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要素的安排。教案中的教学步骤要详细具体,确保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通过阅读这些教案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教学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春天不只是植物的,春天也属于动物。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这也是对动物^新学生命研究的引入。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动物卵的研究,让学生注意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较大范围的一般观察到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观察了不同动物卵的图片,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数量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这些卵所产的地方不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泥土里,从中体会到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动物的卵有好多不同的地方,那么同一种动物的卵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出示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鸟类产的卵。要求他们继续观察,找出同一类动物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有了前面的观察经验,他们很快就知道它们都是椭圆形的,但大小、轻重差异很大,有的壳上有花纹,颜色也不同。不同动物的卵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类动物的卵也是不一样的,学生也明确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的重点引入了让学生对鸡蛋的观察和探究。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从外部认识了鸡蛋的形状和特点。学生必须十分清楚的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好的与植物种子进行比较。我让学生把鸡蛋打在盘中,他们分清了透明的、粘粘的这部分是蛋清;中间黄色的叫蛋黄。学生仔细观察蛋黄后,发现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小白点就是胚盘,是鸡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鸡的小生命所在。接着学生观察切开的熟鸡蛋,与生鸡蛋比较,熟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认为蛋白就是蛋清,蛋清烧熟以后就是蛋白,黄色的部分就是蛋黄。有的学生还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大的一头是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
学生对鸡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教师随即让他们推测一下,鸡蛋的各部分相当于植物种子的哪个部分,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我觉得蛋白、蛋黄相当于子叶”,“我认为胚盘相当于种子的胚”,“我觉得蛋壳相当于种皮”。那么鸡蛋的各部分对胚胎发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蛋壳可以保护胚胎”,“蛋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胚可以发育成小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蛋白大概也是养料吧”,“我认为蛋白还可以提供水分”。
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究,学生明白了动物和植物相关联的地方,而生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它将会给学生带来研究的乐趣。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区分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以及知道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实验的,说明了什么。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到。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实验,而不是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所以这节课上感到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没上过公开课,心情也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那样放得开。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1、温习导入在教前做了修改。利用一个灯泡和一节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电路检测器的电路图进止对比,巩固有关“回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检测判断导体和绝缘体做常识准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教学思路较着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做用。导体,一般情况下不导电,但在有些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时不导电,但是在淋湿了后就会导电。这是本节课该当告诉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由于灵敏度不高,电路检测器的导线两端搭上淋湿的小木棒丝毫没有反应,即便把导线两端浸入水中也是这样。后来黄佩清教员拿来了他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教具。这个教具反应非常灵敏,人的手碰到两个触电,小喇叭就叫了起来,指导灯也亮了起来。把淋湿的小木棒放上往也发出了叫声。
课上,我就用这个教具向学生做了演示,使学生很形象天看到了原本不导电的小木棒在淋湿了后就改变了性能,成为了导体。同时也加深了“水是导体,人体是导体”的认识。这个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做也非常简单,本钱不高,该当多制做几个,在以后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中利用。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我感到本次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首先将导入改为问答游戏:师问:howareyou?生:fine,thanks。andyou?师问:吃了吗?生:吃了。师问: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早餐吃的什么?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我们的食物。
然后在我们的食物有哪些的的部分,让学生昨天的三餐在小组都记录在同一表格中时间过长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过长。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少写,在这个环节中花费太多的时间不合适。可以让没有同学在课下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记录,然后在课堂上首先用少量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享,然后课堂汇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板书。为下步做个铺垫。
在食物的分类的部分,特别强调分别的标准的'确定。首先在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学生将在自己的三餐记录表中进行分类。注意分类的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进行圈。一类的圈同样的符号。
由于统计食物的阶段时间过长,没有进行食物的美食小导游的活动,这是个遗憾。
在学生管理上,我严格要求了学生进行倾听,以便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对于上课乱说起哄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演。这样为教学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设计了问题引入、经历探究、总结提炼、激发兴趣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问题引入,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异常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二、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四、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不足:针对有些学生的回答还是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本事,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本课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从前概念不断地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在这节课中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两个脚手架的搭建,顺利的帮助学生建构了“闭合回路”的概念。
首先,在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自己修正原有概念的错误,效果更好。由于之前做过前测,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点亮小电珠。虽然在尝试点亮小电珠的过程中多花些时间,但他们经历了自我修正的过程,对电路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通过认识电池、导线、小电珠的作用理解闭合回路概念。学生已经知道怎么连接,但对于为什么要连接小电珠的侧面和底部是不清楚的,因此学生常常纠结于此,这也是学生最常出现的错误的连接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电池、导线、小电珠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观察小电珠的解剖图来认识小电珠的结构。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元件的作用,学生茅塞顿开:只有连接在底部连接点和侧面金属螺旋上,电池的电流才能形成一条通路,小电珠才能亮啊!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电路就形成了科学的认识,以后不管是连接串联并联电路、连接小电动机、连接电磁铁都一通百通了。
在点亮小电珠的活动中,电流在整个回路中的流动是不可见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课上,学生通过把连接的示意图画下来,在分析的时候还出示了小电珠和电池的结构图,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学生会比较容易就理解了电流的流动过程。学生明白了点亮小电珠的原理后,我设计了让学生提出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的问题,希望学生能够把一个完整的回路完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学生绘制连接图,既能检验了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课让学生用手连接导线线头他们还有顾虑,可以拓展合适的创新教具帮助完成教学。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这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本课是让孩子对纸认识的更深。它是从一些纸制的日常用品开始的。让孩子说说对自己身边一些纸制品的认识,然后让孩子去探索各种纸制品的材质有何区别。孩子通过摸、撕、揉来对纸进行观察,通过用放大镜来观察纸(蜡纸、报纸、白纸、面巾纸)的毛边。接着我用滴管在各种纸上滴一滴水,学生观察时立刻想起了毛细现象。本堂课是通过做一些小实验让孩子更加了解了在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纸的'性质。
但本堂课不足的地方很多,如当孩子撕掉报纸后观察毛边没多久,老师让孩子看各种纸它的毛细现象,看完毛细现象又再把其他被水滴过的纸撕掉,再让学生观察边,这样本堂课就有点乱的感觉。另外,在让学生观察中没让孩子马上记录下来。如果,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观察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由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报告评分。培养学生在观察后及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比较完整了。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在周一我给四年级的上的科学课《我们的营养》。在教学中我很有感触。现总结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更加的精炼。不该说的不说,学生的说的决不能在重复。
2.问题的设计针对性还需要更强一些。我想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加的细心琢磨。
3.学生实验设计需要有力的进行引导。给出材料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的进行实验设计。在这里老师的语言非常重要,既不能说穿,也不能完全不说。需要在了解学生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在备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引导言语。
4.学生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少数的学生直接将食物吃了,这个需要老师进行批评教育。我想是否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教育,效果会更好。
5.老师的设计的教学环节还差一半没有进行完。在时间分配上需要再仔细琢磨。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本课在课堂导入时,我力求新颖、有吸引力,我采取让学生品尝常见的时令水果拉近了学生与“科学课”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分别是:研究花的构造、研究雄蕊和雌蕊、研究花和果实的关系。三个探究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研究逐步深入。
在研究花的构造及雄蕊、雌蕊时,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对花朵进行解剖、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花的构造以及根据构造可以对花进行分类。通过探究雄蕊、雌蕊构造,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特殊的构造与它们所承担的繁殖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观看“花受精发育成果实”的视频使学生对花发育成果实的过程有一个生动、直观的了解,也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进行了突破。
本节课中,以学生探究为主,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对探究结果进行归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另外,本节课课前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并采用大量丰富的图片制作课件,让学生在对每一个知识点有更直观的认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1、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2、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3、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4、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一)活动一:
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1、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2、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5、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二)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三)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1)小组讨论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四)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知道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身体的结构》是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屠老师以及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屠老师,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
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匪浅。东湖小学资深科学老师李卫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思考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比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学生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体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学生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
屠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己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孩子,只是表扬经常帮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但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生长与变化一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庄稼与草的同时,去拓展庄稼和草的各自不同特征等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燃烧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由于科学不是自己的专业,又是第一次执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43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