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53:3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热门18篇)
时间:2023-11-12 04:53:33     小编:LZ文人

总结是对过去某个时期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方式。了解总结的目的和意义是写好一篇总结的前提。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一

xx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二

今天有幸聆听了xx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三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实验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道德与法治老师。你们遇到困难也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的,我们还会成为好朋友呢!(老师走下去和同学拉拉手)。

2、同桌同学相互认识。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老师,你们之间还不熟悉,想不想互相认识一下,成为新朋友?

(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相互认识)可以相互拍拍手、拉拉钩,成为新朋友。

3、小巧手做张卡片送同学。

(1)老师出示自己的卡片给学生看,然后示范做卡片,学生按老师的方法、步骤学做卡片。

(3)在书上记下同桌的名字和电话,相互认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四

教唱儿歌:拍拍手、拉拉钩,我们成为新朋友;拍拍手、拉拉钩,我们都是好朋友。

2、做游戏,愉快地结识新朋友。

老师讲解一下两个游戏:找朋友的游戏方法和规则,教唱儿歌。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边唱儿歌边做游戏,老师也加入游戏中。

3、说一说:

(1)和同学们在一起做游戏时你有怎样的感觉?

(2)和同学们在一起时有哪些快乐的事?

(3)得到同学帮助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4、小结儿歌:

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唱歌做游戏。

你帮我,我帮你,平等互助结友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五

九年级下册立足国家发展和全球视野,兼顾个人在毕业阶段面临的一些生活主题。随着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即将完成,学生要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准备进行思考并积极应对。面对当下的学习,应持怎样的态度?面对未来更长时间的学习,应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这是本课时内容需要传递的重点。

课标依据: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中“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我与国家和社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中“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通过现阶段学习任务和迎接升学、就业的挑战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使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高度重视,积极投入,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学习压力,从而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同时,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进入到备战中考的冲刺阶段,学习压力相较与之前的学习有所增加。同时面对未来的生活,开始进行人生中第一次选择,升学或者就业?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生的焦虑程度较高。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会导致对学习价值的疑问,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才是学习的终点?诸多问题接踵而来,但又似乎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生活在思想的纠结中与争斗中。本课时的内容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观点,理顺一些迷茫。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更为开阔的学习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目标: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增强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

知识目标:站在新的角度认识学习,学会坦然面对学习压力,学会在生活、工作中学习,知道“广义学习”“终身学习”的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难点: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五、教学环节。

1.积极面对学习压力。

2.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3.生活方式学无止境。

本课用同龄人小刚的故事串起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积极面对学习压力。

课程首先从一张挂满了口号、标语的教学楼开始,问学生们看到这个场景有什么感受?在备战中考的日子里,的感受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流露出一些负面情绪。

接下来,教师呈现了一个情景素材,即中学生小刚的故事,同样是毕业年级,也有着同样的困惑与焦虑,让学生为其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自己,最终达成共识,即调整心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个教学环节: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有些学生是不理解不接受的。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学习?”这里借助的素材有“爱因斯坦谈学习”,还有小刚的真实困惑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的辛苦”,辛苦是正常的,付出之后的收获会让人欣喜。这里相当于是对七年级“学习”内容的一个强化与提升。

之后借助社会典型人物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用榜样的精神影响、引领学生的成长。

得出结论: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量巨大,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生活方式学无止境。

承接着第二个教学环节,第三个环节的主题确定为“生活方式学无止境”,借助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活动素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学习的真实想法。这个活动与真实的生活情境非常相似,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受到类似言论的影响,在课堂中呈现,利于学生彼此之间争论交锋,最终得出观点。

有三个核心观点需要强调: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六、教学特色。

第一个教学特点:设置情景,激发思考。

教师设计了一个同龄学生的困惑,在解决同龄人困惑的过程中澄清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思维整体性的保持,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核心理念。

第二个教学特点是:畅所欲言,互动生成。

本节课包含了大量的主观问题,这些问题开放性很强,具有探讨交流的价值,切入点很多,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探究问题、发表感受的过程中,就实现了课程的预设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六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研究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第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第道德法治课教师也要学会如何将时政热点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将时政素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于同期的时政材料,有的老师给出了问题的主旨,有的老师给出了表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研究资料,呈现给学生的资料和问题也一定要经过老师的仔细考虑。在这堂课上,老师选择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言中,主要使用图片:制定法律的机关,国家的强制力,以及解除高级官员的职务等。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时代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第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既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举例,又是课本知识的重组整合,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顾的班级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个课堂始终体现“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厚。同桌讨论多,讨论小。

第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七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八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卢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让学生“安全记心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这节课在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九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本场7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创新改变生活》。

我认为上好一堂课需要老师做到对教材的熟悉把握,还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基于此,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那么首先呢,我来说一下对教材的看法要想上好一堂课对教材理解尤为重要。《创新改变生活》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通过科技创新的事实向同学们展示出创新的重要性,旨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和师生合作等方式把握创新思维应体现在生活中每个方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

有了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也呼之欲出,本堂课的重点是: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本堂课的难点是: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九年级的学生对“创新改变生活”十分认可;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参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把创新与责任及国家发展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培养创新精神动力不足。

那么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法。本节课我将针对学生对科技感兴趣的特点选择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开展学习。

以上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出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授、小节、作业几个环节阐述这一过程。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导入法,接下来是一个简单示范:上课啦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一天的智能生活》,好,视频看完了。在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被智慧生活系统安排好了,非常的方便,对不对。这说明科技创新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每个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改变生活》这个话题。

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什么是创新,创新重要吗?”等问题进行整体阅读课文。然后提问一到两位同学,在黑板记录回答。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课有一个初步认知。

以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学生带着“为什么创新如此重要?”的问题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再进行两到三组提问并在黑板记录。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出的结论,由老师进行语言规范或者做总结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从课本当中学会的创新思维,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创新。

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我会以师生合作的方式,一起在黑板右侧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道理。

作业。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去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这样一个开放式的作业。

我的板书就像现在呈现的这样分为左右两个功能区,清晰明了。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说课内容,辛苦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走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一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内容从学生共有的暑假结束说起,围绕节假日来展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安排节假日和周末,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是体会国庆和中秋这两个重要节日的所包含的意义,进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个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中秋节的印象,并通过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中秋节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了解中国及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并感受共有的节日与传统。

二年级小学生性格活泼,形象思维能力强,并且有过中秋节的生活经历与记忆;但是因为年纪尚小,对中秋节的认知更多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不了解中秋佳节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更深层次的体会中秋节的团圆之意,感受合家欢乐的美好亲情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加深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行为与习惯目标】。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提升生活经验,拓展视野,养成正确对待中秋节的良好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身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法提高对中华民族节日传统文化含义的感知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

【难点】。

感受中秋节团圆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以上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过程得以更好地呈现,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良好的导入可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线索回答:中秋节。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儿歌描绘了中秋节的景象。”然后我会抛出疑问:“中秋节是不是与儿歌中所描绘的一样?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次中秋节。”

【设计意图】通过猜儿歌的设计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快速与本课主题产生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我们这样过中秋。

1.中秋的日期

【活动一】看日历找中秋。

在新课讲授环节首先需要帮助同学知道并且了解中秋节的日期,我会请同学们看手中的日历,找一找什么时候过中秋节?并用铅笔圈画出中秋节的日子。

同学们根据日历的标注圈出中秋节的日期农历八月十五。

我会再次提问:那么中秋节,为什么是在这个日期?我们为什么叫它中秋节呢?

同学们可能会得出类似于“秋天的中间”的答案,我会根据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讲授阴历阳历的相关介绍“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历法也叫阴历,我国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规律制定的。从前的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观察发现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亮从缺到圆再到缺经过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十天左右,所以就规定这段时间为一个月。而一年有四季每一个季度包括三个月,每年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是秋季,八月在秋天的中间,八月十五在八月的中间。而中秋节的中表示中间、秋表示秋天,八月十五在秋天的中间,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并且配以板书,进行过渡:“知道了中秋节的日期,我们去看看中秋节大家都在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日历既提高了自主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考能力。

2.中秋的习俗。

图片画面。

学生回答:图一呈现的是爸爸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月饼。图二显示的是一家人团圆在船舱内赏月共渡中秋。第三个图爸爸妈妈带着孩子点亮圆圆的灯笼,企盼团圆。图四是海外华侨通过击鼓的方式欢庆中秋。

我会先进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买月饼、赏月、挂灯笼的方式来庆祝中秋节,也可以通过击鼓等其他方式来欢度中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景。”

我会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家庭过中秋时都会有哪些活动?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全家一起吃月饼赏月,看中秋晚会等。

二、中秋节团圆夜。

【活动二】情境创设体会团圆。

我会进行过渡:“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我们一起去看看为什么要过中秋节?”我会播放“嫦娥奔月”动画片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体会情感,“如果你是后羿,看着自己的亲人远离天边会是怎么样一种心情?”

学生回答:难过、悲伤、思念。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看到家人远离自己会伤心难过、悲伤痛苦、思念不已。

我会请同学阅读教材15页的故事,概述思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中秋节。

学生概述故事:全家为了迎接爸爸回家过中秋,精心准备,可爸爸很晚才回来,好在最后还是全家团圆一起赏月吃月饼。小主人公是既开心又担心爸爸不能回来,并且希望以后中秋都能全家团聚。

我会根据同学回答再次提问引导:通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书本上的故事,同学们再次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吃月饼?以前后四人小组展开五分钟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因为一些事情,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一家团圆的去过中秋,与亲人分离异地的感觉是孤独的,充满思念;全家团圆过中秋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期盼,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对于合家团圆的美好期盼,而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月饼也是圆圆的形状、甜甜的口味,既体现了百姓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与体现。

再次进行过渡,“同学们理解了中秋节所蕴含的美好情感,那么我们秋天还有没有其他的节日?这些节日又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可以引导同学将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去体会情感,更好的理解思念之情与团圆之意,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1.重阳节。

【活动三】欣赏图片感知重阳。

我会通过讲授法展示重阳节名字的由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因为中国古代把九看做阳数,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再次展示重阳节登高赏菊的图片,引导同学思考重阳节的习俗。

同学们回答: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欣赏菊花的习惯。

2.秋天不同民族的的特色节日活动。

我会进行过渡“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秋天,很多地方不同还会举行一些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什么节日呢?”

学生回答:苗族的赶秋节、藏族的望果节。

我会再次提问:他们的节日有哪些特色的活动?

师生总结共同回答:苗族过赶秋节时,人们聚在一起打秋千,唱歌跳舞,还推选秋老人祝福大家。藏族过望果节时,人们一起围着田地打圈,庆祝丰收,还举办热闹的藏戏表演,射箭等活动。

我会再次进行过渡:秋天的节日包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很多大诗人就写过关于秋天节日的诗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笔下的秋天节日是怎么样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请同学朗读诗歌并体会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出,古诗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及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著名古诗词加深理解古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团圆的向往。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尾声我会进行小结:请同学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依次回答:知道了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与日期,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们过中秋时的美好情感,知道了重阳节与祖国其他民族关于秋天的节日。

拓展作业环节,我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搜集重阳节蕴含着哪些美好寓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内容:我的成长相册、成长中的纪念物。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看p19插图:

(1)图1是教室里,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看一个同学的成长相册。

(2)图2是学生在介绍照片中的自己,讲述照片留住的记忆。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感受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密切关系。

二、请你拿出几张自己的照片,说说拍照片时的年龄和情景。

三、成长中的纪念物。

1、导言。

我们有许多成长中的纪念物,它们蕴含着爸爸、妈妈对我们深深的爱。

2、分析例图。

四个小同学分别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衣物、玩具、生活用具和妈妈给孩子的成长日记。

3、把你成长中的纪念物也拿出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吧!

4、说说看到这些东西后,你有哪些感受?

5、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6、我是怎样长大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爸爸妈妈抚育我、谢谢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

教学重点:怎样感谢爸爸和妈妈。

教学难点:怎样感谢爸爸和妈妈。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每一步成长,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关爱,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耐心教诲。

板书课题:爸爸妈妈抚育我。

二、引导学生看例图。

图1:蹒跚学步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迈出了“人生第一步”;。

图2:上学第一天,爸爸送孩子去学校,引领孩子走进人生又一段陌生而崭新的旅程;。

图3:在爸爸的鼓励下,孩子第一次像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玩耍;。

图4:在风雨交加的时刻,有爸爸坚实的臂膀可以依靠。

三、讲讲爸爸妈妈抚育我们成长的故事吧!

四、谢谢爸爸妈妈。

1、导言。

爸爸妈妈抚育我们很辛苦,我们应该怎样感谢他们呢?

2、分析例图。

上图中,孩子们在一起探讨应该怎样感谢爸爸妈妈和其他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二是在家庭生活中要懂事儿,学会孝敬父母和长辈。

3、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4、记住特别的日子。(1)爸爸的生日(2)妈妈的生日。

5、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样做?

6、写一写:我准备。

五、板书设计:

6、我是怎样长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周末巧安排》(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周末巧安排》是本单元的第2课。相对于第1课已引导学生要学会用心度过长时段的假期,本课侧重引导学生学会安排日常生活中短时段的闲暇时间。作为延续与巩固,教师可以将第1课中学到的方法用于本课,同时也可以对比长时段与短时段安排的不同,让学生逐渐提高合理安排短时段闲暇的能力,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和自律意识,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娱乐之间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健康成长。

周末对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他们可以户外运动、可以看电影,也可以跟好朋友一起玩,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这么多事情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巧妙地安排自己的周末。此外,有不少学生周末还要上兴趣班,部分兴趣班也并非都是自己主动想上的,为此,学生和父母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分歧与矛盾。如何看待这些分歧,如何化解矛盾?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互相影响,相信学生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能合理安排自己日常短时段的闲暇生活;能意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明白珍惜时间的意义。能够结合生活的具体情况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行,具有管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能够结合自己生活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让周末过得愉快精彩;遇到问题时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也能与家人、老师、同学商量,寻求解决方法;能够在成人帮助下制订自己的周末计划,并努力实现。计划要具体、有内容,要考虑到自己与身边的人的生活实际。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1、帮助学生学会巧妙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能够在成人帮助下制订自己的周末计划,并努力实现。

2、能合理安排自己日常短时段的闲暇生活;能意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明白珍惜时间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本活动作为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周末生活。通过小云和其他小朋友的周末介绍为学生交流提供了范例。接着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周末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讲过程,更要谈体验和感受。此活动和前面的导入环节中的周末调查进行了很好的衔接。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活动选择打下基础。

活动二:周末生活“不可以”——明理辨析设计意图:生活是德育课程学习的基础。教师邀请学生一起读绘本故事,通过学生的朗读,走进文本中的小宝,通过感同深受,来反思生活中自己的行为。

活动三:这样可以吗——判断导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一个小调查,大致了解了学生周末睡懒觉的情况,做事情的态度。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观点对对碰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不用限制学生表达什么,要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但要说出理由。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也可以让他们互相学习,教师只需要在最后总结,对早起晚起以及先做后做产生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即可。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出示古文经典诗句,引导学生读悟,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也是对前面活动的总结延伸,并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开放式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总结收获:

在这次的暑假生活中同学们学会了很多本领,参加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新的学期开始了,令人难忘的暑假假生活也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老师相信,只要用心过,就会有收获,同学们在新学期也能收获更多!

此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难点,简单明了,便于掌握。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聆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以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为切入点,将地域、情感、思想融为一体,究分表达了人们保卫国土、反对分裂的坚定信念,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课既引导学生感受国土的辽阔,牢记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地形的复杂多变,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美景中包含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及地形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差异。

教材正文先呈现了我国国土的辽阔,从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土的整体情况,感受领土的面积之大和疆域的辽阔,再从中国地形和自然风光出发,将美景进一步归纳深化,重点指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地形、气候的特点,阐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区差异概念。此环节的重点在于台湾省,特别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概念在爱国层面契合了"神圣"二字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

"辽阔的国土"通过出示世界地图、《中国的疆域》图及《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明确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山好水好风光"展示了《中国地形》图和祖国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并通过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号召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

"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介绍了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

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但学生之前对国土的了解只限于名称和景色本身,尚未感受到祖国领土的神圣不可分割。因此本课教学应重在提振学生的思想认识,结合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不断深化认识,明白国土中所包含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民族向心力和爱国情怀。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特点,本课宜采用多种媒体手段结合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神圣国土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1.感受到祖国山水风光之美。

2.能够自觉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能够分析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了解我国多样的自然风光和自然遗产,学会保护自然资产,做到文明出行。了解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重点:学会保护我国的自然资产,做到文明出行。

难点: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认识气候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情境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

播放视频《这里是中国》。

一、好山好水好风光。

2.评选:最美之地我认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是_______,它美在________,它是________地形。

总结:我国有不同的地形。

3.小小地理学家:阅读《中国地形》图:

(1)找找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大江大河,看看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2)我国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向大海,你能从地形图中找到原因吗?(3)我们居住的地方有没有山脉、河流?说说它们的名字。

4.小拓展:大河向东流的原因。

5.中国小导游:祖国处处是美景,请你说一说,我国的美景当中,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你是否能用镜头展示给大家看?6.祖国摄影师:展示中国美景。

7.小提示:祖国处处是美景,其中有些美景很独特,有些美景十分罕见,还有些美景对研究自然环境烟花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人类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整个国际社会都有责任通过合作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8.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阅读课本第50《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图,说说:

(1)图中这么多景区,它们为什么能入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呢?

(2)去过其中某个地方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感想,也可以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世界自然遗产,查阅资料后,与同学交流。

9.阅读角: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0.新闻:“真爽,我破坏了踩一脚要恢复60年的丹霞地貌!”

11.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三名游客的做法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小提示:保护世界遗产,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需要保护。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12.活动园:感受祖国山水之美、践行文明出游公约。

二、一方水土,一方生活。

1.你知道以下独特的生活方式出现在哪些地方吗?

(1)我们喜欢骑马和喝奶茶,我们的房子跟你们的不一样。(内蒙古)。

(2)我们有张特别的床,我们把它叫“炕”。(东北)。

(3)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穿得清爽无比,冬季平均气温还有20摄氏度。(海南)。

2.总结与过渡: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的地方长夏无冬,有的地方冬季漫长,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的地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后方式也各具特色。

3.生产方式大不同:阅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我国的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了解一下我们所在地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特点,然后和同学讨论,我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

4.归纳:地形对生产的影响。

5.观察与思考:请你观察下图中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课本第53页)。

6.小小分享会:请你说一说,自己家乡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选择一种方式,展示家乡的生活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需要人们不断增加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1."好山好水好风光"展示了《中国地形》图和祖国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并通过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号召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

2."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介绍了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节奏与旋律》,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节奏与旋律》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的第二框题。在学习了“单音与和声”后,学生了解了遵守集体规则以及处理集体中的矛盾冲突的方法。本框题有两个目题,“我在多个集体中”强调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同的群体里充当不同的角色;第二个目题是“集体中的小群体”,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小群体”,什么是小团体,注意小团体主义与小群体的区别;两个目题共同的达到最终的目的是,当个人或者小群体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应该局部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本节课进一步分析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在不同集体中的不同责任,当不同的集体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初步树立主人公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在交友方面容易形成小群体,小群体既有积极的作用也会有消极的作用。因此,通过同龄人的具体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意识,学会如何处理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面对集体中的各种问题,了解不同集体中的不同责任,正确认识不同群体的原则以及如何处理群体间的矛盾则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集体意识,增强责任感。

【能力目标】。

提高处理个人与集体及集体中的小群体关系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集体中的角色;知道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中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的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

【难点】。

小群体与小团体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情景教学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环节一:课堂导入。

【过渡】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

我采用的是视频导入,播放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夺冠赛场视频。11月12日,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的500米比赛中,武大靖全程领滑,以39秒不可思议的成绩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同时完成了前两站世界杯3枚500米金牌的垄断,成为了短道男子500米真正的霸主。

播放完视频,我会询问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这样说:武大靖作为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代表着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战绩,也代表这中国体育,也代表这中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还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而奋斗,这就是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国家的旋律相一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节奏与旋律》,走进自我的审视与班集体的建设。

采用运动冠军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让同学们感受武大靖不断超越自我,奋斗的精神,感受到为国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也体现了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和谐。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我在多个集体中。

1.不同的集体,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

【过渡句】引出课题后,就到了新授的环节,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在不同的集体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我的节奏。

要求同学们以不同的音乐节奏,进行说唱,主题是“我的多重身份与责任”,3分钟准备,控制1分钟。

找同学进行表演,我会进行总结: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班里我们有的是班委,在学校社团里,你可能是篮球队长、舞蹈队成员等等。这些不同的角色,都是在不同的集体里,我们的责任也是不同的。

说唱的方式区别于单纯的回答问题,融合音乐元素与政治课堂,可以把课堂变的更加的有意义。

2.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和谐。

【过渡】接下来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我设计的活动是:

【活动二】集体的旋律。

我会先给同学们阐明活动规则:全班共同跟着旋律演唱《保卫黄河》,并打出节拍。根据班级人数做好数字签,抽到1的按照正常的旋律演唱,抽到2的学生故意唱错或者打乱节奏。抽签的时候,对自己的签号保密。演唱完后,请同学思考: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和谐与否的影响。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会告诉学生游戏的启示:从游戏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才能演绎出优美的乐章,当存在差异时,就会显得杂乱。因此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和谐,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融入集体。

游戏的方式可以把理论上的知识化为浅显的直观感受,明白和谐的重要性。

2.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过渡】然而,现实中,我们角色时多重的,当角色冲突的时候,那如何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和谐呢?为此需要了解促进和谐的方法,即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角色大作战。

首先在课件呈现案例:20xx年4月河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惊现7个学霸宿舍,全部读研。这些学生有的担任班级工作,有的担任学校学生会工作。“越是时间紧,越能明白学习时间的可贵,要提高效率,在学习的同时把工作又快又好地处理妥善。”20xx级的王宗威今年考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大四这一年里,在家里会帮父母干农活;在学校里,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在班里又是班干部;在班里,他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在学期期末,学生会需要组织元旦晚会、做好工作总结;期末考试又临近,同时考研复习也进入倒计时,还有毕业论文要进行开题答辩等,各种矛盾冲突中,最终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根据轻重缓急,做好时间规划,适时进行调整,就能做到统筹兼顾。

我会提出如下的问题:案例中的人物都是什么角色?责任都是什么?如何处理角色冲突的问题?请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角色带入,列出学期末各种事宜的时间规划表,同时说明理由及体现出的原则。

请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根据讨论的结果,我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阶段,学习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兼顾全面发展,不仅要提升学习,还要提升能力。所以当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出现矛盾时,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的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处理好时间关系,才能更好地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高校的生活是同学们向往的,因为它是丰富多彩的,同样也是需要奋斗的,在此同学们不仅可以明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也可以明白只要处理好关系,可以更好的发展。

二、集体中的“小群体”

【过渡】集体中不仅有个人,还有小群体,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小群体及其意义,我设计的活动如下:

1.小群体的含义及意义。

【活动一】目标碰碰撞。

课件呈现案例:20xx年湖南师大一附中学霸寝室,6人全部考上清华、北大。这6位少年因为同喜欢化学奥赛,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就相聚到了同一个寝室,给自己制定了“寝室公约”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例如:11:10后不能聊天,可以搞内务;11:50熄大灯;11:50后可以开小灯学习,不能影响别人。最终,其中的3位同学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剩下的3位同学中,1位获得了北大自主招生资格,2位获得了清华自主招生资格,均以超理科一本线上百分的成绩,成功被北大清华录取。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来总结: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类似的同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小群体。在小群体中,彼此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小群体中,我们与同伴更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交往,在与同伴的互相共进中增长才干。

2.反对小团体主义。

【过渡】我们小群体的目标与集体一致并很好的融入集体,会感受到集体的美好,但是当小群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会让小群体的性质发生变化,这就出现了小团体,为此让同学们了解小群体与小团体的区别,我开展的活动名称为:

【活动二】“老大”是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七年级某班有一个出了名的“小帮派”。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你心目中的“老大”应该是什么样的?请每个小组给出标准,然后找代表发言。

根据发言,我进行总结:“老大”是关心关爱他人,行为标准符合规则符合道德法律,为人才能得到大家的钦佩,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但是小群体内成员间的友谊如果沾染上江湖义气,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至上,沦为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会有“哥们义气”,出现霸凌事件,扰乱班级及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小团体成员甚至违反相关的法律。这些里面的“老大”是不合格的。希望同学们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强化本节课的核心,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相和谐,我会在课件上出示情景片段。

情景一:自习课吵闹,无法安静学习。杰洋提议不告知老师。点评:杰洋很体谅老师。

情景二:有的同学早早到学校抄作业,大家保守这个“秘密”。点评:同学们配合真默契。

找学生进行回答,我会告诉学生:看是为集体好,实则是在害大家,看似为了维护和谐,实则是没有看到问题所在。希望同学们在集体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矛盾和冲突,学会解决问题。这才是真生的促进集体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活动小结:学生集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我最后提出希望: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匹配,才能有和谐的发展。同样,集体和谐,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和谐。让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业:创编2分钟快板节目,主题围绕“个人或小群体与集体的和谐”,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某个创意等。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课堂延伸至课外,还有让同学们有兴趣去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按照授课的逻辑进行书写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也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考官,感谢您的聆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法律为我们护航》。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与初中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根据本框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我们需要特殊保护”和“感受法的关爱”两个目题。《法律为我们护航》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一框的内容。本册书第四单元涉及到法律知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法律,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从而有助于更好的适应初中的集体生活。本课利用情景教学法、活动体验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会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关爱。通过第一个目题“我们需要特殊保护”即“未成年人有特权—未成年人需保护”,引导学生认识到“感受法的关爱”即“四重保护—人人有责—履行义务”,在学习法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对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学习,已对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本课探索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感受法律的关爱,打下基础。但是学生仍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辨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是弱势群体,即使受到侵害也无自保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来保护自己。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

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

【知识目标】。

认识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认识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难点】。

增强珍惜权利,提高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课堂的呈现,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来展开。

首先我用的是案例导入,多媒体播放案例:20xx年10月30日上午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人民法院判继母孙小倩被判16年。20xx年至今,渭南男童长期遭继母虐待殴打,致骨粉碎,深度昏迷呈植物人状态,度过了将近600个日夜。20xx年3月29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出具的一份《诊断证明》显示,年仅6岁的鹏鹏头部外伤致特重型-脑损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入院时gcs评分3分(最低)、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全身紫绀……事发后,因涉嫌虐待罪,鹏鹏继母孙某被警方刑拘。

学生浏览完之后,我会询问学生们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母亲应该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孩子是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了孩子的权利……。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鹏鹏是未成年人,当其人身受到侵害的时候,通过社会媒体的曝光,法院最终维护了其权利,可见《法律为我们护航》。

之所以运用案例进行导入,更好的唤醒大家对未成年人受到侵权造成后果的警醒,同时明白可以运用法律来维护权利,也顺利引出本节课的课程。

【过渡】在新授里,主要是解决“我们为什么受到保护”和“我们受到怎样保护”两个问题,帮助同学们树立法律意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1、未成年人受到特殊的保护。

【活动一】审视自我。

要求学生小组内进行调查,完成表格。

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小组进行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5分钟后,找同学给出调查报告分析。

教师总结:只要未满18周岁,都是未成年人,一般指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我们初中生是未成年人。根据大家处理遇到问题的办法,我们会发现,我们未成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这是从必要性上得出我们需要保护。

调查的小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七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研究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法治课教师也要学会如何将时政热点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将时政素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于同期的时政材料,有的老师给出了问题的主旨,有的老师给出了表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研究资料,呈现给学生的资料和问题也一定要经过老师的仔细考虑。在这堂课上,老师选择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言中,主要使用图片:制定法律的机关,国家的强制力,以及解除高级官员的职务等。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时代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既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举例,又是课本知识的重组整合,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顾的班级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个课堂始终体现“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厚。同桌讨论多,讨论小。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八

《师生交往》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两个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学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本框是上一节《走近老师》内容的延续和落脚点。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于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具有“向师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学生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由于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差异,师生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老师,不善于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有学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体谅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从而达成师生和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交往》说课稿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积极地交往,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体谅老师。

《师生交往》说课稿认同新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力目标:

《师生交往》说课稿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师生交往》说课稿掌握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师生交往》说课稿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知识目标:

《师生交往》说课稿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生交往》说课稿清楚老师表扬和批评的用意。

《师生交往》说课稿知道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亦师亦友”即学会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之所以把“亦师亦友”作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顺利交往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的基础。只有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平等相待,才能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交往。

“教学相长”和“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本课的难点。

之所以把“教学相长”作为难点,是因为初中生虽然已经开始慢慢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但是,毕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向师性”,骨子里的“听老师的话”把他们摆在了顺从的位置上,缺乏与老师的交流,对于老师的观点感到困惑时,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敢质疑。而“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定为难点,是因为就如同接纳自己一样,接纳自己的好的部分是容易的,可是接纳自己的不足,却很难。学生都是喜欢听老师的表扬或者鼓励,可是对于老师的批评,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反唇相击,或者表面上应承,内心却不当一回事,还有的会在心里埋怨老师甚至记恨老师。

本节课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通过对各种情境的感知、分析、理解和交流,自主学习。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两个版块的知识“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基本上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生探究,生成新知;再入情境,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进行的,新课授完之后,进行回归情境,当堂内化;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在“教学相长”版块,我主要通过情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在回答记者问中的回答,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相长”中,学生对老师也有一定地促进作用,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概括总结出“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再通过图片中英语课堂和历史课堂的对比,概括总结出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和老师更好的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觉得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就要敢于指出来,要知道,谁也不是全队的,就算是科学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再次概括出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最后通过对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漫画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对待老师的表扬让人容易接受,但是对于老师的批评,要让学生欣然接受是有难度的。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对于老师的批评,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亦师亦友”版块,首先通过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对比,导入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即“亦师亦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从“师”和“友”两层意思分别说一说,再概括出师生之间交往的良好状态;然后通过对教材“王亚南”的故事分享,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享。得出彼此尊重,是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尊重都要尊重什么?为什么要尊重?如何尊重?让学生畅所欲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再通过走入情境—“爱拖堂的老师”,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享,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这部分也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让学生在旁观者的角色上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出“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最后,学生总结概括如何能够到达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

新课讲授完毕,回归情境,当堂内化。“小军的烦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浅议拓展,提高素养,布置作业,通过课堂收获。对平日里批评或者表扬过的老师、亦或者闹过矛盾的老师,用传递纸条、发送微信等你觉得老师乐于接受地形式,给他们表达你的感受或者心里话。既帮学生解决平日里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又为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做好了铺垫。

板书主要按照教材设计的两大板块“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主要包括它的内涵;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和老师很好的交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三部分内容。“亦师亦友”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需要三个方面:分别是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关心、理解老师。简洁明了易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474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