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老子读后感篇一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老子读后感篇二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叫“刍(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人们对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人们对刍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爱憎。
《庄子·天运》写道:“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用现代话说就是:当草扎的刍狗刚刚弄好,还没有陈设在神位的时候,把它轻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纹的巾帛包裹着,主持祭祀的巫师,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陈列献祭完毕,刍狗就被抛弃了,行路的人可以随便地践踏它的头和脊梁,打柴的人见到它就捡去烧火做饭了。
这就是刍狗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这样的“人生”过程。
老子看到“刍狗”由生到灭的过程,发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oyue)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对万物时,没有偏爱,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像刍狗一样自生自灭。(不会因新生的而喜悦,不会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贤明的统/治者————“圣人”,面对百姓大众时,没有偏私,一视同仁,心无成见,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像刍狗一样有盛有衰。由此看来,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规律,不就像个风箱(橐籥)吗?里面虽然空空的,但是总有风吹出来,并且不会穷竭;持续的动就会生生不息。
如果统/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适中。这就是清静无为,黄老哲学。
老子告诉我们,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要让它们按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要虚怀若谷才能使万物循环不竭,万万不可横加干预,政令烦苛,反而会适得其反。
老子读后感篇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
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
老子读后感篇四
读《老子》读后感的读后感《老子》一书,意远思深,自可多方为释,或视同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如以逻辑观点组成哲学系统,尤为条理贯通,深睿绝伦。然是皆后人附会文饰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识观点言之,其书殆一智慧极高之哲人(姑假说为“一”人)静观世变,久历沧桑,而后流露之心见耳。其言乃传于无意之中,初非著书立说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见虽卓绝深远,实皆来于直觉之体验,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论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见,随缘映照而已,绝未计及此事此物彼此之关系,更未有意构画外物组成体系,一如黑格尔之所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组织言,自不免彼此参差,间有难圆其说者。然就来于真实之体验言,则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焉。其所以传被久远,影响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学理论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识,徒为空论,是殆买椟还珠,有失读《老》之真意矣。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氏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阐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训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
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词彰显《老子》一书之精妙绝伦。《老子》之言,不过五千,然其意远思深、语多超尘。以致后世之人,或借为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然附会文饰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涩不明。实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觉之体验,论事论物,大抵随缘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子》一书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所阐释,而让读者得见老子智慧之言。本书作者张起钧,列老学之林而蜚声海内外,其行文深入浅出、笔法流畅,本书在台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老子读后感篇五
读的读后感《老子》一书,意远思深,自可多方为释,或视同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如以逻辑观点组成哲学系统,尤为条理贯通,深睿绝伦。然是皆后人附会文饰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识观点言之,其书殆一智慧极高之哲人(姑假说为“一”人)静观世变,久历沧桑,而后流露之心见耳。其言乃传于无意之中,初非著书立说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见虽卓绝深远,实皆来于直觉之体验,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论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见,随缘映照而已,绝未计及此事此物彼此之关系,更未有意构画外物组成体系,一如黑格尔之所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组织言,自不免彼此参差,间有难圆其说者。然就来于真实之体验言,则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焉。其所以传被久远,影响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学理论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识,徒为空论,是殆买椟还珠,有失读《老》之真意矣。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氏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阐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训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
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词彰显《老子》一书之精妙绝伦。《老子》之言,不过五千,然其意远思深、语多超尘。以致后世之人,或借为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然附会文饰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涩不明。实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觉之体验,论事论物,大抵随缘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子》一书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所阐释,而让读者得见老子智慧之言。本书作者张起钧,列老学之林而蜚声海内外,其行文深入浅出、笔法流畅,本书在台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老子读后感篇六
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个字,很精炼。《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深刻的影响。雪漠老师写的《老子的心事》是对《道德经》每一章节的解说。他说,《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正量的东西,是学问,是知识,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马观花地了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让它解决你人生难题,让你的心变得豁达一些,广阔一些,也在充满欲望的世界里,发现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个繁忙的社会里,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宁的心灵空间,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永远忠于自己的灵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老师们知道对学生、对孩子,要鼓励、欣赏、肯定学生,但我们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批评、抨击、否定他们,虽然过后我们会后悔,会自责,事一临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人的话,会脱口而出。所以,道德经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们要做的就是落实到行动上。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最后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为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圣人的伟大就在于她不断地帮助别人而不自私占有,就是为而不争,这种贡献他人而不争夺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的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章的每一句话!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最美的事,给予和奉献。
读了《老子的心事》,让我觉得读好书,读圣贤之书,要学圣贤的活法,这种活法指导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对一种信念贯穿一生,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学会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绝望的那一刻,能够交出一份相对完美的人生答卷。
老子读后感篇七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赖于老子的哲学思想,所以后人把他和老子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解释一些真相。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教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个刀雕竹雕的时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长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的对话,引申了《齐物论》的观点,试图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人生的高低、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让人们回归自然,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利而伤害自然本性。
庄子将事理的无限性与人类理解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错误的局限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他对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辩证关系的理解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无疑对人们突破理解的局限性,从而从武术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度非常有帮助。,在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显然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动方式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秋水》,从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尔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对话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还是这样,更别说我们这一代凡人了?然而,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来,骄傲永远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径是谦虚谨慎,谦虚求教。千万不要对现状自满。
接下来,他们开始谈论事物之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能说冰,因为冰雪对他们来说太虚伪了。井里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天地,对井蛙来说,天大也太虚妄了。的确,比如教育,有时候这些虚假的东西在我们身边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怪学生不遵守很多规则,包括交通规则。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边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这样。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天地大,与宇宙相比,真是沧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却很小。
庄子用我们最喜欢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间的对话,延伸了《齐物论》的观点,试图证明一切的大小,对与错的无限相对性,生活的极端无常,荣辱,用易懂的写作风格,告诉我们,生活回归自然,让自然,不追求名声、财富等,伤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虚拟和安静的,谦虚和谨慎,不要骄傲和自满!
老子读后感篇八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老子读后感篇九
《老子的帮助》,这是一本类似注解的东西,并无新的观点。全书的结构是复述+例子+感想=解读。从全书看得出来,王蒙老爷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解读《道德经》,以此教给年轻人们一些混得开的技巧。我看完这本书后只想说一句话,不如读原本。
我说的原本是指推荐大家看《道德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经》老子能给的帮助要靠自己领悟。
道德经,我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从全书解读,我只对其中几句话,写写我个人的浅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历代以来有无数种解释,我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道,《说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须的意思。常,通长,长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这句话可以这么解释,道路可以作为道路,必须长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为名字,必须长久被人明白。这仅是个人的解释,类似大白话的解释,看客看过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比较认同的解释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但是,斯,析也。《说文》,析,有分开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丑,善恶本为一体,只是我们要学会怎么去分辨它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是说,自然看待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种态度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万物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妄加干预,破坏了其中一环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预。
老子读后感篇十
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透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读《德道经》,读老子心得体会。
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带拼音的《德道经》,从头读到尾刚好一个小时。出门前将小丫读诵的《德道经》cd放入机器里,让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来。
不到一个星期,九岁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学习做饭菜,说自己学会了以后妈妈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饭时他就可以为大家做。在与外人接触时也越来越变得彬彬有礼,愿意主动招呼(不知是听经的原因还是从他爸爸身上潜移默化来的,过去他是和我一样对人为外冷内热型不愿意主动招呼)。他向我们提的问题也充满哲理。比如:钱物和人哪个重要?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大人为何喜欢追究过去、争来争去、自己都没有做好却喜欢指责批评小孩子?这些问题其实在德道经中都有答案。大人学习读诵,孩子在无为(仅听cd没有读)中即获得。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经典的力量。读到《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第三章第五节熊春锦先生讲述汉字是道德文化的记录时,萌发了学习繁体字的决心(过去曾不解先生王彦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现今社会为何还坚持写繁体字,现在通过学习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终于豁然开朗对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换简体版为熊春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经》繁体竖版。
身边喜欢读书的年轻姑娘姬晓晨花了两天时间抄写完繁体竖版的《老子德道经》后与我分享,说开始抄写德篇时很费力,坚持抄完到道篇时就变得出奇的顺利。不知她的这一体验是否可证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锦先生校注时恢复《德篇》放前《道篇》置后还《老子德道经》原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我在开始大声读诵时也有和晓晨类似的体验。4月9日读到附在《老子德道经》一书后的《经典诵读心诀》,立即改变之前没有目标的盲读,而是在练习完开发光体课程所学的七个能量之后,借着全身在光的沐浴时观想老子与自己融合再读,发现诵读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感应到声音的共鸣。再将自己诵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熊春锦先生的校注对照(前面仅读繁体经-文并没有看注释),发现不谋而合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或许这就是频率接近后能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栈禅修和儒教两房外的花园里读时,右小腿前面开始有阵阵热流。声音的启动结合观想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共振,这是与由杨子军、郑锦燕导师传授的起源于美国欧林的开发光体课程原理殊途同归。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在很早就都已经发现宇宙能量的`秘密。这两位华人心灵导师能将美国的开发光体课程教导传授得比起源中心还要成功,这其中一定得益于导师从小对国学经典的学与实践四年前在上海锦燕导师曾说过她这辈子离开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创办掌上明珠学苑,
二、讲道德经还此经之真貌,
三、传讲龙华经。
不断调整改变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烧自己为世界服务)的状态,依照经典或上师(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师)引导去乐行,就能掌握简单诀窍获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时间中虽然仅凭自以为然的方式在读《德道经》,也很清楚继续下去的收获定会更多,终因无法等待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写下上述初读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诵读经典、为人格播下积极正面的种子为命运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实,为全国各地不断在身体力行推广德慧智的经销商们喝彩。相信有越来越多家庭的诵读,中国的国学道德之光定会在全世界绽放。要提醒大家的是,万法归一,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为让其合道与自然融合之法),这需要在对自己充满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荐利用简单的心理学科技工具--内在交谈全脑开发大师之金头脑组合对自己潜意识作有效改变、提升)的前提下开放、积极、脚踏实地去发现,切忌死搬硬套、东施效颦让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烦恼而误解经典归罪上师。
感谢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传播国(医)学文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凝结成清明正义的文字、简单生动的图表,竭力还经典之原貌,让一直在迷茫甚至错误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认识老子,吸收《德道经》中的精华,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荐有信心的朋友读上的熊春锦先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浅论道德救世,定会受益匪浅。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进
皆得暇满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16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