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作文50字(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8:32:01
贴春联的作文50字(4篇)
时间:2023-01-12 08:32:01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贴春联的作文50字篇一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弟弟一起贴春联,我不仅见识了一幅幅有着深刻含义的春联,还知道了一些关于春联的知识。

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准备贴春联。“好多的春联啊!”爸爸让我先帮他们分类。我在那分类,爸爸一本正经的说:“来我给你们讲讲关于春联的知识吧!”他接着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在唐诗中有许多对联,但对联成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有这样一个

故事

.公元964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的种类可多啦,有街门对、屋门对、大春条、短春联。每一副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隐蔽单贴、门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扬扬地说完这些,机灵一动,又说,“就有你帮对联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

春联找家开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贴在灶王爷旁的。“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一定是书房联“烹调应从俭,包涵莫铺张”这是哪的呢?哦,是厨房的。“招财进宝”应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没过多久,我帮全部的春联都找到家了。

今天贴春联,真把快乐和知识都“一网打尽”呀!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迈着轻松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

过新年的习俗可多了:贴春联、放爆竹、包饺子、吃年夜饭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贴春联了。

快过年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回到农村爷爷奶奶家。大年三十一早,我们全家齐上阵,开始贴春联。首先,爷爷负责把去年的旧春联撕掉,贴了一年的旧春联要彻底清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中间部分容易撕掉,边缘部分须先用湿抹布擦至红纸变软,然后用小刀轻

刮下,最后用软毛刷刷下一些残留的纸屑,这是贴春联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奶奶开始在厨房搅糨糊,她先把面粉均匀地搅入凉水中,反复朝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面粉全部溶解在水中,不能有小面疙瘩漂浮在水中,然后在电磁炉上慢火煮沸,边煮边搅直到拿起擀面杖出现面丝为止,说明这时有黏性,这时的面汤便成为了糨糊。

开始贴春联了。爷爷负责找出梯子并为爸爸扶梯子,我负责区分上下联,我们家春联为“迎喜迎春迎富贵,纳财纳福纳平安”。“贵”是仄声,“安”是平声,如此看来,“迎喜迎春迎富贵”是上联。确定上联后,妈妈负责用高梁刷把糨糊均匀地涂抹在春联背后递给站在梯子上的爸爸,爸爸开始找准合适位子贴住春联头部,我顺势轻轻地贴紧春联下部。就这样,我们分工合作,不一会就贴好了整幅春联。

望着刚刚贴好的红通通的春联,我不禁想起了古诗《元日》中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寄寓了人们多少的期冀和祝福呀!

贴春联的作文50字篇二

春节快到了,每家每户都在贴春联,我家也不例外。从今天早晨,我和我爸爸就忙碌着。

“来贴春联了!”爸爸喊我。

“来了!”我说。

“去裁纸、拿毛笔,”爸爸说。

“裁纸、拿毛笔?不是直接贴春联吗?”我疑惑不解地问。

“自己写春联省钱,”爸爸说。原来是这样啊,我心里暗暗得想。

我把两张纸裁开,一张裁成六小张正方形的,不用说,这是写“福”的;还有一张是裁成四张长方形的,这是写“欢度春节”的。

爸爸开始写了,他一边写着还一边教我,这个怎么写、那个怎么写。“写完了”爸爸说,“把这些春联拿到阳台上去晾晾。”这时,我忽然想了起来:没有糨糊可怎么贴哪?于是我对爸爸说:“爸爸,我去买糨糊吧。”

“不用买我俩来制”爸爸说。

“糨糊也要制?天啊,着这怎么制哪?”我问。

“我教你,”爸爸回答。

爸爸拿一个碗,让我往碗里倒热水,然后加点面,爸爸还不停地用筷子拌热水里的面。“这样有什么用呢?”我问,“你这样不是在和面吗?”爸爸说:“不,我不在和面,因为面的分子受100度高温膨胀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了,黏度大了,就变成了黏糊糊的糨糊了。

爸爸说:“贴春联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一大半了。”

“是啊”我说

爸爸说:“下面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贴春联!”

我兴冲冲地拿着写好的春联对爸爸说:“这张‘福’字贴在哪里?”

“把它贴在卧室门上。”

“那‘欢度春节’贴在哪里?”

“横着贴在大门上。”

……

“大功告成”我大叫了一声。“你真得大功告成了吗?”爸爸问,我接着说:“咦,爸爸,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没看出来吗?通过我俩贴春联,你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吗?”我恍然大悟:爸爸原来是想通过贴春联让我懂得糨糊可以自制;贴春联要先把四个角贴上,然后从中间向四周摊平。

啊,今天可真是难忘的一天啊,我将永远不会忘记!

贴春联的作文50字篇三

今天是除夕(我们也称叫过年),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我家也不例外。

一大早,妈妈就叫我起床了,和大人们一起为过年做准备,一听到妈妈的叫声,我飕的一下就爬起床了,比以前起床的速度快了很多。

吃早餐的时候,妈妈就开始给我分配任务了,我的任务是和爸爸去购买春联并贴春联。接到任务后我很开心,这是我第一次贴春联,我一定要把妈妈分配给我的任务完成好,囫囵吞枣的吃完早餐,我就欢蹦乱跳的和爸爸出门了。

爸爸说:“我们就去我们家附近的“锐澳生活馆”购买春联吧。”,我和爸爸到超市后,发现超市里的人真多啊,用“人山人海、人潮涌动”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春联售卖区挂着很多春联、小猪和“福”字,我和爸爸挑了好久,总算是挑到了一副中意的春联和“福”字。

一回到家,我和爸爸就开始为贴春联做准备,我们先把以前旧的春联和“福”字撕掉,然后把墙面清理干净,准备工作都做好后,自然就该贴春联了,正要准备贴的时候,我确犯难了,我们的春联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呢?上下联又该贴在什么位置呢?

这是我第一次贴春联,我什么都不懂,情急之下,我只好问爸爸了。爸爸耐心的告诉我:“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是以平仄对仗来区分的,上联的尾字一般是三声或者四声(仄声),下联的尾字一般是一声或者二声(平声),上联一般贴在门的右边,下联一般贴在门的'左边。”,我暗想:“我以为贴春联是很简单的事情,结果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我按照爸爸教我的知识来区分我们买回来的春联,上联应该是“迎春接福人财旺”,应该贴在门的右边,下联应该是“和睦家庭万事兴”,应该贴在门的左边,横批是“新春大吉”,应该贴在门上边。

春联贴完了,剩下就是贴“福”字了,我看到别家贴的“福”字有正贴的,也有倒贴的,为了弄清楚到底应该怎么贴,我又开始请教爸爸了,爸爸说“福”字倒贴了就表示“福到了”的意思,所以,“福”字一般应该是倒着贴的。”,很快,妈妈分给我们的任务就大功告成了。

看着红红的春联和“福”字,我可真开心啊!这是我第一次和爸爸贴春联,也第一次真正知道应该怎么贴春联和“福”字,我想,以后我应该多多参加家庭劳动,这样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了。

贴春联的作文50字篇四

春节这天,我早早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爷爷讨任务:“爷爷,你说今天给我分配任务,什么任务啊?”

爷爷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今天,你和爸爸贴春联。”我学着军人样子来个敬礼:“保证完成任务!现在就去贴。”

“等等!”爷爷叫住我,“你得先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春联,怎么贴。还有,今年在家里隔离,家里没有浆糊,没有透明胶带,没有胶水。你来解决贴春联的所有问题,有没有困难?”“没问题!”我响亮地回答爷爷。

“鼻子下面是大路。”奶奶常常教导我。我跑到厨房向奶奶求助。奶奶告诉我,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是贴了“

对子

”放了鞭炮,才吃团年饭。浆糊嘛,我们可以自己熬。至于“对子”的

其它

文化

,她帮不上忙啦!

我跑去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对视了一眼,妈妈说:“对不起,爸爸妈妈也知道不多,宝贝你今天能不能想办法了解,来教教我们啊?”

哈哈,今天我还可以客串一把老师啊?那我得先搬救兵备备课啦!我打开电脑,搜索“春联”两个字:解释,起源,盛行,发展,

传说

,形式,贴法。原来,“春联”大有

文章

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春联”的传说:人们贴春联是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也有讲究。春联分上下联,上下联单看意思有时候并不容易区分,这就要看平仄啦。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个字为“仄”声,也就是三四声,而下联的第一个字为“平”声,即一二声,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准确区分上下联。

关于春联,我了解完了,接下来就是做浆糊。奶奶忙着准备团年饭,爷爷来救阵。爷爷拿了一口锅,放在炉子上,锅里倒了两大碗面粉,一些水,搅拌均匀,看着好像牛奶一样。然后开火,慢慢边搅拌边熬制,看着锅里的“牛奶”慢慢变得浓稠,浆糊就大功告成。

下一步,贴春联。爸爸把大门两边的墙上刷上浆糊,我展开春联,根据我所查询的辨别

方法

,念着“子夜团圆辞旧岁,庚年欢庆贺新春”。爸爸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春联贴了上去。

看着贴完春联的大门口变得格外喜庆,春节的氛围也变得格外浓厚了。我喜欢贴春联,喜欢我们中华

传统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53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