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 城市历史地理专业简历(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36:06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 城市历史地理专业简历(大全8篇)
时间:2023-11-12 09:36:06     小编:BW笔侠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一

籍贯:广东省深圳市

出生年月:xxxx年10月

攻读:硕士专业:历史地理

性别:男身高:186cm

政治面貌:党员培养方式:统招研究方向:城市历史地理

学历经历:

19xx.9-1993.7在河南淅川县第一高中读高中

11xx.9-1997.7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本科

19xx至今在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历史地理所读研

通讯地址:

清华大学人文科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信箱

邮编:100081

电话:(010)8765####

传呼:191-######192-######

爱好与特长:

新闻写作和编辑策划:在中央电视台、《xx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知音》(海外版)、《爱情婚姻家庭》、《年轻人》等报刊杂志发表消息、评论、通讯、纪实、散文、诗歌等体裁文章一百多篇20余万字。在《自然科学》(国家权威期刊待发)、《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5篇,参编《现代家庭知识》七万余字,《北京趣闻》三万余字,《共铸的丰碑-北京军民共建五十年纪实》十余万字。

任职及社会活动:

19xx.9-19xx.9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副秘书长兼《清华大学研究生报》主编

任职期间参与组织各项社团活动。尤其读研以来,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和《清华大学经纬》副主编,积极采、组、改、编、审稿,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汗水。同时,在担任校研究生会副秘书长和《研究生简报》主编时,经常写、贴海报,积极向校内外媒体投稿,负责对内对外宣传,参与组织北大每年一度的研究生红枫杯辩论赛、各类晚会、讲座等研究生文体活动。本人以热情、勤奋、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受到清华大学师生的好评。

获奖情况:

xx-xx年度清华大学“优秀研究干部”称号

xx-xx年度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xx-xx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成果甲等奖

xx-xx年度《清华大学》优秀通讯员

xx-xx年度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专项奖

xx-xx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优秀编辑

xx-xx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干部奖学金第四届“新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等奖(95.8)

xx-xx年第二学期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

xx-xx年哈弗大学工业设计院博士生

xx-xx年中国科学院

全国首届三峡杯短诗邀请赛优秀奖(xx-xx)

另在清华大学荣获各类征文比赛、优秀社团干部、专业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写作类)二十余项,证书另附。

1.计算机专业的个人简历范本

2.护士专业的个人简历

3.音乐专业的个人简历

4.航海技术专业的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5.旅游专业的个人简历

6.会计专业的个人简历

7.彩色个人简历范本

8.个人简历的范本

9.个人简历精选范本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二

教研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进入新课程,质优、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各项工作有计划的开展,依据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特制定本学期科任组教研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思想意识: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以新课改为切入点,创设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达到以研促教。

二、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

一要组织科任组教师继续深入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标,重塑新课堂。二要学习《走进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理论水平。三要加强自身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深造,提高专业修养。学习方式自学和集中相结合,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组内业务学习,及时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认真备课,提高备课质量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认真抓好备课这一环节,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在备课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实用的教案,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讨论情境化,问题结论多元化,目标任务分层化,方法选择多样化。切实提高自身备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做到有中心发言人。以新课改为切入点,设计教学。

3、固守教学主阵地,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每次教学实践研讨,要有教研课题、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和教后反思,并认真进行总结,切实解决新课程中的实际问题。

4、以课题促进教研

围绕学校教研课题,以课改实践问题为依托,针对科任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现提出科任组的总课题《注重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每次教研活动都围绕教研课题展开,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

5、及时总结

教研组成员要认真总结经验,每学年每人撰写出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三、各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学习各科新课程标准;

2、集体备课;

3、《注重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英语课堂教学研讨。

十月份:

1、理论学习《走进新课程》;

2、集体备课;

3、《注重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音乐课堂教学研讨。

十一月份:

1、理论学习《教师角色的转变》;

2、集体备课;

3、《注重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美术、国学课堂教学研讨。

十二月份:

1、理论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集体备课

3、《注重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科学、体育课堂教学研讨。

一月份:

1、总结教育经验,交流经验;

2、整理资料。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三

阮元对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多有承续,他把清代地理学名家的理论融冶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理论和思想,成为乾嘉道时期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1.着眼于民生实用,体现经世致用精神。明末清初,史家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地理学传统,他们强调研究历史地理要与国家政治、民生相结合,阮元继承了这一传统。阮元撰著的《广东通志》就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加重视,进行重点阐释,其中《舆地略》、《山川略》、《关隘略》、《建置略》、《经政略》、《前事略》就达116卷之巨,占全书的比重最大,并延请颇富名望的学者从事撰述,力求反映民生。《舆地略》19卷,含疆域图、晷度、分野、气候、户口、风俗、物产,延请受阮元赏识的番禺人崔弼负责撰写,谢兰生对崔弼的《舆地略》颇有微词,不得不煞费周章订正崔氏的错讹遗漏之处;《建置略》22卷,含城池、廨署、学校、坛庙、津梁,由方东树负责撰写。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记载:“阅方植之所纂《建置略》:《城池》三本、《廨署》一本、《庙坛》一本、《学校》一本、《梁津》一本,此四本俱广、韶、惠三府而已。”[1]嘉庆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由于是名家精心结撰之作,所以方东树负责撰写的《建置略》受到总纂谢兰生的高度评价。总纂谢兰生负责《海防略》、《关隘略》的主纂,并负责对《舆地略》、《前事略》进行校定。

2.历史地理研究特别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文献资料固然重要,但在历史地理研究中仅靠文献史料远远不够,它需要从实地调查中寻找第一手资料补证文献史料的不足,态度严谨的历史地理学家在治学过程中都比较注意文献资料之外的实地调查。顾炎武在撰著《历代宅京记》时,特别重视实地调查。《历代宅京记》共20卷,阮元在《历代宅京记》卷首叙言中提到:“先生撰《肇域志》未成,其稿本散出四方者,双行夹注,颇难雠校。至《郡国利病书》,流传虽多,然强半为抄手割落,而四库书中又仅列之存目,民间无从是正。唯此本《宅京记》为先生族裔孙顾竹楼所藏,王树畦同年携以示余,厘订修整,具有条理,不似《肇域志》之烦矣。”[2]阮元序该书条理清晰,史料丰富,考证精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阮元为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作叙时称:“宁人顾氏,崎岖南北,所考山川、都邑、城郭、宫室,皆出自实践。当先生盛游之时,尝以一骡二马载书自随,所至扼塞,即呼老兵土民,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2]阮元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评价甚高,指出《历代宅京记》“上起伏羲,下讫于元,仿雍录《长安志》体例,备载其城郭宫室、都邑寺观及建置年月事迹”,“征引详核,考据亦颇精审。盖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8)。阮元负责编纂的《广东通志》也特别重视实地调查。《广东通志•金石略》由仪克中和曾钊合作编纂,仪克中负责采访碑刻,曾钊负责考订。《粤东金石略》凡九卷(附《九曜石考》二卷),由乾隆年间翁方纲遍涉岭南,多方稽究,编纂成书,按当时的地域分类,记载金石名称、地点、年代及撰书人名、字径、行数题跋等,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金石学著作。该书因是首创之作,在著录粤东金石方面存在很多错谬,“仪墨农、曾勉士订翁覃溪《粤东金石略》,错谬甚多”[1]嘉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为此,仪克中多次到粤东实地调查,考订该书的讹误。如《龙龛道场铭》,在罗定州龙岩,《粤东金石略》未著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六月十八日,两广总督阮元派仪克中到龙龛岩访古,并拓下石刻,后将该刻收入《广东通志•金石略三》中,可以说正是仪克中的努力,才使此铭为世人所知。它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年代最早的石刻,并且是广东现存文字最多的一块古碑,是了解唐代历史及文字学研究的珍贵史料。曾钊对仪克中实地勘察的精神极为钦佩:“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今相国仪征公节制两粤,延方闻士修广东志。以君为探访,缒幽跻险,剔苔扪碑,多翁学士《金石略》所未著录者。”[3]567仪克中的实地考察保证了《广东通志•金石略》史料的严谨,再加上曾钊的严密考订,使得《广东通志•金石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谢兰生对此极为赞服:“墨农访金石及唐宋石刻甚多,皆前人所未收者,加以勉士考订数次,此志书当以《金石》一门为冠。”

3.重视图表的价值和作用。清朝通志的编纂特别强调地图的重要作用,谢启昆誉修、胡虔主撰的《广西通志》,对地图的作用十分重视,其《叙例》说:“图之为用,视书尤切,文字易传,绘事难效,书存图亡者十之九,而图学相传之法,亦于是遂废。”(谢启昆等《广西通志•叙例》)《广西通志》十分注重郡县沿革的考证,特设郡县沿革表,列于总目之首,博引史志及专家之书,详加辨析考订。阮元亦十分重视图经的价值和作用,他说:“古人不曰志,而曰图经,故图最重。宋王中行等广州图经不可见矣,今则一县一州为一图,沿海洋汛又为长图,按册之,灿然为毕著也。”[4]卷8重修广东通志序阮元的《广东通志》所有绘图均出自番禺人李明澈之手,阮元对其地图学成就非常倾慕,力邀其入志局负责绘图,经其手共绘制舆地图106幅,包括省图1幅,府、直隶州、厅图16幅,散州县图89幅,其中府县地图的绘制对明晰地了解山川水道有重要的作用。《海防略》一门,除了详论广东海事、各路关防要塞、攻防战守诸事,特附海图20幅,海图描绘精细、准确,炮台分布历历在目,又以文字说明各军事要点,这种图、文结合的绘图方法将广东海域的地理、军事形势一览无余地揭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参考价值极高[5]。阮元对“图说”一门十分重视,他认为,地理以“图说”为先,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说明一邑之内的地理形势,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自古史传,人事与地理相为经纬也……《图说》者,以一邑分四乡,以四乡分都图,每一地保所管之地绘为一图,周回径直不过二三里耳。图内为说,曰东西南北至某处有某山,与何处相连,有某水、某路,自某处来,自某处去,所管之地有某村、某桥、某庙、某墓,聚十数地保之图即成一乡,聚四乡即成一邑。一邑之图说,须以数十纸计,而城池、廨宇、街巷更在此外,此所以为图经也。”

因此,他建议《扬州府志》专立“图说”一门,并亲自绘《雷塘地保图》1幅,刻印了100张送给伊秉绶。他还撰写《云南黑水图考》一文,篇末附图1幅,阮元在图中标明盘江由粤西入南海,礼社江由交址入南海,澜沧江由南掌入南海,三江既入南海,即是黑水,用图标示起到左图右史的效果。阮元重视地图的思想受到戴震的影响,阮元在历史地理撰述中亦重视史表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史表是地理著作之经纬,史表的价值在于可以化繁为简,对复杂的历史记载起到明晰、晓畅的功效。在地志编纂实践中,他主张仿《唐书•宰相世系志》的办法设立《氏族表》,他说:“一县之中,必有大家旧族、新贵儒门,以此为主,而收其族。凡内官翰、詹、科道以上,外官道、府、镇、协以上由科甲出身者,皆以其姓氏立表,首叙先世迁徙之表中详载各房名字,自生员以上皆附见于表,即如江都、甘泉、仪征之耿氏、唐氏、杨氏、常氏、郑氏、秦氏、许氏、阮氏,兴化李氏,高邮王氏,宝应刘氏、乔氏,泰州宫氏等族,各以宰相、九卿、勋爵、督抚等官家自为谱,余皆借而次第辑成表稿。”[4]卷8阮元竭力提倡修氏族表,对地方志而言,谱牒可以为地方志提供重要史料,其见解和章学诚有相通之处。章氏亦认为:“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之掌故何所资而为之征信耶?”(章学诚《文史通义》卷6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这种认识在阮元总纂的《广东通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广东通志》表分郡县沿革表(卷3-卷9)、职官表(卷10-卷62)、选举表(卷63-卷81)、封建表(卷82),其中郡县沿革表、职官表都是延请名家编纂的,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吴兰修(1789—1839),字石华,广东梅县松口人,阮元赏识其才,任命他为“学海堂”第一任学长,曾纂修广东《封开县志》(10卷,道光十五年刻本),梁廷枬在《粤秀书院志》中也有提及:“适开通志局,先生与焉,《沿革》门其手纂也。”[6]252郑灏若,字萱坪,番禺人,拨贡生,著有《榕屋诗抄》、《四书文源流考》等。汤贻汾与吴兰修、郑灏若都有密切往来,在羊城形成岭南文化的交流圈,“公在羊城数年,多文字交,有谢澧浦、张南山、李芸甫、吴石华兰修、仪墨农克中及刘朴石、三山张墨池、磬泉郑萱坪、黄香石、苍压孟华墀、叶云谷、麦南村、马德隅、曾竹屋、陈仲卿诸先生”[7]528。这些人在阮元幕府和广东通志局有着重要的影响。1821年,学海堂冬课题为《四书文源流考》,课后阮文达尝令侯康与周秩卿孝廉,郑萱坪明经,胡稻香茂才同辑四书文话[8]卷7。由郑灏若负责撰写《职官表》,内容最为详尽,密而不猥,疏而不漏,纵横经纬,词约意丰,谢兰生对其评价甚高,日记说:“郑萱坪所撰《职官表》甚佳,不亚石华之《沿革》。”[1]道光二年十月二十九日阮元重视图表的思想受到清代方志学代表人物戴震和章学诚的深刻影响。戴震认为方志的核心在于考察地理沿革,“志之首,沿革也”[9]488。他还十分重视地图、沿革表,“地图及沿革表,志开卷第一事也”[9]489,“县境图表最紧用”[9]486。戴震的这些思想在阮元的地理学思想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阮元总纂的《广东通志》职官表也受到章学诚的志书思想的影响。章学诚对此论述极详:“今为人物列表,其善盖有三焉……今于传删人物,而于表列帝王,则去取皆宜,永为成法。其善一也……兹于古人见史策者,传例苟无可登,列名人物之表,庶几密而不猥,疏而不漏。其善二也……传无可著之实,则文不繁猥;表有特著之名,则义无屈抑。其善三也。凡此三者,皆近志之通病,而作家之所难言。故曰:方志之表人物,将以救方志之弊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卷7)正是因为设置人物表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他推崇在方志编纂中适当采用人物表,其修志思想对阮元《广东通志》职官表有重要影响。

阮元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组织编纂的《云南通志稿》是精心杰作,他对同时代人编纂的历史地理著作的评价体现了他的独到的眼光和认识。1823年,龚自珍为阮元撰《六十寿序》,对阮元的史学成就评价甚高,重点突出他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其文曰:“公(阮元)又谓读史之要,水地实难,宦辙所过,图经在手。以地势迁背,班志、李图不相袭,以目验获者,桑经、郦注不尽从。是以咽喉控制,闭门可以谈兵,脉络毗联,陆地可使则壤,坐见千里,衽接远古,是公之史学。”[10]226龚自珍对阮元学术特色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揭示出阮元衽接远古的史学成就。《云南通志稿》是以阮元为主,组织学士通儒编纂的历史地理学杰作,是地方志中的翘楚。《云南通志稿》上起秦汉,下迄道光朝,卷帙宏富,内容详瞻,全书216卷,总目13,子目68。从总体来看,篇目分类合理,编排有序,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志书中的上乘之作。该书于1826年延揽王崧为总纂,总理通志之事,一直到1835年修毕,前后共9年修成。在该书的编纂过程中,因为阮元入京述职,云南巡抚伊里布接替阮元出任主修,王崧与分纂黄严和李诚对修志的旨趣和志书的编排意见不合,遂托病辞去总纂之职,关于此事赵联元在《续云南备征志》中有记载:“王乐山先生崧,应总督阮文达公聘总纂《省志》,视旧志为宏富。成书强半矣,文达述职入京。巡抚伊里布公,不学人也,分纂黄岩?李诚,驳杂而坚僻,每与乐山(王崧)龃龉,巡抚复右之。于是乐山托嫁女,辞归,不复来。”[11]136正是因为巡抚和分纂的排挤,王崧辞归,这对《云南通志稿》的修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阮元修撰的《云南通志稿》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其一,他认为,中国古代方志编纂的详近略远原则值得商榷,他说:“详近略远,志书通弊,考志书备一方掌故,若详近略远,考古者不可为典要,何用志为?况四部载籍具在,悉心考订,自不至大有渗漏,蹈详近略远之弊。今自三代以迄本朝,综汇数千载,详加考订,期免漏略,不敢草率塞责,其不可考者仍缺之。”[12]凡例通志编纂的目的是备载一方掌故、典章制度和人物,从存史的角度而言,搜讨古代文献更难,价值也更大。如果采取详近略远的编纂方法,势必会使古代许多重要史事、制度和人物难以载入,由此会使编纂的方志价值大打折扣。《云南通志稿》编纂古今并重,在有关云南地方历史文献方面尤加重视,这也保证了它在云南地方文献方面的重要价值。其二,修志要做到繁简适宜。史书繁简问题是历史编纂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地方通史的《云南通志稿》特别注重繁简得宜的编纂原则。

云南作为边疆地区,有必要特设子目《边裔》,来记载边疆民众与邻国交往所发生诸事。《贡献》与《方言》两个子目的设立,更突显边疆志书所特有的内容。在《秩官》一门中,《土司》占6卷之多,之所以用6卷篇幅写土司,是因为土司在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从忠实地反映云南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有必要详写。《云南通志稿》书成以后,备受学者青睐,王先谦曾寄信给缪荃孙,高度评价此书,信中说:“阮文达以滇督内召,晚年荣遇极矣。其学问,滇人不甚尊尚,所撰《云南通志》刻已成书,公自名曰《通志稿》,实宝书也。妪(王先谦)典滇试时,强携以行。山川一门,缺云南府下,竟不可得。心念中华区域,郦元所不能详者,惟滇南为最。文达水地之学,旷古无俦,滇人不知。盖其时限于僻陋,非后来比。”[17]46王先谦赞扬该书旷古无俦,足见他对该书学术价值的认可。治云南地方史颇著名的方国瑜评价该书说:“体例整瞻,详略适当。《滇省通志》今存者十,此为最善之本。盖前此修纂,惟取旧《志》略为删补,而未重加编纂,惟是书用力最勤,非奉行故事可比……故其门类多仍旧贯,而搜录事迹,称引条举,多足征信。且各门互注,少有复出歧异之弊,较之前志为丰实,其层序亦井然可观,他省通志如此完善者,未获数观。”[18]68作为乾嘉道时期水地之学的代表人物,阮元深受传统历史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他评价前贤和同时代人的历史地理著作主要从直觉和经验出发,忽视对历史地理原理的探讨,这就使他的历史地理学思想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如他评论《舆地纪胜》,阮元称该书“体例谨严,考证极其赅洽”,又说,“南宋人地理之书,以王氏仪父象之《舆地纪胜》为最善……足以接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两书”[19]阮序。《舆地纪胜》仿《水经注》之例,于每州府之后,列碑记、图志之目,以南宋庆元建置为纲,详述166个府州的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等,诚如阮元所,说体例明晰,考证严谨,是南宋地理书的代表作。他对焦循十分称赞,在其所撰《扬州北湖小志》的序中说:“扬州周回百里中水地,古迹、忠孝、节义、文学、武事悉载于是,是地出灵秀,特藉孝廉之笔,以传斯地之事也”[4]扬州北湖小志序,推许焦循“学识精博,著作等身,此书数卷,足觇史才”[4]扬州北湖小志序。再如他对金棨《泰山志》的评价,他从史家三长的角度对《泰山志》的评价准确、到位。嘉庆十三年(1808年),泰安知府金棨修《泰山志》刊行。此书“经始于乾隆已卯(1795年),告成于嘉庆戊午(1798年)”,作为研究泰山的重要典籍之一,为史地学者所推重。阮元对该书评价较高,他说:“今休宁金太守棨,本聂钕《泰山道里记》、《金石记》、朱孝纯《图志》,而广征典礼,博采贞珉,作《纪》三卷,《图》一卷,《志》十卷,《记》五卷,《叙录》一卷,总为二十卷。经始于乾隆乙卯,告成于嘉庆戊午。余喜得其书而尽观之,序述赅备,体例谨严,兼史家之三长,考地理于千古,善乎!何异以古今为经纬,为岱宗勒成一史乎?”[20]780阮元深得历史地理学的精髓,评价该书体例谨严,才、学、识三长兼具,推为历史地理学的杰作,足见他对其著作的赏识。阮元作为历史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前人和同时代人史地学的评价,一方面反映他本人深厚的史地学素养,因而其评价往往能洞中肯綮;另一方面,经过阮元的倡导,在当时的学术界形成了一股历史地理考证、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对当时学风的转换和经世思潮的勃兴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阮元作为史地学领导者的地位衽接千古,以启方来。嘉道时期的学风对阮元地理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沿用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嘉道时期的地理学思潮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改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我们在肯定阮元历史地理学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历史局限性,即他对西方地理学的思想持怀疑和排拒的态度,这势必会影响阮元地理学思想的转型。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后,西方地理学思想传入到中国,从而使传统的天运地处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阮元排拒西方的地理学思想,他说:“古推步家,齐七政之运行,于日躔曰盈缩于月离曰迟疾,于五星曰顺留伏逆,而不言其所以盈缩、迟疾、顺留伏逆之故,良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

故但言其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立言之慎也……乃未几而向所谓诸轮者,又易为椭圆面积之术。且以地球动而太阳静,是西人亦不能坚守其前说也。夫第假象以明算理,则谓为椭圆面积可,谓为地球动而太阳静,亦何所不可。然其为说至于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畔道,不可为训。固未有若是甚焉者也。”(阮元《畴人传•蒋友仁传》)中国古代地理学是以经验为重,对理论少有兴趣,阮元亦秉持这种观念,所以他推崇“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者之终古无弊哉”。他的这种不去探寻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思想窒碍了他的地理学视野,从这样的地理观念出发,他对地球说竭力否定,认为此理论“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固未有若是甚焉者也”。可见,他的地理学成就限于配合沿革地理的记录、考证,涉及到自然地理的记述比较少,更缺乏有关地理规律的探索和追寻。指出这一点,并不是否定阮元的地理学成就,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功绩和不足。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教学难点: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1世纪是蓝色的世纪,海洋,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早在500年前,为了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五

通识性读物。从史前时期的聚落讲起,详细解释了西辽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中国”这一地理概念,对古代封建王朝的降雨变化和疆界概念以及晚清时期与俄签订条约后逐渐形成的国家这一具体概念。

一个行政概念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需求有密切关系。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类农业开发和环境改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使地理环境的改变,由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作者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人类活动对黄河长江珠江等几大水系的影响,黄河改道问题与政治、气候、战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游牧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域演变及行政制度的变化,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华北、内蒙、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交通地理的情况及其对政治的影响。运河等人工河的政治经济意义,淮河流域的重要地位,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重要政治经济区的中间,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显著。北方长城的重要地理意义和政治含义,长城南北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创造对统一的意义。城市空间的构造。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六

教学难点: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早在5前,为了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6世纪)

1.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最先进行殖民扩张?

提示:最先开辟新航路。

2.教师提问:它们扩张的情况如何?

提示: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据点与商战(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以殖民据点为基础进行掠夺式贸易;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一个殖民大帝国。

3.教师过渡:16世纪西葡两国建立起以亚洲、非洲为主的东方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方殖民帝国,成为最早的海洋霸主,两国在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残酷掠夺,财富像水一样流进西葡两国,如何支配这些财富呢?两国都是封建君主制国家,把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于购买法国、荷兰、英国的奢侈品,财富又像云一样地飘走了,西葡的辉煌成为过眼云烟,代替其殖民霸主地位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风车王国”。

目标导学二:“风车王国”——荷兰(17世纪)

1.教师提问:荷兰扩张的情况如何?

提示: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强占中国台湾;在好望角经营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3.材料展示:?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

荷兰的独占贸易公司是其建立殖民霸权的重要工具。公司按股份多少分红,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政府颁发特许状,公司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建立并管理殖民地。

荷兰人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和世界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材料三每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奥·范迪门?

4.讨论探究:?

(1)在殖民扩张中荷兰具有哪些优势

提示:荷兰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荷兰造船业和航运业发达;政府的支持商业体制的创新等。

(2)荷兰扩张方式有何突出特点?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七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受益终身,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下面就笔者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习惯养成培养

众所周知,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好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逐步形成的。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使学生终身受用。语文教师应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

一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学生应当养成这种习惯,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让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强调平常写作中碰到拿不准的字词一定要查工具书,不能用拼音代替,也不能不写。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积累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可见,多读、多记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的单一的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主的弊病,把太多的时间应用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组织好课文阅读教学的同时,应再设计好这样的课堂,如:识记字词多采用比赛课,展示积累成果评议课,日记检查比赛评讲课等等,通过这些课堂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历史地理政治可以选专业篇八

我的故乡,我爱它的一山一水,我爱它给予我的一切!它就是中国的首都——北京。

我爱老北京的胡同,虽然它小而窄,蜿蜒而曲折,但是它四通八达,仿佛没有尽头;走在夏日的胡同里,不时地会送来缕缕清风,把夏日的炎热赶到一旁;在这里,没有大街上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和安详。在胡同里,你会发现有大院小院在胡同旁,这就是老北京著名的四合院。四合院里可以种各式各样的

植物

,养各种各样的动物。若是在这里住上一年,就会感到这里比高楼大厦好得多,即使不开空调,屋子里也会冬暖夏凉。现在胡同、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在有的地方几乎都没有了,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原来马路两侧经营的商业也变了:从原来的'茶馆到水吧,从水吧到茶艺馆,从茶艺馆到星巴克……人们的品味也提高了:从喝茶到品茶。我们的物质

生活

也丰富了许多。

我爱北京的名胜古迹,她数不胜数,生活在这充满浓郁历史气息和厚重文化氛围的城市中,你一定会沉醉其中的。北京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古老的天坛、神奇的祈年殿,山水相映成趣的北海,皇家夏季避暑胜地颐和园……,也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还有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雍和宫等。因我生于斯长于斯,我为这闻名古都——北京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也深感荣幸。

我更爱我那美丽的

校园

——北京

小学

,唯一一所与首都同名的小学。校园内国旗广场绿油油的草坪上,点缀着几朵明媚的小花;滴水亭、七彩泉构成了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别具风格的风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五颗耀眼的金色五角星照耀着我们每个人。大操场、小操场、教学楼、科体楼、公寓式学生宿舍……在美好、舒适的环境里,我们在一起

学习

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想,为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的举办,我们会一起加倍努力学好

英语

,加强与外国朋友的沟通;我们会一起提高文明素养,不会让外国朋友瞧不起我们;我们会一起爱护环境,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多植一些树;我们会一起努力让北京的天更兰、水更清、人更美、环境更优美!我们会共同努力为北京增光添彩!

老北京的点点滴滴,犹如一壶浓郁而清香的茉莉花茶,令人回味无穷;新北京的日新月异则如川剧中的“变脸”,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曲径通幽”;在这里可以看到王者的大气;在这里更能聆听到现代化的节奏。

北京,一个拥有千年文明底蕴的古都,一座古老与现代合璧的国际大都市,她永远是我的最爱,也是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港湾”。 我爱美丽、富饶的北京!我爱可爱的家乡——“北京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1438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