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6:09:49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5篇)
时间:2023-01-13 06:09:49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篇一

教学目的:

1、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并能分辨出三种不同的图形。

2、学习句型“这是由**和**拼成的”。

3、体会操作图形组合的乐趣,锻炼幼儿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铺成小路。

2、每人一份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3、猫头鹰头饰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老师扮演猫头鹰爷爷: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猫头鹰爷爷,今天我要在森林博物馆开画展,邀请小朋友们去看画展!

2、去画展的路上

1)老师:这条路真有趣,它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啊?

幼儿回答: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圆形。

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圆形。

3)接下来我们看到什么形状?三角形。

我们一起数一数共有几个三角形。

4)再接着我们看到什么形状呢?正方形。

我们数一数正方形共有几个。

3、看画展

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太阳、送书、小房子,请幼儿说一说这些画是由什么图形拼贴成的。

4、幼儿用图形拼贴

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从旁指导。

5、欣赏拼贴作品。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篇二

1、初步了解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2、在操作及游戏活动中,感受对应的关系。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1、大小不一样的“大象”、相应大小的“木头”,森林背景图一张,狮子头饰一个

2、各种瓶子以及相应的瓶盖、碗、勺子、杯子、牙刷的图片若干;有笔帽得彩笔若干;托盘若干

3、环境布置:将幼儿的桌子2-3张拼摆成长方形,小椅子放桌旁(面朝前)

1、预备活动。

(1)带幼儿带入教室,向老师问好。

(2)情景导入,老师刚才接了一个电话,是森林王国的狮子大王打来的(出示狮子头饰),它说有些事需要小朋友帮忙,我们们一起去帮帮它们吧。

2、集体活动。

(1)演示 “大象运木头”

教师:(出示森林背景图)森林到了,狮子大王请小朋友找位置坐好。它说盖新房要用很多木头,(在黑板上出示木头按大到小排列),谁来帮帮我呢?小朋友说一说,动物里谁的力气最大?谁适合运木头呢?(出示大象并随意排列。)

教师扮演最小的小象:这么多木头我应该运哪一堆呢?

幼儿:最小的小象应该运最小的木头。

教师将最小的木头放在小象的旁边。

教师:最大的大象,它应该运哪一堆呢?

幼儿:最大的小象应该运最大的木头。

教师将最大的木头放在大象的旁边。

(2) 幼儿操作 “大象运木头”,感知大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木头,请小朋友帮其他的`大象找一张,它们应该运哪些木头。(幼儿操作)

3、小组活动

狮子大王说还有一件事需要我们帮忙。

小象里搬到新家里,房间特别乱,请小朋友帮它们整理一下,把这些笔找到它们的笔帽套起来,杯子找到盖子盖好。碗、勺子、瓶子、牙刷都需要整理一下(教师边说边展示材料)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刚刚谁帮小象收拾房间的呢?你是怎么收拾的呢?

幼儿:一样颜色的放在一起。一个碗一个勺子,一个杯子放一个牙刷。

教师: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帮小动物做了这么多事情。小动物们说谢谢你们。我们也该回家了。跟狮子大王说再见。(教师带领小朋友按原路走出教师)

整个活动我用给大象帮个忙的情景展开,应该说孩子的活动兴趣始终还是很高的,这次的活动在很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大部分的孩子通过活动能很好地进行有目的对应活动。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篇三

小班幼儿

废旧纸盒、银色及时贴、1—9的数字

纸盒的大小约为30x20,做得大一些才有称东西的效果,并用银色纸包装。数字直接写在白色小纸片上,也可以制作成突起的效果,更能吸引孩子。另外用蓝色即时贴制作一个显示屏。另为幼儿提供菜价、货币废等相关辅助材料。

在生活中,幼儿经常有机会跟随父母去菜场买菜,幼儿对此都不会感到陌生,有些幼儿在跟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时,会对电子称的操作过程发生兴趣。 在小班的菜场游戏中,经常会因为许多幼儿到“菜场”买菜,不付钱的现象,因此在菜场游戏中增添了电子称的玩具,这个自制玩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尝试买东西要称重量付钱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菜场游戏中内容的单一性,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称重量过程中对数字更加敏感,对生活中所见的电子称使用有进一步的体验。

能将顾客买的菜进行称重,并付款收费,帮助孩子解决双方的买卖交易。

利用废旧的包装盒制作,取材方便,废物利用,节约能源。直接在盒子上粘贴,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简单、快速,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篇四

设计思路:

近来幼儿在游戏中会时常出现买花的情节,这是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为了美化家居环境,家中的长辈都会买些花卉来点缀居室,幼儿平日耳闻目睹看多了,自然而然的在游戏中也反映出来。但经过我的几次观察发现,幼儿虽然热衷于买花的情节,然而对于买回来的花,却不知如何摆放,有的随手一放,有的把买来的花束胡乱塞进花瓶了事,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然,当然还由于他们对于插花艺术知之甚少,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感受到花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我根据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教材的选择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同时又能符合幼儿的兴趣。于是设计了这节“插花”课程,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试着用各种自制的花卉进行插花活动,从而感受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活动目标:

1、会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花卉,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插花,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2、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难点:

会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花卉(餐巾纸)。

活动重点:

根据插花的方法,会修剪花枝。

活动准备:

吸管、糖纸、餐巾纸(新)、手工纸、剪刀、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 展示插花艺术

让幼儿观看多媒体了解插花,感受美的艺术。

1、你们看到的插花漂亮吗?什么地方漂亮?请幼儿自由讲述(各种颜色、形状样式)

二、 出示教师制作的插花

1、 说说这些花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插花有什么不同?(真花和假花)

2、 这些花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糖纸、手工纸、皱纸)

3、 数一数花盆里有几支花,分别有哪些颜色?

4、 这些花是如何插的(比较不同的插花方法):有中间高,四周低;有后面高,前面低。

三、 幼儿制作花卉

1、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制作花卉(幼儿可以走出座位,挑选自己制作花时所需要的材料)

2、要求幼儿多做几朵,并能用不同材料和不同样式制作花卉。

3、提醒幼儿选用能选用新材料(餐巾纸)制作花卉

四、 插花

1、 幼儿之间合作商量选择插花的方法。(可以采用教师提供的方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造性的插花)

2、 重点提醒幼儿能根据插花的方法修剪花枝,摆放出不同的造型。

3、 提醒幼儿插花时注意颜色的搭配,花朵的高低,前后的层次。

五、 结束

欣赏小朋友的插花,介绍自己的插花

1、说说自己的插花是用哪些材料制作,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制作的。

2、并能说说插了这盆花所用的花束数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又是幼儿游戏活动中需要的材料,于是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对于提供的新材料幼儿们也乐于动手操作,并能结合自己已掌握的技能进行再创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充分体现了层次性,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在活动中幼儿能主动与其他幼儿互商互量彼此合作完成作品。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篇五

1、尝试用语言描述小兔、小猴、大象的特征。学说“祝你生日快乐!这是我送给你的**”

2、激发幼儿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并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

3、通过礼物来对颜色感兴趣。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课件、各种图片、美工用具

1、这是谁的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上面有小鸡的照片)出示小鸡,相互打招呼。

2、 今天对小鸡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你们知道什么日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桌子上有蛋糕)今天是小鸡的生日,它请了几个好朋友一起来庆祝。

1、 描述小兔的特征,并学说礼貌用语。

(1)、“丁冬”门铃响了,你们猜猜是谁来了?

(2)、我们一起来问问:你是谁呀?(课件提示:“是我,我有两个长长的耳朵”)提问:

(3)、是谁呀?小兔身上还有什么?小兔喜欢吃什么?(出示小兔,引导幼儿观察。)

(4)、小兔手上拿着什么?它会怎么对小鸡说呢?我们听听小兔是怎么说的。(“小鸡,祝你生日快乐,这是我送给你的帽子。”)幼儿学说礼貌用语。

2、 逐一出示大象和小猴,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两个动物的明显特征,并学说礼貌用语。

1、你喜欢小鸡吗?如果我们也给小鸡送一份礼物,你会送什么?

2、 我为你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礼物,有的是我们以前就剪好的,有些你们可以直接剪下来的,还有有些需要你们打扮一下的,你可以自己去选,选好了就把礼物送给小鸡,别忘了说一句好听的话。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说“祝你生日快乐!这是我送给你的**。”

活动结束:大家一起唱首儿歌。

学习了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的相关知识后,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够好。今天用早读课的时间带着学生梳理了一遍相关的知识。

小百科:生日,顾名思义是指人出生之日,也是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72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