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04:13
最新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2 02:04:13     小编:飞雪

教案的编写有助于教师系统地、有序地进行教学工作。教案的编写还要关注课堂管理和纪律维护,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是一些经典教案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学生先读通课文。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三.教师检查落实自学情况。

四.教师引导,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同学范读课文。

2.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

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五、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引导想象,丰富故事。

2.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六、课堂练习:重点字的意思的掌握。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初步练习浅显文言文的阅读。

3、学习几个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方法:诵读、讲读、讨论交流。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讲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并范读课文。

1、读准字音(通过注释、字典了解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的正确读音)。

2、读准停顿(通过注释、字词典或其他参考书,了解短语和句子的含义,不把短语和句子读断)。

(二)学生先独立进行诵读练习,再互相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三)讲解两则寓言故事。

1、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子。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鞋)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买鞋的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用脚试试)。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置之其坐(通假字,“座”)。

至之市(到)吾忘持度(尺码)。

反归取之(通假字,“返”)市罢(停止)。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不相信自己)。

《刻舟求剑》:

遽契其舟(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这里)。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反问固定格式,不是……吗?)。

2、随意抽两三个学生复述故事。

(四)学习小组合作自选一则寓言故事,作尝试翻译练习。翻译结束后在班上交流,其他小组对所交流的翻译进行评述(翻译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语言是否流畅)。

参考译文:

《郑人买履》--有个想要去买鞋子的郑国人,(到集市前)先测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大小,可是去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他拿到鞋子的时候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赶回家去拿尺码。等他再来到集市时,已散场了,他自然没能买到鞋子。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大小呢?”他回答道:“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五)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自由发言。

(六)由上面的自由发言引出对寓言寓意的讨论交流。(仍以提问方式展开。讨论前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

这两者寓言故事的内容(或要反映的寓意)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

主人翁都办事不灵活。

不同点:

《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实际的人。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不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改变看法或做法。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讨论学习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家庭合作练习作业:

向家长流畅背诵两者寓言故事,请家长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他们对这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或看法,以“有感于”(填写其中一则寓言的题目)为题写一段话。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知识与能力:

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学后记: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

(2)弄懂寓言故事。

(3)解释默写。

(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教材分析:

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三、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4][5][6][7][8]。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4][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理解两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讲述《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由此引出对“祸”、“福”的看法: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而具体应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呢?请看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2、讲解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伊索寓言》)或韵诗(《克雷洛夫寓言》)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同学们可参看本册课文第30课)寓言的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的寓言则散见于《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4、请学生讲述这篇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的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白兔得到的是它所不应拥有也不配拥有的月亮,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了一个启迪,寓意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反复透露出来的。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未得到时,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得到之后,白兔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这不仅仅是看待财富的两种不同的眼光,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提倡的是前一种,也就是审美的人生态度。

《白兔和月亮》中,好事变坏事可以给我们以启示,那么遭遇坏事又会怎么样呢?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所以,这篇课文将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道理有二:一是苦难是人生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到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二是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6、品味语言。

《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例如:“慧心”、“风韵”、“闲话”、“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这个部分可让学生自己来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

7、总结。重申两则寓言的寓意,以及人们对待祸福的正确态度。

8、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摘抄有关厄运、苦难的名言警句。

9、板书设计。

周国平。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无穷的得失之患。

启示:人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福祸。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则寓言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则寓言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学习《守株待兔》,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

2、明辩守株待兔人的做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许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字义,解释题意。“株”,树桩子,“待”,等待。“守株待兔”意思是种田人守在树桩子旁边等待跑来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二)介绍作者。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学生。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著作有《韩非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检查预习《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3.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借助这三个问题,检查学生初读课文,预习的情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做到:

知人物:一个种田人。

知情节:种田人守在树桩旁等着再拾一只跑来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知结果:他的田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四)精读课文,理解句意。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得到后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出示重点句:

(1)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野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2)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后读句子。

4.讨论:“忽然”和“不知怎么的”说明什么?

“忽然”是突然的意思,从“忽然”和“不知怎么的”可以看出种田人事先根据不知道会有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事情发生纯属偶然。

5.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

(1)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拾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2)填空后读句子,说说“急忙”一词说明什么?

从“急忙”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见到野兔撞死后想赶快拾到手的急切心情。

(3)“没花一点力气”,“白捡”又告诉我们什么?

“没花一点力气”、“白捡”说明他不劳而获,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

(4)按内容填空:

他________走回家去,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后讨论:

种田人乐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能实现吗?为什么?

教师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读懂内容。种田人乐的是“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他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这个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野兔撞死在树桩上,这事是偶然发生的,事先难以预料的,是不可能天天都有的。所以种田人的这种想法是不能实现的。

(6)种田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指名读第3自然段。

(7)指名回答问题。

“从此”是指从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以后,种田人便“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边等着”,说明他从早到晚不干庄稼活,只一心等着拾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结果是“庄稼全完了。”

(五)细读课文,悟寓意。

1.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种田人错在他把一件极偶然的事情,看成是不断发生的事情,存在着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2.总结寓意。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练习用规范语言说话。

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寓意,受到教育。

(六)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词语9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备注。

一、学习《自相矛盾》。

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

(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

(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

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

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4、老师总结。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成为寓言,板书:(寓言)。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4课dd寓言二则,齐读课题。

学习《掩耳盗铃》。

1、出示“掩耳盗铃”,师: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学习生字:这里的两个生字:“掩”和“盗”分别是。

什么意思,听听课文录音,动脑筋想一想。

3、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思考词义。

4、用动作来表示这两个生字的意思并想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个掩耳盗铃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铃会有怎么样?

(2)实际结果怎么样?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被人发觉)。

如果当时你也在旁边,你想对那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板书:自欺欺人)。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识字游戏:看谁认得快。

写字指导:锐、哑、铛,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24、寓言二则。

夸口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哑口无言被人发觉。

本课小结。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老师的引导。教师可否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用自已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课前准备:

1、    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2、    搜集寓言动画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吧!

2、    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齐读课题。

“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3、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充满自信地练习读书。

4、    检查读书效果。(分组分段读课文)。

5、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十分焦急、筋疲力尽、自言自语”这些词,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三、      互相交流,师生对话。(改革亮点之一)。

1、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动手查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请自由交流。

学生各陈己见。

2、    自由质疑,相机引导。

四、      真诚对话,点明寓意。

1、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2、观看图片,加深印象。

3、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做?

五、      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寓 焦 批 疲 勃。

第二课时。

一、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2、自己读一读这个成语,“亡羊补牢”有不理解的字吗?

3、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4、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吗?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四、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洞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激趣导入。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七、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阅读几则课外寓言成语故事。

3、找几个好朋友排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两则寓言,其中第一则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第二则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寓意的.理解需要引导。

1、其实这节课可以两个故事放在一个课时里来上,《亡》先让学生谈谈读后对寓意的体会,然后分析细节,再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南》在寓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先体会文章的内容再归纳寓意,和《亡》的顺序正好相反。

2、在学习《南》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所以很多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地球是圆的,所以可能这个人花费的时间多一些,盘缠多一点,可是他最终还是会到达楚国的啊?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寓言故事和普通的事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和分析,要注意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而不是靠理性的去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情景。

3、在教学写字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叼、窟、窿,在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分析的不是很详细,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中这三个字,写错的次数最多,可能是因为第一印象很牢固的原因。

4、刚刚考好了第二单元的测试,分析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字词和课文内容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丢分很多,主要是由于这学期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复习的时间很紧张,同时也因为这个单元没有认真、系统的复习造成的。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

执教:山东省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徐瑞芳。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羊补牢的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的楚国去,他却朝北方走的事,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故事寓意深刻。

【导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导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两则寓言,并相机板书“寓言”,还记得“寓”的意思吗?(寄托,包含)“言”呢?(道理)“寓言”的特点,就是一个小故事包含一个大道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去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学习《亡羊补牢》。

(一)看题质疑。

1.先看第一则《亡羊补牢》,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亡”什么意思?“牢”指什么?为什么会亡羊?为什么要补牢?)。

2.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知事。

1.提出难读难认的生字,强化认读。

谁想起来读一读?提醒轻声音和多音字;你能看着“窟窿”的字形想想它指什么?(上部是穴部,说明与洞穴有关,所以“窟窿”指的是洞。)街坊指谁呢?(邻居)“街”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记住它?(因为“街”是供行人走路的,所以有个“行”字,因为“街”是路,与土有关,所以中间两土。)。

2.文章写到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

a你看写第一次丢羊的这一段,教师相机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谁来读读?想想丢羊的原因是什么?哪个词最能提示写丢羊原因的?(原来),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

小结:看来都是窟窿惹的祸呀!

b那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出示大屏幕: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当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他们是怎么劝的?谁来劝劝那位牧羊人?(语气有些担心、着急等)。看得出来,你们都是些好心的街坊!让我们再一齐劝劝那位养羊人吧!齐读。

可是那位牧羊人呢?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说“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用了。”一句话:不用修羊圈了,反正羊已经丢了。看出养羊人对修羊圈不以为然。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小结:由此可见,第二次丢羊,主要原因是不听劝告、不修羊圈。这正是有错不改,损失连连!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一部分:共三段,依次女生、男生、一齐读。

3.牧羊人一看这连续丢羊,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他又有什么表现呢?读一读,出示大屏幕: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到这里,你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知错就改)说说你的理由。

你从哪儿看出知错了?(想法-----“后悔”,“不该不”,“还不晚”等)。

你又从哪儿看出他改错了?(做法----“赶快堵上”,说明改得快;“结结实实”,说明改得彻底;结果-----羊再也没丢过。)。

小结:可见知错就改,还不晚。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体会。

4.同学们,有一天牧羊人又赶着羊群去放羊,碰到了街坊们,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吧,我是牧羊人,你们是我的街坊,你会对我说什么?教师相机答话(我真是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多亏了你的劝告,要不我的羊还不知再丢多少呢!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哪!你们真是我的好街坊,是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错就改还不晚哪!)。

(三)由事悟理。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亡羊补牢”的事还是很多的,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我爱吃零食,后来长蛀牙了,我听了医生的话,补好牙,还很少吃零食了,从此,我的牙再也不痛了;我眼睛近视了,妈妈让我注意保护视力,我没当一回事,现在越来越厉害,我后悔极了。----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现在不少地方出现沙尘暴,这是人类乱砍乱伐,造成生态失衡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注意改正,环境会更加恶劣。----看来亡羊补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同学们,人非圣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能做到有错就改,还不晚!

4.你看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多大的启示,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好,老师给你一些提示,出示大屏幕:

从前……一天早上……第二天早上……从此……。

你试着讲一讲!开始练练吧。指名当众把这则寓言讲一讲。

三、学习《南辕北辙》。

(一)明确学习要求。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就是《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题目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实学寓言,也是有方法的,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亡羊补牢》的。(看题质疑---读文知事---由事悟理)。

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自己学习《南辕北辙》,遇到疑难问题自己想想办法去解决。生自由读课文。

(二)交流学习成果。

(“辕”和“辙”都和车有关系,因为都带车子旁,你很会观察。)。

(“辕”,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读文知事:。

a指导读文:要更好地理解故事,首先要把文章读好,你看这段对话,不知大家读得怎样?谁想起来读?这样吧,你先练习练习,不过我要提醒大家,读对话关键要表现出什么?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b好,大家表演着练读一下吧!

c我看大家练得很起劲,谁想读?都想读啊,老师也想读,这样吧,我们合作读,你们读朋友的话,我读乘车人的话,找位同学读解说,开始!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那我读得怎样?(很好)。

谢谢夸奖,那谁能说说我哪儿读得好?表情动作好,语气好,什么语气?(无所谓、满不在乎、固执等),那乘车人的这种态度你主要从那儿看出来的?(三个“没关系”)。

请问你作为那个乘车人的朋友,你说话时用的是怎样的语气?(奇怪、疑惑、无奈等)。

d下面我们再来表演着读一读,这样吧,我读朋友的话,你们读乘车人的话。

e你看那个乘车人老说没关系,因为他觉得----他的马快、车夫好、盘缠多,到楚国肯定没问题,那你说会吗?(不会)为什么?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话。出示大屏幕: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3.由事悟理:

a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吗?

(朋友,你错了,你的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车夫驾驶水平再高,也没用;还有盘缠多也帮不了什么忙;老兄,楚国明明在南边,你却要往北走。这样你哪年哪月才能到楚国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就想告诉他:他错了,错就错在目标和行动相反了。

b同学们,学到这里“南辕北辙”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吧?(本来要去南方,却向北方走。比喻目标和行动相反。板:目标、行动)。

c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类似南辕北辙的事呢?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为提高学习成绩,平时不爱动脑筋,抄写别人的作业,这样只能越来越差;有的同学想成为一名体育运动员,但是常常好吃懒做,不爱运动,这样体质就不行;)。

d小结:做任何事,要是目标和行动背道而驰,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的。

四、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学习了两个寓言故事,这就是《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你知道它们出自哪儿吗?看大屏幕!对,《战国策》,谁来读读这段话,看来寓言是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因为它们常常通过一个小故事寄托一个大道理,所以直到今天各种版本的寓言故事书都在广泛流传,你看够精彩的吧!不光国内有,国外也有,这是著名的希腊寓言《伊索寓言》,在这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到书店或网上去购买一本并能运用学寓言的方法去阅读,到时在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寓言多,受到的启示大。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板书课题,简介寓言。

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寓言简单来说呢,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两个说明深刻道理的小故事。

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同时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成长”的“长”,不是“长短”的“长”。

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课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让学生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二、合作交流。

1、识记生字词语。

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分段指读课文,纠正字音。想想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领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借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2)第二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

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通过思考,指导学生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说明: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延伸。

(一)深化感悟。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说明: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复习导入。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复习。

2、师: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3、师:某某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守株待兔。

师:看到这个标题,请大家想想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跟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

师:这里,守是守护的意思,株就是树桩,待是等待,兔当然就是兔子的意思了。

师:某某同学讲的故事真好,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视频。

(二)、初读识字。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二、合作交流。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三、品读领悟。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举例: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

结果怎么样?

这个人做得对吗?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

举例: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

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四、巩固延伸。

(一)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说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写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生字动画,学习“守、丢、此、桩、肥”。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相关资料。

词语解释:

1、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2、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巴望:盼望。

4、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5、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6、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901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