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案设计(实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46:13
找规律教案设计(实用21篇)
时间:2023-11-12 13:46:13     小编:GZ才子

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教案中应当明确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和课堂管理的方法,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猜迷游戏导入。

2、揭示课题。生活中许多物体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的,里面含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

2、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说,然后概括)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兰花、红花。彩灯:每2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紫、绿。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红、黄、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解决盆花问题。谈话: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

(1)学生小组讨论,跟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2)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3)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盆花问题。

(2)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3)交流解题策略。引导学生思考:每几个彩灯一组?余数说明了什么?

(4)优化解题策略。了解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3、解决彩旗问题。第21面、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理解: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呢?

总结:刚才在解决盆花、彩灯、彩旗问题时,我们都是先找出它们的排列规律,找出每组有几个,在求第几个时,用除法计算,余数是几就是跟每组的第几个相同,当没有余数时就跟每组的最后一个相同。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练一练。学生找出棋子的排列规律,猜一猜21颗是什么颜色?再说说自己想法。

2、比智慧。说出每题第32个是什么。

3、比反应。观察面谱的排列规律,按要求说出第几个是什么颜色。

4、小小设计师。学生设计花边,再提出一个问题,互相解决。

五、全课小结: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3、欣赏大自然的规律。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二

古浪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调整结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措施,在有些方面已付诸实施,且发展态势良好.为了推进古浪农业结构调整真正实现调高、调优、调活、调细,本人结合在古浪洒水镇下基层帮助工作的.调研和体会,就古浪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作者:朱润身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730070刊名:甘肃农业英文刊名:gansunongye年,卷(期):2002“”(8)分类号:关键词: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三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填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渗透函数思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

关于商的变化规律,主要包含了商变和商不变两个内容,以前面掌握了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为基础,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学生比较难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四

教科书88~89页。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件,主题图,学具。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出示课件)考考你的记忆力。

1、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出示两面白色的小旗)你知道这两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吗?为什么?

2、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你记住图上有什么了吗?(生答后,演示验证)。

如果要接着往下摆,该摆什么了?你怎么知道的?

3、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这次你记住了吗?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往下摆,你会吗?

4、同时出示三组图: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师演示:

二、学习例题。

1、把彩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教室,小朋友们还用小花和灯笼来布置教室呢!(出示88页主题图)。

(1)仔细看图,你发现有规律地排列了吗?小组间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2)独立完成书上例题1的练习。

投影演示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选?

同学们发现了校园里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有规律地排列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多么漂亮!同学们,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保护它,不随意踩踏小草、不随手扔纸片和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把它捡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天天欣赏到学校的美景了!

三、联系实际。

看看小精灵对我们说了什么?(出示小精灵的话:小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排列。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列?)指名读一读。

1、我发现今天同学们坐得就很有规律。你发现了吗?可以站起来看一看。

谁发现了?

2、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一起表扬他!

我从同学们表扬的掌声中出听出规律来了,你听出来了吗?

你还会有规律地拍手吗?

3、想一想:你的身边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有选择地让学生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小精灵悄悄地对我说: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只要大家能通过“智力闯关”,就能得到数学王国的通行证了。这个关我们闯不闯?(出示题目)。

1、小龟上山。

看一看小龟走的路线,猜一猜小龟要到哪个山头上?你是怎么想的?

2、花束。

看一看每一束花的排列,想一想:下一束花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3、穿珠。

想一想:下面该穿几个珠子了?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闯关成功!看一看小精灵给同学们拿来了什么?(出示通行证,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张“数学王国通行证”。)。

五、深化拓展。

数学王国的数学博士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他也出了一道题来考大家。

出示:

小组合作,用学具有规律地摆一摆。演示并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作业布置:

找规律(图形)。

排列。

课后小记: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五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本框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对哲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且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对于运动与规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理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难点】。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就到了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我将采用谈话法导入。课前提问学生:最近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属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以此来导入到今天的新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这样的.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将学生顺利的带入到课堂情景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三组图片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利用图片的形式可以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接着,我会跟同学们分享两个故事: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并提问:故事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分析出刻舟求剑的主人公没有认识到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慧能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归纳总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因此,我们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的。

在这一环节,故事的形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学生可以快速找到,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在此基础上,我会呈现一个案例: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这么荒唐的错误?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小组代表发言,并进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将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能够群策群力,来突破难点。

1.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探究让学生认识到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自觉遵循规律。

综合学生的意见,我会作出总结: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但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在这一环节,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以此来突出重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抢答环节,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将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回顾知识点,并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收集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六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3、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七

1、识忆目标: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定义。

2、理解目标。

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德育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重点)。

2、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

3、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难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第31页。

a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b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a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从生命运动到社会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举例】四季更替,昼夜交替;。

月球的月相变化: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

【举例】斗转星移:

北斧星(5万年前)北斗星(如今)北匙星(5万年后)。

【举例】海陆变迁,沧海变桑田(花果山);。

西藏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古生代时该山在当今南极,约650万年前,印度大陆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相撞后,喜马拉雅山才横空出世,迅速上升。近50万年以内,珠穆朗玛峰上升了1600米,目前仍在上升,并以每年约6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举例】地球起源与演变的过程。

已经存在46亿年了。地球自形成以来可以划分为五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这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特征。

太古代(距今24亿年以前):地球表面已经形成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秃山。这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元古代(距今24亿年-6亿年):地球上大部分仍被海洋掩盖。到了晚期,地球出现了大片陆地,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古生代(距今6亿年-2.5亿年):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并登陆,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油田。

中生代(距今2.5亿年-0.7亿年):历时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裸子植物取代蕨类植物。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地球的面貌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的出现,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2)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全部科学证明: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不变的东西。

a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在无限的宇宙中,总星系、星系、各个天体都不停地在天空遨游。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八大行星:冥王星因离太阳系太远且体积太小,国际上已不把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同时又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转。而且,宇宙天体、星系、太阳系和地球都不是永恒的,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举例】行星的灭亡(陨石)。

【举例】太阳的内部正进行着由四个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的热合发应,由此产生的能量从中心辗转经过很厚的气体层传到表面,稳定地向外散发出光和热。这种情形已可以持续100亿年,目前太阳已度过了它生命历程的一半,大约再过50亿年,太阳将变成红巨星、脉动星、白矮星、黑矮星而结束其全部演化过程。

【举例】地震海啸、火山喷发。

微观粒子也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化学),组成万物的化学元素也有一个由轻元素向重元素演化的过程。

【举例】光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真空中传播;电子不停地围绕原子核运动;。

b生命有机界、人类社会。

大量科学事实证明,生物有机界也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任何生物有机体,如果没有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运动,就会丧失生命。

人由类人猿演化而来,人和人类社会处在永恒的运动中,没有永远不变的形态。

【举例】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知识能力经验的不断增加。

(人老珠黄:女人30一块疤,男人40一枝花)。

【举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名言】恩格斯――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旨在说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举例】没有了太阳、地球的运动就没有四季更替,日夜交替,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会死亡,人类社会就会灭亡。

人停止了呼吸,停止了血液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就终结。

【举例】任何社会形态离开了生产运动都无法存在。(经济、政治、文化)。

(马克思:一个民族如果一个星期不生产就会毁灭)。

【举例】刻舟求剑。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

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永无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他留下了许多至今为人们所传诵的至理名言,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物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是他对事物永恒变化的形象描述。“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流向你的水永远是不同的水,而第二次踏进河流的你也不是过去的你。”

【课堂探究】p3l(风幡之争)。

a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栽体,人脑才是“心”、概念或精神运动的载体。运动一定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心动、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承担者,是世界上一切发展过程的基础。

【举例】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电子和光子是热运动和光运动的主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主体;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主体。

【举例】离开了心脏何来跳动?离开了肺何来呼吸?离开了大脑何来思维?

【课堂探究】p32页。

a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探究提示】a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b“不运动的物质”实质上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在物质的绝对运动过程中,又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

a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a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何灭亡的过程。但在产生之后、灭亡之前其基本性质保持不变,这种性质的稳定性就是静止。

【举例】人从呱呱落地到死亡之前性别的确定。

水在0度-100度之间液态性质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至今,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性质一直未变。

食品在保质期内未腐烂变质。

b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八

一、说课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第六节《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做好准备,商不变的规律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引导学生先计算,然后依次按照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顺序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要求和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探索的过程,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表述等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五、教学关键: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

六、教具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即准备、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第一环节:复习准备:

出示一组口算:

如:24÷12=2说出被除数、除数、商。

由于商不变的规律是借助整数除法计算引出的重要运算规律,是除法有关简便运算的依据。由此,在准备环节出示书上的两组题目进行口算,为接下来的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做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通过观察,学生可能回答出:每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没有变。

学生通过初步观察感知,每组算式中发生变化的是被除数和除数,而商没有变。这样先引出现象,再探究原因的方法,实际上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感受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这时候我会说,那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规律。

2、比较归纳,总结规律。

(2)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第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8和除数2都乘10就得到第二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第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8和除数2都乘100就得到第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它们的商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被除数8和除数2都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教师可指出,都乘可以叫做同时乘。

(3)在另一组算式中,我们也按这样的顺序来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怎样?学生回答后,要学生试着归纳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同桌俩互相说,以此来进一步强化,被除数和除数的这一变化规律。

以上是探究环节中的第二个小环节,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的规律。接着继续往下探究。

(4)从下往上看,第2、3个表格里除法算式与第1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够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5)归纳商不变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规律?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认为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回答要填“0”除外;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适当的做引导。为什么“0”除外?学生可能回答出因为除数不能为0;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算式没有意义。

(6)揭示课题,强化记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桌互相说,指名说商不变的规律来强化记忆。

(7)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a、a、出示950÷50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试做时,不做统一要求。目的在于,不拘束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再指出愿意用哪种方法做,就用哪种方法做。

同步练习:440÷203600÷900。

(8)看书质疑。

整个探究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思考,抽象出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发现、概括、表达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内化和巩固新知识、达到能较熟练、灵活运用新知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题:

一、填空: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22,要使商不变,除数()。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这道题是口头叙述性练习,及时强化了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二、根据第一个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得数。

(1)18÷6=3(2)480÷10=48。

120÷40800÷259000÷125。

通过综合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巩固商不变的规律,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商不变的规律。

由于在上课时前面的时间没有处理好,导致后面两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进行,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九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

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a、联系运动b、运动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7、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二、非选择题。

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角星、方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纸片等。

师:今天羊村要羊羊运动会,喜羊羊邀请我们去参观,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出发!我们现在来到羊村大门口,羊村的大门可不是一般的大门,它上面设计有密码,现在喜羊羊已经把前三组密码输入进去,再输入第四组密码大门才可以打开,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打开它吗?(出示羊村门口图片)。

生:有。

师: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前三组密码,它的排列有没有规律,然后才出第四组密码。

生:前三组分别是123,234,345,所以最后一组是456。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了密码,现在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快点进去看一看吧!

喜羊羊:欢迎你们来到羊村,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吧。

生:旗子是一条黄色一条蓝色一条黄色一条蓝色排列的。

生:气球是一个粉色一个绿色一个粉色一个绿色排列的。

生:灯笼一个红色一个紫色一个红色一个紫色排列的。

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找规律!(板书)。

参观完沸羊羊家我们来到美羊羊家。美羊羊也把自己家装扮一新,大家说美羊羊家漂亮吗?(出示美羊羊家图片)。

生:漂亮。

可朵拉却说:美羊羊你是怎么设计的,一点规律也没有。

美羊羊说:我设计的有规律呀!

朵拉说: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帮着朵拉找一找规律呢?

1、出示课件墙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图形?

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

师:很棒。那你发现这些图形的排列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下面请大家4人一组的进行讨论,听清老师的要求:

(1)讨论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说,如斜着看、横着看、竖着看。

(2)呆会儿汇报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开始吧!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每一斜行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生2:横着看,第一行的第一个圆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的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二行,第二行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三行;第三行的第一个三角,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四行。

生3:竖着看……。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用课件演示)。

小结:你们发现的规律都对,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做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2、出示地面课件。

地面的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横着看、竖着看、倒过来看、再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1、懒洋洋家图片。

师:首先大家观察这些受过的拍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然后用自己手上的水果卡片在桌子上摆一摆。

指名反馈:点一名学生到上面来摆。

大家摆的和这位同学摆的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2、吃完水果我们又来到喜羊羊家。(出示喜羊羊家图片)。

喜羊羊家举办了一个小小智力赛,我们也来参加一下吧。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123423413412()。

3、游玩一天大家也都累了,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吧。

请四名同学按:男女男女排列。

师:他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生:有,是按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的规律排的。

师:我现在想让第二个同学排第一,用今天学的规律该怎样排?我想让的三个同学排第一,该怎样排?你们四个自己排一排吧。

(设计意图:从看一看到摆一摆,再到画一画智力赛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知识点逐步确立、巩固的过程。通过摆一摆,逐步理解掌握规律的过程。)。

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了,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你们收获了些什么?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他,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印象,符合教学策略的要求。在评价方面,有学生自评、互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是有用的,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二

1.喜欢玩找规律游戏。

2.通过找规律游戏培养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3.能寻找和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

课件准备:“排排坐”组图;“排队”组图;“排队蹲起”组图。

一出示组图引导幼儿寻找排列规律

1.出示图片“排排坐-1”。

2.出示图片“排排坐-2”。

二出示组图玩游戏寻找排列规律并按规律排列

1.将幼儿分成两组。

2.出示图片“排队-1”,幼儿分组进行游戏。

3.出示图片“排队-2”,幼儿再次游戏。

三出示组图在游戏中寻找排列规律并按规律排列

1.出示图片“排队坐”,幼儿分组游戏。

2.出示图片“排队坐”,幼儿再次游戏。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2页活动3:数数看,找规律。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中起桥梁作用。教材在前面介绍了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后,安排了这节数学活动课。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图形世界的认识,二是从直观上感知几何体是由面围成的,三是初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的思维方式。所以这节活动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由平面图形向几何空间转化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正多面体的展开与折叠以及模型制作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数一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的规律,进而会利用经验自制模型,检验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经历“做数学”和“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动脑能力,在活动中获得空间想象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3.情感目标。

活动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学生成功折叠的正多面体模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审美情趣。

另外,引用数学史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背景,学习科学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治学精神,树立勇于攀登科学巅峰的远大理想。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折叠出的五个正多面体,数出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找出规律。

(2)教学难点。

如何折叠出正八面体和正十二面体;如何正确地数出正十二面体的顶点数和棱数。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操作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具体程序是:

情境导人一观察与思考一动手折叠一探究规律一知识引伸与拓展。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备剪刀、胶条及画有下列五种图形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面对一座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一尊尊形神兼备的雕塑,一件件精巧典雅的物品,我们常常惊叹于它的.美妙。我们深人观察就会发现,千姿百态的图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态各异的立体图形几乎无处不在,而许多立体图形就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让我们一起进人立体图形的世界,共同探究它的奥妙与规律吧!这节课通过动手,对几种正多面体进行展开和折叠,寻找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三者之间的规律。

(二)观察思考。

请看这五个正多面体,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识他们吗?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知正多面体、顶点以及面和棱。

(三)折叠。

演示正六面体的展开与还原(即折叠还原),由学生分组完成折叠出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难点。

在折叠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时容易出错。

2.解决方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型,看老师演示,充分利用对称性折叠,还要同组人大胆试探,相互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成功组及时鼓励,并由一人介绍(讲解)成功的方法,同时利用cai辅助。

1.难点。

面数可由名称得到,也可由展开图上数出,但顶点数和棱数不容易数准确。

2.解决方法。

(1)放在桌面上不转动;。

(2)对称地找;。

(3)在起始地方作标记。

(五)背景引入。

历史上曾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研究过正多面体,著名数学家欧拉惊奇地发现了v,f、e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奇妙的相等关系。图形世界尽管形态各异,只要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多动手,多动脑,一定能找出其中的奥妙。

(六)做一做想一想。

五、教学评价。

(一)通过折叠正多面体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二)从填表找规律上,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与动脑能力;。

(三)从知识的引伸与拓展的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与合作的综合能力。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五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六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学生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1.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学生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七

生反应(排队)

师: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快、静、齐)

师:不仅同学们会排队,小动物们也会排队,大家请看。(投影)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有规律)

师:这种排列规律是我们在一年级学习时发现的,这种排队规律是比较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一找更复杂、更漂亮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排队,引出动物的排队,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可以比较自然的导课,从动物的排队入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

1、师: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在排队中过程中,它们的位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师:如果我把这幅图分开,现在你能够发现怎样的变化规律?(生反应)

(3)重点引导学生能说出横着看的规律。(提示:先要看从第二次开始动物的位置都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变化说出规律。)

(4)让生上台演示动物排队的变化现象,帮助生理解掌握规律。

师:现在,规律已经掌握了,你能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说出它们第五次排队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动物的排队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先找动物在排队中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去找其他的排列规律会更简单一些。)

2、师:很好,不仅小动物会排队,漂亮的图片也会排队,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发现图片在排队时的规律吗?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说出第四排的排列情况吗?

3、找方砖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些方砖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生反应

师:你能根据这种规律说出第四行吗?第五行呢?第六行呢?

师:现在这几行都怎么样?(和前面的重复)

师:如果按照这种规律继续排出第7行、8行、9行……,你猜会是什么样?

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种效果,你有什么感觉?(漂亮)如果用这些方砖给你们家铺地板怎么样?

师:看来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方砖的排列中让学生发现了循环排列,在不断的循环后,让学生感受到方砖排列的很美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体现了学习找规律的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第4组。

(1)让生观察说规律

(2)画出第4组,投影展示。

2、请你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习题和方阵的形式不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方阵规律的约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寻找规律;第三题设计图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做数学。)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十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聪聪和明明两位小朋友就用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看!这就是聪聪布置的房间。(电脑出示:聪聪的房间)。

提问:谁发现了房间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

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明明看见聪聪把房间布置地这么漂亮,他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电脑出示),你看!这就是明明布置的墙面和地面,但这里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板书:找规律。

师:小朋友们可以选择墙面或地面中的一种进行研究,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图形?图形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你还可以拖动下面的图形进行研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打开电脑开始研究吧!

(学生进行活动)。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如果你需要操作的可以上来!

学生汇报:

生1:我研究的是墙面,我发现墙面这里从星星开始斜过来都是星星,从三角形开始都是三角形,菱形开始就斜过来都是菱形的。

生2:我研究的也是墙面,我的发现是第一竖和第一排是一样的,第二竖和第二排是一样的,第三竖和第三排的一样,第四竖和第四排一样的。

师:谁已经听清楚他说的了?听清楚的再来说一说?

生再说。

生3:我发现的是地面,我发现了每行里面都有4种颜色,一种是绿色,一种是蓝色,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黄色,下面的这一排也是绿色、蓝色、红色、黄色,把绿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二排,把蓝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三排,把红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四排。

生4:我研究的是墙面,这样地斜过来也有规律。

生5:我发现了把圆放到最后面就是第二行,把菱形放到最后面就是第三行,把三角形放到最后面那就是第四行。

师:真不错,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金老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想继续摆下去,你猜一猜该怎么摆?你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先试着摆一下,该怎么摆?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摆出来的。

学生活动,并汇报。

师小结并揭题: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循环排列规律。

师:那你们想想看,如果我们继续摆,第6行第1个会是什么图形?

再来猜一猜第7行的第3个会是什么图形?(请生汇报并说说想法)。

三、运用规律。

师:明明看我们找出了墙面和地面的规律,非常开心,他还为你们准备了非常多的水果呢!(出示3组水果)可是他只摆了3组,第4组水果他想请大家自己摆,你们会吗?那就摆摆看吧!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

学生进行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有的是看哪一行少了哪个水果就摆什么,有的是斜过来看的,还有的是按照循环的方法摆的,等等)。

四、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师:你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的素材进行设计(出示素材:四件衣服和四种家具),也可以自己在这里创造规律(点击练习四)或者可以打开word,自己用文字、数字,图形等进行创造规律。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创造规律,教师巡视。

师:创造好了,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出问题考考同桌。

学生上台把自己创造的规律展示给大家看,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同学。

五、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规律吗?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你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

(说明:学生每人都有一台手提电脑)。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二十

马老师上的是苏科版教材八上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堂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学生活动积极、气氛活跃,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课。下面就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对马老师这堂课的看法。

一、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马老师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去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组织形式方面,学生采用六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每一大组有三套实验器材,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即保证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更好的加强组内学生间的协作交流,促进了生生互动,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应该说,从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活动组织,实验指导,讨论交流,到规律总结,马老师始终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将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思考、交流、展示、动手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标准上针对这一节内容相关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课程标准中,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科学探究既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马老师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探究活动一为例,马老师先通过学生用凸透镜互相观察对方,根据所看到的凸透镜成的不同的像,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什么因素有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在组内、班内进行交流,并进行师生的评价,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对马老师这堂课课堂教学的两点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找规律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一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分虚实.

距离倒正大小虚实位置。

大于二倍焦距倒立缩小实象翼侧。

等于二倍焦距倒立等大实象翼侧。

小于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实象翼侧。

大于一倍焦距。

小于一倍焦距正立放大虚象同侧。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314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