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节日文化书籍 中国节日文化作文500字(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4:09:34
2023年中国节日文化书籍 中国节日文化作文500字(4篇)
时间:2023-01-12 14:09:34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节日文化书籍 中国节日文化作文500字篇一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月 份

3月3日 全国爱耳日 2000

3月5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0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1979

3月16日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世界睡眠日3月22日 世界水日 1993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1950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19964 月 份

4月7日 世界卫生日 1950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970

4月30日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月 份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1889

5月4日 中国青年节 1939

五四运动纪念日 1919

5月5日 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

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 1914

救助贫困母亲日 1997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1974

6月6日 全国爱眼日 1996

6月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3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 1894

6月30日 世界青年联欢节

6月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月 份

香港回归纪念日 1997

7月7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1937月 份

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27

8月8日 中国男子节(爸爸节)1988月 份

9月10日 中国教师节 1985

9月14日 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20日 全国爱牙日 1989

9月第三个星期六 全民国防教育日 2001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心脏日 2000?10 月 份

10月1日 国庆节 1949

国际老人节 1990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1949

世界居室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1992

10月13日 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 1949国际教师节

10月17日 世界消除贫困日

10月31日 世界勤俭日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990每年重阳节 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198911月份

11月9日 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99211月10日 世界青年节(日)1946

11月14日

世界问候日 1973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

12月份

12月4日2001

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193512月10日 世界人权日 1950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937

12月20日 澳门回归纪念日 1999

12月24日平安夜

12月25日 圣诞节

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994

中国节日文化书籍 中国节日文化作文500字篇二

中国节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我们将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一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一则则神奇浪漫的节日传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典故趣闻,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节日美食……本书呈现的是中国节日文化生活的优美长卷,读者只需要快乐地阅读,便可尽情领略扑面而来的节日风情。

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本书选取中国传统节日数个,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节日研究是当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众多研究中无法掩盖的事实是角度单

一、分析趋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中国的节日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外部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内部的各民族文化互动,都对节日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节日文化的演变是不平衡的。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即便是“躲债七天”的杨白劳,也得“回家来”,并且虽然“钱少不能买”,也要“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过年对于中国人而言究竟有怎样的魔力,以至于躲债的杨白劳甘冒被抓的风险也一定要回家来?其实,杨白劳不但欠黄世仁的债,他同样还欠“年”一个“债”。前一个债务是有形的,可以量化,亦是能够暂且欠一欠、躲一躲的;后一个无形的债务则既不可量化,又不能拖欠和躲避。非独杨白劳,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或曰华人)都欠“年”一个“债”。这个“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尽管春节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年味却显见地越来越淡,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比起春节,其他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更显颓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更不要说“人胜”、“中和”、“上巳”这些几近消失的节日了。

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是一些显见的现象,由来也不止一年了,而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有“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和“将春节改期”的专家提议,使得“传统节日民俗保护”的讨论格外热火,看得出,“中国节情结”在社会上还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根源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

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

中国节日文化书籍 中国节日文化作文500字篇三

中国节日文化现象浅析

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和整个道德教育,这些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现如今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多数选择过外国节日。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令许多学者很头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从中西传统节日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简析这种现象。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

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约而同地传承着文化内涵,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

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也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

虽然中西方节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独特的闪光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传统节日中所有的活动,包括祭祀、庆贺、社交、游乐,以及宗教等民俗活动,都与人们的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直接源自于农耕生活,为着农耕生活;更不用说那些专为农耕生活而特定的二十四节气这些农事节日了。说中国古代节日起始于农耕生活,是因为这些节日,都不同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宰牲节、开斋节之类的纯宗教信仰的节日。前者是为“现实与人生”过节;后者则是为着超自然、超人类,而主宰着自然与人类的“真主与上帝”过节。

第二个特点: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国大文化的具体展现。

中国传统节日均不同于西方的狂欢节、愚人节、教师节、电影节、音乐节等那么专

一、那么单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严肃、极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绝不仅仅是过节了,放假了,好好轻松轻松和朋友热闹一番那么简单。中国传统的每个节日,既不是单纯的祭祀、怀念,也不是单纯的热闹、娱乐,它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在节日中,每个人只有亲身参与到各项民俗活动中,才能感悟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正因为如此,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不从这些特点入手,而仅仅记述节日中有哪些民俗活动,有哪些程序过场等这些表象,那中国节日恐怕就会黯然失色了,会远不如西方节日来的那么强烈和刺激。

对于节日在文化上的内涵,从全世界来看都有淡化的趋势,东西方参与节日庆典的人们,大多已经剥离了对各自节日起源及背景的束缚,文化起源及节日背景的意义,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跨出国门时的一种特别护照,有了这种文化内涵,优秀的节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样的变化中,中国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不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节日文化书籍 中国节日文化作文500字篇四

清明节

e31414061 网络工程 吴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所以,清明节可以说是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典型而又古老代表。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也叫做民族扫墓节。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作为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成为习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后记:在思考中国节日文化的时候,我曾首先想过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但是发现很多节日都是来自国外,并没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子。经过思考,最终我选择了清明节作为主题。清明节一方面是最传统的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另一方面很多人大概会避讳关于死亡的节日。其实我觉得中华的祖先很早就用清明节给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死者为大,但是不代表要避讳死亡。而且我们的初衷是对先人的缅怀,这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之一,应当珍记。其实,原本我也不太清楚清明节,通过这次查阅资料,我才熟悉了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虽然我的很多内容都是查阅来的,但是我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节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92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