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绑架意思 道德绑架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48:10
最新道德绑架意思 道德绑架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时间:2023-11-13 09:48:10     小编:雅蕊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绑架意思篇一

第一段:道德绑架是一种违背个体自由意愿的行为,它以道德观念为工具,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让人们屈从于某种观点或做出某种行为。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曾经遭遇过一次道德绑架,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危害性以及如何应对。

第二段: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我一直坚持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然而,有一次我所面临的决策却成为了一个道德绑架的对象。我的朋友们对某个包装设计的提案持一边倒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个设计不仅在审美上存在问题,而且违背了社会道德。他们指责我对这个提案的支持是一种道德败坏,要求我屈从于他们的观点并与我原本的决策相违抗。

第三段:在受到道德绑架时,我首先冷静下来,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思考。我回顾了自己对这个提案的理解和评估,并结合了朋友们的意见。我发现,朋友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审美和道德层面,并没有涉及到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如商业效益、目标受众等。我意识到,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观念,但并不意味着我的决策和价值观就一定是错误的。

第四段:面对道德绑架,我也学会了坚守自己的立场并寻求优化解决方案的能力。我决定不与朋友们争论,因为这样只会导致进一步的冲突。相反,我主动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尝试解释我自己的想法。通过对话,我理解到他们的担忧和忧虑,并与他们共享了我对这个提案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最终,我们达成了一种妥协,不仅保留了一部分原本的设计,还融入了朋友们的建议。

第五段:通过这次道德绑架的经历,我意识到了让别人屈从于自己观点或行为的危害性。人们应该有权利独立思考并选择自己的道路。而对于道德绑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分析,并坚守自己的原则。我们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来化解冲突,寻求共识和妥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并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总结:道德绑架是一种违背自由意愿的行为,它以道德观念为工具威胁、恐吓人们。在面对道德绑架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思考。我们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并通过对话和交流寻求共识和妥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并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道德绑架意思篇二

前不久,中国男孩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其中,最让洪战辉迷惑不解的是,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不敢收。

洪战辉为什么想要收出场费呢?按他自己的话说,他觉得一个人付出劳动就应该有所回报,他出去做报告,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是在给别人做一种精神上、能力上、心理上的培训,这种劳动应该得到一定的报酬。可是,他为什么又不敢收呢?他说如果收了出场费,一定会引起人们的非议,觉得作为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根本就不应该计较经济上的利益。平常有人也时刻提醒洪战辉:你是一个公众人物,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所以,洪战辉听从了这些人的劝告,以所谓的责任感做着无数的义务劳动。当然,为了不让自己太吃亏,不被他人不恰当地利用,对有些采访和邀请,洪战辉现在已经开始学会了拒绝和回避。

严以待人,宽以待己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就像洪战辉自己明白的那样,一个人付出劳动就应该有所回报,不论是谁,以什么立场,都没有资格去剥夺他获取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精神楷模也好,道德楷模也罢,说到底也只是普通人,需要生活,需要养活家人,需要承担属于他们的责任。所以,请不要用看神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一直都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上。

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近日开展,已迎来4000多位富豪。这些富豪们出手相当阔绰。顶级奢侈品展上富人的慷慨正好与他们平时对待慈善事业的吝啬形成鲜明反差。公众纷纷指责,富豪宁可挥霍不愿捐赠,不愿为社会多承担责任。富豪喊冤:慈善信任机制尚不健全。富豪们除自身觉悟原因外,仍然害怕慈善公益捐款管理不善不透明,甚至被挪用、贪污。现实中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的慈善信任机制尚不健全,富豪不是缺乏爱心而是对捐赠监管制度缺乏信任,他们不相信一些慈善机构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捐款。的确,这些富豪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人说,人越有钱就越小气,然而我却不这么理解。富豪或是贫民的钱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无论是多还是少,都应该得到尊重,有钱人不过是更注重自己的权益罢了。当然,在自己生活富余之际,做些慈善是极好的,但是,捐款得来的钱没有人知道用在了哪里,是如何用的,用了多少,是否有被贪污的。富豪们当然不愿意让自己的钱被一些打着慈善的旗号的人收进他们的腰包。他们只是比较有钱,又不是傻。近些年来,我国并没有在相关方面有任何改善。我们经常会说美国的福利制度有多好,有哪些人去世之后将所有资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我相信只要我们国家做出相应的法规,将慈善捐款管理透明化、有理化,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于慈善事业,更多人愿意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将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好。

不久前,男明星乔任梁的去世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据相关人士说是因为其余抑郁症,自杀而死的。当时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人们最关注的是陈乔恩,她作为乔的闺蜜,因为没有在相应的时间内发出微博,我们广大的网友们就自己莫名的在那揣测,说陈无情,没有心,最好的朋友不在了都没有什么表示,等等类似的话语。我只是想说难道难过了就一定要发个微博来让你们看见吗?明星是公众人物没错,但是他们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一切都摊在我们的面前,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们难过伤心了,他们也会自己躲起来偷偷哭泣,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我从来都不觉得明星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多少人看见了他们的光鲜亮丽和高收入,却极少人看见他们在台下的努力、他们连自由都没有的烦恼以及他们承受的压力。就像进贾府的林黛玉一样,座位公众人物的他们,生怕说错一句话、走错一步路。希望网友们在评论别人的一举一动的时候,稍微想象如果自己是他,看到自己写下的那些评论心里会有什么感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有利有弊,人们注意到了道德的重要性是极好的,但是在评判的时候最好可以带上一些理智,这样有利于自己客观的看待问题,也减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元我们所有人杜被生活温柔以待。

道德绑架意思篇三

道德绑架是指通过道德规范或者伦理概念来强迫他人做出某种行为或者接受某种观点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到道德绑架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环境还是职场中。本文将探讨道德绑架的影响及处理方式,并分享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绑架可能对被绑架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当一个人被他人的道德标准所束缚,被迫接受与自身意愿相悖的决策时,他可能会感到焦虑、无助甚至绝望。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个人的自尊心受损,最终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被绑架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拒绝被他人绑架,开展一种积极的自我解放。

其次,道德绑架经常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父母、配偶等亲友可能利用自身的权威地位或感情纽带来施加道德绑架的行为。对待这种情况,被绑架者需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和底线,坚守自己的原则。其次,要学会与亲友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寻求共识和妥协。最后,对于无法摆脱道德绑架的情况,被绑架者需要学会保持心理平衡,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不轻易屈服于他人的意志。

道德绑架在职场中也常见。上司或同事往往会利用职权或者团队压力来强迫他人接受某项决策或者行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被绑架者需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职业权益。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权益,并将其与其他人的期望和要求进行对比。其次,要学会与上司或同事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扰,并争取得到公平的评价和机会。最后,如果无法得到公正对待,被绑架者需要勇敢地站出来,寻求外部的帮助和支持。

面对道德绑架的情况,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对他人施加道德绑架的行为。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不试图通过道德规范来操控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我们应该提倡开放、平等的沟通和协商,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职场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绑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家庭和职场中都有可能发生。被绑架者需要学会保护自身权益,维护个人价值和底线。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倡导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只有通过开放、平等的沟通和协商,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职场环境。

道德绑架意思篇四

徐建琴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 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实践中地不断延伸,很多都涉及道德这个视域。本篇文章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式的去分析这个课题;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案例,去分析“道德绑架”这一现象的实质和原因,以及其在社会中所映射出的轰动,带来的恶性循环。

关键词:道德;绑架;道德绑架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一直被大家挂在嘴边,但道德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的全体到底要不要为道德去买单?道德是个名词,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产生的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如下:第一,在主观条件上,人必须有自我意识的出现;第二,在客观条件上,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使得自我意识能够分化,从而个体自我认识到自我的独特利益。就此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对道德绑架的理解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

三、支撑:热点案例

此事在微博和网络上持续发酵,引来关注目光无数。本来乘车是一个民事行为,只要他买票就有了坐座的权利,只要当时有空位在,这是合法的民事权利。让座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是他的义务。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他人,值得提倡,但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当事人不能用暴力去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啊。”有法律界人士说,不让座,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而打人,则是对他人权利的直接伤害。这是简单的是非和常识。不能因“道德”剥夺他的合法权益,这是“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民主社会的退步,是危险的,道德的裁判是一个的公心,这是一个人治社会的体现,一个社会怎么可只依靠一个的人道德判断来规范别人的行为呢?一个社会一旦失去对法律的尊重,也就不会有对人权的尊重。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几度波折,当小伙子面对怀抱婴儿的妇女没有让座,人们心怀不满,但是当小伙子遭遇暴打,人们的情绪变成愤慨和同情。当小伙子被曝腿不太好,事情就变得刺痛人心了。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案例说明了,对法律的尊重,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

所以我们必须用法律来监督道德,不能让到道德衍化成反常态的绑架行为。自律的行为也需要他律来作为引导,以防自律不严,滋生事端。那对打人的夫妇,就是带着正义的幻觉去侵犯他人权利,往往更加残暴。

四、道德绑架产生的实质和原因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1]陈梦源,周俊娟.不让座被连扇5个耳光续:有网友称小伙腿脚残疾[j].长江日报,2012(6).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董 维]

道德绑架内涵探析

覃青必

内容提要: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等特征。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不同于道德强制的地方在于它强制的软约束性;不同于道德欺骗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图是善的。道德绑架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我们应当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道德绑架 社会舆论 意志自由

覃青必,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530006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普及,原来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发挥作用的社会舆论,现通过网络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表现之一就是导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道德绑架问题。道德绑架自道德产生起就一直存在,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才被人们广泛、深刻地感受到。目前关于道德绑架的表述多体现在媒体、记者的报道以及网民的言论中,学术界至今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几近于无,这跟道德绑架事件受热议的现状是不相称的。有感于此,本文将尝试对道德绑架的内涵进行探析,探析的内容包括道德绑架的定义、道德绑架的结构与特征、道德绑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等方面,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

一、道德绑架概念的日常使用

在伦理学中,有不少概念首先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然后再经由学者较为严谨、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最后进入规范的学术语境,成为伦理学的专业术语。道德绑架概念也一样。目前学界对道德绑架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伦理学大辞典》 中亦没有收录有这一词条,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上道德绑架现象的增多,道德绑架概念已成为目前人们使用得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对一个概念来说,日常生活的使用代表人们对它最初、最直觉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学术分析的源头,也是任何学者所必须尊重的,因此我们的分析将从道德绑架概念的日常使用开始。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通常被认为是道德绑架的事例:

事例 1:广东电白县有个 18 岁的女孩,患有尿毒症,为治病家里已是负债累累,如今要彻底康复就必须换肾,手术费高达 20 万元。有个叫 “冰尘” 的网友建议: “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了双色球两注头奖,奖金高达 1200 多万元。于是众多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拉出条幅,呼吁刚中了1200 万元的得主捐资救人,从而把中奖者的道德选择推向了公众面前。

事例 2:吉林有个贫困农民叫刘福成,有个11 个月大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的家产,在向所有亲戚朋友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他向施正荣、刘永行、黄光裕、陈天桥、鲁冠球、丁磊等国内六名富翁发去求助信,希望他们捐钱给女儿治病。随后,沈阳 《华商晨报》 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刊发多篇文章对愿意救助的富翁热情报道,而对不表态或不愿救助的富翁颇有微词。

事例 3:每逢社会遭遇重大灾害时,明星的捐款成为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媒体甚至会公布明星的捐款排行榜,对捐款数额大的明星赞誉有加,而对没有捐款或捐款数额较少的明星冷嘲热讽甚至横加指责。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些明星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捐款。

在以上事例中,如果我们为被求助者辩护,则不难认为这是道德绑架行为,由此我们发现道德绑架的一个日常表现是:某些个人或群体陷入困难后,向认为有能力救助的他人求助,然后媒体对此事进行大量的报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把被求助者的道德选择推到了舆论和公众的面前。被求助者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原本应该是基于意志自由的救助行为,现在被媒体和公众以道德的名义强制并绑架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绑架。然而我们发现,有时人们对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以上情况,请看以下事例:

事例 4:近年来,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司法工作者反映,网民直觉式的道德判断与高涨的道德义愤,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已干扰到了他们正常的司法活动,导致他们原本应该基于法律精神的司法活动,严重受制于网民的道德判断与舆论压力,“在干预中,网民的反应过度表现为对事件本身、当事人缺乏应有的‘置入’和理解,陷入某种‘正义幻觉’引导的质疑迷恋,从而导致‘舆论审判’、‘道德绑架’„„”[1]。这些司法工作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被道德绑架了。

事例5:汶川地震后,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汶川县启动了“汶川映秀 ‘5·12’ 震中纪念地” 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消息一传出,遭到了众多网民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在震中遗址上建 5a 景区会伤害灾区人民的感情。对此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回应说: “许多网民没到过汶川,对这里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因为信息不对称,将 ‘道德洁癖’ 强加给我们„„”,他认为自己致力于发展汶川经济的行为遭到了道德绑架。

事例 6:中国男孩洪战辉在一次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时谈了自己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是又不敢收,因为人们觉得作为道德楷模要有自己的道德形象,而不应该计较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了道德绑架概念指称的另一种情况。在这些事例中,道德绑架涉及的人不再是求助者与被求助者,而是基于某一行为的阻止者与被阻止者;胁迫做的事也不再是救助行为,而是放弃某一正在从事的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被胁迫的人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原本应该是正当的行为,如今却被公众以道德的名义绑架和阻止了。

二、道德绑架的语义分析及界定

名与实是相互限定的关系,在相互限定中名与实才得到一个确切的表达。如果说本文第一部分是对道德绑架 “实” 的描述,那么这里我们将进入道德绑架 “名” 的分析,即从语义上分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

道德绑架由 “道德” 和 “绑架” 构成,这两个词相互修饰和限制,从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道德指的是 “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并依靠具有软约束特征的社会舆论来维系,从而区别于以正义为形式的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维系的法律。以 “道德” 来修饰绑架,意味着这种绑架带有道德的特性,即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首先,这种绑架含有善恶评价的特点,以善而非其他名义进行,同时要求他人履行的行为也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从而区别于以其他名义进行的、不包含道德内容的其他形式的绑架。其次,这种绑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以社会舆论压力的方式进行,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从而使它区别于以暴力为后盾的其他形式的绑架。

我们再来看 “绑架” 的意思。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绑架指的是 “用强力把人劫走” [3]。绑架的目的是以被绑架者的性命为砝码,通过胁迫被绑架者或其亲属,来达到获取钱财等目的,当胁迫不成时,绑架有可能导致 “撕票”,即 “绑票的匪徒把掳去的人杀死” [4]。绑架带有强迫性与要挟性,以 “绑架” 来修饰道德,意味着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首先,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是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选择的,因此它与道德自由相对立,也不同于道德规劝。当然,诚如上文所分析的,这种强迫由社会舆论施加,是软约束意义上而不是暴力意义上的强迫。其次,这种道德行为带有要挟性,而不是直接的强迫,要挟是 “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5],它意味着道德绑架是在要挟下完成的,被要挟的东西乃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他人若不按要求完成道德行为,就得付出丧失或大大降低其社会道德形象的代价。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把 “道德绑架” 定义为: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这个定义容纳了前面所例举的事例,并反映道德绑架基于语义分析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关键点有三个,一是 “以行善的名义”,以其他名义进行的绑架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绑架,但不能称为 “道德” 绑架,因此 “以行善的名义”是道德绑架概念区别于其他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二是 “通过舆论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压力——比如国家强制力、暴力强制、威逼等——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这不能称为道德绑架,而毋宁说是道德强迫,因此 “通过舆论压力” 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三是 “履行道德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完成的行为,只能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要么是履行,要么是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与道德无关的行为,这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一个关键点。关于道德绑架概念的这些特点,我们将在下文 “道德绑架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中进一步展开论述。

三、道德绑架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道德绑架的结构是指道德绑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第一,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主体即道德绑架行为中绑架的实施者。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某一救助事件,由陷入困难的个人、众人,以及后来经媒体发动后支持救助行为的公众构成;二是针对某一与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由反对该行为的公众及媒体构成。前者如事例 1 至事例 3,后者如事例 4 至事例 6。能否成为有效的道德绑架主体,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以胁迫他人的道德影响力(这里指的是一种能掌控社会舆论,能对他人进行道德施压的能力),道德影响力越大就越有可能进行道德绑架。因此能控制、发动社会舆论的媒体、新闻工作者最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模范也比一般人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在道德绑架中,媒体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几乎所有的道德绑架事件都是在媒体的主导下产生,这种主导作用有时甚至会违背、扭曲求助者原初的意愿,使原本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演变成公众的道德绑架,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因此如果道德绑架是应该谴责的,那么最应该受谴责的应当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第二,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的对象即道德绑架行为中被绑架的人。在媒体已成为 “第四种权力” 甚至 “第五种权力” 的时代[6],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当然明星、有钱人、公众人物更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因为他们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且被认为是有能力救助的人。而一般人更多在从事 “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 时,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由于道德绑架利用的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因此对道德绑架对象来说,越是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有可能被道德绑架,反之,越不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不可能被道德绑架。所谓 “君子可欺以其方” [7],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是指道德绑架中绑架者要求被绑架者从事的行为。在道德绑架中,要求从事的行为首先是履行道德的行为(只不过这种道德行为因强迫性而失去道德的意蕴),典型的如救助行为,这在道德绑架中最为常见。其次要求从事的行为还有可能是中止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8](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非道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允许人们从事的,既不能说它是道德的,也不能说它是不道德的,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这种非道德行为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了,从而成为道德绑架要求中止的对象。在道德绑架要求履行和中止的行为中,要求履行的一般是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不道德行为,要求中止的一般是特殊情况下与公众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道德行为,因为在逻辑上,我们既不可能 “以行善的名义” 要求他人履行不道德的行为,也不可能 “以行善的名义” 要求他人中止道德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是指道德绑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性质与特点。总的来说,道德绑架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它的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第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这里所指的道德性,并不是说道德绑架是符合道德的,而是说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道德的理由而非其他理由进行,二是它要求完成的行为是道德行为而不是不道德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以其他理由进行绑架——比如以获取金钱为理由进行绑架,也可以胁迫他人完成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这些都因缺乏道德的理由和目标而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当然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符合道德的,而只能说明它的初衷和目的是善的,而由于手段的强制性与不道德性,道德绑架最终沦为一种不道德。第二,道德绑架的公开性。道德绑架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它不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尽管它往往由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引起。比如在事例2 中,开始刘福成向国内六名富翁求助时,还只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只有在 《华商晨报》 对此事公开报道并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后,才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公开是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这种公开一般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实现。公开是道德绑架形成舆论压力、进而胁迫他人履行道德的前提,没有公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公开性成为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没有公开性的救助行为,只能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不会演变成道德绑架。第三,道德绑架的胁迫性。道德绑架的胁迫性意味着道德绑架具有要挟性和强迫性的双重特征。要挟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直接的强迫,而是利用被绑架者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进行强迫,被绑架者之所以受制于媒体的道德绑架,也并不是因为害怕媒体本身,而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被媒体毁坏了。强迫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通过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以劝导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而是通过强制的不由分说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当然这种强制不是暴力强制,而是由社会舆论施加的具有软约束特征的强制。要挟性与强迫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无要挟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强制,而无强迫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第四,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道德绑架不是靠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来维系,它一般会通过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直接以暴力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比如曾有报道称,杭州有一小伙子因没有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从而被该妇女的丈夫扇耳光扇到鼻血直流[9],但这种靠暴力维系的道德行为与其说是道德绑架,毋宁说是道德强制。因此道德绑架必须是以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软约束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其他暴力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道德绑架的软约束特点。

四、道德绑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道德绑架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颇为相近,而且它们之间还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道德绑架概念,还必须辨析它与这些相关概念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主要辨析道德绑架概念与道德劝说、道德强制、道德欺骗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由广泛而强大的社会舆论施加,从而迫使被绑架者不得不屈从众人的意志去履行道德。因此在道德绑架中,被绑架者的道德选择、意志自由是得不到尊重的。而道德劝说恰恰相反,它是以尊重对象的意志自由为前提的,而且道德劝说很多是私人间的道德互动,即使上升到社会舆论层面也是小范围的,而不至于利用广泛的社会舆论对劝说对象进行强制,否则道德劝说也有可能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平时生活中我们在道德上对他人进行的批评、教育与劝导,应该属于道德劝说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有无强制却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无强制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而增加了强制性的道德劝说则更像道德绑架。

第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如果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的区分在于强制性的有无,那么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的区分就在于强制性质的不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强制性,即它们都通过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是有不同的性质的,道德强制意义上的强制与道德绑架意义上的强制不可同日而语。道德强制利用暴力的方式——比如利用国家强制力、暴力打击、个人威逼——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这完全不同于利用舆论压力迫使他人履行道德,在这种暴力强制下他人可以说没有任何道德选择。但道德绑架主要利用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这跟通过暴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暴力方式超出了道德的范围,那么舆论压力的方式尚在道德的范围内,它体现的强制性依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被绑架者至少相对于道德强制来说是有道德选择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发现,道德绑架并非可以绑架得了任何人,而道德强制却几乎可以强制所有人。因此像我们平时讨论的 “见死不救入刑”、“公交车上不让座要罚款”、“领导指令下属捐款” 等现象,应该属于道德强制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可见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性质与手段的不同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

第三,道德绑架与道德欺骗。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的特征,尽管手段上道德绑架有失道德性,但至少在意图上它是善的,即绑架者都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道德感还很强烈,这点即使是被绑架者也不会否认,这是道德绑架的一个突出特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与道德感,有预谋地实施道德绑架,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一位母亲谎称自己的孩子得了重病,然后利用社会舆论压力要求甚至胁迫他人进行救助。这其实属于道德欺骗行为而不是道德绑架行为。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也像道德绑架一样要求或胁迫他人进行救助,它甚至也会通过舆论压力的方式来实现,但道德欺骗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在于它的欺骗性,即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在道德绑架中,这种欺骗的意图是不存在,绑架者丝毫不怀疑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意图是善的,尽管导致的结果未必道德。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发现,在道德绑架中一旦绑架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性,他就有可能中止道德绑架行为;而在道德欺骗中,即使欺骗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他仍然会继续他的道德欺骗行为,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有预谋地选择这样做。因此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可以以道德绑架的形式与内容出现,但它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正在于其意图是否是善的,而如果道德绑架失去了原初善的意图,或被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就有可能沦为道德欺骗。

注释

[1] 郑智斌、吴昊:《网络干预的动机及影响》,〔乌鲁木齐〕《当代传播》 2009 年第 3 期。[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4 页。

[3][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第 40 页,第1231 页,第 1511 页。

[6] “第四种权力” 是指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新闻监督权; “第五种权力” 是指有别于传统新闻监督权的网络监督权,是人们最新提出的概念。[7]出自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意思是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如道义的方法)去欺骗他。

[8]非道德的事:既不是道德的事,也不是不道德的事,而是不涉及善恶评价的无关乎道德的事。

〔责任编辑:钱继秋〕

道德绑架意思篇五

22班 李迪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在人世间,我们共同面对的荒漠中,我们应该给予有难的人一口水,可是,可怕的是,有人因此成为了恐怖的吸血鬼,对善良的人进行道德绑架。

我们的民族,在道德准则中写入了“施舍即为道德上的给予”,在我们每个人有能力的前提下,对有困难的人进行道德布施,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可这样做,却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道德乞讨者、道德辩护者、甚至道德暴力者,他们以所谓的道德对任何一个道德布施者进行“绑架”,进行无情的勒索与迫害。他们正是一个个的吸血鬼,一个又一个的社会蛀虫。可这不正是一种道德的缺失吗?人人口口相谈为道德,为文明,为善良,可四周却还是道德荒漠。

这还不是全部。

学生不让座,老人动手扇耳光;动物园遭不幸,网上一片骂声;被骗走学费,又是一片嘲讽。有人并无过失;有人有过,但较之于生命,又何故如此无情?这便是道德荒漠之悲哀了。“胃与心之间只隔着一层,喝多少酒都淹不进去。”道德口中说着道德的话,饮着道德的酒,却没长着一颗道德的心!

《狂人日记》痛斥吃人的封建礼教,字里行间写满了“吃人”二字,但如今面对着道德缺失,恐怕“吃人”二字也难以形容了吧!因为,道德是人性丑恶的边界,道德荒漠、道德沦丧都在极力地削弱那堵界墙,临到头来,是人性的彻底暴露。

我们不去说“人性本恶”,那对于善者是不公平的;但同样也不能言“人性本善”,那对于道德绑架者太过宽容了些。我们只是还未找到更合理的方式来约束对道德武器的滥用,才令善者心凉,我们更不该失去对本民族道德的信心。

道德不是任何人的名义,道德也不是伤人的武器,他是心中的神圣之地,请不要玷污。

剪碎道德绑架的言语之绳

21班 杨棋涵

朋友们:

你们好!请设想: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反抗。

因为,在这个强调“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时代,道德绑架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我很赞赏那位小伙子为拿回刚给的一元钱而伸出的手,这也正是剪碎了道德绑架言语之绳的剪刀!

我们理应拒绝“道德绑架”。

“因为她还抱着孩子,而你年纪轻轻,所以你就应该给她让座”;“因为你有十元钱,所以你本来就该把它给我”;“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所以你不可以追究车上的这一道道划痕,否则你就是不善良、不友好,素质低下”:这些绑架者的思想让人发笑!可社会上频频出现的道德绑架事件,足以让我们的笑凝固在脸上。

我不得不感叹:这究竟是怎么了?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了两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在乘坐飞机时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位对指责孩子哭闹而影响他人的乘客破口大骂,另一位在飞机起飞前,便送给周围每一位乘客一份不贵重却十分精致的小礼物,来为孩子第一次乘坐飞机有可能哭闹而道歉。尽管整个飞行过程中,孩子只是安静地趴在母亲身上玩玩具和睡觉。

这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思考。凡事都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偏偏有人就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高昂着头,并用言语攻击你,绑架你!

对此,我们决不能吞声忍气!

道德绑架,从道德来看,仿佛无可厚非,因为人要友善、要善良、要互帮互助,但实则漏洞百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易,没有人有义务和别人“感同身受”,我们不能因别人道德绑架了自己,而开始质疑自己。

我们要做的,只是伸出有力的手,握紧锋利的剪刀,将道德绑架的言语之绳,剪得粉碎。

请不要绑架道德

21班 刘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念头,那么你也就成为了道德的“绑匪”。

因为你不知道,那个不让座的小伙,或许因一天的工作而疲惫不堪;因为你不知道,那个行乞的年轻乞丐,本可以靠自己工作赚钱养家,而非摇尾乞怜;因为你不知道,孩子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担当,无关年龄大小,更何况是身为监护人的父母。

而且,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没有一条强制道德。所以请你少一些自认为的“理所应当”。

你们是否真正地知道什么是道德与素养?

它是孔子口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与尊重,理解工作太累的疲惫,尊重你的选择。

它是孟子“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善良与感激,善意你的帮助,感恩你的关怀。它是罗曼罗兰“在你还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就积极去做”的主动与虔诚,不狡辩,不造作矫揉。道德是神圣的,崇高的,令人敬畏的。

苏子曾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希望你们可以自由一点,潇洒一点,不要被道德的枷锁束缚住,更不要去绑架道德,“让不让座”“扶不扶人”“给不给钱”的争论与纠纷,天真而愚蠢!我希望你们可以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要被卷入那辛辣而苦涩的洪流。

乐己,乐人。乐人,乐己。

这才是道德的真谛。

道德从来不是被抢来的,素养更不会被夺去的。它们是需要心的敬畏、爱的呵护的。让我们一起构筑我们的理想国,在那里,永远不要做道德的“绑匪”!谢谢大家!

哪有什么应不应该

22班 蒋晓萌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如果你是白领,疲惫归家的你会不会给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 如果你是行人,热心善良的你会不会应乞丐的要求给他加钱? 如果你是车主,火冒心头的你会不会因稚子所为而忍气吞声? 我想,也许会,但我是不会的。因为,这世上哪有什么应不应该。

也许,我可以用“得寸进尺”来形容这种无理取闹之人。弱势群体确实有资格享受更好的优待,就像妇女、乞丐、儿童,我们自然也会尽力而为。可是,这位大妈、这位乞丐、这位家长,他们所要求的未免太过分了吧?在法律和人性的约束之下,他们享有权利,但同时,这权利也有限度。就像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少年,做出了杀人分尸这种惨无人道之事,他们还值得宽恕吗?或许你会说,乞丐只是饿了,孩子只是贪玩儿了,但从这样的小事中折射出的问题却不小。没人能说准这个贪婪的乞丐以后会不会抢劫,也没人能保证这个小孩长大后会不会贪玩到砸车、打人。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同情纵容他们。

也许,我可以用“道德绑架”来形容与这类似的事件!

也许,我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大家。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学会接受世间的不如意,没人会因为你是半大的孩子,就原谅你所有的过错;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快成年的人,就尊重你的所有行为。父母没有责任对你好,老师和同学也是,所以不要认为所有的事都是理所当然,不要成为要求让座的大妈、嫌弃钱少的乞丐、强词夺理的熊妈妈。毕竟,这世上哪有什么应不应该。

不要做“得寸进尺”之人,不要干“道德绑架”之事,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走于人间,不奢求偏爱。

这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

x x x

x年x月x日

道德绑架意思篇六

近日,我在电视上偶然观看了一则关于道德绑架的新闻报道。这个课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深刻体会到道德绑架对个体与社会的危害。道德绑架是指通过一种威胁、欺骗或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的行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观看道德绑架的心得体会。

首先,观看道德绑架让我对人性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报道中,我看到了许多面对道德绑架的人们,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被迫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这让我不禁思考,如果我们自己也遭遇到道德绑架,我们是否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对我来说,人性的脆弱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训练来增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

其次,观看道德绑架让我再次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绑架的过程中,个体往往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这给个体带来了心理困扰和内疚感。而社会上的道德绑架行为也会破坏社会道德秩序,导致信任的破裂和社会的混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道德底线,不被道德绑架所左右。

另外,观看道德绑架使我深入思考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传承。让人担忧的是,如今的社会似乎缺乏对道德的重视和培养,许多人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忽视使得道德绑架有了生存土壤。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让他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

最后,观看道德绑架也让我对道德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报道中,有一些人选择勇敢地站出来,拒绝道德绑架的要求,表现出了卓越的道德勇气。他们的行为令人钦佩,也给了我启示。面对道德绑架,我们不能沉默和退缩,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在道义的一边,为正义发声。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够让道德绑架行为无所遁形,同时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通过观看道德绑架的报道,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绑架对个体与社会的危害。这让我进一步思考了人性的脆弱性、道德的重要性、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与传承以及道德勇气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勇敢地站在道义的一边,才能够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有序的社会。

道德绑架意思篇七

——道德绑架

刘云霄 2012079130019

论当代中国慈善受到的阻力——道德绑架

刘云霄2012079130019 引言:慈善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也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它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社会的疏离和隔膜,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慈善”的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给予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其目的是做好事求善报。国外词义的翻译: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然而,当今慈善事业受到了“道德绑架”,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有困难者应当怎样求得别人帮助?行善者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行善?这些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白血病患者跪借百万

14年6月,24岁的莫向松带着14名同学跪在成都市武侯区新希望大厦门外,他们手中捧着玫瑰,身上缠着玫瑰,头上戴着玫瑰……写有“借我一百万,我打工还你一辈子”的标志牌,道出了此举的目的――希望打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以获得100万元的借款治病。莫向松,成都某职业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11级学生,去年11月被确诊患急性白血病。莫向松表示,目前养父母为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治疗了,前段时间有位热心网友建议他找富豪借钱。因为其就读于畜牧专业,所以把目光投向中国畜牧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莫向松说,手持玫瑰花目的就是倡导更多人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希望能够到借款企业去打工,慢慢偿还借款。下跪求借款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多日,舆论哗然。某门户网站的民意调查显示,有接近六成的公众认为:这不是借钱是“要”钱,是道德绑架;有接近三成的公众认为:为活命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用错了方式。换句话说,近九成人认为此举不妥。

裸晒下跪索捐

许智豪裸晒希望杀死癌细胞,下跪求富豪捐助100万,因为这两起事件,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莫向松“红”了。无数媒体追问他背后是否有人策划,他一直否认,后来却公开承认,的确有幕后推手王某帮他策划了裸晒、下跪。一开始,虽说莫向松的举动存在炒作的嫌疑,但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挣扎的姿态,情有可原。现在他公开承认存在幕后推手,也就是说,“下跪借款”是一出精心策划的戏。即便身患白血病属实,这样的求助方式非但不能获得同情,反而会招致反感,惹来非议。可谓“索捐不成,倒蚀一把米”。面对一出出闹剧,我们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援手,但于此同时,也必须向各种各样的索捐行为说不,不论当事人是多么迫切需要救助。短期看,假如各种“索捐”都能有所收获,那对需要救助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长远看,对整个社会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则是一种摧残。做慈善,是自愿主动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道德驱使。捐款行善,也是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且在严格意义上说,因为“索捐”而被迫的给与,不能算作慈善。倘若捐赠带上了“被逼”或者“无奈”的成分,显然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索捐”更像是道德勒索。面对“索捐”,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显得十分被动。如果答应索捐者的要求,那多半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公然拒绝,则可能遭到舆论的谴责。事实上,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现。并不是富有的人就必须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对求助者“来者不拒”,同时,也不是有难的人,就有权利索取捐赠,并且大肆宣扬。更严重的是,有能力进行慈善活动的人,面对“索捐”带来的各种无奈与困扰时,很难相信他还能加入慈善的行列。这对于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何尝不是憾事。要让慈善发自本心。慈善的基础是自愿,自愿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强捐”都违背了慈善的基本准则。慈善是发自内心的博爱精神,是源于心灵的高尚行为,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的选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采用任何手段强迫捐助者捐款,发自本心的自愿捐献是慈善事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莫让慈善伤了爱心。慈善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其前提是真心,其动力是爱心。显然,“点名式慈善”“强迫式捐款”,非但不能献出真正的爱心,反而会让爱心受伤。慈善的本意就是号召人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是“心甘情愿”的奉献,“爱心”就变了质。一次慈善义举就是一场爱心雨露,但莫让“伪善”伤了“爱心”。别用道德绑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那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求生欲望不能作为采取过激方式的理由,用道德绑架慈善并不合适。当慈善被道德绑架,人们看到的不是慈善的大善大德,而是攫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逼迫捐款,最大的危害是扭曲慈善精神。维护慈善中的尊严。求生的本能让这2人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悯,但采取下跪这种“有失尊严”的方式求助是否可取?求助者不能因为“差钱”而失去尊严,施与者不能因为“不差钱”而伤害求助者的尊严。慈善是大写的字,背后有一个有分量的词汇,就是尊严。打造慈善健康环境。用出位、出格的行为吸引关注,以获得救助,被要求行善者的尴尬和无奈正在于此。如果求助者寻求制度化的救助,能不能得到活命钱?现代慈善理念、慈善环境氛围、慈善制度法规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支撑。这需要慈善方的真诚和热情,需要受助者的理性和冷静,更需要社会的机制和责任。

道德绑架意思篇八

近年来,道德绑架现象在社会上愈发普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应该保持警觉,加强道德自觉,对此加以警惕。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关于道德绑架的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所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绑架是一种以道德伦理为工具来迫使他人接受一种事先确定的观点或行为的行为方式。这种绑架往往伴随着舆论的一致,借助大众的力量来迫使个人服从。我意识到在我们追逐道义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个体的尊重和包容。道义上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思维上的统一,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辩论来取得共识。

其次,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反思了自身的行为与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社会舆论或者他人影响,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道德标准,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和情感。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追求外界的声音。

第三点,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对质疑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纪录片中,许多道德绑架的受害者往往没有勇气去质疑和反驳。他们迷信着权威,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去提出异议。然而,正是因为少数人的质疑和勇气,才有可能让道德绑架得以揭露和批判。我们应该坚持怀疑精神,不盲目追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决定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此外,观看这部纪录片还让我认识到,道德绑架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权力的施压和控制。许多道德准则和标准,背后潜藏着某些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利益。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人在道德绑架中成为了受害者,他们没有能力去辨别真假,只能任凭其摆布。这给了我警示,我们不能被权威和舆论操控,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综上所述,观看道德绑架的纪录片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启示与思考。我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应该保持独立和自由,不被外界的声音和压力所束缚。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质疑的精神,通过对话和辩论来取得合理的共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被道德绑架所摆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求真正的道德和尊严。

道德绑架意思篇九

道德绑架是指一种伦理问题,某些情况下,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道德观念来控制他人的行为。医生作为一个从事医疗行业的职业人员,常常承受着道德绑架的压力。每天面临着决定患者生死的抉择,医生需要在复杂的伦理考量中做出决定。本文将探讨医生在道德绑架的困境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绑架对医生的压力和困惑

医生常常承受着道德绑架的压力,因为他们的决定往往意味着生死。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可能会利用道德绑架来施加压力。例如,当医生面临选择给重病患者做手术或继续延长病患生命的时候,家属可能会以道德责任感来迫使医生做出决定。这时,医生往往陷入道德困惑中,不知道该以什么标准来决策,因为他们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其他病患的权益。

第三段:医生在道德绑架中的心得体会

然而,经历了道德绑架的医生也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体会。首先,他们认识到自己不能被道德观念绑架,而应该根据专业知识和道德规范来做出正确决策。医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并且在面对决策时,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其次,医生还学会了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而透明的沟通可以缓解双方的压力,减少道德绑架的发生。最后,医生也懂得以自身专业知识和道德准则为参考,做出符合他们良心和伦理的决策。

第四段:改善医疗体系以减少道德绑架的发生

道德绑架现象的存在表明医疗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减少道德绑架的发生,医疗体系需要进行一些改进。首先,医学伦理教育应该得到加强,医生可以通过接受更全面的伦理培训来更好地应对道德困境。其次,医疗体系也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减轻医生的压力。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紧密的团队合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道德绑架。

第五段:结尾段,总结道德绑架医生心得体会

在这个道德绑架不断存在的时代里,医生经历了许多压力和困惑。然而,通过这些困难的经历,医生们也逐渐成长起来,获取了宝贵的心得体会。他们学会了不被道德观念所绑架,根据专业知识和道德规范作出决策。他们也懂得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以减少道德绑架的发生。同时,医疗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减轻医生的负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医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减少道德绑架的发生。

道德绑架意思篇十

第一段:引言(100字)

道德绑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被他人利用道德标准对自己施加影响。最近我观看了一个关于道德绑架的纪录片,深刻体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对个体自由的压迫性。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绑架的定义与案例分析(250字)

首先,我想明确道德绑架的定义。道德绑架是指某些人或群体通过运用道德标准将他人约束在他们希望的轨道上。这种约束可以是以道德优越感为基础,通过引用道德规范来影响别人的决策和行为。比如,在纪录片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宗教组织利用信仰者的弱点,通过道德评判、惩罚或奖励机制来控制其思想和行为的例子。这种行为将信仰者变成了道德绑架者心目中的工具,迫使他们服从和追随。

第三段:道德绑架的心理机制(250字)

其次,道德绑架能够成功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背后,具有一定的心理机制。道德绑架者通常会利用人们的道德责任心和道德约束感,通过施加道德压力和制造内心矛盾,逐步控制受绑架者的思考和行为。在纪录片中,一个被道德绑架的受害者逐渐迷失自我,放弃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全盘接受绑架者对世界观和人际关系的定义。这种心理机制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原本理性和独立思考的人,也有可能在特定环境下成为道德绑架的受害者。

第四段:抵抗道德绑架的方法(300字)

面对道德绑架,主动思考并抵制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接受他人的道德评判。其次,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被他人强加的规范束缚。同时,增强自身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学会分辨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之间的区别。此外,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时,要坚持尊重对方的自主与差异,不使用道德绑架来左右他人的选择。而在道德绑架被施加在身上时,要勇敢抗争,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只有通过努力,我们才能摆脱道德绑架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第五段:结语(200字)

观看道德绑架的纪录片,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道德绑架不仅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长期的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不成为他人心目中的道德工具。通过主动思考和行动,我们能够更好地抵制道德绑架,保护我们的个体和社会的自由与尊严。

道德绑架意思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诱导)

道德绑架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心理操作,其目的是迫使他人按照绑架者的意愿行事。在医学领域中,道德绑架也十分常见,医生们常常面临着来自患者、家属或社会的道德压力,导致医者心灵的痛苦与摇摆。通过从业多年,我逐渐明白了如何应对道德绑架,并在实践中体悟到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道德绑架的现象(阐述)

道德绑架医生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因为医生的职业特征,患者和家属往往将重任和希望寄托于医生,当结果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时,就会使用道德绑架的手法。另一方面,道德绑架被社会普遍接受并且常常被强调,这加剧了医生接受绑架的压力和痛苦。

第三段:道德绑架的危害(分析)

道德绑架对医生的危害是深远的。首先,医生可能被迫违背自己的医学道德和职业准则,为了满足患者或家属的需求而做出不合适的医疗行为。其次,医生被道德绑架后,可能陷入心理扭曲的状态,产生自责、焦虑、抑郁和厌恶等负面情绪,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最后,长期受道德绑架的医生可能会失去自己的专业判断力和医学独立性,只凭患者需求或社会舆论作为依据进行决策,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权益。

第四段:应对道德绑架(论证)

尽管道德绑架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但我们必须坚守医学道德与职业准则。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职责,不让道德绑架迷惑和摧毁自己的忠诚。其次,我们要与患者和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疑虑,并尽可能地提供恰当的解释和建议。第三,我们要建立积极的心理抵抗能力,学会妥善处理道德冲突,不过度对外界舆论和压力作出回应。最后,我们需要寻求同行间的支持与理解,与同事们相互配合,共同面对道德绑架的问题,使我们的职业更充实与完美。

第五段:个人体会(总结)

在长期从医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道德绑架对医生的严重危害,也痛苦地经历过道德绑架带来的心理冲击。然而,我坚信只有坚守医学道德与职业准则,抵制和反抗道德绑架,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医生,给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不为外界的道德绑架所左右,站稳自己的立场,勇敢地拥抱并克服各种挑战,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道德绑架医生的现象、危害和应对方法的分析,我愿以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告诫每一位医生:道德绑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不能被它束缚,而是要坚守我们的信念,为真正的医者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医学界的楷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道德绑架意思篇十二

引言:慈善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也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它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社会的疏离和隔膜,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慈善”的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给予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其目的是做好事求善报。国外词义的翻译: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然而,当今慈善事业受到了“道德绑架”,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有困难者应当怎样求得别人帮助?行善者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行善?这些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白血病患者跪借百万

14年6月,24岁的莫向松带着14名同学跪在成都市武侯区新希望大厦门外,他们手中捧着玫瑰,身上缠着玫瑰,头上戴着玫瑰……写有“借我一百万,我打工还你一辈子”的标志牌,道出了此举的目的――希望打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以获得100万元的借款治病。莫向松,成都某职业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11级学生,去年11月被确诊患急性白血病。莫向松表示,目前养父母为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治疗了,前段时间有位热心网友建议他找富豪借钱。因为其就读于畜牧专业,所以把目光投向中国畜牧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莫向松说,手持玫瑰花目的就是倡导更多人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希望能够到借款企业去打工,慢慢偿还借款。下跪求借款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多日,舆论哗然。某门户网站的民意调查显示,有接近六成的公众认为:这不是借钱是“要”钱,是道德绑架;有接近三成的公众认为:为活命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用错了方式。换句话说,近九成人认为此举不妥。

裸晒下跪索捐

许智豪裸晒希望杀死癌细胞,下跪求富豪捐助100万,因为这两起事件,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莫向松“红”了。无数媒体追问他背后是否有人策划,他一直否认,后来却公开承认,的确有幕后推手王某帮他策划了裸晒、下跪。

一开始,虽说莫向松的举动存在炒作的嫌疑,但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挣扎的姿态,情有可原。现在他公开承认存在幕后推手,也就是说,“下跪借款”是一出精心策划的戏。即便身患白血病属实,这样的求助方式非但不能获得同情,反而会招致反感,惹来非议。可谓“索捐不成,倒蚀一把米”。

面对一出出闹剧,我们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援手,但于此同时,也必须向各种各样的索捐行为说不,不论当事人是多么迫切需要救助。短期看,假如各种“索捐”都能有所收获,那对需要救助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长远看,对整个社会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则是一种摧残。

做慈善,是自愿主动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道德驱使。捐款行善,也是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且在严格意义上说,因为“索捐”而被迫的给与,不能算作慈善。倘若捐赠带上了“被逼”或者“无奈”的成分,显然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索捐”更像是道德勒索。

面对“索捐”,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显得十分被动。如果答应索捐者的要求,那多半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公然拒绝,则可能遭到舆论的谴责。事实上,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现。并不是富有的人就必须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对求助者“来者不拒”,同时,也不是有难的人,就有权利索取捐赠,并且大肆宣扬。更严重的是,有能力进行慈善活动的人,面对“索捐”带来的各种无奈与困扰时,很难相信他还能加入慈善的行列。这对于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何尝不是憾事。

要让慈善发自本心。慈善的基础是自愿,自愿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强捐”都违背了慈善的基本准则。慈善是发自内心的博爱精神,是源于心灵的高尚行为,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的选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采用任何手段强迫捐助者捐款,发自本心的自愿捐献是慈善事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莫让慈善伤了爱心。慈善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其前提是真心,其动力是爱心。显然,“点名式慈善”“强迫式捐款”,非但不能献出真正的爱心,反而会让爱心受伤。慈善的本意就是号召人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是“心甘情愿”的奉献,“爱心”就变了质。一次慈善义举就是一场爱心雨露,但莫让“伪善”伤了“爱心”。

别用道德绑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那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求生欲望不能作为采取过激方式的理由,用道德绑架慈善并不合适。当慈善被道德绑架,人们看到的不是慈善的大善大德,而是攫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逼迫捐款,最大的危害是扭曲慈善精神。

维护慈善中的尊严。求生的本能让这2人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悯,但采取下跪这种“有失尊严”的方式求助是否可取?求助者不能因为“差钱”而失去尊严,施与者不能因为“不差钱”而伤害求助者的尊严。慈善是大写的字,背后有一个有分量的词汇,就是尊严。打造慈善健康环境。用出位、出格的行为吸引关注,以获得救助,被要求行善者的尴尬和无奈正在于此。如果求助者寻求制度化的救助,能不能得到活命钱?现代慈善理念、慈善环境氛围、慈善制度法规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支撑。这需要慈善方的真诚和热情,需要受助者的理性和冷静,更需要社会的机制和责任。

道德绑架意思篇十三

“你跟小孩子那么计较干什么”“你怎么还跟老人家吵架呢”“大家都不容易互相体谅吧”类似于这种话已经随处可见,不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

小孩子去表哥家里玩,非要人家架子上的手办模型,那都是表哥辛辛苦苦攒下的,自然不会那么轻易给出去。小孩子哭闹不已,孩子父母说:“不就几个玩具吗?干嘛那么小气。”但表哥坚决不给,那小孩子便一把将整个支架柜子给弄倒了,稍微易碎一些的手办就这样摔坏了。“不就几个玩具吗。算了。”孩子父母又开口了。表哥一把抓起那个孩子,丢在地上:“赔钱。”“不就几个玩具吗,赔就是了。”那孩子的父母依然满不在乎,当表哥将摔坏的手办损失统计之后,孩子的父母大发雷霆:“几个破玩具哪里就值几万块钱了?你就是想讹我们!”表哥将官方价格一一找出来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依然本站不愿意。“既然你们管不住自己的小孩,就让我来帮你管教。”表哥持起衣架要打那小孩,孩子父母实在招架不住,只好给了钱带着小孩子走了。

这样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可见,可最终长辈都会告诉你:“人家只是一个小孩子而已。大度一点吧。”如果这样还体现不出事情的严重性,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下个事例。

在某网站一位网友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自己姑姑的孙子在自己嫂子怀孕四个多月的时候,在嫂子身后猛推,要不是自己赶紧扶住,嫂子就会倒在地上了!问起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推孕妇的时候,熊孩子竟然说就是为了要看孕妇会不会流产,因为电视上都是这样放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034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