽子这一风俗习惯。于是,活动围绕着粽子而展开。结合图片,幼儿了解到端午节不仅仅只有吃粽子这一习俗,还有划龙舟、喝雄黄酒习俗。幼儿随之对划龙舟产生了兴趣。通过欣赏童谣,让幼儿感受童谣的节奏,同时通过拍手、跺脚的肢体动作让幼儿感知节奏。整个活动后,孩子们都能有节奏地进行朗诵。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四
1、学习朗诵童谣,感受童谣表现的端午划龙舟的民俗风情和热闹的节庆气氛。
2、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尝试配上打击乐表现划龙舟的欢乐情景。
学习朗诵童谣。
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两种节奏型的结合让孩子们对节奏有些混淆。
提问:哪一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那一项活动最热闹?
人们是怎么划龙舟的?
人们在划龙舟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1、欣赏童谣并讨论。
2、感受童谣的节奏。
3、学习打节奏。
1、配上节奏朗诵童谣。
2、游戏:划龙舟、赛龙舟。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五
1.理解诗歌中乌龟不愿意说话,给自己造成的窘境。
2.通过角色表演,知道并开始喜欢与他人交流。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乌龟不愿意说话,给自己造成的窘境。
难点:通过角色表演,知道并开始喜欢与他人交流。
活动准备
诗歌图片,诗歌磁带,乌龟、青蛙和蜗牛的角色指偶。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教师出示乌龟指偶)。告诉你们,这只小乌龟呀有个不爱说话的怪脾气,你们试试看!你想对他说什么?我们看看他的反应。
(2)教师操作乌龟玩偶,幼儿对乌龟说话或提问,乌龟始终不说话,表现出不理睬的状态。
(3)你们觉得乌龟的怪脾气好不好?为什么?
(4)乌龟这个不爱说话的怪脾气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呢?!..教案网!我们一起来听诗歌《乌龟怪脾气》。
(1)幼儿边看儿歌图片,边完整欣赏诗歌。
(2)乌龟爬山时,谁来劝过他?(蜗牛和青蛙都劝过他)
(3)蜗牛和青蛙怎么说?乌龟是怎样做的?(蜗牛说:“山路陡”,青蛙说“山路滑“,可乌龟谁的话也不听)
(4)乌龟不听朋友的话,爬到半山腰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滑滑到山谷底,摔得头昏眼又花)
(5)乌龟摔到山谷底,有没有朋友来救他?为什么?(没有人来救他,因为乌龟还是不说话)
(6)如果乌龟没有这个怪脾气会怎样?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表演一下这首诗歌。(三排小朋友分别扮演三个角色,然后互换)
重点表现出小乌龟孤僻、不爱说话的个性特征。
活动反思
《乌龟怪脾气》是《我对你说》这个主题活动中的一个语言活动,这个语言活动主要是描述乌龟由于不爱说话而造成的麻烦。诗歌略带幽默风格。诗歌中乌龟不爱说话的怪脾气在我们中五班也有,有个别性格比较内向,不愿开口或不善交流的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会主动地与他人诉说,不会主动寻找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使问题不能及时、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个语言活动蕴涵的教育价值高,借这个诗歌帮助孩子们认识交流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六
1、仔细听辨故事,了解公鸡耳朵的特征。
2、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对收集相关信息感兴趣。
教学挂图、故事录音等
1、猜谜语引出话题:“东一片,西一片,隔坐毛山看不见。”(耳朵)幼儿猜谜后提问:”动物的耳朵与人有什么不一样?它们有什么特殊本领?”
2、分段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故事从开始讲至“小公鸡发愁了”讨论:小公鸡为什么要借耳朵?小公鸡向谁借耳朵?它们为什么不借给它?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公鸡?”
(2)续讲故事至结束并讨论:“最后谁想办法帮小公鸡解决问题?”
(3)完整听录音故事后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这些动物的耳朵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你认为哪种动物耳朵的本领最奇怪?”
3、设问:“动物都有耳朵吗?它们的耳朵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我们小朋友的耳朵有没有特别的本领?”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七
教案。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棗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艳阳照,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
纪念屈原永记牢。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
背个竹篓入山谷;。
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
(陕西)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
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
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
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
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是端午,
小朋友们来跳舞。
吃粽子,赛龙舟,
高高兴兴过端午。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
杨梅红彤彤。
五月五,是端阳;。
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
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咚锵。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八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1、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的传说及相关习俗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孩子兴趣浓,热情高涨。
2、这节课通过三个小活动,让幼儿与爷爷奶奶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孩子亲自参与了活动。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3、从这次活动整个开展情况来看,我觉得孩子们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同时也得到爷爷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觉得爷爷奶奶及孩子他们知道的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
4、此次活动,自我觉得参与度还不够,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还需要我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对孩子的服务质量。
5、从这节课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让我在开展同样的活动,我会采取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积极参与,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小百科,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九
1、能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并尝试将自己的感受到的老师本领编在儿歌里。
2、能大胆在同伴面前较连贯地讲述班级老师的本领。
3、喜欢老师,产生爱老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做示范用的彩笔、大画纸。
2、响板、抒情的背景音乐。
3、《老师本领大》语言cd。
4、幼儿学习资源?第4页。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形式,引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讨论:你喜欢老师吗?为什么?老师有哪些本领?
2、老师展示自己的本领,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1)老师现场展示绘画本领,幼儿观察说出老师画的什么?小动物长什么样?如:“小熊圆耳朵”“小兔短尾巴”等。
(2)幼儿夸夸老师画画的本领,学习诗句“我的老师本领大,样样东西都会画”。
3、幼儿学习儿歌,并有表情朗诵。
(1)老师和幼儿说说儿歌中的小熊和小兔的可爱形象,并引导幼儿做一做动作,同时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如小熊是粗粗的声音,小兔是轻轻的声音,夸奖老师是自豪的声音。
(2)请幼儿想象并试试朗诵的不同办法,如可以配上响板,用快板方式朗诵,也可配上音乐朗诵。
4、幼儿交流自己感受,并将老师的本领编在儿歌里。请小朋友交流老师还会画什么?老师除了画画还有哪些本领,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变成短小的一句话,如“我的老师本领大,唱歌就像百灵鸟”等。
5、阅读幼儿学习资源,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仿编儿歌。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一些常见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
3.培养幼儿对自己国家明间节日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粽叶、废纸团、画笔、画纸、剪好的香包纸、艾叶、幼儿材料、课件。
1.教师出示粽子,引出课题。
2.教师,引出下一环节。
1.让幼儿重点认识粽子了解端午节。
(1)认识粽子的不同形状。
(2)认识粽叶。
(3)了解粽子的不同口味。
2.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3.了解其他的纪念方法。
4.端午节习俗。(看课件)。
1.教师提问:如果让你过端午节,你准备怎么过呢?
2.知道今年的端午节。师:那今年的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3.教师介绍准备材料。
重点介绍:香包、包粽子。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5.教师。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一
1.进一步认识消防员工具的用途。
2.通过说儿歌和尝试改编儿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设计制作“消防工具”,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1.参观消防局的照片。
2.《消防员的工具》儿歌。
3.各种美工材料。
1.出示参观消防局的照片,与幼儿回顾参观的内容。
2.请幼儿说一说哪种消防工具最有趣。
3.与幼儿一起说儿歌《消防员的工具》:
消防员的工具。
消防员,工具多,
长长水管来灭火,
消防斧头破大门,
架起云梯能救人。
4.请幼儿说出儿歌中提到的工具名称及用途。
5.请幼儿设计新的消防工具,并改编儿歌的内容。
6.请幼儿利用各种美工材料,制作新的工具,并介绍工具的用途。
7.幼儿可以把新的工具放在娃娃家,模拟消防员灭火。
1.喜欢说儿歌和改编儿歌。
2.能说出消防员工具的用途。
3.能设计、制作新的消防工具。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能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并以语言、体态、表情等积极肯定每个幼儿独特的表现和创造。活动还整合了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的目标:如提供给幼儿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地自由表现等。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二
1.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较连贯的语句来描述同样的发式,衣着等外部特征。
2.使幼儿初步养成认真倾听同伴讲述的习惯,并能根据言语描述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1.儿歌:《种莲子》
种莲子,种莲子,不知莲子种哪家,东一家,西一家,到了明年就开花。
2.蓬莲一只。
1.让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出示莲蓬,剥出莲子,提问:这是什么?你吃过莲子吗?
1.所有的幼儿扮演"泥",一起念儿歌。
2.扮"泥"的小朋友必须将眼睛闭起来,不能偷看,待儿歌念完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3.种莲子的人在儿歌结束之前,必须将莲子放在一个小朋友的手里,并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幼儿的外貌特征,让大家来猜。
4.被猜出的幼儿必须重复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
教师边念游戏儿歌边从每位幼儿的身后走过,并将莲子悄悄放入一幼儿手中,最后走到中央,描述此幼儿的外貌特征,请一个幼儿来猜,猜对了,有莲子的小朋友就要到前面来说:"我就是那个……的女孩。"然后游戏继续进行。接着带大家一起来念" 种莲子"的游戏儿歌,注意纠正个别不正确的发音,鼓励幼儿大声地念儿歌,提醒幼儿种莲子和拿到莲子以后注意保密不要暴露出来,为以后幼儿独立游戏作铺垫。
请一个能力较强的幼儿上来种莲子,大家一起念游戏儿歌,老师在一旁提醒种莲子的幼儿要清楚响亮地描述人物的外貌,若幼儿猜不出来,可再重新描述一遍,从而使游戏能顺利进行。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能知道人物的典型特征。
2、会用废旧物品大胆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
3、体验与同伴合作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会用废旧物品大胆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
活动准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范例,纸筒若干、毛线、彩纸、水彩笔、胶水等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手指歌》引出主题,出示图片供幼儿观察。
(1)边出示照片边念手指歌。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手指歌,小朋友想不想听听啊!
师:儿歌《手指歌》。
大拇指头是爸爸,爸爸打电脑,哒哒哒(爸爸图片)。
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哗哗哗(妈妈图片)。
个子高高是爷爷,爷爷修玩具,叮叮咚(爷爷图片)。
爷爷旁边是奶奶,奶奶炒芹菜,炒炒炒(奶奶图片)。
小小指头就是我,我在敲小鼓,咚咚咚(我的图片)。
(2)提供图片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的典型特征。
师:好听吗?《手指歌》里面都提到了谁啊?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图片里的爸爸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妈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爷爷奶奶我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2、激发幼儿与同伴一起动手操作。
(1)同伴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帮助。
师:小朋友,瞧!老师做了什么?(出示已做好的范例)好不好看?那你想不想来做一个呀!
你想做什么样子的呢?老师请小朋友们分组进行讨论,
(每组有五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做一样,)。
师:刚才老师听小朋友们讨论的非常认真,谁来告诉老师你想做谁?想用什么来做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动手一起来操作吧!
3、齐动手制作《幸福一家人》与同伴分享。
(1)同伴间大胆讲述作品,组与组进行分享。
师:小朋友,刚才老师发现一个秘密,你想不想知道啊?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们做的特别棒!
你想不想看看呢?(幼儿进行讲述)。
师:小朋友今天做的都非常棒!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还想继续来玩,
老师将材料投放到区角内,请小朋友在区角活动的时候继续来操作吧!
活动延伸:将物品投放至区角内,与同伴合作相互做。
活动反思:在此次活动中,对已有经验的准备不是很理想,幼儿未能清楚的表述图片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典型特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当中问题的有效性等,所以在活动过程当中出现了幼儿答非所问的现象,下一步需提高的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以及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四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敬重屈原。
2、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活动。
有关端午节的录像片断:赛龙舟、吃粽子。实物粽子一串。
1、出示一串粽子,寻问幼儿这是什么吃食?你吃过吗?是什么节日吃的?要过什么节了?引起幼儿渴望了解的兴趣。
2、老师讲粽子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3、请幼儿观看录像片断:包粽子、划龙舟、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4、请幼儿品尝粽子。
整个活动设计一气合成,在活动中运用故事来让幼儿更加深切的体会感受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通过录像的教学方式让更加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引导每位幼儿都能看了录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纲要中出,让幼儿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在最好环节让幼儿一气分享品尝粽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有趣。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五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1、ppt,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2、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幼:6月6日(公历)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著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完)。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
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六
1.体验大胆想象,“如果我能飞”的乐趣。
2.理解诗歌内容,尝试进行仿编诗歌。
ppt课件、“美丽的翅膀”若干。
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出示ppt 课件
幼儿观看ppt,引导幼儿边看图边说一说,“我”都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
1.师:小朋友,如果你能飞,也飞到了蓝天上,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导幼儿说一说)
2.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也飞到大海上,飞到森林里,最想变成什么?
3.小结:哦,原来想象是这么神奇,我们想飞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想变成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4.幼儿观看ppt,幼儿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三、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启发想象,尝试仿编诗歌
1.师:小朋友,,老师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哪里,变成什么?(幼儿大胆表达,扩展思维)
2.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双美丽的翅膀?老师为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双翅膀。(教师帮幼儿带上翅膀)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长上翅膀之后,想象力一定会更加丰富了。
3.师:请小朋友四人一组模仿飞一飞,相互交流一下自己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
4.播放背景音乐,幼儿展开想象,大胆尝试仿编(教师适时引导,并给予鼓励)
四、展示仿编的诗歌
师:长有翅膀的小朋友,你们快点飞成一对吧!谁能飞到老师的面前,告诉老师,刚才你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老师用笔帮你记录下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
请小朋友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自己长上翅膀想到的画下来送给爸爸妈妈看。
中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篇十七
1、知道粽子的来历和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的乐趣。
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1、有湿度的碎泥、粽叶若干、橡皮筋。
2、范例、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师: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
2、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团盘粽等)。
二、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出示范例: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粽叶)。在我们的太湖边也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2、师: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3、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边介绍: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评一评谁包的粽子最好,并请幼儿将粽子送到小吃街中开展角色游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65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