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教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可以参考这些范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工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我们才能编写出更加优质的教案,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教案范文吧!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一
学习内容: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一第4至8题。
课堂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比乙数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增加()%。
五、全课小结。
六、练习作业。
1、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____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____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四
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注:在单位换算中,要弄清需要换算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五
学生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5/8。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打算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2/7,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2/5,
喝掉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喝掉的()/()。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5。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2/3,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1/6,绵羊有多少只?
6、思考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第二枝燃去2/3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
用方程解答: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x=35。
5/3x=35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六
1.知识技能:学生经历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
的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圆柱体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学生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呢?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巧妙转化,探究新知。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它们都是直柱体,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体积统一公式“底面积×高”,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出示圆柱体,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回忆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3.现在老师给这个圆柱体变个魔术,仔细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动画演示)。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它是怎样转化成这个长方体的?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知识与技能: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丰富购物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学会合理。
购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问题。(板书:学会购物)。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促销。
(一)观察情境图,先了解方便面的三种包装和一袋的价格,计算出其他两种包装的价格写在书上,再了解三个商店的优惠条件。
1、学生自学。
2、交流。
(预设)。
生:我发现甲店是“买一包送一袋,买一箱送一包。”乙店是打九折优惠;丙店是购物达到30元就能打八折优惠。
(这里不需学生能精确计算每个商店的优惠额度,但大体上能了解每个商店更适合。
2怎样购物。)。
(二)提出问题(1):买1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2袋、3袋呢?
1、思考。
2、全班交流。
(预设)师:作为消费者,买同样的东西肯定愿意买便宜的,也就是少花钱。同学。
们不计算,你能判断出买1袋方便面去哪家店合适吗?
生:在乙店合适,因为买一袋在甲店、丙店都得不到优惠。
师:那买2袋、3袋呢?
生:买2袋、3袋也不行。
师:买几袋才能享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呢?
生:买5袋或5袋以上就可以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
(三)提出问题(2):买7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8袋、9袋、10袋呢?
1、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2、全班交流。
(预设)。
师:现在如果想买7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样买?
生:只买6袋就行了。因为商店会送一袋。
板书:
甲店:1.5×6=9(元)。
乙店:1.5×7×90%=9.45(元)。
结论:甲店合适。
(按以上方法交流买8、9、10袋的结果)。
10袋情况预设:
甲店1、1.5×9=13.5(元)。
13.5÷10=1.35(元)。
甲店2、1.5×10=15(元)。
10+2=12(袋)。
1.5÷12=1.25(元)。
乙店:
1.5×10×90%=13.5(元)。
(这里面甲店的第二种购买方法,虽花了15元,但能得到12袋,有的学生会认为这是一种较便宜方案,现实生活中也如此。所以不应按错误定论。)。
(四)提出问题(3)买多少袋方便面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学生计算后汇报。
30÷1.5=20(袋),买20袋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五)提出问题(4)。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谁能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
(预设)。
生1:李明只花了27元不够丙店的优惠条件。
生2:因为王强买了20袋,20×1.5=30(元),可以打八折优惠,所以只花了24元,20×1.5×80%=24(元)。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在购物时,一定要先算一算在哪家购物合适,才去买,就能充分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少花钱多购物。
继续探究:出示“议一议”问题,启发学生可以算一算,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案,哪一种比较合适?
结论:在丙店买最合适。
师:所以购物时我们要根据购物多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
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叫“合理购物”。
活动二:有奖销售。
(一)师:为了促进销售,商家还会搞另外一种促销方式——有奖销售。现在让我们到购物广场去看一看吧。打开书81页,读一读上面的销售广告,了解广告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有奖销售”上的销售广告。交流一下广告中的信息。
(二)出示问题(1),计算奖金额和中奖率。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1、奖品总金额。
500×10+100×20+50×60=10000(元)。
2、中奖率:(60+20+10)÷1000=9%。
(三)出示问题(2),学生计算销售额,并分析奖金额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有奖销售”的意义。
师:谁知道如果奖券已经全部发出,商家至少卖出了多少元的商品?
1000×100=100000(元),商家至少卖出10万元的商品。
师:那么奖金额至多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几?
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奖金额是10000元,而销售额是100000元,10000÷100000=10%,奖金额最多占销售额的10%。
(四)提出问题(3)。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继续探究:分别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师:那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择哪种销售方式?为什么?
师: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能单独参与抽奖活动。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做。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请你算一算,再比一比,为学校拿个主意:到哪个商家购买更便宜?
甲:一次购买20台以上(含20台)的,按七五折优惠。
乙:“买十送三”,即每买10台另外免费送3台同样的电视机,不满10台仍按原价计算。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八
9.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10.割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11.什么叫约分?12.什么叫通分?
13.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14.怎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1.线段有什么特征?射线有什么特征?直线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3.角按度数可分为哪几类?
4.什么叫锐角?什么叫直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平角?
5.什么叫垂直?什么叫平行?6.什么叫三角形?
7.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哪几类?按边分可分为哪几类?8.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9.什么是四边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什么叫梯形?10.什么叫周长?
15.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的周长各应怎样计算?
16.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各应怎样计算?
17.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各应怎样计算?
18.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各应怎样计算?
15.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16.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九
1、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
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解答】。
2、分数与整数相乘:
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数的分母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或者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应用前面计算法则。
注:【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为分母是1的分数】。
3、分数与分数相乘: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
积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4、分数连乘:
通过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直接约分再进行计算。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学习课本第一页的例1、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题目,请学生解答。)。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进行交流,重点说说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四、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五、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2.对比练习。
学生读题后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然后指名分析每题的解题思路。同桌间互相查看解答情况。
3.拓展题。
(1)爸爸买的股票“中国石化”上周五收盘价是20元,本周五收盘价是24元。“中国石化”本周上涨了百分之几?(用两种方法解答)。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补充习题第1页。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例题1(线段图略)。
4÷16=0.25=25%125%-100%=25%。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二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三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四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五
一、激情导入.
1、学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624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并且残酷地奴役着台湾人民(电视录像)。
3、看到这一幕幕情景,此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4、当时驻军厦门的郑成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受,他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郑成功。
二、读书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画面读一读、划一划并且想一想,能读的也可以演一演。
(2)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自学交流;把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向同组的同学介绍介绍;你可以用读书的方式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
(3)课堂读议交流:现在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
a、当学生读到第3小节时:
a学生可能会先读、再讲。
b还有谁对这个画面感兴趣,感兴趣的一起站起来读一读,
c演一演,做一次自信的郑成功。
b、学生读到第4小节时:
a学生先读、再讲为什么感兴趣。
b再指名感兴趣的同学读。
c还有谁对这个画面感兴趣,感兴趣的一起站起来读一读。
c、学生读到第4小节时:
a指名读、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画面。
b再指名读、介绍,感兴趣的一起读。
d、当学生读到第5、6小节时:
a先介绍战斗的场面。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节,再次感受战斗经过。(准备讲故事)。
c谁能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这个战斗画面。
d指名学生讲故事。
师述: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你们高兴吗?台湾人民更加高兴,大家一起感受台湾人民对收复台湾的高兴心情(听录音)。
e、当学生介绍到六到八小节时:
郑成功不仅收复台湾,而且(引读)……。
(以读促讲)。
2、哪个画面又使你感到最气愤呢?你也可用读书的方式向大家介绍。
a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讲。
b还有谁气愤,再指名读。
c气愤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三、自主练习,课外扩展。
2、学生思考刚才学习、理解的画面。
3、你准备向大家用什么方式介绍你的拍摄过程。
5、你此时想对李登辉、陈水扁之分裂主义者说些什么呢?
6、假如时光会倒流,现在郑成功还活着,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
1、希望同学长大以后努力学习,能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
2、描绘一个你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战斗画面。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六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七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西——w南——s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八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十九
一、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3)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4)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2.汉语拼音。
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继续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3)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习作。
(1)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2)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1.关于阅读。
本册教材大体上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风富,体裁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22个,其中要求写得为165个,其余的57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三、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1人。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还属女生居多。但男孩子相对而言,脑子比较灵活,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比较迅速,课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且质量较高。但也有个别男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
学习习惯很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学生有:宁天畅、倪梦雪、陈雪、孙梦、高婷婷、徐俊锋、何明星、赵雅文、郭招娣等,共计10人。
学习习惯不错,但学习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有:李杨、李森、王诗睿、姜涛、王顶尚、王纯、王厚栋、姜衍坤、陈雪、阎雪等。共计10人。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肖芳芳、杨杨、孔芮、孟晓清、刘欣雨、张伟龙、袁苑、俞亚楠、朱桂君、王力群、汤宇等,共计11人。这些学生还有待于老师和家长的进一步加强管理。
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针对本班孩子的整体情况,特提出一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1.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方面,我要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对本套教材以往所提的各项学习习惯也要常抓不懈,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
2.要坚定不移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3.要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教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篇二十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0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