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1:11:08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3-11-12 01:11:08     小编:笔舞

总结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让他人对我们有更深刻的印象。总结要有主题和逻辑,分清主次,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方便读者理解。以下是一些专家总结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一

xx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那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何炳骅《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二

内容摘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呢,我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因为要表演,所以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任意发挥,我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评比的关键。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评选出最佳男演员和女演员,还有最佳小组表演等奖项。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采用过采访这一方法。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内容是写“成功的滋味”。我先让一些学生介绍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展现,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邮箱:angelmissyou@。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三

第一,教学生要首先理解发散点本身。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失街亭》,或从批评诸葛亮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马谡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失街亭》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失街亭》,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比如,出一个作文题,要求学生思考与此题相反的观点,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再要学生就此观点写出5个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侧向思维训练。然后,就5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联想,根据联想的3条基本规律写出至少3个联想。通过大量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求异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寻求新的思维领域。

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游国经《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就是要教他们对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求得既新颖又合理的`最佳答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四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已居于核心位置,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让学生学会思维,尤其要具有创造力.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品质的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不仅影响着教学高潮的形成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顿悟.简言之,既人们对长期探索悬念而未解决所得的一种突法性领悟,亦即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的瞬间表现.)今天,电脑的功能取代了人们许多机械操作和思维活动.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势在必行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作者:吴惠仙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广东开平,5293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2009“”(5)分类号:g42关键词:设疑激趣展开想象发挥联想竞赛促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五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参加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也可以说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是可以给学生带来数不清的益处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等等。既然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果小学生自己不想学,那么谁也教不会,所以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形成新的“我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要想让小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那么,怎样让语文这一学科有足够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怎样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要保证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加上一些有趣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小学生,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情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歌词等等。除却以上,语文教师要把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不要只是干巴巴地讲,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2.语文教师要妥善合理地安排语文课堂,让课堂变得动静结合。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小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然后要让小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小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总是不断地讲,小学生会进入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厌倦的坏情绪,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讲到这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就让小学生动起来,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说让小学生来说一说刚刚都学到了什么、让小学生说一说希望如何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组织一些智力问题来让小学生来抢答等等课堂活动,做完这些课堂活动,然后语文教师再继续讲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3.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带领小学生进步。一个老师有魅力,并不是因为这个老师穿着有多个性,外表有多光鲜,而是看这个老师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素质,只有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是有真正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要做有魅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只有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有兴趣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4.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多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小学生来回答。语文教师要多制造一些问题,最好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给予表扬。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5.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有些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下课也不爱和别的同学一起活动,这是自卑的表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来帮其树立信心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天都朗读一遍自己的优点,可以增强自信心。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结论,让每一个小学生写出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几条优点,然后交给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自卑的同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多带领这样的同学参加活动。在课上多安排这样的同学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正确或者错误,都不能批评,如果回答正确,语文教师要表扬其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如果回答错误,语文教师就要表扬其勇气可嘉,鼓励其再接再厉,以后多发言。这样慢慢地自卑的同学就会变得自信,而他们只有变得自信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小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这样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得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过于强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知识教学都被看得很重,而忽略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禁锢了小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也陷入了公式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要采用放手式的教学方法,不要把小学生抓得太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只制定一个学习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填充这个框架。语文教师让小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课上让小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发言来总结这个知识点。语文教师也不要把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上,可以推荐小学生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给小学生打印一些资料,这样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观点,不要因为小学生的观点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就否定小学生。如果语文教师毫不留情地否认了,下一次小学生就不敢有自己的观点了,小学生自己就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绝对否认。语文教师只有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部分,学会适当放手,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六

福建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的神圣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科技教育乃是学校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呢?其实,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瞄准时机,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小学生对事物特别敏感,想象力极其丰富,科技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瞄准时机,正确地引导他们,尽量让他们不走弯路,不能让他们的探究结果惨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会对探究有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研究才能。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后,教师就要瞄准时机,引导学生研究“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好多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有的说可以用石头把瓶子砸破,有的说可以在瓶子旁边地上啄个小洞再推倒瓶子,有的说可以用吸管伸进瓶子……老师在学生发表创新方案时,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耐心听取他们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既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激励,形成创造意识。

科技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激发创造意识。教师应着力强调只有学好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创造出新作品。在指导科技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激励各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有难度的任务,学习差的学生承担比较容易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当成绩差的学生有能力时,就必须让他担任主角,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信息栏”、“展示台”等,表彰优秀同学,展示优秀科技作品,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创造。学校还应该经常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论文等优秀作品的评比,促使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以点燃,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3优化组合,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群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好多的科技活动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了群体合作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组合、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活动中老师要教指导他们合作的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不断增强小组合作的效率。

4倡导榜样,萌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就不能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学生的创新种子就无力发芽。“事事多思考,处处有创新”,教师要从小处着手,引导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起,在教具上进行创新,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创新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生字卡片、带悦耳音乐和动画的课件、自作奇特的教具等。这些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就会萌生出一个个创新的念头。

5潜移默化,树立科学意识。

教师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科学意识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在与学生长期合作中,要让学生觉得值得信赖和敬佩。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践行新课改理念,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树立科学意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造,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我们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意识,树立科学态度,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国科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第4期。

[2]李京华,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江西教育》〔j〕。02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七

(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

心理素质指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诸种品质上的特征。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的表现在:自尊、自信、自强以及乐观、进取、果断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知道,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自己首先必须自信,要让学生不冷漠,自己首先必须热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说,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在班上举办书法讲座,教给学生书法理论知识,让学生每天练字,并做到持之以恒,告诉他们一笔一画地认真揣摩、细致练习,就能养成先思后行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保存书法作业,从不断的对比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师应该勇敢承担的重任,在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基本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八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九

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事物感觉喜爱或对体育关切的情绪。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包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属于先天因素以外,其它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缺乏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到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更是兴趣不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兴趣所向及农村特有的“土”文化体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喜爱和度,达到体育兴趣定型,这就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体育技能指在人们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或系统,对学生要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身体审美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体育技能培养一直受到农村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经费、师资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田径教学为主,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田径体育技能定型,缺乏多变性、灵活性、协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审美价值感,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抵触,这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极为不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困难的条件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农村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土”体育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把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及韵律操舞蹈贯穿其中,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进行体育教学,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的培养。体育知识的培养有两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中,随时随地,视其情况不同,用聊天或谈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与说明,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天长日久,学生将会无形之中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二是在开学初,学期未或雨雪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就要提前精心备课,在室内进行上述体育知识的教学。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村小学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往往不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或将室内课的教学课程移作它用,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养的一块主阵地,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学生就不能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

小学体育意识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极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体育理解和认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体育的参与意识、奉献与放弃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综合来谈,体育意识薄弱性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弱点,农村小学生表现的特别突出,教师要在教学与活动中进行渗透与引导。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激发其身体锻炼的动力。

体育品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知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将农村小学生具有的朴实、善良、友爱等品质,加以引导与应用,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加强与定型,形成特有的体育品德,这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品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体育行为无法与上述要素分开,上述要素都不同程度在体育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实际教学中就要和上述六种体育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形成学生稳固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素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其构成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体育兴趣是重点,体育技能是支柱,体育知识是基础,体育意识是动力,体育品德是灵魂,体育行为是目标。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

小学阶段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不仅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培养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兴趣可以产生巨大动力,培养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当使学生喜欢阅读。因此,可以先选择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品读,一方面,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与同学们谈话,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称赞他们的看法,与其产生心理的共鸣,并且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以来,他们不仅会被优美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还能增长许多知识,读书的欲望自然会被激起。此时,再选择其他的读物学生就会比较乐于接受。

在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最容易被生字、生词以及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所困扰,甚至对整个作品的认识也会出现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应知道学会以下几种方法:

1、解决生字的方法。汉字不仅数量多,而且字形千变万化。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让学生养成通过查找资料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例如查字典、词典,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字的读法,还有助于理解句子意思。但由于查字典、词典比较浪费时间,因此,应教育学生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可以向身边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使学生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理解句义的方法。

在阅读中,学生对于一些句子往往难于正确理解,束手无策。遇到此种情况,可以采用抓住句子主干的方法来理解,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句子与其他句子的联系紧密,只有把他们放在一起,才能正确准确理解,这时,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待读完全文后,根据文章意思来把握。总之,要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只要有耐心,总会解决的。

3、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章思想,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学习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高尚品质,确立正确人生观的目的'。因此,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要。可以采用归纳整合的方法,即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然后总结,把握其总体思想,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

只有及时总结,才能发现不足,悟出真理。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做好摘抄记录,以便以后查阅,另一方面,随着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他们的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对于以前读过的文章,也会有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查找出以往认识上的误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的成败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影响,而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加强教学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二、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

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一

1.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但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他们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用于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索的兴趣。例如:学生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常常不能把被除数、除数与商写在合适的位置上,我说:“除法算式真可笑,画个厂子当除号,被除数在厂里住,除数厂外把门敲,抬头看看厂房顶,商在上面把手招。”这些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快地跟老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激起敢说的勇气。

有的孩子不敢大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害怕自己说错后老师会批评、同学会笑话。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对学生采用了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对学生的答案不急于作出对和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对回答问题有缺陷的学生扶一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敢说、爱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例如,我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再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样,既能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说”

1.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训练。

比如:教学12×25=3×4×25=3×(4×25)时,我说:先把12分解成3×4,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4×25。我讲过后,让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接着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算理。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这种算理,又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提出问题:“5比6怎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是简单地回答“少”或“多”,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说出“5比6少”或“6比5多”。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开始,否则,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4.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如教学《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湖里一共有11条船,同学们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题。

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教师示范,学生跟说。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跟说是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他们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再适当指名让个别学生说,最后让全班一齐说。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同桌互说或分组讨论。

课堂中,可适当地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或把学生安排成几个人一个小组,指导他们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选代表在全班说出本小组的结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想说、会说、能说的过程,学生会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想说又会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二

在小学语文素养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抓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当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依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易于动情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抓年龄特征。小学生表现在学习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好动、好奇心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勃发的盎然兴致中开始。比如,在进行字词句的练习时,除了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外,还要让学生动口说出字的笔顺、词的意思、句子的意义,并联系生活和熟谙的事物识字、组词、造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抓个性特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2.明差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明确认识学生之间在个性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努力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让学有所困的学生完成基本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练习;在记叙文的习作练习时,只要求学困生记叙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写出内容生动的。

作文。

要能说明一个道理或有教育意义。

3.分小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采用异质分群法,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增智。

4.巧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学习。

小学生在探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限于他们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等原因,不可能全都无师自通。语文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探究过程,在他们心求通而不能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疏通学生思维的塞流,拨正学生学习的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信教师把握住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差异与心理方面的特征,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精心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定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培养学生主动去听的兴趣,使学生广泛听取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要求老师上课要有趣味性,听为听、说、读、写能力之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成功,从而充满自信。听的形式和手段多样化,让学生做到细心听,用心听,学会倾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这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倾听时要学会尊重对方,姿势端正,有点头、微笑之类的眼神和表情,别人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不得讥笑或进行人身攻击。当学生渐渐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我们的学生将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生动性。学生说话能力化培养,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要让学生有主动谈话的意识,使他们想说、敢说、爱说;要激发学生说的热情,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善于引导;要采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说话方式,多表扬,诱发学生良好的说话情绪。其次,多开展课内说话训练,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根本途径。再次,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可以结合课文中各类语言特色,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和课堂外的说话实践;经常举行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将培养学生说话生动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表达的能力。

读是语文学生的一把钥匙。读课文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首先,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给介绍符合他们接受水平的读物,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开拓他们的思路。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这样他们的写作兴趣会随之而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写作方法,更要对学生的构思进行科学指导。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内外读物,从中吸取营养,享受收获的喜悦,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引导他们写自己所想的内容,从而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通过实际体验来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后,教师的批改方法要灵活多样,讲评要及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学生的实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三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探讨的问题。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就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新课程倡导的做法是“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文教学体会。

一、阅读是写作源泉。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它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作文的内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肯定不会提高,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持续地、积极主动的专研,以提高写作文的能力。首先多读小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外,要大量、广泛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厚积薄发,这个时侯不必要求范围,不必要求掌握了多少,完全是走量,从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的科目读起,而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建议或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所谓好的书籍是指那些有着深远意义,百读不厌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精神层面有所收获的,比如科普类、童话类、经典名着等等等,使学生对读课外书发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要求快,欲速则不达。此时,再建议学生把美好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逐渐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既对读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又练习了文笔。

二、观察、活动是习作的有效方法。

普遍感到写作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作文教学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清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多观察。观察是说和写的的基础,教学生在观察中有顺序,有主次。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多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带动孩子走进那绝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学校和家庭凝结起来,多组织学生参加游览活动,在游览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去启发学生抒情、拟人的表达手法。

学校校内课外活动的组织,每当活动结束都要求孩子去写,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都写出来,反复的看、听、写的过程中自然会得到提升。要引导学生乐于写,勤于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比如在写《一次有趣的游戏》这篇作文之前,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和贴鼻子等。写作时,先在班上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让他们无拘无束。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三、指点习作方法,掌握作文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多读多写,还应掌握一定的作文知识。这方面的训练我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每两周一期的手抄报。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我以报的形式安排了一定的作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二是通过组织的阅读课借助阅读的文章向学生教授作文知识。小学生最常见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分为记事和记人。这两类文章小学生都应掌握其写法。

于是,利用阅读课,我提供了几篇典型的记叙文,为此,结合学生的作文写作实际,开展《怎样使文章详略得当》、《怎样写典型人物》等专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这样一来,例文加讲解,学生作文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做好批改、讲评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催化剂。

能获得成功和荣誉是诱发习作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可以说让学生获得奖励、品尝成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催化剂,是习作兴趣延伸的重要保障。

作文交上来后,我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把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等等,用上固定的修改符号给学生标出来,让学生自己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碰到好的作文除了应及时表扬外,还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投到校报上,激发同学的写作信心。在分享习作的过程中,让其他同学感受一下同学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写作的发展。

作文教学无固定的模式,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可造就的。只有循序渐进、大胆改革创新,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从小就培养其写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意义也是深远地。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四

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学校、家庭和社会语文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学校教育,而漠视家庭教育,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本文从家庭语文环境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的影响、家庭语文教育的误区、家庭语文教育的指导策略三方面来论述。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各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现在各科学业优秀,将来前景美好。但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大家不免又心存担忧,渴望为孩子寻到快速提升的良方,找到通往成功的坦途,这种心情是人所共有的。但我们在焦虑之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从长计议,从实抓起。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它有极丰富的内涵,不能仅用“语文知识”来涵盖。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做了这样的解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素养的提法是过去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而这一提法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对语文的教与学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考虑,我们要使孩子成才也好,就目前考虑,让孩子考个好成绩也好,都必须面对提高孩子语文素养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素养?我是这样理解的,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但在应试狂潮的冲击下,语文教学大大缩水、瘦身了,语文素养的内涵也被切割了。我觉得有个成语“欲速则不达”来形容这一现象不为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算是考试要取得好成绩,也必须致力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家庭语文环境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的深远影响家庭语文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的各种文化设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语文教育的“硬件”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各种书籍报刊已经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获取语文知识的宝藏,使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员从中受到滋养。有的家庭还精心构筑书房、购置文房四宝、名家字帖或字画,营造馥郁芬芳的书香气息。时至今日,许多家庭已经拥有了收录机、电视机、家庭影院、电脑等现代传媒,这对培养子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许多家庭也都加大了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开始购置电脑并进而上网,这就从物质上大大改善了家庭文化氛围,为子女学习和运用语文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精神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父母和祖辈的文化积淀、道德情操、语文素养以及对于文化艺术的相互熏染。父母精神方面所拥有的“软件”及其家庭光荣背景,必然会成为影响子女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遗憾的是,目前家庭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对家庭语文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只注重“物质”建设,从而忽视了精神熏陶,就有可能导致孩子语文能力的畸形发展。

二、家庭语文教育的.几个误区家庭语文教育固然重要,可如果不讲究策略和方法,不从一个家庭和子女的实际出发,一味好高骛远,就极有可能误入歧途而不自知,给语文学习埋下隐患。

(1)、盲从型:一些父母多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比较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认为这对子女将来升学、就业、出国深造均不无裨益,无形中形成了对母语学习的轻视,误以为语文可以无师自通,因而采取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态度,不清楚母语的主体地位和对母语的深刻影响,这实在有点舍本逐末,大可不必效尤。

(2)、貎视重视型:还有很多父母虽然比较重视子女的语文学习,深知家庭语文教育对子女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可又不懂得语文学习的规律,时常把语文课本当作孩子学习的唯一对象,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本融会贯通,也就可以把语文学好,因而寄希望于教师和教材,无形中关闭了获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许多门径,致使家庭语文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五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729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