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40: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1-11 23:40:21     小编:薇儿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重点,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教学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教案涵盖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了清晰的教学目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希望这些教案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一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二

1、进一步落实本文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

(2)尺。

(3)明日。

(4)美我。

(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

(7)面刺。

(8)虽欲言。

(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本文,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三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四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五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四、“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六

二、初读感知。

通读。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全体)。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吗?(自由)。

再读:分角色读第一自然段(读对话)。

3、邹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他是怎么操作的?(自由)。

三问:妻、妾、客。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读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出发点各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答:妻、妾、客。

(读自己的内心)。

5、在获得赞誉之后,邹忌为什么没有陶醉?他在追思一个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读懂国君为民之心)。

三比:妻妾客之私,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比。

再读: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读懂国君理政之心)。

7、邹忌谏言的效果如何?(怎么体现这一点)。

三赏:上中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七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八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九

二、初读感知。

通读。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全体)。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吗?(自由)。

再读:分角色读第一自然段(读对话)。

3、邹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他是怎么操作的?(自由)。

三问:妻、妾、客。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读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出发点各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答:妻、妾、客。

(读自己的内心)。

5、在获得赞誉之后,邹忌为什么没有陶醉?他在追思一个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读懂国君为民之心)。

三比:妻妾客之私,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比。

再读: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读懂国君理政之心)。

7、邹忌谏言的效果如何?(怎么体现这一点)。

三赏:上中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学习目标2:通过大量的朗读点拨与指导,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学习目标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学习重难点疏通文意,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第二、三课时(展示课)。

五、       当堂训练。

课外文言文:《成侯邹忌为齐相》。

我的成功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十一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板书设计:

《战国策》。

“战胜于朝廷”――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私事――国事。

妻私、妾畏、客有求――宫妇私、朝臣畏、四境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王之蔽甚矣”

自知之明、尽职尽责、胸襟气度、明辨是非。

远见卓识、能言善辩、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十二

文章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与许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5.全文以类比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案篇十四

一日邹忌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邹忌美丽,而城北徐公逊也。”一儿以城北徐公美,而邹忌逊也。一儿曰:“邹忌身披白银亮铠甲,手持菜刀砍西瓜,此不为邹忌美而徐公逊乎?”一儿曰:“徐公坐骑草泥马(羊驼),美男豪情万世夸,此不为徐公美而邹忌逊乎?”邹忌心里没底因此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美丽乎?”

邹忌回到家后,一直闷闷不乐,便取出刚刚快递到的“白雪公主牌魔镜”,对着魔镜说:“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齐国第一美男?”魔镜打开百度,输入关键字“齐国第一美男”,几秒过后,魔镜显示:“您要找的是不是城北徐公”“不!”邹忌大叫道,一把将“魔镜”摔到地上,cpu和硬件碎了一地。邹忌一边踏一边自言自语道:“不!一定是百度又抽风了!不会的,我的美貌乃惊天地泣鬼神之物,一个徐公怎么能跟我叫板?我要去问问我的老婆。”邹忌叫他的老婆过来,问他和徐公谁更帅,老婆脱口而出:“徐公,是哪个不自量力的屌丝?喔,我想起来了,不就是前几天提起把菜刀跑到韩国叫嚣‘不整成齐国的邹忌那么帅就跟整形医生同归于尽’的城北徐公嘛,也不知道他手术成功了没有。”邹忌觉得老婆在忽悠自己。又找来他的小老婆问道:“爷跟城北的徐公相比,你觉得谁更帅呢?”小老婆回答道:“当然是徐…。。不不不,肯定是您比较帅呀!”“比较帅?”邹忌双眼放出了凶光,“您帅您帅,那姓徐的也能称得上是帅哥?那么以后‘帅哥’这个词不就等于骂人了吗?把他与您相提并论,您也不怕降低身份?”邹忌听后仍不觉得满意。

次日,家中来了一位客人。“老邹啊,好久不见!今天天气不错啊,哲尔赛这个地方你去过没?那里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又如何?还有,你知道吗?‘特快号’上有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你知道点这家伙的底细吗?”“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有何贵干?”邹忌不耐烦的说道。“就是想求老朋友借我点盘缠,你也知道我有个败家的混账兄弟,上次我们一家出去旅游,结果撞见他在我们乘的那艘船上卖牡蛎!噢,我可不能让他回来吃我们,所以借点儿盘缠,我好去海外避避风头。”“借你是可以,不过菲利普,我可要问你个问题,你一定要如实回答——我和城北的那个徐公到底谁帅?”邹忌的自恋癖再次发作。“哎哟我去,这么白痴的问题犯得着问我?我只听说过‘齐国第一美男‘邹忌您的名号,什么‘城南鸡公’我可没听说过!”邹忌听后总算是稍微恢复了一点儿自信,可又想:“徐公到底长什么模样?我又没亲眼见过,所以别人说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不行,我要亲自去会会这家伙。”

于是邹忌用qq给徐公留了条信息,叫他来家里吃饭。过了一天,徐公果然按时赴约,正如再别康桥中写的一样:“轻轻的,他来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公与邹忌脑补的形象截然不同,他既不是一个“身着西装,手揣餐巾纸的绅士”;也不是一“服饰”怪异,头型独特的‘洗剪吹’——他身穿便衣,面容清秀,用词文雅,待人和善,不时与邹忌谈笑风生。邹忌彻底服了,他不再见人就问“我帅吗?或是我和那个徐公到底谁帅”之类的问题了,他不再整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了。他默默地望着窗外,也不知是在沉思或是在发呆。终于,他想通了,解决了内心的疑惑,他高兴地像个孩子一样拍手大笑道:“我明白了!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小老婆说我美是因为她怕我;而菲利普说我美是因为他遇见了他的弟弟于勒,要找我借盘缠!我的国君的处境不也和我一样吗?宫妇偏爱他,君子怕他,全国的人民必有人有求于他,由此可见,他是受到了蒙蔽啊!”

a结局:邹忌恍然大悟,他心想:我明天一定要告诉国君我的想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邹忌心怀大志准备着明天的材料。

b结局:邹忌越想越怕,于是——他逃走了。

重庆九龙坡区重庆育才中学初三:邓知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417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