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案要注重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研究不同教案的编写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化学试讲教案篇一
铁是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铁是一种副族元素,化合价主要有0价、+2价和+3价,+6价(高铁)不常见。
铁可以与许多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与氧化性较强的反应生成三价铁,如氯气,液溴;与氧化性较弱的.反应生成二价铁,如硫、碘。
(3)铁在氧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3fe+2o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3o4,四氧化三铁中含有1/3的二价铁和2/3的三价铁。
与氧化性酸反应,铁遇冷的浓硫酸会发生钝化反应。
铁可以与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的盐发生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化学试讲教案篇二
1、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认识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2、学会合理科学地分配时间,能把学到的时间管理策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对自己负责。
1、把课上所学到的时间管理方法用于学习生活。2、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对自己负责。
(一)热身活动:撕纸人生。
1、讲述规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纸条,手上的纸条代表一生)(1)假设你可以活100岁。你现在13岁,请撕去13岁之前的纸头。(2)假设你读书到23岁,请你把23岁到100岁的时间撕去。
(3)现在你剩下的就只有13岁到23岁的十年时间:请你将13岁到23岁的纸头折成三等分,撕去三分之一,因为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再死掉三分之一,因为我们在学校上课,请同学们看一下最后纸条的长度。
2、完成活动。
3、交流讨论。
师:我们以为我们有很多课余时间,却发现原来他只有这么短。需要好好利。
用。光有理念还不够,让我们具体来看看有哪些hold住时间的好办法。
4、提出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讨论下如何hold住自己的课余时间。既然讨论课余时间,那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余时间有多长。
(二)主体活动活动一:小明的故事1、活动规则:
2、完成活动。
3、分享交流。
师:小明的时间是否合理应用了呢?为什么没有合理应用自己的时间呢?生:没有,因为小明不肯安静的写自己的`作业。活动二:小组讨论1、活动规则:
师:你是怎样战胜拖延的呢?生: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日计划、周计划,按照题型规定自己每天要完成的数量,最后获得老师的称赞,非常开心。
生:可以将任务分成不同的阶段,完成一个阶段时,给自己一个奖励,从而激发自己积极性。
……。
(三)总结升华。
人生每段路会途经各种风景,hold住课余时间,是管理时间的一大步,管理好时间,是走好人生的重要一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缤纷多彩的人生之树。
化学试讲教案篇三
10.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新授物质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加深记忆。
[课堂练习]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__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
[引言]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木炭反应。
[演示]。
[观察提纲]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与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记录。
观察、记录。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说明提纲2中不能发征反应的原因。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讲述]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化学反应,写法如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划箭头。
2.箭头上写反应条件。
下面表示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并回答:
反应条件是点燃,因为2中反应条件没有达到,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记忆。
领悟。
试着书写文字表达式。
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加深对文字表达式的认识。
加深记忆。
[板书]2.氧气与硫反应。
[演示]展示硫粉。
[讨论题]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讲述]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提问]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板书]3.氧气与磷反应。
[设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讲解]产生的白烟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
[提问]怎样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言]氧气能与碳、硫、磷发生反应,能否与铁丝发生反应,通过实验来验证。
[板书]4.氧气与铁反应。
[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题纲]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讨论题]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提问]怎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回忆成分的实验。
回答:产生大量的白烟。
倾听写文字表达式、记录。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被加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忆实验现象。
记忆物质色态。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讨论]1.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讲解]一般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请看实验。
[演示]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提问]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用带火星木条来检验氧气。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课后小结]。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气气的化学性质(会写文字表达式及对反应现象的描述)。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化学试讲教案篇四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2)离子键、极性键。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化学试讲教案篇五
1.两种溶液颜色不同,浅绿色的二价铁溶液,黄色的是三价铁溶液。
2.加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的溶液是三价铁溶液,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的是二价铁溶液。
3.加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三价铁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马上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溶液为二价铁溶液。
化学试讲教案篇六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户外游戏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特别是对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游戏很感兴趣。在及时捕捉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之后,设计本次户外游戏活动,培养孩子在游戏中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1、训练幼儿快跑中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及躲闪的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能在游戏中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彩色布条平整的场地音乐光盘。
一、幼儿听音乐《欢乐小兵》做热身运动。
二、游戏开始:
1、幼儿想想怎样玩布条。
幼儿自由找朋友,分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请幼儿示范玩法,把布条塞进裤腰,让对方揪出布条。
3、教师讲解玩法规则:幼儿自由分组,5----6人为一组,教师数“一二三”,幼儿开始在指定的范围内四散跑开瞅准机会揪对方揪尾巴,但不得推拉,先揪下对方尾巴为胜,幼儿进行游戏。
4、教师提问:怎样不被对方捉住尾而自己却能捉住别人的尾巴?鼓励幼儿快跑躲闪身体灵活动作要快。
三、自由玩布条。
1、幼儿探索布条的新玩法。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布条除了有这些玩法,还有其他什么有趣又好玩的方法吗?自己去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发现的.新玩法。
将幼儿探索的新玩法揪尾巴的游戏,回家后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玩,共同体验游戏的快乐。
在学习和了解了幼儿园教师面试试讲教案的信息之后,相信同学们对考试的信息更加的了解了,那么大家一定做好准备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化学试讲教案篇七
3.探究棉、毛、合成纤维与酸、碱作用及燃烧时的现象;
4.探究鉴别棉、毛、合成纤维的方法及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
5.了解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两者的鉴别方法;
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材料的发展过程。
2.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试讲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
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能正确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数位,能正确的进行笔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导入新课。
1、口算下列各题。
6、4×()=641、25×4=()1、6×5=()。
2、列竖式计算。
4、65×24=6、25×35=。
3、出示例题。
(1)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计算。
(1)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2、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3、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
(3)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4、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总结: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
3、7×4、6=4、87×6、43=5、4×1、07=。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0、85×0、08=。
化学试讲教案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1、学习第1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化学试讲教案篇十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化学试讲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
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化学试讲教案篇十二
试讲之前的教案应该如何完成?很多人在网络上搜索教案,弹出一大堆的东西,有些很复杂,有些又很简单。
严格意义来讲,我们写的不能算是教案,只能算是简案。
简而言之,简案是教案的删减版。简到什么程度是没有标准的,我们先来看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3.巩固提高:
4.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这是目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标配的教案,这个真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我们来依次进行解释。
一、教学目标。
这个非常重要,下面给出了三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条的顺序不能颠倒,内容缺一不可,因为它涉及的是新课改的理念问题。如果你写的时候没有这三个条目,那么在考官看来,你可能是不认可新课改的理念的,这个就很严重了。
二、教学重难点。
有些考生分不清什么算是重点,什么算是难点。
重点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比较具体的;难点是比较抽象的,比较虚的。
举例: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我们让小学生掌握生字词,掌握某些句式,这就算是重点。而比如说你让小学生体会文中对话人物的情感动态,小学上是很难理解这种东西的,这个就叫做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下面的四条是教学过程四部曲,比较流程化的东西。
导入--新课---巩固--小结。
四、板书设计。
网上有很多漂亮的板书设计,很有学生看到之后也觉得很惊艳,很羡慕,想要尝试着自主创新。但是,请各位考生明白,这种创新,是建立在长时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时兴起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建议请大家不要去模仿,就是中规中矩来用就可以了。那什么是中规中矩的使用板书,就是黑板分两边,左边作重点内容书写,右边作草稿纸来用,随时可以擦除。
化学试讲教案篇十三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4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