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清晰地规划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教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请大家浏览下面这些精选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一
1.学习歌曲《春风》。
2.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
1、歌曲《春风》,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旋律轻快活泼,充满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全曲为4/4拍子,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1——8小节)运用弱起小节、切分音,歌词用拟声词“噜”描绘出和煦的春风轻轻吹佛大地的生动场景。第二乐段(9——16小节),前四小节旋律舒展、轻盈,展现了“嫩芽笑颜开”、“歌声响四方”的春天景色。特别是第12小节变化音的运用,使歌曲童趣盎然,充满生机。后四小节运用简单的二部合唱,进一步表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光美景,表达了儿童对春天的热爱。
2、《春》是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的一部作品,作者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欧洲广泛流传。1725年他出版了分别冠以“春、夏、秋、冬”副题和每首配有小诗的四首协奏曲,被统称为《四季》,而《春》就是其中的一首。
1、能够自信的与同学们合作,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的学会演唱歌曲《春风》,用歌声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认真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的第一乐章,能熟悉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情境。教学设想:
春天来了,在温暖的春风吹拂下呈现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喜爱春天是由于不仅远离了寒冷,还可以尽情地去享受鸟语花香,花红绿叶的大自然。本节音乐课以“春”为情境主题,根据学生对春天已有的感受与经验,我设计了歌曲《春风》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教学活动,歌曲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并能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的与同学合唱二声部;欣赏《春》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每一段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目的。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启发学生感受每一段的音乐形象。
能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的与同学合唱二声部。
cal课件、钢琴。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美丽的图画。(cal课件播放)(展示一组春天风景图片。)(背景音乐歌曲《春天在哪里》)。
1、同学们边欣赏,边讨论。
2、师:同学们还能说出那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歌唱春天的歌曲?
(学生分别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春天的诗歌和歌曲)。
讨论交流。
1、初听《春》(cal课件播放《春》第一乐章)。
听完了刚才的`音乐,说一说你对春天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教师指导)。
2、介绍作者及乐曲背景。
这首乐曲是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安乐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的一部作品,作者创作的小提琴套曲《四季》旋律优美,曲意清新,备受人们的青睐。《春》是《四季》中的一首。
3、复听《春》(cal课件播放《春》第一乐章)。
讨论,乐曲中用的什么乐器?模仿了什么的叫声?(引导学生体验小提琴音色)。
4、唱一唱。
学生跟音乐轻生哼唱主旋律。
1、听一听。
cal课件出示带有歌词的大歌单,播放歌曲《春风》。
师:春风唱着轻快地歌声向我们吹来,我这里有描绘春风吹来的旋律,请同学们用“噜”来模唱。(复听音乐)。
师:歌曲用什么力度?
板书:轻快的mp。
2、唱一唱。
学生跟着音乐轻声模唱歌曲(体验歌曲轻松活泼的意境)。
3、小组展示。
4、二声部合唱训练。
cal课件播放低声部范唱音乐。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5、师生合作二声部歌唱。
6、演唱全曲。
7、分角色演唱。
8、学生互评。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春》,学会演唱了歌曲《春风》,从中领略到了春天的美好时光,愿每位同学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有新的收获,获得健康成长。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2.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1.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2.乐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要唱够。
3.最后结束句的七拍长音,要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来歌唱。
教材分析。
《赶海的小姑娘》。
《赶海的小姑娘》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
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最后以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发声练习。
2.听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
3.学生学唱歌曲。
(1)跟随老师学唱。
(2)在演唱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地方。
(3)采用不同方式演唱(例如:领唱加合唱、分组唱、独唱等。)。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体会了“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机会的话,希望同学们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
四、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1)黎明时的海洋。(2)渔民出海捕鱼。(3)战胜惊涛骇浪。(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主题,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四
我说课的课题是《红蜻蜓》,这是一首日本歌曲。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旋律优美流畅,一气呵成。歌词朴实,富有田园气息。在日本广为流传。
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歌曲3/4拍,合唱部分为主要以三度和弦为主,歌曲的力度变化很大,但乐句连贯,力度过渡渐强减弱。
教学方式:体验、模仿、合作
教学工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课本光盘
体验:贯穿于课的始终。在聆听、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
模仿:教师范唱,学生进行模仿。
合作:在学习第二乐段时,采用师生、生生合作完成二声部歌曲的演唱。
教学手段:听唱法、视唱法、演示法。
1、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2、使二声部的合唱协调均衡,富有美感。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歌曲《红蜻蜓》的学习,从优美得曲调和歌词呈现的情景中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感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重点: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难点:二声部演唱声音的和谐、统一。
a、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b、发声练习《樱花》
学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c、表演《红蜻蜓》.
1.教师播放乐曲旋律。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表达了什么内容?
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
“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美好回忆。
3.复听音乐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歌曲有几个声部?
4.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分别学习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用“”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的基础上唱歌词。使两个声部都唱得很流畅熟练,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3)演唱第二段歌词。
(4)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及协调。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d、拓展
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e、教师小结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歌曲。本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首歌曲的演唱,训练学生运用均匀的气息演唱歌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演唱习惯。在授课过程中我始终注重每一环节的扎实度,以形象、准确的示范,赋有感染力的讲解、引导让学生来理解演唱时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方法及歌曲意境的表现。如:手指感受小气柱。夸张口型拼读歌词等方法运用,即让学生理解、感受了演唱技能,也为唱好歌曲起到了实效性的辅助作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很注意学生拿书姿势、唱歌姿势、静静聆听等等常规性的习惯养成,因为,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因素。针对音乐课上的一些常规性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将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五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音乐符号d.c的学习。
二、新授。
初听歌曲:歌曲中都讲了些什么?
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再听:轻声哼唱旋律。
再听:轻声u哼唱旋律。
音乐符号的认识:
在歌曲中有几个音乐符号?(反复记号)(结束句)。
还有一个音乐符号你从没有学过但是,也在歌曲中出现了,你能找到吗?d.c--反复记号,教师讲解它是如何进行反复的。
学唱:教师范唱第一乐段。
教师弹琴,学生轻声试唱第一乐段。
教师指导演唱,注意附点音符的唱法。以及切分节奏的演唱。随录音学唱第二乐段,感受歌曲的愉快情绪。
打击乐器选择为歌曲配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好听的儿童歌曲,你们学的很快。这里有几个节奏。
出示节奏谱:
xx|xx|xx|xx||(双响筒)。
x-|x-|x-|x-||(撞钟、铃鼓)。
学生选择适合歌曲的打击乐器。
随录音进行单一试奏。
大家单打都很不错之后,全体一起为歌曲伴奏。
三、今天我们一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孩世界》伴奏,大家打多非常好。为歌曲增色不少,使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更加丰富了,更加能够体现我们的童年生活是让人向往让人难忘的,希望我们同样拥有快乐的童年,永远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六
1、用欢乐、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
2、用身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歌曲中相似的旋律在演唱时的音准。
一、组织教学。
1、播放音效,听雨声。
师:多媒体播放声音,同学们听听是什么声音?(雨声)。
2、听表现雨的乐曲,营造课堂气氛。
师:再听听怎样用音乐表现下雨。
播放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雨打芭蕉》。
二、新授。
1、导入:
师:下雨时,同学们喜欢在雨里玩,谁来说一说自己在雨中的趣事。
学生说自己在雨中的趣事。
进行教育: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聆听《踩雨》。
3、学习“踩雨”。
x0x0|xxx0|x0x0|xxx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
x–x-|xxx0|x–x-|xxx0||。
(拍手)(踏步)(拍手)(踏步)。
教师示范,学生学踏节奏。
学生跟着音乐用身势为歌曲伴奏。
3、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
(2)学唱歌词。
注意歌曲中相似的旋律的乐句要唱对。
4、启发情感。
师:同学们在雨里玩耍时的心情怎样?
全班有感情全曲演唱。
5、学生跟着音乐边唱边用身势伴奏,锻炼身体协调能力。
三、教师下课。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七
2、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1、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
2、利用多种感官(听、唱、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对比欣赏,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一课时。
钢琴教学光盘。
一、激情导入。
谈话:欢迎同学们和康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欣赏。请大家欣赏六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哪一段音乐表现了悲伤的情绪?把答案序号记在纸上,也可以记在心里。
二、欣赏。
1、听六段录音;
师:放六段音乐,生静听。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答案: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
2、复听:
生:完整地听三段录音。
注:学生听不出来没关系,可以再听。
3、导入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能激起学习欲望。学生自己听辨,对学生听音乐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小结:区别就是表现音乐的形式不一样,前两首是器乐曲,后一首是女声独唱。相同点就是三段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都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4、演唱主旋律:
师:既然同学们都说这三段音乐是悲伤的,那么咱们就来唱一唱主旋律,看看它是怎样表现悲伤的情绪的。
生:可以讨论也可以独立回答(不要求学生的语言多精确,贴近意思就可以了)(教师出示主旋律)。
师:无伴奏和学生一起唱,生:无伴奏和老师一起唱。
师:琴伴奏。
生:演唱。
三、升华。
分析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法:
师:现在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音乐怎样表现悲伤情绪的?生:按自己的理解分析。
板书演示分析结果:
速度:缓慢的。
节奏:疏松的。
旋律行进方向:下行。
四、创造扩展。
1、歌曲欣赏:
2、给歌曲取名字:
师:咱们听了器乐曲也唱了歌曲,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师:对了咱们今天欣赏的就是由的《牧羊姑娘》。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3、思想教育:
师:大家看黑板,咱们今天欣赏的乐曲都和放牧和牧童有关,那么同样都是牧童,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呢?(这是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了,不要求学生的思维局限,有自己的见解最好,主旋律的分析关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而唱熟主旋律是学生分析的前提)(给歌曲取名字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兴趣,为学生的快乐学习打基础)(可以提示学生轻声、深情的演唱)。
再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结课。
师:咱们欣赏了一首动人的《牧羊姑娘》,最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来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1、通过学唱歌曲,以声传情,展现快乐和烦恼增加的小少年。
2、指导用欢快的音色,无忧无虑地演唱齐唱部分(稍弱);用和谐的音色,激情地演唱合唱部分(稍强)。
3、理解节奏(弱起,附点节奏)对表现音乐作用。
教学重点:1.感受无忧无虑到烦恼增加的不同情绪。
2.用和谐统一的音色演唱合唱部分,并培养学生在合唱中相互聆听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合”成优美的音色,并激情歌唱。
2.歌曲中的长音,附点节奏、弱起等要素。
:一课时。
:钢琴教学光盘。
一、听音乐律动,感受歌曲情绪。
师:让我们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进今天的音乐课。
(:点击页面右边的大音响蓝色部分,播放口哨版《小小少年》。音乐可随时点击页面停止。)。
备注:随着愉快、轻松、快乐音乐师生共同律动,前部分拍手节奏,后部分摆动身体。
二、简介歌曲《英俊少年》主题曲。
(:点击页面,进入《海因切生活》的短片。)。
备注:全体学生边观看片段边听老师介绍海印切的少年生活。
三、解决歌曲第一部分节奏难点。
师:现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海因切快乐又有意义的少年生活吧。一起来读一读。
(:点击页面,出示歌词,页面淡然无色。)。
师:你觉得此时的海因切快乐吗?怎么读让他变得快乐呢?
(:点击页面,出现附点节奏。)。
师:你注意到老师刚才那个字读得最长?
(:点击页面,出现“四”字的画拍谱。)。
师:你们看,字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请你给红色的字稍稍加强力度。
(:点击页面,字体颜色发生热情鲜亮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页面颜色的变化,附点节奏、画拍图谱的出现和老师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体会海因切的前后心情变化。
师:你读得真有动感!同样的感觉来读读这句。
(:点击页面,出现又一鲜亮字体的乐句。)。
师:我们随着音乐把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点击右下的小苹果图案,播放伴奏音乐。)。
四、合唱练习。
1、音程训练。
师:快乐的少年生活阳光灿烂,快乐的少年生活歌声不断。我们也来唱唱吧。
(:逐步点击页面,出现4组音程。)。
备注:老师逐一进行有效性的和声音程训练,先随琴练习,再离琴看指挥练习。
要求: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
2.提示两个声部同时歌唱时,声音要集中,和谐,统一。
3.提示时刻注意聆听另一个声部。
2、完整乐句练习。
师:将这4组连成一条旋律,你还会唱吗?
(:点击页面,在句首出现不完全小节11)。
备注:学生分别练习高、低声部完整乐句,再进行合唱。
要求: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整条旋律唱得轻柔,连贯。
2.合唱时,声音集中,和谐,统一,并学会聆听另一个声部。做到“没有我,只有我们;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和声效果。
设计意图:和声、视唱是合唱教学的基础,本环节通过和声训练、视唱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和谐统一的歌声,也给后面歌曲的合唱教学做铺垫;同时这一环节乐句是通过和声音程组合而来的,乐句间的变化也是循序渐进,这大大降低了难度,给予孩子们充足的自信心。
五、歌曲教学。
1、听歌曲范唱。
师:随着时间一年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龄由小变大,烦恼也增加了。让我们走进小少年海因切的内心世界,听听他的心声。(课间:出示歌谱,点击歌谱下方第1颗星星,播放全曲范唱。)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歌曲前后不同的情绪,给歌曲分段,并小结:歌曲的前后不同的演唱形式:齐唱和合唱。
师: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照自己声部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我们称为合唱。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一段。
(:点击页面,出现第一段歌谱)。
师:我们一起来听歌曲的第一段。
(:点击歌谱下方第2颗星星,播放歌曲第一段范唱。)。
2、听合唱部分范唱,并进行练习巩固。
师:当歌曲唱到合唱部分时,请1、2组同学听老师唱低声部,3、4组听录音高声部。(:点击歌曲下方第3颗星星,播放第二部分的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细心引导,学生再一次练习巩固难点,为下一步的学习解决了燃眉之急。
3、学唱全曲。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现在老师来唱歌曲第一部分,请大家用lu模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旋律。
(:点击页面,出现低声部旋律和红颜色lu音。)。
师:加大难度,带入歌词试试。老师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全体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歌词。
(: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歌词。)。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的高声部。老师请一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其余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歌词。
(: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旋律。)。
师:其实,合唱的声音是非常饱满,非常统一的,现在老师同时弹奏两个声部,请大家轻声歌唱自己的声部。
六:课堂延伸。
师: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多多,烦恼少少……。
(:点击右下角进入下一页。)。
备注:全体学生随《梦之旅》音乐,边唱边律动,走出教室。
教学意图:快乐激扬的歌声,孩子们充满活力;激情飞跃的歌声,原少年们梦想成真……。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八
二、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
13|53|1—‖。
u
(要求唱的连贯,声音往后走,嘴巴里好像含着蛋一样。)。
1=c---a2/4。
13|5-|5432|1-||。
lilililuli。
(要求:li的口形竖一点,找头腔共鸣,声音不要太响。
(2)听音模唱。
要求:根据已给的那个音,判断出上面的音。
三、巩固《国歌》。
1、回顾国歌的创作背景。
2、复习三连音、重音记号。
说说什么是三连音,碰到重音记号应该怎么样?
3、唱《国歌》。
齐唱、指出缺点、生唱、个别唱、跟录音唱……。
四、复习《歌唱祖国》。
1、回顾《歌唱祖国》的名称、作者、歌曲所反映的现象等。
2、听《歌唱祖国》。
3、生跟琴哼唱旋律。
五、:
教学反思。
国歌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但是,因为最初的学唱的是从简单的模仿,连读音都有些缺失。所以学唱时,先了解孩子们的基本情况。本班孩子学唱这首歌曲时,读音基本没有问题。但是节奏的旋律都有些问题。特别是渐强,渐弱,孩子们基本没有概念。所以教学就从孩子们的最弱处开始,通过划拍教学,孩子们对于节奏的掌握有了质的飞跃。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九
1、同学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绿叶》。
2、通过二声部演唱,学会在演唱中较好地控制音量,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绿叶》是一首三拍子的抒情歌曲,旋律婉转优美,爽朗而富有生气。要求同学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来表示小树林的优美。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用一些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小树林的图片或录象,引导同学感受树林之美,然后再跟着琴来哼唱歌曲的旋律,初步表示歌曲的意境。演唱时应注意气息平稳,并随旋律线的起伏自如地唱出渐强和渐弱。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图片。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666—|555—|4432|1——|。
啦~~~~~~~~~~。
二、导入:
你们有没有见过小树林?还记得它的特点吗?
小树林中,最抢眼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绿色?
你们能描绘一下不同季节的.小树林吗?
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林的图片,让同学近距离观察,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对此展开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学唱新歌:
歌词中的名词解释:
牌坊:形状象牌楼的建筑物,旧时用来宣扬封建礼教所谓的忠孝节义人物。
茅舍:即茅屋。大多简陋矮小。
拂:轻轻擦过。
溢:充溢而流出来。
1、听歌曲范唱,初步掌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声部。
4、学唱第二声部,就一个乐句。
5、完整演唱第二声部。
6、分声部演唱,注意音准,速度和节奏。
7、进行声部的合成,做到均衡、统一,声部进行流畅,和谐。
四、课堂小结:(略)。
五、安排作业:
预习音阶各音。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十
1、欣赏萨克斯独奏《回家》,感受乐曲的款款深情和旋律的悠扬柔婉,以及萨克斯管所独具的荡气回肠的声音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
2、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感受乐曲悠扬柔婉的情绪特点,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外形和音色特点。
体验萨克斯管所特有的音色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以及对“家”的主题的深化。
1、组织教学:复习歌曲《故乡的小路》(巩固两声部旋律和表现歌曲情绪)。
2、导入:走在故乡的小路上让我想起我的家,家:原本是住所,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家是我们停泊的港湾,家,是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师:今天我们来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温馨的家》,听一首乐曲,它的名称——《回家》。
3、初听:演奏乐器——萨克斯管。
4、了解萨克斯管,课件+ppt。
6、复听:?乐曲有几个主题,各主题不同的情绪。
师:第一主题(旋律平稳、舒展,带有少许忧伤,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主题(节奏紧凑,十六分音符的加入使得乐曲显得更加激动,表达作者回家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7、再听:ppt视频(感受萨克斯所带来的音乐效果)。
回家问候父母,长辈、亲人,送去祝福,感受家的温暖。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能够用柔和、甜美的声音和舒展恬静、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两首《摇篮曲》,感受歌曲中亲情真挚的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通过聆听朝鲜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和聆听三首不同的《摇篮曲》来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的特点,表达的妈妈与孩子的情感。
1、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2、唱好《摇篮曲》装饰音以及附点音符。
多媒体、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3)课时。
1、聆听: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
2、表演:歌曲《摇篮曲》。
3、编创与活动。
1、.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作品中有唱不完的妈妈的歌。让我们共同一起“唱唱我们的妈妈”表达“音乐与人”的亲密关系。
2、通过聆听朝鲜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和表演歌曲《摇篮曲》来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表达的妈妈与孩子的情感。
3、通过自制弹拨乐器为歌曲《摇篮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1、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2、自制弹拨乐器为歌曲《摇篮曲》伴奏。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只要妈妈露笑脸》。
1、聆听歌曲。感受朝鲜音乐的风格。..
设问:歌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在节奏与旋律上有什么特征。
2、再次聆听歌曲:随音乐轻轻哼唱,体验孩子对妈妈的亲切的呼唤。
三、表演《摇篮曲》。
1、教师谈话导入:这是一首妈妈哄宝宝入睡时,唱给宝宝听的摇篮曲。也许你已不记得婴儿期妈妈如何抱你、哄你入睡,但你可从影视片中,或周围邻居的妈妈哄小宝宝入睡的情景中,想像你当时的情况,这首歌就是歌唱那种情景的。
2、听范唱,教师做哄小宝宝入睡的动作。.
4、为了把这一曲调的节奏唱好,我们先复习一下第三课《愉快的梦》的曲调。..
5、用点谱法学唱第一乐句4小节(做到90%以上的学生都能唱好)。
6、在教师指导下再学唱第二乐句4小节。
7、学生自学第三、第四乐句(各4小节)。
8、能流畅、准确地完整唱好曲调后,唱歌词。
9、要求学生能用动作表演《摇篮曲》,投入角色(要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四、自制弹拨乐器为歌曲《摇篮曲》伴奏。
1、启发学生用家里的废料,如:线、尼龙丝、竹片、木条等进行制作。
2、教师简单介绍弹拨乐的基本要求,振动弦,运用弹、拨的方法来发出声音。
五、开放式教学。
1、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选一首符合本课题的歌,唱给妈妈听。
2、要求妈妈给孩子的唱写一个评语交给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该项活动的进行,也引起家长的重视与配合。
3、为本单元全班开演唱会作好准备工作。
六、教师小结。
让我们回到家为妈妈唱上一首自己创作的《摇篮曲》吧!那将是妈妈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也能为妈妈减少一些疲劳,安心的入睡。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古典音乐,大家想不想一听为快?(播放《蓝色多瑙河》)。
介绍音乐:这首音乐叫《蓝色多瑙河》,是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一首华尔兹圆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就流淌在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进维也纳,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生词欧洲生涯装饰金碧辉煌草坪优雅博物馆街头巷尾掺和镂花梁柱阿尔卑斯山北麓华尔兹圆舞曲(指名读,齐读。)。
2、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在文中找出几句重点语句来进行简单地概括(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音乐摇篮音乐装饰音乐生活音乐圣殿)过渡: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从课本上获取这么多资料。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三、拓展交流,感受魅力。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并要求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1、中心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摇篮”本来指什么?文中的音乐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呢?(发源地)你从“摇篮”这个词语,看出维也纳和欧洲古典音乐有什么样的关系?(欧洲古典音乐诞生在维也纳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发展、进步。)小结:许多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在维也纳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过渡:维也纳给了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让他们创作出无数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时,维也纳又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为自己的骄傲。
2、看,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呢!出示“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相关资料。学生观看并作简单介绍。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呢?(维也纳真不愧是音乐的摇篮,真不愧是音乐之都啊!)。
3、在音乐中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有疑问吗?是呀,装饰一般用物质材料,可是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装饰材料却是音乐。音乐果真可以用来装饰城市吗?还是这里的“音乐”有所特指?(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
2、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3、生齐读第三小节。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范读。
2、学生齐读中心句(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师:从“离不开”这三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维也纳人热爱音乐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板书:如痴如醉)。
3、小结: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人更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音乐回荡在维也纳人的心中。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过渡:维也纳到处回荡着优美的旋律。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都能欣赏音乐,但是最适合欣赏的地方则是歌剧院和音乐厅了。
学生自学5、6、7段,然后交流学习收获。
1、国家歌剧院世界歌剧中心、美观大方、规模宏大、色彩和谐、艺术品。
2、金色大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3、播放课件,欣赏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小结:维也纳是一个音乐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向往那里,每一位音乐家都以在那里举办音乐会为自己的目标;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都以到那里欣赏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带着荣幸,带着向往之情齐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4、听赏歌曲《好日子》。
四、回归整体,反馈成果。
(动手操作,发表学习感受。)小结:同学们,你们发表的是学习的感受,也是美好的愿望。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让我们在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堂课。下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7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