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记录,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调整。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方式和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教案范例吧,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一
教学过程:
一、小小报告会。
1、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看到了)。
2、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看到了蛇。
生2:我看到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情,尤其闵森同学夹蛇时手还在颤抖。
生3:我看到张老师眼睛睁得大大的。
3、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听到了)。
4、学生稍加思考,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甲:我听到同学说,这蛇真可怕。
生乙:我听到同学说,这事十分稀奇,蛇居然跑进了教室。
生丙:我听到了同学急促的呼吸、女生的尖叫。
生丁:我听到老师您说,总不能让这位“客人”一直呆在教室里。
5、同学们,从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了什么?(教师板书:想到了)。
6、学生准备了好一会儿,才举手发言。
生a:从老师表情中,我想老师可能在想:哪个同学能解老师的围,不然老师就难看死了。
生b:从女生的叫声中,我想她们也许会想:男同胞,怎么一下子都成了胆小鬼?还是什么男子汉大丈夫!
生c:从蛇的表现看,它或许在想:谁敢侵犯老夫,我决不客气!
7、(教师追问)蛇怎么会进教室呢?
8、学生思维活跃,发言一个接一个。
生a:也许蛇晚上外出迷路了。
生b:也许我们的歌声吸引了它。
生c:也许它饿了,想讨点饭吃。
反思:习作指导的第一步是拓展学生的思路,也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为“有米之炊”而非“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指导的精力、时间的安排应放在打开学生思路上。上述教学环节无论是让学生报告“看到了”“听到了”,还是“想到了”,都紧紧围绕这一点,从而打开了学生思路,为作文提供了素材和契机。
二、小小比赛会。
师:同学们刚才“报告”得很精彩,那么我们能否用上好词佳句、各种修辞把这些说具体呢?比一比,谁说得好!
师:先来说说蛇。
生:长长的、细细的,黑白相间,蜷缩着身子,不时地张开血红大口,样子挺吓人。
生:蛇在教室里“旅游”……。
师:再说说同学。
生:大气不敢喘,屏息凝视,胆小如鼠。
生:女生溜回了座位。
生:我是一名堂堂男子汉,难道能打退堂鼓?
师:谁来说说老师。
生:老师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很沉着。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事实上一定数量的学生作文内容不够具体,不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述教学环节,既是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怎么写”,也可以说是如何写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避免习作内容空洞。
三、小小演说会。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十分钟左右准备一下,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地说一说。
2、同学们经过自己构思,编拟提纲,然后小组中练说。
3、学生推荐发言。(学生评价并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反思:学生的习作语言往往会杂乱无章,让人理不清头绪,把握不住其内容。上述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构思,编拟提纲,小组练说,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口述。而引导学生先说后写,帮助理清层次,无疑也为其写好作文架设了成功的桥梁。
四、小小命题会。
1、师:下面就请同学用笔记下刚才发生的一切。写前,老师想提个问题:你能给这篇作文起个好题目吗?想好了写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交流。
反思: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上述教学环节围绕蛇引发的这件事,把习作的命题权交给学生,习作题目丰富多彩,富有创新。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学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五、小小练笔会。
1、师:同学们,今天发生在教室的那件事真是惊心动魄,我们能否用笔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呢?写得特别好的文章老师推荐到《宜兴日报》发表。
2、接着学生习作,教室里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
六、小小展览会。
教师将学生上交的作文贴在后面的黑板上,并在中央写上“习作展览”。细看作文真是五彩缤纷,叫人拍案叫绝,人物形象充满个性,遣词造句贴切传神,习作题目令人耳目一新,主题思想百花齐放。
反思:学习活动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认可和赞赏。上述教学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让学生享受到了习作成功的乐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的灵动性至关重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就地取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去体验,让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习作这一泓清活的水便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而此次即兴作文,正是抓住了契机,让学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的那一情形,是学生自我感受的最本真的自由倾吐,是学生心灵的放飞,是生活的写真。愿生活中多一些五彩缤纷的真实,愿习作中多一些学生的真实独白、心灵的倾情对话。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怕作文,会写作文,爱写作文。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二
一直以来学生都畏惧写作文,所以要让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他们爱上写作文。在本节课上,我自始至终都在极力的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整节课从师生互动小游戏“三星智力快车”导入,在上课伊始就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接下来的几个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有趣的游戏“我说你做”和“画方圆”中,游戏结束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游戏的过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轻松的完成了习作片段的描写,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乐于写作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源头活水,让学生有话可写。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怕”的心理呢?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学生感到作文太难的原因是学生生活经验少,积累的素材缺乏。如果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一些作文方法、作文技巧等程式化、理念化的理论传授和指导,以为让学生懂了这些就能够教好作文的话,那无异于是“纸上谈兵”,教出的学生也只能像个“赵括”,理念条条熟,道理样样懂,真要是写上几笔,写出真情实感来就难了。作为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拓宽学生写作素材的渠道,多创设一些情境,多组织一些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多积累一些作文的生动素材,增加学生的现实体验,引来作文的的源头活水。比如,本节课上我通过两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我说你做”和“画方圆”,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所以学生写起作文片段来就会思如泉涌,写出来的习作片段也显得生动,充满了真情实感。
三、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的。在做完第一个游戏“我说你做”后,让学生分析被蒙上眼睛的同学依照其他同学写出的作文片段所做的“打蚊子”的表演,为什么和老师的表演有不同之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要想使场面准确的再现,就要注意仔细观察,然后就学生刚才的习作片段中存在的不足引出场面描写的另外一个写作要点“点面结合”,在对第二个游戏场面的描写中,学生就能够注意仔细观察,点面结合的方法,使习作片段写的更加完整,更加精彩。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写作方法,写出的作文片段也个性鲜明。
四、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习作指导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节课自始至终,师生都共同参与其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参与游戏以外,学生还积极参与评价——请他们评价一下其他同学的习作片段,指出写得精彩的地方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这节作文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一、自身的能力还需通过日常的读书、练笔再提升。
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开发结合本地实际的作文训练素材,为学生的习作引来“源头活泉”。
三、对于学生的情感的调动还需更有激情。
今后,有益的启示我要发扬,不足之处要努力改进。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因为道路难走而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得高分让学生选择抄袭的捷径。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平时积累,通过脚踏实地的训练,为学生的习作创设有源之水。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三
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
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高。
学法指导一:
“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因此,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
(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欧阳修)。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6)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7)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学生展示搜集的名言警句。
(1)友谊应当是不朽的。——蒂特李维。
(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6)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洛亚。
3.学生展示搜集的真诚的友谊。
(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xx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四
1.学习10个生字,会认识8个生字。
2.感受槐花给人民带来的美丽和快乐,体会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是重点。
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的含义。
槐花的图片。
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多么美丽的花朵啊,同学们能有自己的话来赞美它吗?
二过度:
1.在我国的乡村,一到五月槐花就争相开放,那时的乡村真成了——美丽的槐乡。(板书课题)。
2.请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五月的槐乡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
2.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洋槐开花的时候,是一副这样的景象?请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2.生读第一段,并引用书上的话,回答该问题。
3.槐花盛开的时候给大家怎样的感觉?
4.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一读地一段吧。
5.生齐读第一段。
五练习背诵课文第一段:
1.小组练习。
2.大组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生个别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2.有感情地一齐背诵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
1.过度: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2.从哪里可以看出,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3.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思考边做记号。
4.大组交流:
把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5.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
1.槐乡的槐花给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乐趣,大家喜爱它。
所以当它盛开的时候才会那么满意呀。
2.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四练习背诵。
五书写生字。
板书:
3.美丽的槐乡。
吃槐花。
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别槐花。
喜爱槐花。
装槐花。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五
本次习作指导课,体现了创新性课堂的基本要求——参与性。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教学活动,而是一种多向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这堂习作指导课,指导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有一定的条理,着重培养学生想清楚再写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学会从小事入手,学会细致观察,学会进行细节描写,学会从小事中体会蕴含的大爱,体会父母,默默付出的人的情感。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体,而且还要把学生当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其自我发现,自我体会,自我创新的能力。使孩子学会从小事入手,运用本单元的细节描写,学以致用,并且会熟练运用信的格式。
同时还有不足之处,应该给孩子拓展信封的格式,让孩子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运用,要求孩子们自制一个信封,按照信封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正确的书写,既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拓展孩子的视野,及时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力提高:
1.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2.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导课。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喜欢读那一节就读那一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2、指导写字。
四、用词说话。
1、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
2、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五、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纠错。
2、同桌配合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4、小组配合读课文。
5、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夏天里成长》。
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
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长大?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章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品味。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写了哪几样生物?
(3)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他们都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选择这几样的事物来写的?
3、读第三段,这一段有提到了什么在夏天里生长?
4、读文章的第四段,仔细品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在夏天里努力生长吗?
四、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的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的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作业设计。
感悟文章。
植物人也一样。
动物要赶时候。
夏天是万物山水赶热天。
长大的时期铁轨尽量地。
马路用力量的长。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七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八
我们班的班长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一个女孩,她叫王红。她长着圆圆的脸,眼睛很亮,像两颗黑葡萄,嘴巴老是嘟着,很是可爱。她学习非常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直都是我们班的尖子生。她很有本事,不仅能学会管理同学,而且很聪明,常用:“分角色朗读”和“男女分读比赛”来领我们读书,使我们读起来津津有味。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了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
1.视频:壮观的赛特凯达斯瀑布。
奄奄一息的赛特凯达斯瀑布。
2.巴西总统菲格雷主持葬礼的图片。
1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视频:壮观的赛特凯达斯瀑布。
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太壮观了!太漂亮了!)。
视频:奄奄一息的赛特凯达斯瀑布。
看了短片你又有什么感想?
(这个瀑布没有刚才的瀑布雄伟壮观)。
师:“其实这两个短片播放的是同一条瀑布——赛特凯达斯瀑布”
出示:巴西总统菲格雷主持葬礼的图片。
你知道这些人在做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特殊的葬礼》这一课。
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的葬礼?为什么特殊?等等)。
二、激发兴趣,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拼拼音、查字典、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课文。
(3)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读得不流利的语句反复练习。
三、自然感悟、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悟。
(一)赛特凯达斯瀑布的今昔对比中感受大瀑布消亡的迅速、环境破坏的严重。
结合重点次与理解。
昔日: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板书:雄伟壮观)。
今日:逐渐枯竭、无奈的低下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板书:逐渐枯竭)。
(二)赛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原因。
人类毫无节制的用水。
乱砍滥伐。
四、扩展:
师:假如你是菲格雷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将对着巴西人民演讲,你会怎么说?
五、自学生字。
调动学生动脑识字,逐步掌握识字方法。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十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口算卡、投影片。
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十一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十二
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会认识8个生字。
2.感受槐花给人民带来的美丽和快乐,体会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的含义。
教学准备:
槐花的图片。
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多么美丽的花朵啊,同学们能有自己的话来赞美它吗?
二过度:
1.在我国的乡村,一到五月槐花就争相开放,那时的乡村真成了——美丽的槐乡。(板书课题)。
2.请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五月的槐乡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
2.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洋槐开花的时候,是一副这样的景象?请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2.生读第一段,并引用书上的话,回答该问题。
3.槐花盛开的时候给大家怎样的感觉?
4.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一读地一段吧。
5.生齐读第一段。
五练习背诵课文第一段:
1.小组练习。
2.大组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生个别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2.有感情地一齐背诵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
1.过度: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2.从哪里可以看出,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3.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思考边做记号。
4.大组交流:
把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5.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
1.槐乡的槐花给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乐趣,大家喜爱它。
所以当它盛开的时候才会那么满意呀。
2.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四练习背诵。
五书写生字。
板书:
3.美丽的槐乡。
吃槐花。
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别槐花。
喜爱槐花。
装槐花。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5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